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健康養生 > 嬰兒秋季腹瀉的症狀及治療

嬰兒秋季腹瀉的症狀及治療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4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新生兒爲什麼多發秋季腹瀉?

嬰兒秋季腹瀉的症狀及治療

1.病毒感染

主要由輪狀病毒感染所引起,多發生於人工餵養兒,餵養時所用器皿或食物如不經過消毒或消毒不佳,即有感染的可能。病毒也可通過呼吸道或水源感染。

2.秋季溫差大

秋季氣溫變化大,忽冷忽熱。氣候變化引起感冒、腹部受涼以及各種感染。加上寶寶免疫功能不成熟,因此當有病原菌隨受污染的食物進入體內後,極易造成腹瀉。

3.餵養不當

嬰幼兒消化系統發育不成熟,酶的活性較差,但營養需要相對又高,腸道負擔重。

如果餵養不當,過多地加喂澱粉類、脂肪類食物,導致成分改變,或者一次進食過多等,都可引起消化功能的紊亂,導致腹瀉。

2、新生兒秋季腹瀉有什麼症狀?

1.起病急,初期常伴有感冒症狀

如咳嗽、鼻塞、流涕,絕大多數患兒還會發熱,一般爲低熱,很少高熱。

2.半數患兒會出現嘔吐

早期嘔吐先於腹瀉,頻繁嘔吐,吐出胃內容物和奶汁,嘔吐持續2-3天。

3.隨後24小時內開始出現腹瀉

寶寶的大便次數增多,每日10次左右,大便稀薄,呈乳白色、黃色或綠色蛋花湯樣,偶爾帶少許粘液或膿血,無特殊腥臭味。

腹瀉的時間可持續約3-5天或1周,少數可長達3周。

由於寶寶頻繁腹瀉與嘔吐,進食又少,嚴重者可出現脫水、酸中毒及電解質紊亂,如不及時治療,可發生低血容量性休克進而危及生命。

3、如何治療新生兒秋季腹瀉?

1.不禁食,保持營養供給

鼓勵繼續母乳餵養,並增加母乳餵養的次數,從母乳中獲得抗體和水分。

不建議將配方奶稀釋後喂孩子,造成孩子進一步營養不良。處於添加輔食階段不要增加新的食品,多吃一些好消化的食物,不要吃生冷的食物。

2.液體療法

因爲大量的腹瀉會造成孩子脫水或者電解質紊亂,因此需要及時補充液體,目前使用的液體療法就是口服補液鹽,目前世界衛生組織改良了口服補液鹽的配製,爲低滲的口服補液鹽。

也可以用米湯加鹽口服補液:750毫升的米湯+1.75克(半啤酒瓶鐵蓋)的食鹽配製。其補液步驟:開始50毫升/公斤體重,在6~8小時內喝完,以後拉多少補充多少。

3.使用胃腸粘膜保護劑

如,思密達,有吸附病原、固定毒素、加強胃腸粘膜屏障作用,促進胃腸粘膜修復。餐前30分鐘服用。

4.使用微生態製劑

補充腸道益生菌,恢復腸道微生態平衡,重建腸道天然生物屏障保護作用,常用的多是雙歧桿菌、乳酸菌、糞鏈球菌……如金雙歧、麗珠腸樂、促菌生、媽咪愛、培菲康等...

5.補充鋅劑

對於感染性腹瀉,鋅在細胞生長和免疫系統功能方面起到核心作用大量試驗現已證實補鋅(10-20mg/天,直到腹瀉停止)顯著地減少5歲以下兒童腹瀉的嚴重性和病程。

其它研究表明短期補鋅(10-20mg/天,10-14天)能夠在2-3個月內減少腹瀉的發病率。

4、面對寶寶腹瀉如何護理?

1.飲食調節

母乳餵養的媽媽飲食要清淡忌生冷、少油膩,腹瀉期間寶寶輔食不要添加新的輔食,並且要選擇清淡、好消化的食物。

腹瀉期間,粉衝可以沖淡一點,等腸道恢復後逐漸增加至正常衝調濃度;

及時補水,寶寶持續性腹瀉期間丟失鉀和鈉較多,可以口服含鉀和鈉的補液。

如果由乳糖不耐受引起腹瀉,可根據醫生建議通過添加乳糖酶或者無乳糖奶粉調節。

2.注意腹部保暖

如果已經腹瀉,再出現腹部受涼的話,會加重病情,所以要注意腹部保暖,還可以圍繞肚臍順時針按摩肚皮,有助於緩解腸道不適。

3.保護好寶寶臀部

寶寶腹瀉後便便次數增多,寶寶的屁股要悉心護理,清洗屁股時儘量用水洗,用布時不能擦,要用摁,並且一定要輕。

建議保證孩子不受涼的情況下,儘量不要把屁股包得太嚴,如果出現紅屁屁,可以塗一點護臀霜。

4.添加益生菌

可以適當添加益生菌,有助於恢復腸道正常菌羣及重建腸道天然生物屏障。

5、如何預防新生兒秋季腹瀉?

1.接種疫苗

接種輪狀病毒疫苗可以有效的預防秋季腹瀉,3歲以下寶寶最好每年接種!

嚴重營養不良、對疫苗中任何成分過敏、有免疫缺陷或正在接受免疫治療的寶寶不適宜接種輪狀病毒疫苗。

2.注意衛生

輪狀病毒是通過糞-口途徑傳播的,如果寶寶接觸了感染輪狀病毒的人或觸碰他們觸碰過的物體,就可能感染病毒。

預防秋季腹瀉,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飯前便後要洗手;

○不吃生冷食物、不口對口餵食、高發季節避免分享食物;

○給寶寶的玩具、餐具定期消毒;

○使用公共尿布臺時,先用酒精溼巾對尿布臺消毒。

3.防止受涼

孩子因消化系統發育還不成熟,特別是腹壁及腸道缺乏脂肪“保暖層”,因而容易受較涼空氣的刺激而引起腸蠕動增加,導致大便次數增加、腸道水分吸收減少、大便稀,病毒也容易乘虛而入。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