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三觀是指哪三觀

三觀是指哪三觀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1.7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觀是指哪三觀,很多人對於自己的三觀還是很滿意的,覺得自己是一個三觀很正的人,可是很多人對於自己的三觀是不瞭解的,小編爲大家整理好了三觀是指哪三觀的相關資料。

三觀是指哪三觀1

按哲學定義來說,三觀就是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

作爲中國文化的三大支柱,道、儒、佛將中國人的“三觀”早就確立。

儒家重仁義,“三觀”落在“觀天下”,就是“以天下爲己任”,修身,齊家,治國,都能“擔得起”。

道家重在“道”,“三觀”與“觀無爲”相連,重心放在“順其自然”,張弛有道,最後歸於“大道至簡”,一顆平常心,想得開。

佛家重在修“心性”,重心放在“觀自在”,既要修緣,又要度心,三千煩惱,能“心無掛礙”,隨緣而化,“放得下”。

一言概之,擔得起,想得開,放得下,成就了中國人真正的“三觀”。

三觀是指哪三觀

儒家“觀天下”:擔得起

什麼是“擔得起”,且看這個“儒”字——左邊一個“人”,右邊一個“需”,合起來就是“人之所需”。

人活世上,有各種精神或生存的需要,滿足這些需要就需要去獲取。

去拿,並且拿到了、拿對了,就是拿得起。

儒家將社會責任作爲重中之重。

百姓、城池、社稷都是社會責任的重頭,個人的私慾和這些比較,不在一個段位。

孔子的徒弟曾經記錄過這樣一個故事。

孔子周遊列國,車馬走到齊地紀障城的時候,半路上遇到一羣玩耍的小孩。

這些孩子正在做遊戲,他們建造了一個城池,攔住了車馬的去路。

孔子的弟子下車,對站在中間的一個小孩說:“你怎麼看到車過來,也不躲開呢?”

什麼是“擔得起”,且看這個“儒”字——左邊一個“人”,右邊一個“需”,合起來就是“人之所需”。

人活世上,有各種精神或生存的需要,滿足這些需要就需要去獲取。去拿,並且拿到了、拿對了,就是拿得起。

三觀是指哪三觀2

近幾年,“三觀”一詞大火:

入職要和公司“三觀”合拍,交往要和朋友“三觀”一致,結婚要夫妻“三觀”等同,甚至連做人父母,也經常被套用“三觀”,來理順和孩子的問題。

什麼是三觀?按哲學定義來說,三觀就是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

其實,拋開哲學給出的定義,作爲中國文化的三大支柱,道、儒、佛將中國人的“三觀”早就確立。

儒家重仁義,“三觀”落在“觀天下”。

就是“以天下爲己任”,修身,齊家,治國,都能“擔得起”。

道家重在“道”,“三觀”與“觀無爲”相連,重心放在“順其自然”。

張弛有道,最後歸於“大道至簡”,一顆平常心,想得開。

而佛家重在修“心性”,重心放在“觀自在”。

既要修緣,又要度心,三千煩惱,能“心無掛礙”,隨緣而化,“放得下”。

一言概之,擔得起,想得開,放得下,成就了中國人真正的“三觀”。

小孩理直氣壯地說:“我看到了,但城池在這裏,車馬怎麼能夠通行呢?”

孔子在車裏聽到這番對話,忙下車查看,果然地上用石頭、瓦片擺了一些城池。

這時候小孩又對孔子說:“您說說是車讓城,還是城讓車?”

孔子聽了,很服氣,再也沒有爭辯,乖乖地爲“價值觀中的責任”讓路了。

責任就得落地,此城彼城,同源同根。

落實到細節中就是,國家責任先要有家庭責任,家庭責任先要修養個人,層層遞進。

三觀是指哪三觀 第2張

能抗事,能擔責任成了一個人的頂級修養。

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用苦、勞、餓、乏亂、忍等生活的考驗,闡明瞭能抗事,經得住歷練的不容易。

生活分分秒秒都在驗證一個人能不能抗事。

能夠直面生活的壓力與煩惱,不逃避,才能夠激活自我的責任和擔當。

當一個人有了擔當,就勇敢而堅定;當一個社會有了擔當,就井然而和諧。

道家“觀無爲”:想得開

道家的特質,就是“大”,眼界大,氣象更大,直至大象無形、大音希聲。

這種眼界與氣象來自何處?

來自將眼光投向天與地,將洞察直抵道與氣。

合之,纔有了內斂其內的大道,與顯明其外的大氣。

其外象,就是心中有靜氣,事事想得開。

莊周的老婆死了,惠子去弔唁看到這樣一幕:沒有想象的傷心欲絕,哀聲悽悽,這位大伽既沒哭,也沒難過,反而敲着盆子在唱歌。

惠子挺憤怒,責問莊子:“你老婆死了你還唱得出來?良心呢?”

莊子卻說出了這樣一番道理:“我老婆迴歸自然,看似去世了,其實她只是形式改變了,還在我的周圍,我們倆同在。”

根本不用人規勸,自己就很想得開。

除了莊子,只要信奉黃老之學的地方,人都特別開通。

比如魏國有個叫東門吳的人,兒子死了。

按照一般的情況,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遇見這樣的事,一定生活晦暗,覺得日子沒有奔頭了,但東門吳卻沒有悲傷。

周圍的人很納悶,因爲大家都知道東門吳最疼的就是兒子,痛失愛子一定鬱鬱寡歡。

現在悲劇發生,情況反差這樣大,肯定有隱情。

於是有人懷疑他精神上受了刺激,就問他:

“我們都知道,再也沒有比你更疼孩子的了。

如今發生這樣的悲劇,你還這樣淡定,是怎麼回事?

