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科普 > 簡述學前兒童心理健康特徵

簡述學前兒童心理健康特徵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1.4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簡述學前兒童心理健康特徵,孩子的成長是在模仿學習的過程中形成完整的個人特點和思維世界,從小的教育和成長經歷會讓孩子展現不同的特點,下面簡述學前兒童心理健康特徵。

簡述學前兒童心理健康特徵1

學前是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時期,它對幼兒的性格塑造和健康成長會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在這一階段加強對幼兒心理健康的關注引導,維護和促進幼兒心理健康是非常必要的。

專家指出,學前兒童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徵有:智力發展正常,情緒健康、反應適度,樂於人際交往、人際關係融洽,行爲和諧統一,性格特徵良好。

簡述學前兒童心理健康特徵

關於學前兒童心理健康特徵,有以下一些具體表現供寶媽們參考:

1、擁有健康心理的兒童更喜學愛問,性格開朗,敢於自我表現;

2、擁有健康心理的兒童行爲活潑,自控能力強,樂於參與集體活動;

3、擁有健康心理的兒童更樂於交朋友,樂於和人交流;

4、擁有健康心理的兒童好奇心強,能主動觀察周邊的各種事物和現象;

5、擁有健康心理的兒童更敢於挑戰新的任務;

6、擁有健康心理的兒童能基本控制自己的情緒,不無故發脾氣損壞東西,不隨便打罵人;

7、擁有健康心理的兒童能夠按時作息,睡眠狀況優良;

8、擁有健康心理的兒童能夠誠實交流,無說謊的習慣,不私自拿別人的東西。

簡述學前兒童心理健康特徵2

一、好動是兒童認知表達的方式。

學前兒童對於環境的認知、與周圍人的交往、表達表現自己的需求和願望,常常是在東碰西碰、摸拿拆翻的過程中完成的,期間,兒童表現出來的是不安分、不規矩、越雷池的舉動,而這樣的舉動正是兒童性格好動的反映。曾經就有家長問過我,我的孩子這麼好動是不是有"多動症"呢?其實家長們沒必要擔心,好動是幼兒性格最突出的特點,是兒童對認知表達的一種特有方式。

簡述學前兒童心理健康特徵 第2張

好動是兒童探究科學潛在的良好動機。好動的性格特徵有助於兒童形成勤快、好勞動的良好品質。對於幼兒的好動、活潑應視爲好現象、好傾向,要正確引導,不能厭煩阻止,否則將會妨礙兒童智力及心理的正常發展。如美國電學家和發明家愛迪生只讀了三個月書就被老師判定是"低能兒"攆出校門,他在路旁看到鐵匠將鐵在熊熊烈火中燒紅,然後捶打成各式各樣的工具時,爲了弄清火是什麼東西?火爲什麼會燃燒?火爲什麼這麼熱?鐵在火中燃燒之後爲什麼發紅?鐵紅了爲什麼會軟?他在自家的木棚開始了他的第一次實驗,結果是將木棚燒個精光。

還有一次愛迪生看了氣球升空的原理,就讓他的朋友喝了一包"沸騰散",他想喝了就會沸騰,沸騰就會冒氣,冒氣就能飛起來,結果是他的朋友肚子痛得死去活來,送到醫院搶救才脫離危險。而他的母親在這時不是一味的責怪孩子,而是和孩子一起收拾殘局,教育孩子吸取教訓,從正面耐心引導,如果他的父母把愛迪生的這種行爲視爲一種好動症或是一種有意犯錯來指責甚至去訓斥,這就會無形的抑制愛迪生探索的慾望,那麼就不會有偉大的電學家、發明家愛迪生了!

二、好奇是兒童求知初衷的表現。

好奇是幼兒的天性,兒童的好奇心很強,主要表現在探索行爲和提出問題兩個方面。當兒童面對環境中的盲點即想要了解自己不知道、不懂得的事物時,便有了一種指向性行爲,試圖通過擺弄、操作來解開認知過程中的"謎",兒童的這種探索會表現得全力以赴,忘乎所以,有時其行爲的後果可能是"破壞性"的。如果有的幼兒沒有好奇好問,提問極少,就要引起成人的注意:他的腦發育是否正常?他的性格是否孤僻?他所處的家庭環境是否過於單調?等等。

