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知識 > 中國傳統節日的簡介

中國傳統節日的簡介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6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傳統節日的簡介,中國傳統節日,是傳承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載體,這種文化會自然形成一個民族的凝聚力,具有巨大的精神影響力,下面來分享中國傳統節日的簡介。

中國傳統節日的簡介1

春節:

春節,是農曆的歲首,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

來歷:

春節的來歷有一種傳說,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鄉親們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裏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慄,再不敢往前湊了。

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裏安然無恙十分驚奇。

中國傳統節日的簡介

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裏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

(客家人的傳說)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元宵節:

農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爲“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爲“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

來歷: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史記·樂書》:“漢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時夜祠,到明而終”)。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形成元宵節俗有着重要的推動意義。漢明帝永平年間,漢明帝爲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着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後來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擴展開來。

龍擡頭:

農曆的二月初二,俗稱龍擡頭,青龍節亦稱春龍節,春耕節,萬神都會、土地神誕日。

來歷:

中國民間認爲龍是吉祥之物,和風化雨的主宰,而農曆“二月二”這天是龍欲昇天的日子。從節氣上說,農曆二月初,正處在“雨水”、“驚蟄”和“春分”之間,我國很多地方已開始進入雨季,會舉行敬龍祈雨,放生,以求一年吉祥豐收。龍擡頭是中國古代農耕文化對於節令的反映,據說這句話的來歷與古代天文學對星辰運行的認識和農業節氣有關。

中國傳統節日的簡介2

中和節在農曆二月二,俗稱龍擡頭。此時正值驚蟄前後,春歸大地,萬物復甦,蟄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蟲蛇獸將從冬眠中醒來,傳說中的龍也從沉睡中醒來,故名龍擡頭。古時龍是神聖的象徵,所以就借龍來驅逐害蟲。明代曾流行薰蟲兒,二月二這天人們要把元旦祭祀餘下的餅,用油煎,以此薰牀和炕,叫薰蟲兒。在農村,老百姓用草木灰蜿蜒圍宅一圈,再入院內繞水缸一圈,中引龍回。

有趣的是,這天的飲食也多以龍爲名。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中吃龍鱗,吃麪條叫吃龍鬚,現在的“龍鬚麪”大概就是由此得名的。小孩這天剃頭理髮,叫“剃龍頭”。婦女在這天還不動針線,據說是爲了避免傷龍眼。也還有以蠟燭照房子牆壁,有“二月二,照房樑,蠍子蜈蚣無處藏”之語。不過這個節日現已被人們遺忘了,但吃春餅等習俗至今還有。

清明掃墓祭祖 4月5日前後爲清明節。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已有2000多年曆史。公曆四月五日前後爲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清明節原是祭祀祖先的節日,而如今更多的是在這一天開展祭掃烈士陵墓、悼念先烈的.活動。清明時分,天氣轉暖,草木復萌,人們常常結伴到郊外踏青、放風箏、欣賞春光,所以清明節有時也被稱做"踏青節"。

中國傳統節日的簡介 第2張

端午悼念愛國先人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本名“端午”。《太平御覽》卷三十一引《風土記》有“仲夏端五,端,初也”之句。一般認爲,它是爲紀念中國古代詩人屈原而產生的。屈原(約公元前340-前278年)是戰國時期楚國人,他因自己的政治理想無法實現,又無力挽救楚國的滅亡,當秦國滅楚後,五月初五抱石投汩羅江自沉;

江邊羣衆得知,便紛紛駕舟打撈屈原屍體。爲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後人把這天定爲端午節。每逢此節,民間有帶香袋、吃糉子、賽龍舟習俗。香袋錶示屈原的品德節操如馨諡藝,萬古流芳:糉子原是防止魚把屈原的屍體吃了,後成爲節日食品,劃龍船則表示去營救屈原。

農曆七月初七夜,稱“七夕”,是傳說中牛郎織女每年相會的日子。是夕,陳瓜果子於庭中,女孩子結綵縷,穿七孔針。據說先穿完者爲巧。“乞巧節”,又由於多是女孩子參加,故稱“少女節”。

中元節在農曆的七月十五。是傳說中地官的生日,所以又稱“鬼節”。佛教徒這天要設“盂蘭盆”,施齋供僧,舉行誦經法會以及水陸道場、放河燈等宗教活動。中國大約是在梁武帝時(六世紀上半葉)始設“盂蘭盆齋”的。現在,設“盂蘭盆”的在民間少見,但放河燈的習俗卻仍在一些地區流傳下來。

中國傳統節日的簡介3

清明節(公曆4月5日前後,春分後第15天),又稱踏青節,是中國最重要的祭祀節日。國人自古就有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禮俗觀念,因此在清明時節逐漸形成春祭的傳統。每年一到清明節,很多地方都會以不同的形式,舉行各式各樣的紀念活動來緬懷革命先輩,紀念戰鬥英雄。民間有踏青郊遊、掃墓祭祖等風俗。

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在中國所有傳統節日當中叫法最多,達二十多個,可自行查詢。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昇至正南中天,是龍飛天的日子,即如《易經·乾卦》第五爻的爻辭曰:“飛龍在天”。

端午日龍星既“得中”又“得正”,處在大吉之位,恩施普也,龍德顯揚。

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着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端午節本是南方沿海一帶上古先民創立用於拜祭龍祖的節日。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爲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

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端午的活動。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8年起,被列爲國家法定節假日。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成爲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中國傳統節日的簡介 第3張

曬黴節(農曆六月六) ,“六月六,曬黴毒”。這種習俗的形成有兩種講法:一是傳說周武王姬發興兵伐紂,率領大軍駐紮殷商都城朝歌南郊牧野,突然天降大雨,三軍將士均受雨淋

據說這天恰逢六月六,武下令將士晾曬衣物,後人相仿,遂成風俗。二是傳說當年唐僧師徒去西天取經,途經東遲國通天河時,多虧一隻老黿引渡。老黿託唐僧問佛祖何時能脫殼成人。

西天取經成功後,佛祖賜給一隻金盒子,內藏八隻饅頭,示意老黿吃後再過八百年就成正果。誰料八戒嘴饞,在回家途中偷吃了饅頭。師徒重渡通天河時,老黿得知八戒偷吃饅頭後,就生氣地往下一沉,西天取回的.經卷都浸了水。師徒四人搶着把經卷搬到岸上翻曬。

據說這天正是六月六,後來寺廟就把這一天定爲”曬經日”。溫州地處江南水鄉,四、五月多黴雨,家中的衣物、書籍容易發黴,甚至長毛。六月六已經進入伏天,氣溫高,太陽的紫外線非常強烈,利用這段時間,晾曬衣服、毛皮、被褥、書籍等容易黴變的物品,確實是最佳時機。

所以溫州人又把六月六稱爲”曬黴日”。同時,民間還有洗貓狗的習俗,諺雲:”六月六,洗狗畜”。據說,這天貓狗洗了浴,不會生蝨子和到處拉屎。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