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讀《追風箏的人》感悟

讀《追風箏的人》感悟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6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我們時常會對某些事或人產生一些觸動,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寫一篇感悟,把自己的感觸都記錄下來。那麼,感悟的文章一般都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讀《追風箏的人》感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追風箏的人》感悟

讀《追風箏的人》感悟1

讀了十來天的功夫,把這本小說通讀了一遍。在我的潛意識裏,這本書就是阿米爾與父親所作所爲的對比,再到最後阿米爾的自我救贖。

他父親在全文的中名字從未出現,阿米爾一直叫他爸爸,拉辛汗叫他朋友,索拉雅叫他“叔叔”,其他人則叫他“老爺”。父親在文中所塑造的形象可謂是正派人物,在面對嗑了藥、哼着小曲的俄羅斯大兵頂槍威脅絲毫不懼;對說謊的人,奪取他人知道真相的權利的人嗤之以鼻,以及他對身邊朋友一絲不苟的友情。但是,往下文看便知其“正派”的多麼的不堪一擊,雖說他建立孤兒院,設施貧民錢都是善行,但從文中可知道他都是爲了自我救贖。劇情的反轉出人意料——私生子哈桑,怪不得他和阿米爾在車上時,會意外的感概說道:“要是哈桑在那該多好。”阿米爾不論怎樣都逃不了自己的自私,無情,冷漠,背叛,嫉妒,不論是少年時還是已步入中年,他還是他。

有人曾這樣說過:不要把知錯就改當作一種太過崇高的品質。知錯就改是常人必備,應做的,不得過分炫耀的事,不要爲自己的錯誤找藉口,更不要大方地承認和接受自己身上惡劣的品質,這樣只會越來越無可救藥。

哈桑在全文處於一個“固態”,他永遠都是那麼忠誠、可靠、信任,甚至他的兒子,在文中也繼承了他的素質,還是說……每一個哈扎克人都應該這樣。哈桑的勇敢與敏銳讓他得到了那隻“藍色風箏”,他以爲阿米爾會開心。阿塞爾對哈桑的同性行爲被阿米爾全部目睹,後此成爲他的心病,每每會想起那條燈芯絨褲在黑夜中,與被哈桑黑血染黑的雪地,從喀布爾到美國,這個畫面從未消散。類似的事再加上拉辛汗的幫助,一句“來吧,這兒有再次成爲好人的路”使後文展開,至此以後便是阿米爾是自我救贖。

自我救贖無非是比知錯就改高一級的詞,崇高的過分。從阿米爾的經歷可以看到,錯誤已是越滾越大,罪行越滾越多,謊言越滾越密,像從巨尖巨高的山頂滾雪球,一旦開始,無法停止,消減不再。他不惜犧牲僕人的健康來取悅父親,“不過是個哈扎克人”,對呀!不就是一個哈扎克人罷了,從未停止犧牲哈桑。他任由心中的慾望愈加膨脹,甚至向父親提出換僕人的想法。他到底還是太多自私自利了。在結尾,他妄以收養哈桑的兒子來求實現自我救贖的昇華。可再怎樣,這樣做誰會對他有些許憐憫呢。

告訴自己,正直和美好的一切是本就應該的常態,也許這樣,我們都會少走一點彎路。

活在謊言下的阿米爾同樣是可悲的。活在那種時代,兇殘的阿塞爾,病狂的塔班利,政治破舊失敗,種族歧視,戰爭紛亂,讓阿米爾的前半生有一階段處於漂泊狀態,在到了美國後有所改觀。剛到之時舉步維艱,他靠父親工資生活,在進了某學校,出了書後,有了收入生活便有點改善,可他父親已不在了。他父親把糧食票拋還給老闆娘的那種釋然感在阿米爾和自己妻子叨述“一切”時再現了,把所有積壓在心底的事拋訴給她人,換誰都會釋然吧!

總之,這本敘述類的書,簡述了一個人不斷犯錯再到追求救贖的過程。不論怎樣,哈桑也有良知,像對那位幫助了他的人一樣,在他枕頭下放了自己所有的錢。每個人都是善良的,拋開文學性,他就是本好書!!!

