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家庭 > 原生家庭的影響,爲何如此難以突破?

原生家庭的影響,爲何如此難以突破?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4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原生家庭的影響

原生家庭的影響,爲何如此難以突破?

我們所有重要的心智模式,都源於我們早期的家庭環境,以及所受的家庭教育。

以“關係中的安全感”爲例:

每個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及時、無條件的關愛。

有這種需要,是孩子的本能。所以,孩子會在每一次媽媽離開的時候,哭泣、捨不得,但是如果媽媽跟孩子好好溝通,說媽媽一會兒回來,不久,媽媽也確實回來了。而且回來之後,會陪孩子好好玩耍。那麼,孩子通過一次次的確認,最後培養起來對媽媽的信任。

相信媽媽的愛,是安全的,也會把這種對媽媽的任何,泛化到其它人身上。

有了媽媽這個“靠山”,孩子就會培養出基本的安全感,然後再生活中,慢慢識別哪些是值得信任的人,哪些不是,然後選擇跟值得信任的人交往。最終,成爲一個在關係中,有“安全感”的孩子。

但是有些媽媽,在孩子最需要的時候,經常離開,而且“回來”沒有規律,不守承諾,開始的時候,孩子會相信媽媽說的“一會兒回來”,但是因爲媽媽的“疏忽”,經常不能信守承諾。

通過這樣一次次的經歷,孩子慢慢會發現,媽媽不值得信任,媽媽的愛,不安全。因爲在媽媽這裏沒有得到安全感,孩子也會慢慢的把他/她的懷疑,泛化到其它人身上,擔心朋友不安全、擔心戀人不安排、擔心配偶不安全。成爲在關係中,缺乏“安全感”的孩子。

最後,凡是在“在乎”的關係中,都會因爲自身缺乏安全感,過度敏感、過度擔心和焦慮。

我們大部分重要的心智模式,都有原生家庭的影子,在原生家庭持續多年的影響下,我們的心智模式,通過一次次的重複,慢慢形成了一個雛形。

二、學校環境的維持

孩子的心智模式,在原生家庭中,形成了一個雛形。但是進入學校環境後,孩子周邊的“重要他人”變了,孩子需要適應的環境也變了。

但孩子仍然會帶着原來的“心智模式”雛形去適應這個世界。

如果孩子本身是有“安全感”的,也會信任身邊的老師和同學,也總會發現值得信任的老師和同學,這樣,孩子的“安全感”和對人的信任,就會在學校階段,進一步得到強化。

但是,如果孩子本身是缺乏“安全感”的,也會不太信任身邊的老師和同學,因爲孩子對“安全”過度敏感和擔心,會過度關注老師和同學不安全的方面,而且也因爲自己的敏感和焦慮,容易導致“控制”和“佔有”,導致同學的反感和其它同學的“嫉妒”,最終影響和同學、和老師關係。

如果這個時候,孩子能夠遇到一個非常有耐心、有愛的老師或者同學,儘管孩子因爲缺乏安全感,會不斷“鬧騰”,但是因爲有好的老師和同學的耐心守護,孩子會發現,原來這個世界上,還是有人值得信任的。

這種“新的經歷”,會慢慢重新培養起,孩子原來缺失的安全感。

但這是幸運的情況。

對於大部分孩子來講,其實沒有這麼幸運。因爲學校環境和家庭環境不同,老師一個人要照顧那麼多孩子,在一個孩子身上持續“關注”,關注每一個孩子“缺乏”的,並不容易。

而同學關係,是一種平等的關係,我們原來“缺乏”的東西,其實也會給新的關係帶來一些困擾。

比如我們缺乏“安全感”,就容易過度敏感、擔心、猜疑,這會進一步影響我們的同學關係,而同學不像父母一樣,會始終守護我們,同學關係,如果一方的行爲引起另一方的不適,對方會重新選擇更合適的朋友。

而對方的重新選擇,又進一步驗證了關係的“不安全”,強化了我們最初的“心智模式”雛形。

所以,對少數幸運的孩子來說,在學校遇到的新的環境、更合適的人,會幫助我們優化原來的“心智模式”雛形,變得更加積極。

但是對於大部分孩子來說,我們會繼續在學校生活中,重複自己在原生家庭中,形成的“心智模式”,並能在學校生活中,進一步驗證它的合理性。最終,進一步強化了心智模式。

三、成人世界的維持

無論是家庭環境,還是學校環境,我們的選擇都比較有限,家庭環境基本無法選擇,而學校環境也很難改變,我們唯一可以選擇的,是學校生活中的同學關係,但是可選擇的範圍,其實也比較小。

所以,無論是在原生家庭階段,還是學校生活階段,都主要是環境在影響我們,我們被動的接受環境對我們的影響。

但是,進入成人世界,尤其進入社會之後,我們可以選擇自己的伴侶、選擇自己的工作、選擇工作的公司、選擇生活的城市、選擇自己的朋友圈子。

幾乎每一個方面,我們都有很多的選擇機會。

如果我們原來的“心智模式”不太健康,我們可以在這個時候,選擇更積極的環境和關係,幫助我們重新成長。

比如缺乏安全感,如果原生家庭和學校生活都沒有幫助我們培養安全感,我們成年之後,完全可以選擇一個有“安全感”伴侶,選擇一個“安全”的團隊和公司,重新培養自己的安全感,彌補成長經歷導致的“缺失”。

這確實是我們自我成長最恰當的方式。

但是,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我們其實對自己的行爲,往往缺乏覺察。

當我們沒有選擇機會的時候,我們只能被動的接受環境的影響,當我們真正有選擇機會的時候,因爲原生家庭和學校經歷,已經基本塑造了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和對自我的認識。

我們不僅不會“選擇更合適的環境”幫助自己成長,相反,我們會受“心智模式”的影響,選擇跟原生家庭相似的環境,即使最開始的環境是適合成長的,我們也往往會下意識的,把它改造成與原生家庭相似的環境。

如此,我們通過選擇跟“心智模式”相匹配的環境,繼續影響我們,讓心智模式在成人階段,進一步強化。

繼續以“關係中的不安全感”爲例:

如果我們在成長階段沒有培養出安全感,可以在成年階段,選擇一個有“安全感”、愛我們的伴侶,通過對方的持續、安全的愛,慢慢尊重塑造我們的安全感。

但是往往很多時候,卻是缺乏安全感的人,卻喜歡選擇“不太安全的環境和他人”,因爲在他們的認知中,世界和他人本身就是不安全的,選擇不安全的環境和他人,在潛意識裏,與他們“不安全”的認知,更匹配。

就像越是喜歡抱怨的人,越喜歡和愛抱怨的人交朋友一樣,因爲有共鳴。

此外,即使缺乏安全感的人,選擇了真正愛他們,具有安全感的伴侶,也經常因爲“缺乏安全感”導致的過度敏感、猜疑,以及不安全導致的過度控制,讓對方越來越不舒服,最後影響關係,因爲我們的“缺乏安全感”,將原本安全的環境,改造的不再安全。

所以,最開始,我們被動的接受環境對我們的影響,形成了“心智模式”,而成年之後,我們又主動的選擇與“心智模式”匹配的環境,或者將不匹配的環境,改造的匹配,如此,繼續鞏固我們的“心智模式”。

這也正是爲什麼,原生家庭的影響,心智模式如此難以突破的根本原因。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