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陶行知教書育人的故事

陶行知教書育人的故事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9.5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要金子還是要點金術

陶行知教書育人的故事

陶行知對少年兒童求知學習的方法,經常有所指點,最爲突出的就是"點石成金"的故事,這也可以說是少年兒童求知學習的最首要、最關鍵的方法。

在一次育才學校的晨會上,陶校長上漢去講了一個故事:從前有一位很有本領的道人,只要他用手一指,面前的亂石立即會變成黃金。一天,他讓衆徒弟坐在他四周,自己用手指點着地下一堆石塊,立刻石塊都變成了黃澄澄亮光光的大小不等的金塊。從徒弟看了又驚又喜,個個拍手叫好。道人對徒弟說:"每人選一塊金子,拿去買點吃用的吧!"徒弟們都撲到黃金堆裏去翻揀,有的要選一塊顏色最黃的,有的要揀一塊亮光最足的,有的想找一塊最大最大的,大家東翻西找忙個不停。這時卻有一個徒弟,他沒有去拿金塊,只是呆呆地站在道人旁邊,兩隻眼睛睜得大大的緊盯着師傅點金的手指看,邊看邊思考。道人問他:"你爲什麼不去挑選你最喜愛的一塊金子呢?"這徒弟回答說:"金子雖好,但一用就完,我看中了師傅那個點石成金的指頭。"講到這裏,陶校長突然不講了。學生們急於要知道故事的結局,都催促他:"校長,你講下去呀!""快點講下去呀!"

陶校長不再講故事,卻一轉話題,進行了一番評述,他說:世上有多少人被閃閃發光的金子迷惑,而忘記了點石成金的指頭。同學們,你們在學校求學,可不能光想要得到老師和書本傳給你們的現成知識,這些知識雖好,但僅僅是世界上人武部知識的一個部分,隨着時代的發展這些現成知識會不夠用的,有的會用不上了,有的會顯得陳舊了。有些同學拼命把老師和書本上的知識死記硬背,即使你能人武部背出,你在追求學問(真理)的大道上還會碰到許多新事物、新問題,到那時你能責怪老師沒教過、書本上沒見過嗎?死記硬背不思考,是書呆子的學習方法,這些學生,老師"教多少",他就"記多少",這親,是趕不上時代、超不過老師的。一批批的學生都比老師差,那末,我們的國家就會一代不如一代。我們求學必須要學會尋找知識的途徑和方法,這就是要拿到開發文化寶庫的金鑰匙(也就是這隻點石成金的指頭)。這樣,你們自己就可以一輩子毫無止境地去探求知識,你們能超過老師,我們的國家就能一代更比一代強。同學們聽到這裏才恍然大悟,懂得了陶校長講故事的意圖。從此,大家不再死記硬背,各自努力探索尋找知識的途徑和方法。老師們也不是片面地向學生傳授現成知識,而是創造各種各樣的學習條件,幫助學生學會"學好各門學科的方法和能力"。

2、保護孩子的好奇心

這是一個非常經典的故事:有個母親,因孩子把她剛剛買回家的一塊金錶當成新鮮玩具拆卸擺弄壞了,就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頓,並把這件事告訴了孩子的老師。老師幽默地說“恐怕一箇中國的‘愛迪生’被槍斃了。”接着,這位老師進一步分析說:“孩子的這種行爲是創造力的.表現,您不該打孩子,要解放孩子的雙手,讓他從小有動手機會。”“那我現在該怎麼辦呢?”這位母親聽了老師的話,覺得很有道理,感到有些後悔。“補救的辦法還是有的,”老師接着說道,“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金錶送到鐘錶鋪,讓孩子站在一旁看修表匠如何修理,這樣,修表鋪就成了課堂,修表匠成了先生,孩子就成了學生,修表費成了學費,孩子的好奇心就可以得到滿足了。”

這個故事發生在半個世紀前,故事中的那位老師,就是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陶行知告訴那位後悔的母親,最應該做的就是保護孩子的好奇心,不要抹殺孩子的創造精神。

