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教育 > 新生兒年齡範圍劃分

新生兒年齡範圍劃分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5.5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新生兒年齡範圍劃分,兒童時期是人生開始的一個重要年齡階段,一般是指從出生到15週歲。兒童時期生理、心理髮育很快,不同的月齡和不同的年齡具有不同的生理與心理特徵。現在分享新生兒年齡範圍劃分。

新生兒年齡範圍劃分1

胎兒期

1從精子和卵子結合形成受精卵到胎兒出生稱爲胎兒期。約爲40周。妊娠後前八週爲胚胎期,是胎兒各器官原基形成的關鍵時期,第九周到分娩爲胎兒期。胎兒期生長髮育迅速,營養完全依賴母體,應做好孕期保健,促進胎兒健康成長。

新生兒期

從胎兒娩出臍帶結紮時起至生後滿28天前稱爲新生兒期。由於其生理調節和適應能力較差,易發生適應不良的問題,易因外界因素的影響而發病,應特別注意保暖、合理餵養、清潔衛生,做好疾病的預防和治療。

新生兒年齡範圍劃分

嬰兒期

從胎兒娩出臍帶結紮時起至滿一週歲前爲嬰兒期,又稱乳兒期,此期爲小兒生長髮育最迅速的時期,因此對營養的需求相對較高,易患消化功能紊亂和營養障礙性疾病。同時嬰兒體內來自母體的免疫抗體逐漸減少。而自身免疫功能尚不成熟,抗感染的`能力較低,易患各種感染和傳染性疾病。此期應大力提倡母乳餵養和合理的營養指導,做好計劃免疫,積極防治感染。

幼兒期

一週歲後到滿三週歲之前爲幼兒期。該期小兒體格生長髮育速度較嬰兒期稍減慢,能獨立行走,活動範圍擴大,是小兒語言、思維、動作發育較快的時期。此期要重視早期教育,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心理衛生的培養應從此期開始。加強安全防護,注意預防感染性疾病及傳染病發生,預防意外事故的發生。

學齡前期

三週歲以後到入小學前(六~七歲)爲學齡前期。此期小兒的體格生長處於增長狀態,而語言和思維能力加速發展,有較大的可塑性,是性格品質形成的關鍵期。此期要注意做好預防疾病和安全教育,注意培養良好品德、個性和生活習慣,注重溝通能力的發展,爲上學做好準備。

學齡期

從六~七歲入學起到十一~十二歲前稱爲學齡期。此期小兒體格發育平穩增長,特別是大腦發育更加完善,智力發展較前成熟,理解、分析、綜合能力逐步完善,是學知識接受科學文化教育、培養綜合素質的關鍵時期。此期玩注意防護情緒、精神、心理行爲問題,加強視力、牙齒的保護。

青春期

我國兒童青春期在十一~二十歲,男女有別,男孩從十三~十四歲到十八~二十歲,女孩從十一~十二歲到十七~十八歲。青春期之初生長髮育再次加速,體重、身高增長幅度加大,智能發育飛躍發展,在性激素的作用下,第二性徵出現,生殖器官迅速發育並漸趨成熟。

除應注意供給足夠營養、加強體格鍛鍊,充分注意休息之外,還應根據其生理、心理、精神上的特點加強教育和引導,保證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新生兒年齡範圍劃分2

兒童年齡共可劃分以下7個時期:

胎兒期:

受精卵形成至胎兒娩出,可分爲妊娠早期:0~12周,各系統器官形成。妊娠中期:13~28周,器官增大,功能發育,28周形成肺泡。妊娠後期:29~40周,肌肉發育,脂肪積累。

新生兒期:

胎兒娩出臍帶結紮至出生後28天。出生不滿7天的階段稱爲新生兒早期。此時新生兒脫離母體獨立生存,體內環境發生根本變化,生理調節和適應能力尚不完善,發病率、死亡率高,尤以新生兒早期爲高。

嬰兒期:

自出生到1週歲爲嬰兒期。此時是嬰兒出生後生長髮育極其旺盛的時期,生長髮育迅速,易腹瀉;被動免疫逐漸消失,主動免疫不足,容易感染;運動功能和感知發育快,條件反射逐漸形成。

新生兒年齡範圍劃分 第2張

幼兒期:

自1週歲到3週歲爲幼兒期。此時幼兒生長髮育速度較前減慢,但活動範圍逐漸廣泛,接觸周圍事物的機會增多,智能發育快,語言、思維和社會適應能力增強;自主性和獨立性不斷髮展,但對危險的識別和自我保護能力不足,易發生意外傷害;飲食已經從乳類逐步過渡到普通飲食。

學齡前期:

自3週歲到6週歲爲學齡前期。此時兒童體格發育速度進一步減慢,達到穩步增長,智力發育更趨完善,共濟運動發育較好,好奇、多問、好模仿,個性開始形成,自理能力和初步社交能力得到鍛鍊。此時兒童具有較大可塑性,應加強早期教育,培養其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生活自理能力,爲入學做好準備。但此時易患急性腎炎、風溼病等免疫性疾病,應做好預防保健工作

學齡期:

自6週歲入小學開始到青春期爲學齡期。此時兒童體格穩步增長,除生殖系統外其他器官發育已接近成人,智力發育逐步成熟,是接受科學文化教育的重要時期。

青春期:

指從第二性徵出現至生殖功能基本成熟和身高停止增長的時期。女孩11~12歲至17~18歲、男孩13~14歲至18~20歲。此時是生長髮育的第二高峯,生殖系統發育日趨成熟;生理上成熟而心理上不成熟,情緒、情感及日常行爲等易出現問題,應及時進行生理、心理衛生和性知識教育,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