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知識 > 四川彈戲的介紹

四川彈戲的介紹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1.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四川彈戲的介紹,彈戲是川劇五種聲腔之一,並具有濃郁的四川地方色彩。

四川彈戲的介紹1

彈戲

系秦腔演變而成。秦腔進入四川,約在明末清初。

彈戲是川劇五種聲腔之一,源於陝西的秦腔,屬於梆子聲腔系統的分支,故亦有「川梆子」之稱。彈戲雖源於秦腔,但受四川地方語言及音樂影響,彈戲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並具有濃郁的四川地方色彩。

藝術特色

彈戲保留了梆子聲腔的特點,高亢且鏗鏘,並使用梆子作擊節樂器,而主奏樂器則使用蓋板胡琴。川劇的曲調分有「甜皮」及「苦皮」,「甜皮」表現喜悅之情,「苦皮」表現悲苦的情感,此兩種曲調既可獨立使用,亦可出現於同一劇中,其結構形式相同,卻能形成鮮明的對比。

這類戲劇以音樂、舞蹈、誦經爲表現手段,以寫意和虛實結合爲主,表現了獨特的地方文化。川劇在唐代曾被稱爲“川劇”。據資料記載,唐憲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四川發生了一件荒唐的政治事件。

四川彈戲的介紹
  

當時,劉闢是蜀國的中心鎮(相當於總督),是一個大貪官。他在蜀中亂收苛捐雜稅,民不聊生。於是,當地的優秀人士(戲曲演員)把劉闢的作品編成了話劇,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川劇《劉闢負責買》,準備藉此爲民發聲。

然而這部歌劇雖然排練得很熟練,卻一直沒有得到表演的機會。後來,當劉闢反叛唐朝時,優秀的人們認爲時機已到,開始公開表演。誰知,朝廷昏庸,認爲這齣戲涉及攻擊朝廷,不僅派兵搗毀戲班的場子,還把演員抓起來鞭打,然後充軍。這些演員的恩怨讓人憤怒,爲後來的'反唐起義埋下了很深的伏筆。

其中,除了光調製系統起源於當地,其餘均爲外地傳入。這五種曲調以及伴隨這五種曲調的鑼鼓、嗩吶曲牌、琴笛曲譜等音樂形式。川劇音樂豐富,兼收幷蓄。它吸收了所有民族戲曲體系的營養,與四川地方語言、音韻、音樂相融合,演變成形式多樣、曲調豐富、結構嚴謹、風格各異的地方戲曲音樂。

四川彈戲的介紹2

彈戲

川劇彈戲是用蓋板胡琴爲主要伴奏樂器演唱的一種戲曲聲腔。它源自陝西的秦腔,屬梆子系統,因此又有"川梆子"之稱。彈戲雖源於秦腔,但它同四川地方語言結合,並受四川鑼鼓和民間音樂的影響,經過長期的衍變,無論曲調、唱法還是唱腔結構都與秦腔有所不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具有濃郁的四川地方色彩。儘管二者的關係不是相當接近,但從從曲調結構,調式特點,以及整個唱腔的韻味等方面分析,均可找到它們之間的淵源。彈戲包括情緒完全不同的兩類曲調:一類是長於表現喜的感情的叫"甜平"(又稱"甜品"、"甜皮"、"甜腔"),一類叫"苦平"(又稱"苦品"、"苦皮"),則善於表現悲的感情。它們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它們的調式、板別、結構都是相同的,甚至在同一板別的唱腔中,曲調的骨架都一樣。

燈調

燈戲在川劇中頗有特色,它源於四川民間的迎神賽社時的歌舞表演,也可以說是古代巴蜀傳統燈會的產物。所演爲生活小戲,所唱爲民歌小調,村坊小曲,體現了當地濃烈的生活氣息。

