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暴雨自救指南

暴雨自救指南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8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暴雨自救指南,大家都知道河南省遭遇極端強降雨,持續強降雨已造成河南多地道路堵塞,今天我們將詳細聊一下暴雨自救指南,感興趣的朋友們一起來看看吧。僅讓大家參考。

暴雨自救指南1

——個人戶外和城鄉公共區域的自救

當視線可及區域出現較強流水,應立即判斷是否已經形成洪澇災害。在判斷出現洪澇災害的情況下,立即進行避險:

一是尋找穩固的高地。地勢較高的廣場、堅固的多層高層公共建築的2樓以上區域(高於水面)。避免在橋樑,尤其是河道上的橋樑上避險,因爲河道形成洪澇可能會沖垮橋樑。

二是避免進入危險區域。 避免登上河堤等防汛設施,超強洪水有可能沖垮堤防或者漫過堤防;避免進入建築物的地下部分,以免水漫入地下; 避免進入地鐵等設施;不要進入地下涵洞、過街隧道等;不要進入地下人防工程;避免靠近老舊建築物;遠離山坡,雨太大可能會造成次生災害,如泥石流等;不要站在樹下和樹旁,不要靠近廣告牌;不要站在下坡道上,以及汽車後面,水衝下來,連車帶水撞到,會很危險。

——暴雨天氣盡量不要使用交通設施

1、 不要開車到處跑,暴雨之下,地面情況完全被掩蓋,無法準確判斷積水情況,一旦滑入低地,十分危險。

2、 儘快離開公共交通設施。暴雨之下,公共交通設施也存在危險,無論是公交車、地鐵、出租車,乃至高鐵等都可能中斷,在地下停運的地鐵、在低窪地帶的公交車,都非常危險,離開交通工具,找到安全位置。

3、 如果離開交通工具,最好保持集體行動。全車人一起撤離,最好彼此手拉手,確保無人掉隊。

4、 在暴雨下,積極尋找安全位置的時候,不要急着去打電話、發朋友圈、自拍、玩手機等,雨水可能會損壞手機、太早消耗掉存電,後果可能很嚴重。

5、 找到高地,在確保自身安全的情況下,再去使用電話和外界聯繫。

——遠離電力設施

1、 避險過程中一定要遠離電力設施,遠離高壓線、高壓電塔、變電器,遠離有供電危險標誌的一切物品。

2、 遠離電線和繩索狀的物品。

3、 遠離電閘、配電箱。

4、 在無法確保身體和手乾燥的情況下,不要碰觸插座、開關等帶電設備。

5、 避免站到露天的高處,避免雷擊。

暴雨自救指南

——個人通訊

1、 在戶外遇險,要確保手機能支持到救援人員抵達、確保自己在得到安全後還有能力和親友聯繫,因此節約用電!

2、 在離開交通工具的時候,可以給親友發個消息,無論微信還是朋友圈,標記自己的位置、車輛的位置、自己撤離的計劃,然後和大家一起撤離。

3、 到達安全位置後,再發一條信息,標記自己當前的位置和身邊人員的情況,告知大家自己暫時安全,併爲了節省電力會減少和外界聯繫。

4、 如果周圍水情已經導致自己無法離開,可以立刻向警方彙報自己所處位置、有多少人、周圍水情、緊急通訊方式等,然後停止使用手機,等待救援。

暴雨自救指南2

1、其實,暴雨天氣不宜進行戶外活動,活動前查好天氣預報。在7-8月份去山區旅行的話,應該提前做好功課,留意當地天氣預報,如有暴雨,可以改變日程。

2、如果在戶外活動中遇到暴雨,就要做好安全措施。暴雨天低窪地帶積水較多,有的店鋪或者違規拉接電的地方被水淹了,很容易出現漏電現象。大家在出行路上,經過有積水的地方時儘量繞行。