好奇是萌生科學的最佳種子。教師和家長應特別注意幼兒的言行舉止,利用各種時機,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引導他們提出問題,促使其身心正常健康的發展。就像東漢時候傑出的科學家張衡,他從小就愛想問題,對周圍的事物,總要尋根究底,弄個水落石出,就因爲他的好奇好問,促使他發明了舉世聞名的地動儀。偉大的科學家牛頓小時候竟被人稱爲"呆子",要不是外婆、母親、舅舅的賞識,他可能永遠都是一個笨小孩。正是這樣的"呆子"好奇蘋果從樹上脫落時,爲什麼不是向天上飛而是掉地上,因此而受到啓發,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有一次,我和孩子們正玩得起勁的時候,突然有個小女孩問我:"老師,我們會笑,動物爲什麼不會笑呀?"這個問題還真難倒了我。如果小女孩一直將這個問題想下去,可能以後對動物的研究有着良好的興趣,或者會有更高層次的突破。

三、好模仿是兒童與生俱來的天性。

兒童模仿的表現爲對他人的性格、動作、語言的模仿。一般對好的事物的模仿比較慢,對那些不良的習慣行爲模仿得即快又逼真,因此,成人必須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尤其是教師和父母。幼兒喜歡學着別人的樣子做某個動作或做某件事。其模仿的表現與他們認知能力的發展有着密切的關係。孩子們最喜歡模仿的就是身邊最親近的人,經常聽到他們模仿老師或家長與他人的對話及動作,特別是老師上課時的語言幼兒最感興趣,模仿者是有板有眼、惟妙惟肖。正因爲兒童好模仿,纔有了"孟母三遷",孟母爲了兒子不受劣質環境影響搬了三次家,最終孟子成功了,成爲了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後來,大家就用"孟母三遷"來表示人應該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學習到好的習慣!

模仿是在興趣的基礎上產生的。我曾經在談話活動中做了這樣一個測試:"小朋友,你們看過《西遊記》嗎?"大家異口同聲地回答:"我看過。""那西遊記中你最喜歡的人是誰?"這時大家都是同樣一個回答"孫悟空"我又接着問:"你們爲什麼喜歡孫悟空呀?"此時的回答就各有不同了,"那誰能模仿孫悟空最爲經典的動作?"大家都把孫悟空的動作模仿得淋漓盡致,有模有樣,"好吧,再請你們模仿一下唐僧的典型動作,"有一部分孩子立馬雙手合十,閉上眼睛,嘴裏在不停的叨唸着,但大部分孩子因對唐僧不感興趣,對我的話充耳不聞,還沉浸在模仿孫悟空的樂趣中。

簡述學前兒童心理健康特徵3

4-5歲兒童有哪些教育方法

一、繼續保持孩子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WHO)把“健康”定義爲“不但沒有身體的缺陷和疾病,還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中也明確指出:《幼兒園工作規程》“幼兒園必須切實做好幼兒生理和心理的衛生工作。”作爲家長更應繼續關注孩子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

4~5歲孩子體力活動和腦力活動的承受力比以前有所加大,飲食營養的供給量應相應增加。4~5歲孩子不僅好動,而且在活動中容易激動,情緒高漲時,往往過高地估計自己的力量,似乎不知道什麼是累,這是興奮暫時掩蓋了疲勞。另據調查發現,挑食、偏食和厭食是當前獨生子女中比較常見的現象。幼兒正處於生長髮育的旺盛時期,如果長期挑食、偏食或厭食就會造成營養不平衡,而一旦營養素缺乏或營養過剩都會出現相應的疾病。家長對此應引起足夠的重視。另外,作爲家長在關注孩子的身體健康的同時,更應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據有關調查研究發現,4~5歲幼兒主要的心理障礙有行爲衝動,動作過多、過度;憂慮、不樂、嫉妒、獨自一人不願參加集體活動;侵犯、霸佔;厭食、偏食、挑食、嘔吐四類。由此可以看出,加強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已是迫在眉睫之事,只有及早發現,及早干預,才能促進幼兒健康成長。建議家長進幼兒家長學校,較系統地學習掌握科學育兒的知識,加強自身修養,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千萬不可無中生有,人云亦云,更不可談虎色變,給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施加不良的心理影響。

二、正確對待幼兒提問,保護幼兒好奇心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他的有關兒童的“六大解放”中包括“解放兒童的嘴,使其能說。”他指出,小孩子有問題要允許他們問,從問題的解答中,可以增進他們的知識,發展其思維、理解能力。但現在的家長大多不願意讓兒童多提問,或是由於封建傳統思想的影響,認爲“老子天下第一”,孩子只能惟命是從;或是由於忙於日常事務,無時對答;或是知識水平有限,無力作答;或因情緒波動,無心應答;甚至採取應付的態度和粗暴的方式對待孩子,從而扼殺了孩子好奇、好問的天性,給幼兒的心理髮展造成了無法彌補的損失。

其實,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從1歲半起就進入第一個好問期,喜歡提問一個個“是什麼”的問題;3歲以後進入第二個好問期,這時的提問往往以“爲什麼”爲主;4~5歲正處於好‘奇、好問的關鍵年齡,提出的問題不僅多,而且問題的內容涉及面廣,很多問題也使成人難以回答。作爲家長應該正確對待幼兒提問,保護幼兒好奇心。具體說來需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積極鼓勵,認真傾聽孩子的提問。