爲什麼孩子死了你不憂傷?”

東門吳說:“你這話說的,沒兒子的時候我怎麼度過的?我就當沒兒子不行嗎?”

同樣自己勸慰自己,可能你會說這很阿Q,有點精神勝利法!

但仔細一想,大家都這樣活着。

誰不是接受了能接受的,也接受着不能接受的,改變着能改變的,不能改變的也只能順其自然。

這個世界就是這樣,不以誰的意志爲轉移。

車禍同失幾命的,亡者的親人還要繼續活着;

單位垮了失業了,一家人要吃飯,只能再找工作

老婆跟有錢人跑了,丈夫在外面找了小三也只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再找其他人就行了。

人生真不能較真,較真你就抑鬱,想不開沒人感同身受。

世界瞬息萬變,只有那些善於生存、隨時看開,然後輕裝上陣的人,才最後主宰生活,不被生活的不如意擊垮。

真正的強者不是有多少錢,也不是多有人脈,更不是有很多套房。

他們是一些大風大浪能淡定,在陰溝裏也能仰望生活的人。

莊子說:“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凡事想得開,坦然面對,用胸懷接納不能改變的事情,就是他們無往不利的法寶。

佛家“觀自在”:放得下

曾經看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年輕人一心想有所成就,但是一直不得志,就去請教一位師傅。

師傅說:“我們去登山吧。”

年輕人覺得很困惑,但還是聽了師傅的話。

一路行走,一路遇見。

在爬山的過程中,年輕人發現了很多好看的.小石頭,他一塊一塊的撿起來,越撿越多,最後自己背上的負重越來越沉重,竟然走不動了。

師傅說:“你背這麼多的東西,都捨不得,怎麼能夠到山頂?”

年輕人恍然大悟,立刻選擇把石頭扔下,到達了目的地。自此他受到啓發,專攻一門,最終有所建樹。

禪語說:“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捨不得。”

人生千般,無非捨得。

這世間的事,看似紛亂,其實細細分析都在捨得之間。

人們忙忙碌碌,都在爭取得到,但是很多東西過猶不及。

錢太多,慾望就多;情太多,幸福就亂;名太多,往往所累。

所謂的命運,不過就是關鍵時刻的正確取捨。

能知道既來之則安之,不強求,平心。

能懂得握不住的揚了它,不糾結,息心,都需要修習定力。

臺灣的學者蔣勳極愛讀佛經,隨身攜帶《金剛經》是他的習慣。

他有兩方印章,一方爲“不捨得”,一方爲“捨得”。

他說:

“人生中有太多捨不得:一些喜歡的人捨不得,一些喜歡的東西捨不得,一些想去的地方捨不得,甚至有時候自己也厭煩爲什麼這麼多捨不得。

但等到了我這個年紀,平日裏讀一些佛經,才恍然明白一切難捨。

再如何捨不得,最終還是都要捨得;

即使多麼捨不得,還是留不住,也一定要捨得。”

紅塵滾滾,物慾橫流,人之常情。

能得之坦然,失之淡然,需要能力,也需要悟性。

靜下心來,順其自然,能捨能得,纔會真正的握住人生。

世界上從來沒有百分之百滿意的生活。

所謂的稱心如意,不過是有些事情咬着牙撐起來,有些事情不得不看開,還有些事情能學會放手。

《中國人的修養》裏說,人要學會“躬身自省”,完善自己,養育內心的豐富。

用儒家的“用”打底,道家的“順”護衛,佛家的“遇”指引,纔是大多數中國人的生活滋養。

因爲,當我們心中有了堅定信仰,篤定的價值,永恆的敬畏,對世界的判斷纔會離正確的航向更近一點。

能有爲,能無爲,也能作爲,這是中國人骨血中的東西。共勉!

三觀是指哪三觀3

三觀就是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從理論體系上它們的相互關係與概念如下:

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三者是統一的:有什麼樣的世界觀就有什麼樣的人生觀,有什麼樣的人生觀就有什麼樣的價值觀.

世界觀:人們對世界總的、根本的看法.由於人們的社會地位不同,觀察問題的角度不同,形成不同的世界觀.哲學是其理論表現形式.作爲一個人來說,世界觀又總是和他的理想、信念有機聯繫起來的,世界觀總是處於最高層次,對理想和信念起支配作用和導向作用;同時世界觀也是個性傾向性的最高層次,它是人的行爲的最高調節器,制約着人的整個心理面貌,直接影響人的個性品質.可以講,世界觀決定一個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三觀是指哪三觀 第3張

價值觀是指人對客觀事物的需求所表現出來的評價,它包括對人的生存和生活意義即人生觀的看法,它是屬於個性傾向性的範疇.價值觀的含義很廣,包括從人生的基本價值取向到個人對具體事物的態度.

人生觀被認爲是對人生的意義和目的根本觀點.一個人的世界觀是否正確,將直接影響他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另外:三觀是臺宗之重要法門,爲教理實踐修行之骨架系對一切存在之三種觀法,即空觀、假觀、中觀稱“空假中三觀”依據“菩薩瓔珞本業經”捲上,賢聖學觀品“從假入空二諦觀、從空入假平等觀、中道第一義諦觀”而立爲旨趣.是真空絕相觀,二是事理無礙觀,三是周遍含融觀.六相、十玄、三觀的建立闡發了《華嚴經》的法界緣起、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無盡圓融的教義六相、十玄是就所觀的法界之境說的圓融三觀是約能觀之智說的.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