3、戶外活動身邊備好防止傷風感冒的藥品,一旦發現有感冒症狀馬上吃藥。

4、因雨天路滑,容易摔倒,在外宜慢行,切忌快速奔跑。在積水中行走要注意觀察。防止跌入井或坑、洞中。

5、不要在未經證實的情況下匆忙跑過有積水的地方,特別是周邊都沒人經過的積水地帶,以防因積水漏電而發生事故。

6、出門不要忘了帶上雨具,如被大雨淋溼回到家,千萬不要在淋溼的情況下吹空調,這樣會導致感冒。

7、雨天駕車需特別留心路上的行人、自行車、摩托車。這些人在下雨天打傘、穿雨衣之後,視線、聽覺都會受到很大影響,稍不留意便會發生意外。因此,遇到行人時,應提前減速慢行,多鳴笛,耐心避讓。

8、在夜間雨中駕駛時,地面因積水會反射光線,適當地變換遠近燈光,有助於及時發現前方障礙物。

9、在安營紮寨時,要選擇河流上游、平坦的地方。不要紮在河旁邊、下游或是山坡,因爲下雨後,水位暴漲會很危險。

10、出發時遇到暴雨,則活動取消。

11、如果山中沒有避雨的地方,就快接近營地了,還是走回營地紮營。

12、若行進中下暴雨,離營地還很遠的話,可以先搭帳篷躲雨,等到雨小點再行路。

13、如果在山區旅遊時遇到暴雨,應儘快下山,下山時要儘量避開山體容易滑落的地區,千萬不要在溝道內避雨,以免遭山洪或泥石流的襲擊而造成人身傷害。

14、爲了預防山洪,團隊做好防護措施:先把路繩固定在河道兩邊的岩石或是樹木上,將扁帶做成簡易安全帶綁身上,再用快掛把身體和主繩拉在一起。這樣過河,隊員就不會被湍急的流水沖走。

暴雨自救指南 第2張

15、在躲避山洪或泥石流時,應選擇到溝道兩側高處,沿着山體的溝槽向上行走,不能順溝道向下遊方向逃生。

16、在駕車行駛時突遇山洪,要迅速將車開到地勢較高的位置,注意避開山體滑坡、滾石和泥石流。

17、被山洪困在山中,要選擇高處平地或山洞等離行洪道遠的地方休息,用通訊工具發出求救信號,等待救援。無通訊工具的,可尋找一些樹枝和其他可燃物點燃,同時在火堆旁放一些溼樹枝或青草,使火堆升起大量濃煙,以引起搜救人的注意。

18、如果開車的話,不能聽音樂,會影響判斷泥石流。如果是徒步過山區,就不能戴任何帽子,因爲會遮擋住視線。

19、如果滑坡發生時,正身處滑坡的山體上,在大岩石下蹲着較爲安全。因爲大岩石塊會擋住從山上滾下的碎石,不至於被砸傷。躲避在樹林密集的地方,碎石滾落遇樹就會減速,這樣傷害會減小,比貧瘠的地方要安全得多。

20、防止石頭的砸傷,我們要第一時間保護好頭部,可以用身邊的衣物裹住頭部。

21、颱風來臨切忌往高處跑,因爲越往上風越大,幫着擋風的植被也就越少。

22、強颱風過後不久,一定要在房子裏或原先的`藏身處呆着不動。平靜持續不到1個小時,風就會從相反的方向以雷霆萬鈞之勢再度橫掃過來,如果你是在戶外躲避,那麼此時就要轉移到原來避風地的對側。

23、如果突遇颱風來不及跑,可以在較深的山洞裏躲避,但不要站在山洞口,因爲洞口較淺會形成穿堂風,存在安全隱患。

暴雨自救指南3

暴雨天氣會帶來哪些危害?我們又當如何應對及自救?

1、雷擊

雷擊是常見的暴雨天氣災害,常發生在戶外活動多的場所,不易受人們重視,但其破壞性是巨大的。如何避免戶外雷擊?

