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與人結怨怎麼辦

與人結怨怎麼辦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與人結怨怎麼辦,在生活中,有時候會因爲各種各樣的原因導致和他人結怨了,這個時候我們自己首先需要檢討自己的,再想辦法,小編爲大家整理好了與人結怨怎麼辦的相關資料,一起來看看吧。

與人結怨怎麼辦1

01、決不報復、怨天尤人

真正學佛,對冤親債主,決定不能用怨恨心。如果每個人都把怨天尤人、報復冤親債主的念頭捨棄,社會衝突就化解了,世界和平就能落實,人民才真正能過幸福美滿的生活。應知,心懷怨恨,吃虧的是自己,不是別人。別人對我誤會,對我毀謗,對我陷害,都不放在心上,這是消自己的業障。對待冤家,依舊是真誠心、清淨心、慈悲心,培自己的福報。

02、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八大人覺經》中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我們決定不把別人的不善放在自己心上,這個是很大的錯誤。讓自己的心真正做到純淨純善,我們在這個世間沒有冤親債主,沒有對立的,這一生過得多麼幸福、多麼美滿!

佛在經典裏面教導我們,我們的心善,看一切人都是善人;我們的心不善,看一切人都不是善人。所以佛法講“境隨心轉”,外面的境界確確實實沒有善惡。譬如說我喜歡這個人,我很喜歡他、很愛他,但是另外一個人很討厭他,可見得它並沒有絕對的標準。所以這個道理一定要懂,每一個人的標準都不一樣。

03、真誠心爲對方設想

怨結,只要用真誠心去爲對方設想,沒有不能化解的。佛講得很好,“冤家宜解不宜結”,結下冤仇,冤冤相報,生生世世,沒完沒了,彼此雙方都痛苦。所以應當要覺悟,從我們內心要把它化解,希望和平共存。

04、肯定衆生本性本善

人都有佛性,中國人講“人之初,性本善”。所有的不善,那是煩惱習氣在作祟,一切衆生的本性都是善的;我們要看他的本性,不要看他的習性。真正肯定,一切衆生的本性都是善良的,一切境緣都是善的,我們的知見就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就是大乘經上所說的入佛知見。

05、凡事忍讓,歡喜感恩

受了傷害、受了侮辱,佛教導我們要能忍、要能讓。忍讓當中,決定沒有一個瞋恚的念頭。這個絕對不是懦弱,這是大智,這是大勇,這是大德,這是真正解決問題。不再把這個問題加深,不再結仇恨。

我總是以感恩的.心對待別人,總是以愛心對人,以真誠心對人,對方早晚他會感動,他會覺得我們是個好人,我們可以跟他做個好朋友。爲什麼?他一生當中沒有遇到這樣的朋友,到最後他認爲我們是他最可靠的人。要用誠心去感化人,不能用怨恨心對付人。仇恨、怨恨,不能解決問題,只會帶來更多麻煩,製造更多問題。

所以對一切冤親債主,真正覺悟的人是感恩戴德。順境善緣幫助我們提升,逆境惡緣也幫助我們提升,永遠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與人結怨怎麼辦

06、深信因果,決不結怨

佛家常講:“萬法皆空,因果不空。”爲什麼因果不空?因果也是萬法之一,也沒離開萬法,萬法包括因果。因變成果,因就空了;果變成因,果也空了。像我們種植物,種桃,桃核是因;長成桃樹後,桃核沒有了,因就空了;桃樹在結成桃的時候,結成果了,果又變成因。

說因果不空,它有三個性質不空:“轉變不空”,“相續不空”、“循環不空”。世出世間法一切都離不開因果報應,善因決定得善果,惡因決定得惡果,這是真理,天然的法則。因此,佛教我們絕不能造惡業,不能跟任何人結冤仇。跟人結冤仇,將來必然是冤冤相報,沒完沒了。

07、清淨慈悲,佛力加持

佛教我們忍辱,教我們修定,教我們心地要清淨平等、慈悲忍讓,都是幫助自己菩提道上減少障礙,使三寶威神加持能產生效力。否則,冤親債主太多,向我們討債,佛菩薩也不能不講理,這是我們應該受的果報!所以自己要認真修行,要忍辱,要能讓人,不要動意氣,這非常的重要。

必須知道,一個人在這個世間不是一生一世,確實是過去無始、未來無終。即使今生沒有結怨,也有前世的冤家債主。明白這些事實,人與人之間不可以結怨!結怨,生生世世都是麻煩,菩提道上障礙重重!要受許多折磨。

08、認真反省,找出原因

佛陀告訴我們,無論何時何處,遇到災難,一定要很冷靜的思惟、觀察,找出災難的原因,然後消除這個原因,問題才能解決。這個指導是非常明智的、具有高度智慧,決不迷信。

修行人遇到冤親債主找上身來,自己也要反省,“我這一生起心動念,有沒有做對不起別人的事情?”他爲什麼攻擊我?爲什麼不找別人麻煩,只找我的麻煩?回過頭來,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我一定跟他有過節,跟他結過怨。如果找到了,確實有這些冤親債主,我應該怎樣和解?過去有怨仇,這個怨仇怎樣化解?如果有誤會,這個誤會如何解除?真正改過自新,問題才能解決。真心求化解,即使是冤鬼,絕大多數也都會接受調解。

