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家庭 > 墨子認爲什麼是爲政之本

墨子認爲什麼是爲政之本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5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墨子認爲“尚賢”是爲政之本。

墨子認爲什麼是爲政之本1

“尚賢者,政之本也”,語出《墨子·尚賢》,意思是說,尊重推崇賢才,任用品行高尚、能力突出的人,是治理好國家的根本。

尚賢政治傳統歷史悠久。墨子認爲,爲政者要打破講究血統關係的宗法觀念,從各個階層中選拔具有真才實學之人,任人唯賢而不是任人唯親。

他肯定賢良之士是“國家之珍,社稷之佑”,認爲“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通過有效監察和合理評判,對官員賞罰分明。

《尚書·堯典》記載,帝堯提拔虞舜,“明明揚於側陋”,起用地位低微之人。《禮記·禮運》記載孔子論“大同”之世,“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選賢與能”。

“得賢者昌,失賢者亡”,人才往往是決定事業成敗的關鍵因素。孔子提出“爲政在人”,治理國家關鍵在於賢才:有賢才推行仁政,則政治清明,社會安定;

沒有賢才推行仁政,則政治昏暗,社會混亂。西漢賈誼用登山和下淵來比喻得賢與失賢的不同政治結果:“君子得賢而舉之,得賢而與之,譬其若登山乎!得不肖而舉之,得不肖而與之,譬其若下淵乎! ”能夠尊賢用賢的'事業,如同登臨高山,蒸蒸日上;不能尊賢用賢的事業,如同墮入深淵,每況愈下。

秦孝公用商鞅變法使秦走上強國之路,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而成就蜀漢大業,唐太宗依靠“房謀杜斷”、倚重敢於面折廷諍的魏徵而開創“貞觀之治”……這些事例雄辯地說明了人才與國家興亡、事業成敗之間的關係。

墨子認爲什麼是爲政之本
  

“爲政之要,惟在得人”。對於爲政者來說,招賢納士至關重要。首先要愛才。周公曾告誡兒子伯禽說:“我乃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地位不可謂不重。然而,我一沐三捉髮,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有失於天下之賢人。”

其思賢若渴、尊賢重賢的心情可見一斑。曹操《短歌行》中“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一句,是他對周公的致敬,更是對人才的表白。其次要善於辨才。中國曆來強調德才兼備。

墨子提出三個具體標準:“厚乎德行,辯乎言談,博乎道術”,即德行高、口才好、學識廣博的人才可稱爲賢者。

還要善於選才。諸葛亮提出“七觀法”: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諮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臨之以利而觀其廉,等等。總之,要對人才進行全面的考察瞭解。更要善於用才。

北宋司馬光認爲,“凡用人之道,採之慾博,辨之慾精,使之慾適,任之慾專。”提出要用人之長處,不求全責備,讓人各得其所、發揮特長;特別是對看準了的人一定要大膽使用。

千秋基業,人才爲先。當前,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我們也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渴求人才。

古人的尚賢重賢的思想,對於當前我國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同樣具有重要意義,對今天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鑑價值。

墨子認爲什麼是爲政之本2

“尚賢”是中國傳統爲政之道的核心標椎之一。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尊崇賢士的傳統。上古時期的禪讓制、先秦時期諸子百家的“尚賢”思想、以及隋唐之後的科舉制等等,都證明了“尚賢”文化是中國政治文化的重要角色之一。

《墨子》在繼承和發展前人的“尚賢”文化的同時,對“尚賢”思想進行了較爲系統的分析和總結,爲後世“尚賢”文化的發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墨子》、尚賢思想、尚賢文化、爲政之道

“選賢任能”是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中深入人心的理念。中國早期的禪讓制中,堯爲部落聯盟領袖時,四嶽推舉舜爲繼承人,堯對舜進行三年考覈,看中了舜的賢能,堯死後,舜繼位,用同樣的推舉方式,經過治水考驗,大禹治水有功,以禹爲繼承人。後又有商紂王昏庸無道,周武王誅伐紂王,得到天下賢士的支持和幫助,最終取得勝利,建立西周。

另外,《詩經·小雅·鹿鳴》有言:“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人之好我,示我周行……”此詩以鹿起興,言鹿得萍草爲美食,呦呦相乎,呼喚其友的到來,來喻人君用美食、美樂、美酒款待賢者的到來,表達了君子求賢若渴,希望有明德的賢者來投靠自己的心情。

墨子認爲什麼是爲政之本 第2張
  

戰國時期,諸子百家也針對尚賢提出自家觀點,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每個人都應該向賢人學習,孟子亦曰:“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願立於其朝矣。”、“悅賢不能舉,又不能養,可謂悅賢乎?”。

荀子在《君子》篇中談到尚賢對於國家的重要意義:“尊聖者王,貴賢者霸,敬賢者存,慢賢者亡,古今一也。”;《禮記·大傳》有言:“聖人南面而聽天下,所且先者五,民不與焉:一曰治親,二曰報功,三曰舉賢,四曰使能,五曰存愛。”

舉賢使能即尊崇推舉有德之人,以實現政通人和。法家也主張用賢,慎到認爲:“治國之君,非一人之力也。將治亂,在乎賢使任職。”

即能治理國家的君主,並非靠他一個人的力量,關鍵在於任賢使能。墨家亦認爲尚賢是“爲政之本”,強調要尚賢使能來治理天下,《墨子·尚賢》集中體現了墨家的尚賢思想。

《墨子》在繼承前人的“尚賢”思想的同時,對墨家的“尚賢”思想進行了較爲系統的分析和總結,與當時的諸子百家的“尚賢”相結合,共同促進了春秋戰國尚賢思潮的發展,併爲後世的“尚賢”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價值。

《墨子》主要以爲政之道爲主題,提出了“親士”、“尚賢”、“尚同”、“兼愛”、“非攻”等政治思想。

其中,“尚賢”主要強調了墨家的用人原則,《墨子》在開篇之文“親士”章即指出“入國而不存其士,則亡國矣。見賢而不急,則緩其君矣。

非賢無急,非士無與慮國。緩賢忘士,而能以其國存者,未曾有也”,這反映了墨子對賢士的尊崇,與“尚賢”篇中的“尚 賢者,天鬼百姓之利,而政事之本也”相呼應,也引出了墨家強調的尚賢聚賢的重要性即“夫尚賢者,政之本也。”、“故大人之務,將在衆賢而已”。

首先,“尚賢”即尊重賢人,崇尚賢士。從選舉賢君開始,《墨子》在“尚同”中指出“夫明虖天下之所以亂者,生於無政長,是故選天下之賢可者,立以爲天子。”,以此可知,墨子鼓勵世人推舉賢者爲君,墨子還在“尚同”篇指出“國君者,國之仁人也。”國君爲賢者,纔可使天下大同。

另外,墨子在“尚賢”篇指出:“賢良之士,此固國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墨子認爲,賢士是國家之珍,並且,賢良的多寡,決定國家治理情況的好壞,即“是故國有賢良之士衆,則國家之治厚,賢良之士寡,則國家之治薄。”又有古者“堯舉舜於服澤之陽,授之政,天下平。

禹舉益於陰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湯舉伊尹於庖廚之中,授之政,其謀得。文王舉閎夭、泰顛於置罔之中,授之政,西土服。”

爲證,墨子更加肯定了“尚賢”是爲政之道的根本。況且,春秋時期,諸國混戰,各個國家都是急需良才之時,然而許多國家卻任人唯親“王公大人骨肉之親、無故富貴、面目美好者,則舉之。”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