①遇到突然的雷雨,可以蹲下,降低自己的高度,同時將雙腳併攏,以減少跨步電壓帶來的危害。

②不要在大樹底下避雨。

③不要在水體邊(江、河、湖、海、塘、渠等)、窪地及山頂、樓頂上停留。

④不要拿着金屬物品及接打手機。

⑤不要觸摸或者靠近防雷接地線,自來水管、用電器的接地線。

如何預防室內雷擊?

①打雷時,首先要做的就是關好門窗,離開進戶的金屬水管和與屋頂相連的下水管等。

②儘量不要撥打、接聽電話,或使用電話上網,應拔掉電源和電話線及電視天線等可能將雷擊引入的金屬導線。穩妥科學的辦法是在電源線上安裝避雷器並做好接地。

③在雷雨天氣不要使用太陽能熱水器洗澡。

2、觸電

雷雨天氣有可能造成一些高壓或低壓供電線路斷線,還有可能導致供電設備短路和放電。如果在這種天氣出行或滯留在戶外,需要注意預防觸電的情況發生。

①不要靠近架空供電線路和變壓器,更不要在架空變壓器下面避雨。

②不要在緊靠供電線路的高大樹木或大型廣告牌下停留或避雨。

③在戶外行走時應儘量避開電線杆的斜拉鐵線。

④暴雨過後,有些地方的路面很可能出現積水。此時最好不要趟水,如果必須要趟水通過的話,一定要隨時觀察所通過的路段附近有沒有電線斷落在積水中。

⑤如果發現供電線路斷落在積水中使水中帶電的情況,千萬不要自行處理,應當立即在周圍做好記號,提醒其他行人不要靠近,並要及時打電話通知供電部門緊急處理。

⑥一旦發現有人在水中觸電倒地,千萬不要急於靠近攙扶,必須要在採取應急措施後才能對觸電者進行搶救。

⑦萬一電力線恰巧斷落在離自己很近的地面上,那麼首先不要驚慌,更不能撒腿就跑。這個時候應該用單腿跳躍着離開現場,否則很可能會在跨步電壓的作用下使人身觸電。

3、溺水

暴雨天氣可能會導致大面積積水及山洪,那麼,如何應對各種溺水情況?

如果不太會游泳

暴雨自救指南 第3張

當發生溺水時,不熟悉水性時可採取自救法:除呼救外,取仰臥位,頭部向後,使鼻部可露出水面呼吸。呼氣要淺,吸氣要深。此時千萬不要慌張,不要將手臂上舉亂撲動,而使身體下沉更快。

如果在水中被困車內

①解開安全帶,解車門安全鎖,立即完全打開車窗,安定情緒,進行深呼吸。車輛入水後,水會快速涌進車內,這時水壓非常大,車內的人很難打開車門逃生。只有當車內充滿了水,車門兩側壓力相等時,纔有可能打開門。

②如果沒有及時打開窗,可以通過破窗錘來擊碎車窗玻璃,讓水儘快進入車內,增加逃生機會。此外,注意猛踢、手握鑰匙、用手機砸等方式無法有效的打破玻璃。

③打開車門後,儘快向旁邊遊開。

如果在逃生時抽筋

水中發生抽筋,千萬不要驚慌,一定要保持鎮靜,停止遊動,仰面浮於水面,並根據不同部位採取不同方法進行自救。使身體成仰臥姿勢,用手握住抽筋腿的腳趾,用力向上拉,使抽筋腿伸直,並用另一腿踩水,另一手划水,幫助身體上浮。

4、山洪

暴雨也可能會導致山洪爆發,在這種情況下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保持冷靜,儘快向上或較高地方轉移。

②不要沿着行洪道方向跑,而要向兩側快速躲避。

③千萬不要輕易涉水過河。

④如被山洪困在山中,應及時與當地有關部門取得聯繫,或發出求救信號,尋求救援。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