09、誦經唸佛,專爲迴向

用什麼方法化解冤仇?我們至誠唸佛、誦經,專門爲他迴向。比如,我們許願作爲調解,例如:專念一百部《地藏經》,每天誦一部,念三個月,一百天。或者,念十萬聲佛號、念一百萬聲佛號……等,都是專門供養他的。果然以真誠心與對方談條件,大多數的冤鬼都會接受,不接受的情況很少。

有些人冤親債主纏身,來到佛堂唸佛,就覺得舒服多了。這是因爲在佛堂有很多人唸佛,這個氛圍(外國人講磁場)加持我們。我們的冤親債主到這個地方來,他也感受到這個氛圍,覺得歡喜,就不再找我們麻煩。由此可知,聽經、唸佛的殊勝。

10、爲立牌位,恭敬禮拜

我教同修,爲自己的冤家,最討厭的人,寫一個長生牌位,供在佛像旁邊。每天拜佛也拜他,把他當佛一樣看待,這樣很好!所有的冤親債主都化解了。

有一些同修做了有效,有一些同修告訴我:“我已經做了三年,可是我看到他還是討厭,這怎麼辦?”我說,我們再繼續拜三年,我們功夫不夠。什麼時候能把冤親債主都看作佛菩薩,對那些討厭、不喜歡的人,也慢慢不討厭、喜歡他了,修行的功夫纔有進步。

與人結怨怎麼辦2

和解了大的仇怨依然會有殘餘的不滿,這又怎能算是真正的修嫌釋好呢?因而智者寧肯讓別人有負於他也不對他人苛責。有德行的人總是讓別人虧欠於他而不思追討,無德行的人總是怨怨相報、斤斤計較。上天對世人本來沒有什麼親疏,只是一貫幫助有德行的善人。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爲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

調和大怨不如根本上不結怨。與其傷了人之後再去道歉不如一開始就不去傷人。有一個外國的寓言說得很好。傷他人的心就好象往木頭裏釘釘子,道歉就相當於把釘子拔出來,儘管釘子已經拔出來了,但是曾經受傷害的那個窟窿卻不能癒合。這就說明了解怨不如根本不結怨的道理。那麼怎麼才能不結怨呢?

“安可以爲善”這五個字傳統的翻譯方法就是上面譯文的翻譯方法,是翻成問句的。但我總覺得可翻譯成:“安”可以爲善——陳述句。無論是第六十四章的“其安易持”裏的“安”還是第十五章的“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裏的“安”都可以用在這裏。

“安”就是一種穩定和祥和的狀態。道德涵養很深的人所擁有的一種寧靜和淡泊,是不與人爭一日之短長、斤斤計較於世俗功名利祿的平和沖淡的心態,這也是“善”的根本。從“安其心”到“安其居”;由“安其分”而“樂其道”;民“安”而後天下“安”。所以說“安”才“可以爲善”。

與人結怨怎麼辦 第2張

“左契”是古代契約中一分爲二左邊的一部分,通常是由債權人持有。聖人就是那種常常願意讓別人虧欠他而不去追討的人。人和人之間只要有交往,就難免會有利益的關係。通常大家都很在乎自己的利益得失,不想吃虧,這是人之常情。人人都不想吃虧,在這個社會也是不現實的。因爲每個人“不吃虧”的尺度總是難免偏向自己的。

聖人是不想和別人“結怨”的,他所求的只是“安”,甚至連“安”也不是非常在乎。相比之下,他就不那麼在乎吃虧了。人和人之間很多時候,吃點小虧都沒什麼了不起,甚至還是佔了大便宜。至少肯經常吃虧的人不容易結怨,將來也不必去花很大的代價去“和大怨”。

“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有道德和沒道德的人區別在哪裏呢?

有道德的人總是願意讓別人欠他的,因爲他是懂得“損有餘而補不足”的道理的,他會主動地把自己的“有餘”拿出來“奉天下”的。他是“爲腹不爲目”的,在物質豐裕的時候,滿足了基本的生存需要後想的最多的就是怎麼去造福其他人;在物質睏乏的時候,總是儘自己最大的可能去幫助更需要幫助的人。

沒道德的人他不能讓別人佔他一點兒便宜,而且恨不得佔盡別人的便宜纔好。他是那種“持而盈之、揣而銳之”的人,他追求的是“金玉滿堂”,追求的是個人的成就。他心裏除了他自己沒有任何人,不斷地迷失在慾望的追逐中,不斷地損他人之不足而奉自己之有餘。最後當然是“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遺。”了。

俗話說:“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惡人怕天不怕。”又有話說:“量大福也大,機深禍亦深。”這些話就是對“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最好的註解。

上天對世人本來就沒什麼親疏之別的,無非是“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天下人,天下事,大抵如此。

與人結怨怎麼辦3

與人交流首先要禮貌,面帶微笑,讓別人覺得你很親切真誠,這些都是相互的,對方自然也會很客氣,爲愉快的交流奠定基礎。交流中要耐心聽完對方的話,看着對方,找你們的共同點,拉進你們的距離,不確定的事就不要說,不要當面直接用犀利的語言駁斥對方的觀點。交流中不要露出緊張的神情,語速過快。

與人結怨怎麼辦 第3張

對於文采,現實中不一定和每個人說話都要引詩詞歌賦的,看你交流的對象。但多讀讀書也是有用的,多看看報紙新聞,瞭解一下當下熱點問題,時事新聞,跟上時代潮流,爲你日後的交流積累材料。有時間也可以寫寫隨感,多一些領悟,使自己思想更加成熟。

不要害怕與人交流,你會交到許多朋友的。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