燈戲聲腔的特點是:樂曲短小,節奏鮮明,輕鬆活潑,旋律明快,具有濃厚的四川地方風味。

燈調聲腔主要由"胖筒筒"、發間小曲和"神歌腔"組成。燈戲伴奏的"胖筒筒",是一種比二胡杆粗、筒身大、聲音略帶"嗡"聲的琴。

四川彈戲的介紹 第2張
  

崑腔

崑腔多文人之作,詞白典雅,格律規嚴,演唱時特別講究字正腔圓,加之曲牌曲折,節奏緩慢,如今已漸衰微。川昆源於蘇崑,川劇藝人利用了崑曲長於歌唱和利於舞蹈的特點,往往只選取崑曲中某些曲牌或唱句,插入其它聲腔中演唱,形成了川昆獨具姿色的藝術風格。

川劇崑腔的曲牌結構與它的母體"蘇崑"基本相同。應用時有"單支"和"成堂"兩種形式。當前,以崑腔單一的聲腔形式演出的劇目已經不多了,更多的是溶於高腔、胡琴、彈戲諸聲腔之中,或者是與其它聲腔共和。

崑腔的主奏樂器是笛子。伴奏鑼鼓及方式與其餘高、胡、彈、燈諸聲腔相同,以大鑼敲邊和蘇鈸二件樂器的特殊單色構成鑼鼓的'"蘇味"來區別於其它聲腔的鑼鼓伴奏。

胡琴

胡琴是二黃與西皮腔的統稱。因其主要伴奏樂器是"小胡琴",故統稱胡琴。《燕蘭小譜》卷五記載:"蜀伶新出琴腔,……其器不用笙笛,以胡琴爲主,月琴應之,工尺咿唔如話",可以說是四川胡琴腔的註腳。胡琴腔約在乾隆年間就已經形成了。

二黃包括正調(二黃)、陰調(反二黃)、老調三類基本腔。正調善於表現深沉、嚴肅、委婉和輕快的情緒;反二黃宜表現蒼涼、悽苦、悲憤的情緒;老調則大多用於高亢、激昂的情緒。西皮腔與二黃腔的音樂性格相反,具有明朗、瀟灑、激越、簡練、流暢的品格。西皮、二黃多爲單獨使用,但也有不少劇目同時包納二種聲腔。

四川彈戲的介紹3

一、川劇中的彈戲受秦腔影響最大

秦腔在古代的時候內涵是十分豐富的,延伸的也非常豐富,雖然在現在僅僅指的是西安的秦腔,但是在歷史上指的是流行在陝甘地區的地方戲曲。秦腔在不同的時代也有不同的含義,當前將引入到川劇中之後,對於川劇的彈戲發生了非常大的影響。

四川一直以來都被譽爲天府之國,經濟是十分發達的,正因爲這樣,蜀中地區戰爭也非常多,人口非常不穩定。清朝的康熙皇帝爲了恢復四川的經濟,鼓勵人們遷徙,所以很多人都紛紛來到四川,順便把一些風俗習慣帶到了四川,而那個時候陝西的商人足跡遍佈了大江南北,秦腔就是這個時候引進去的。

當時的.川劇使用的是當地的風言和當地的一些風俗和民歌相互結合是多聲腔的系統,但是後來隨着秦腔的引入,川北地區的人就會將秦腔和自己的語言相結合。

四川彈戲的介紹 第3張
  

二、秦腔對彈戲的影響

人們後來用川音來演唱秦腔逐漸發展成民間的設計和一些民間的音樂,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裏面蘊含了非常濃厚的四川色彩。彈戲和秦腔相比的話,相似的地方是非常多的,在唱詞的時候都是以十或者是七字句爲基本的句式。伴奏的樂器也基本上是以梆子和蓋板胡琴爲主,所以彈戲也被叫做川梆子和蓋板子。

所以由於四川和陝西兩地有接壤,兩個地方的文化也一直在交流,在戲曲文化的傳播中也不斷的結合,變成新的聲腔,對於我國地方戲的發展有着推動作用。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