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教育 > 保護兒童聽力要趁早,聽力篩查只是手段之一

保護兒童聽力要趁早,聽力篩查只是手段之一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6.6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傳導性耳聾可恢復

保護兒童聽力要趁早,聽力篩查只是手段之一

首都兒研所附屬兒童醫院耳鼻喉科副主任醫師龐衝介紹,兒童聽力損失一般分兩種,一種是感音神經性耳聾,就是聽神經受損,耳蝸受損,不太好恢復;另一種是傳導性耳聾,就是中耳這一部分,如鼓膜、聽小骨等路徑傳導出現了問題。

在飛機起落的時候,會有一個壓力的變化,這可能對中耳造成一定的影響,個別的人會引起分泌性中耳炎,出現暫時傳導性耳聾,這種耳朵發堵、發悶等暫時性症狀是可恢復的,不用特別擔心。

在飛機升降這個過程當中,吞嚥口水或者嚼口香糖,可以讓鼻腔和耳朵中間的咽鼓管開放,從而緩解這種暫時的聽力下降。

北京兒童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副主任、主任醫師張傑表示,傳導性的聽力下降可逆性比較高,通過藥物治療、手術治療等各種治療的方案,能夠幫助恢復,但是,感音神經性的耳聾,通過藥物治療提高聽力或者恢復聽力的機率非常小。

“0-7歲是兒童語言發展的關鍵期,這個時期的聽力損失不僅會造成言語發育遲緩或聾啞,還會影響兒童智力發展,造成情感、心理和社會交往等方面的問題”,張傑說,保護孩子聽力,應該從0歲開始。對於聽力問題的預防和治療,關鍵也在於“早”。

目前,新生兒聽力篩查已在我國許多地方開展。張傑介紹,北京市所有的新出生嬰兒都會做新生兒聽力檢查,如果篩查不通過,婦產醫院就會建議家長,在新生兒42天的時候再去做一個復篩,如果還有問題,等3個月的時候再做一個復篩,仍然有問題的,就會轉診到北京市指定的6家聽力障礙診治機構,在那裏做一個詳細的診斷性聽力檢查,檢查後,會發現有相當的病人聽力是好的,也會有少數的病人是真正的聽力不好,真的聽力有問題,就要進行治療了。

聽力篩查只是手段之一

北京已確定6家醫院承擔0至6歲兒童聽力障礙的診治,分別是解放軍總醫院、北京同仁醫院、北京協和醫院、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北京兒童醫院及中國聾兒康復研究中心。

根據統計,過去十年,這6家醫院累計接受轉診復篩沒有通過的有一萬餘人。

然而,在臨牀中,張傑發現,很多家長錯誤地以爲,所謂早預防,就是要做新生兒聽力篩查,只要篩查過了關,就可以高枕無憂,無需格外在意了。但實際上,新生兒聽力篩查只是一種物理檢查手段,它能測出孩子當時是否有聽力異常的可能,卻不能給出孩子是否屬於耳聾高危人羣的提示。而且,除遺傳因素外,感染、藥物中毒、環境噪聲污染、意外事故等都可能在後天造成孩子聽力障礙。

張傑建議,除了給孩子做新生兒聽力篩查外,新生兒的耳聾基因檢測也是聽力保健的重要一環,若檢查結果異常,就應來醫院進行鍼對性干預。此外,家長還應做到定期帶孩子到醫院做健康保健,並在日常生活中密切觀察孩子的聽力和語言變化。一般來說,3個月大小的嬰兒就會對強聲音有反應,半歲前能分辨出媽媽的聲音,9個月時能主動向聲源處轉臉,不晚於1週歲會有言語意識,家長對此應有所重視。平時在家測試孩子聽力的時候,一定要避開除聽覺之外的其他感覺(如視覺、觸覺等),一旦懷疑異常,應儘早到醫院做聽覺功能檢查,爭取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1、如何觀察寶寶的聽力?

北京兒童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副主任、主任醫師張傑:在日常生活中,孩子把家長的話當耳旁風,有些不是個性的問題,而是因爲孩子聽不見。比如有的孩子看電視的時候老是要求聲音大一點,但其他人會覺得聲音已經太大了,這說明孩子的聽力是有問題的。家長也可以在一些小細節上去關注,比如在背後叫孩子,沒有應答,或者是有一個異常的響動時,大家都有反應,但孩子沒有動靜,等等。

如果有以上情況,家長要帶孩子及時上醫院就診,然後做一下聽力檢查。

2、可能導致神經性耳聾的因素及治療手段有哪些?

首都兒研所附屬兒童醫院耳鼻喉科副主任醫師龐衝:感應神經性耳聾,常見的用了耳毒性藥物,比如說慶大黴素、鏈黴素;還有急性的缺氧以及一些病毒感染,如腮腺炎病毒,會侵蝕聽神經,造成聽力損失。

張傑:人工耳蝸是目前重度、極重度聽力損失兒童進行聽力重建的有效方法,越早植入對於患兒的言語康復越有利。北京兒童醫院自2012年8月組建了包括系統化聽力學、耳科學專家,以及小兒內科、神經科、麻醉科、影像及護理相關人員的人工耳蝸治療團隊,已爲110餘名患兒做了植入手術,手術之後,已有四分之一的患兒能說單詞,個別孩子甚至能讀詩、背歌謠。

3.很多家長喜歡帶孩子去商場,而商場經常會舉辦活動,音響聲音很大,這是否會對寶寶的聽力造成損傷呢?

龐衝:如果是長期、過度的噪音刺激,是會造成聽神經的下降,但如果不是過度噪音或者反覆長期造成刺激,偶爾一次的噪音,造成聽神經損傷的機率不是特別大,這種情況可能會帶來一些小的損傷,但不會造成永久的聽力損失。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