讀《追風箏的人》感悟2

對於《追風箏的人》這本書,說真的,這本書在我牀頭放了很久很久。我之所以會帶回來這本書,也許是被它奇怪的名字吸引了,也許是被它的作者吸引了,又或者是被它的內容所吸引。一名阿富汗的作家,寫的關於兩個男孩在阿富汗的成長故。這就是這本書簡單的概括,在我看來實在是不能作爲這本小說的簡介,然而簡單的字裏行間卻隱隱透露出故事中始終貫穿存在着的巨大悲傷,像是一片灰暗的天空,壓得人永遠透不過氣。

追風箏的人,在第一眼看到這個奇怪的標題的時候,我有些茫然,風箏需要追嗎?爲什麼要追風箏,原來這是阿富汗的習俗,每年初春,會有盛大的風箏節,許多的孩子會把使出自己積蓄了一年的力量來使自己的風箏成爲佼佼者。蔚藍的天空中,飄蕩着五顏六色的風箏,每一隻風箏線的盡頭都有一個勇敢的鬥士。當然,所有的風箏要在天空中進行決鬥,就像一場盛大的搏鬥,你必須要把你周圍所有的敵人消滅光,你才能成爲勝利,同樣,你必須把你周圍的風箏都打敗,你纔會成爲萬種矚目和讚歎的焦點,那樣會有無限的`榮譽和光亮集聚你一身。這在我看來,是一場孩子們之間的交流或者遊戲,但在阿米爾那個時候,這對他來說具備着無尚的重要性,因爲爸爸,因爲父愛,只有通過這樣他才能獲得父親的讚美和笑容,不再是鄙棄的眼光,他迫切需要着!而追呢,追風箏,也相當重要。你搶到了最後一個被擊落的風箏,那也預示着莫大的榮耀和完全的勝利。於是哈桑,便擔當起了重要的任務,就是把那隻被阿米爾擊落的風箏追到手,故事的高潮也就由此而引發,一切一切的悲傷的來源都在此處慢慢浮現。

從翻開這本書開始,一直就覺得整篇小說都是以一種壓抑的感覺寫的,可以看得出來“我”一直在爲過去所幹得事而後悔和難過。阿米爾對於哈桑的歉意也許不是我們能夠體會的,但阿米爾卻是一直備受折磨。確實,對於他一個在當時只有13歲的孩子來說,那樣的事情他不會處理,他唯一的想法就是不想再讓自己受折磨,而這折磨的根源就是哈桑,和哈桑那爲他愚蠢的奉獻精神,他覺得只要將哈桑趕走,永遠不出現在他眼前,他就不用在受到良心的譴責了。但他,當時的他卻不知道那錯了,如果他沒有在當時及時地承認錯誤,他真的會後悔,懺悔一輩子,這樣的悔恨也許將陪着他一起走進墳墓,他將無法釋懷。從“我”的角度來描寫哈桑所爲“我”受的苦難,更加讓讀者覺得切身體驗,小說中,我們一直是從“我”的眼中看的哈桑,那樣一個爲了阿米爾少爺肯認命,肯付出一切的小孩。也許在他的骨子裏,也許他與身俱來就被教育成了那樣的性格,我最感動的是哈桑對阿米爾說的那句話“爲你,千千萬萬遍!”這樣的話能從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口裏出來,真的是讓人揪心的疼,一直到了後來,他心中一直愛着的阿米爾少爺不再理會他並且還不斷地在傷害他,他都沒有背棄他,一直護着他。感人的純真友誼,很自然地,我被這孩子給震撼了,他塑造的角色一直讓我覺得心裏挺難受的,總是不自覺地哽咽。

故事的後來還在繼續,阿里和哈桑一起離開了,接着俄國佔領阿富汗。阿米爾和爸爸也被迫離開,離開了故土,踏上了去往美國的路,後來他和爸爸也一直在美國生活,並且他在美國還娶了妻子,有了安定的生活,只是爸爸去世了,阿米爾的爸爸一直是一個錚錚的鐵漢子,我一直這樣認爲。