3、書呆子忙

陶行知提倡“讀活書,活讀書,讀書活”,不要關起來“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是要不得的。

x戰時期,陶行知提倡要把抗日與教育結合起來,讓學生們懂得國難當頭,要學抗戰之能,知抗戰之理,爲抗戰服務。有人說,小孩子只要讀好書就可以了,抗戰是大人的事。陶先生說,國將不保,讀書又有何用?如果讀得一國皆是書呆子,別說保國,只怕保命都成問題。

他寫詩道:“遍地發瘟,媽媽病倒在牀。叫他倒口水,他說功課忙。叫他請醫生,他說功課忙。叫他買一服藥,他說功課忙。等到媽媽死了,他說,媽,您告訴我,寫訃告、寫祭文,如何去忙?”這樣的書呆子,要了有何用?教育一定要靈活運用,培養真正的讀書人。

4、教育史緩的藝術

有一次,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作報告時,提到了教育方式的問題。他把一隻老母雞放到講臺上,平靜地說:“這隻老母雞已經3天沒有吃東西了,你們看我是怎麼餵它的。”說着他一把抓住老母雞的翅膀,強性把雞嘴對準米粒,讓雞吃米,老母雞執拗地把頭一歪,奮力掙扎就是不吃。稍停,陶行知說:“看來還要加壓!”於是,他又使勁按住老母雞的頭,更加用力讓它吃,可老母雞頭昂得更高了,簡直一副寧死不屈的樣子,就是不吃。

這時,陶行知說:“看來這種方法行不通,要換個方法了。”只見他輕輕放開老母雞,捋捋老母雞的羽毛,摸摸它的頭,老母雞慢慢安靜下來了,開始四處瞅望,突然發現前面有米粒,便衝上去,一下就把米吃光了。

陶行知先生的報告告訴我們,教育是“緩”的藝術,尤其當孩子接受某項新事物時,更需要多一份“緩”的從容。當孩子未能馬上接受某項新知、沒能一時達到理想效果或者對某個方面的學習不感興趣時,我們不妨讓望子女成龍成鳳的心情緩一緩,讓教育孩子的思路緩一緩。多聽聽孩子的心聲,多陪孩子散散心,多考慮考慮孩子的長處與短處,給孩子適當的緩衝。否則,爲了取得認爲理想的教育效果,不管孩子內心的真正需求,孩子不想“吃”的學習硬給孩子“吃”,孩子已經在某方面“吃”得適度了,還強要孩子“吃”,那麼,孩子本來健康的求知胃口反而會被破壞的。

5、教學做合一手跡

早在1921年,陶行知先生在金陵大學暑期的一場演講會上提出了"活的教育"這一命題,後來經過一系列教育改革實踐的深化和完善,形成了具有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精髓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論體系,在教育、民主事業中做出彪炳史冊的重大貢獻。

曉莊師範是陶行知先生親自創辦的教育試驗基地,在條件極其艱苦的環境中從無到有,積極創造,對曉莊的生活體驗無疑是陶先生當時非常深切的感受,贊成"生活即教育","有什麼樣的生活就有什麼樣的教育"的陶行知先生總結出生活教育理論的精髓,即"教學做合一"。

陶行知先生曾經爲自己設計了一枚獨特的印章,爲"行知行"三字的合體,據吳樹琴先生口述,陶先生念做幹(gbn),意爲凡事必要先做起來纔好。可見"教學做"的"做"在陶行知思想中的重要地位。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落在"教學做合一"之上。陶行知先生經常拿這幾個字送人,勉勵大家要"在勞力上勞心",在"做"上下功夫,尤其與吳樹琴經常談起曉莊的歲月,在一次心情激動之時,用毛筆鄭重寫下"教學做合一",作爲二人的座右銘,這也是他們美好愛情的見證。該手跡是當年陶先生應吳樹琴請求,欣然題寫的。手跡中"吳合小姐",即吳樹琴。二十世紀50年代曉莊師範覆校籌建陶行知紀念館,吳樹琴把這幅珍貴的手跡捐贈給南京曉莊師範,現由南京曉莊學院陶行知紀念館永久珍藏。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