很多年後的一通電話把阿米爾又重新召回了阿富汗,回來時,他帶了一個孩子,那是哈桑的孩子,哈桑已經死去了,但那個孩子和哈桑一樣,像是以前的哈桑一樣,但唯獨少了一樣,就是不再微笑了,眼神一直那樣的空洞,那個孩子一直悲傷着。風箏,又是風箏,一次偶然的放風箏,卻使得那可憐的孩子輕輕的拉扯了嘴角。我覺得,其實不管那孩子經歷了多少,他永遠也只是個孩子,就該簡單地生活纔對。

小說的結尾又提到了風箏,從風箏中來,又回到了風箏中去,世界早已不同,但也許這是最好的結局。很多年前,哈桑爲阿米爾追風箏,“爲你,千千萬萬遍”;很多年後,阿米爾爲哈桑的孩子追風箏,“爲哈桑,千千萬萬遍”。

讀《追風箏的人》感悟3

我通常不太喜歡看我不太瞭解的民族的書,但罕見的把這本書看完了,花了大概一週的時間,它陪我度過了這一週的身體不適,多少緩解了些病痛,多數時間是在聽,只是遺憾的發現微信讀書中的語音朗讀真的很難聽,經常是聽完再看就像沒看過,需要重新閱讀,這才深刻明白了讀書的含義。

我覺得這本小說可以按兩部分來區分:內戰前和後,內戰前的內容很美好,雖然在阿富汗那樣的宗教背景下有些事情在我們看來不太好理解,但人性的善惡、美醜還是人類共通的,孩子阿米爾的內心有豐富的活動,他對哈桑的情誼,他對爸爸的希望,他對爸爸寵愛的渴望讓他有些嫉妒哈桑,但一直也沒有在兩人之間發生什麼不愉快,忠誠單純的哈桑全身心的愛着保護着他的夥伴,同時安於兩人地位的不同。兩人在風箏巡迴賽中力壓衆人,在爸爸注視下奪魁,哈桑追回來風箏,阿米爾一掃爸爸眼中無用的軟弱的不像他的孩子的陰霾。小說講到這裏達到了幸福的高潮,似乎就如阿米爾後來在成爲乞丐的媽媽生前的大學教授同事口中聽到的媽媽的話:她覺得太幸福了,以至於有些擔憂真主會在剝奪你的什麼之前總會給你非常幸福的感覺,阿米爾的幸福也在瞬間崩塌。天性懦弱的阿米爾在目睹哈桑被欺辱而不敢挺身而出從而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以至於想把哈桑父子趕走來舒緩這種內疚和自責,他不明白爸爸爲什麼在面對他提出的這個要求後勃然大怒,他在萬分鬱悶中作出了讓他揹負了20幾年心靈譴責的錯事,在後來的幾十年中,他多次回憶下雨天哈桑跟着爸爸,上車離去的場景,即使時勢變遷,所有人的生活,阿富汗人熟悉的生活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之後,他也如願以償地在美好的國度成爲作家,有了屬於自己的幸福之後也無法釋懷。他的內心無時不刻在煎熬。

拉心汗,一個睿智虔誠的老人,早就用他世事洞明的眼力看穿他的苦悶,豁達大度的保護孩子脆弱的心思,在臨終之際,爲了哈桑的兒子,更爲了阿米爾的靈魂,他召回了阿米爾,苦苦勸說他戰勝內心的糾結,在拯救孩子的同時拯救了自己,贖罪的經歷痛苦曲折,也正是這種磨難最終讓阿米爾的靈魂重生,重回安寧。哈桑追到風箏讓阿米爾收穫了幸福與痛苦,阿米爾追到風箏是爲了釋放痛苦,重獲幸福。故事留給我們無限的回味與遐想,混沌的阿富汗迎來和平的曙光,封閉內心的哈桑的兒子向人們打開了細微的縫隙,但毋庸置疑,這一點點光亮足以點燃阿米爾的希望,點亮讀者的心。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