家長應明白愛提問題的孩子往往是愛動腦筋的孩子。因此,當孩子提出問題時,家長要耐心地認真傾聽,做到有問必答,使孩子從心理上感到受到了重視和支持,切不可加以斥責,也不能置之不理,更不可用“去去去,就你事兒多”、“煩死了”之類的話壓抑孩子提問的積極性,否則,就會影響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對孩子的智力開發和個性健康發展產生不良的影響。

2、注意回答孩子問題的藝術。

4~5歲孩子提出的問題,從回答的難易角度看,大致可以分爲以下幾類:一類是簡單易於作答的問題。對此父母應立即回答,在引導孩子思考的基礎上,直接爲孩子提供明確的答案。一類是由於父母知識水平有限,一時難以回答的問題。不能不懂裝懂,應老老實實地告訴孩子,等看了書或請教別人後再告訴他,也可與孩子一起尋找答案。孩子的問題雖然暫時得不到回答,但藉此機會卻使孩子懂得了獲取知識有多種途徑。父母一旦弄懂了問題的答案,就應及時認真地向孩子作答。這樣不但滿足了孩子求知的慾望,久而久之也培養了孩子刻苦鑽研、不恥下問、忠誠老實、實事求是、恪守諾言等好的品質。一類是難以深入淺出向幼兒說清楚的問題。具體地說,性別的知識屬於這一類。

簡述學前兒童心理健康特徵 第3張

5歲左右的孩子大都會提出“我是從哪兒來的?”這個問題,而對這一問題的回答卻是五花八門,比較常見的是用捏造事實的方式欺騙孩子,如“,你是別人送來的”,你是從某某地方撿來的”““你是從天上掉下來的”等等。這樣做不僅違背科學,而且隨着年齡的增長,他就會因此感到迷惑意外而產生不安全感,甚至認爲父母說謊,影響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還可能對孩子的心理髮展產生消極的影響。因此,父母對這類問題的回答開始就必須遵循適時、適量、適度的原則,必須符合科學,必須謹慎。

3、注意提問少的孩子。

好奇好問是4~5歲孩子比較突出的一個特點。作爲家長應鼓勵孩子多思考、善探究、勤提問,敢於異想天開,勇於標新立異。如果有的孩子提問極少,應當引起父母的高度重視。看孩子的腦器官有無缺損?家庭環境中的氣氛是否過於沉悶,刺激是否過於單調?父母是否過於嚴厲,極少與孩子進行語言、情感上的交流?孩子是否外出少,接觸新異刺激少?是否性格孤僻,不合羣?以上這些都可能抑制孩子的好奇,導致少問。總之,作爲家長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以便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培養幼兒的創新意識,迎合二十一世紀對創造型人才的需要。

三、抓住有利時機,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作爲長期在幼兒園工作的同志都有這樣的體會,每年接收新幼兒入園時,一聽孩子們說話,他們之間的語言差別立刻現形:有極少數孩子能說會道;多數孩子詞彙貧乏,常常用詞不當;有的東一句,西一句,語言缺乏連貫性;有的乾脆“徐庶進曹營”———整天一言不發。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是有些家長不重視或不懂如何培養和訓練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兒童的語言發展經過幾個明顯的質變,2歲以內是學習本國語言的關鍵期;2~3歲是口語發展的質變期;4~5歲是口語發展的第二個質變期,也是書面語言發展的關鍵期;5~6歲是掌握詞彙能力的關鍵期。爲了開發幼兒的智力,培養跨世紀人才,適應開放性社會的要求,努力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應引起廣大家長和幼教工作者的高度重視。但怎樣才能培養和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呢?

1、爲孩子創設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

孩子離開了一定的語言環境,就無法學習到語言。因此,父母應給孩子提供悅耳的音樂,和氣的談話,朗朗的兒歌,有趣的語言教育遊戲,娓娓動聽的童話、故事等良好的語言示範,讓他模仿和練習。要讓孩子從小就聽慣那些發音準確、語言清晰、用詞精確、句子完整、語法規範、聲調自然而適中的人說話,向9____¨{他們學習語言。同時,要充分利用廣播和電視中的兒童節目,讓孩子多摹仿正確的語言,使孩子增加詞彙,學習表情,豐富語調,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2、要耐心、認真傾聽孩子說話。

在這方面首先應該克服的是:打斷孩子的講話,不加思索地做出某種結論性的評價或簡單地應付,家長之友《淺析4~5 歲幼兒的家庭教育》。有些家長,往往在孩子剛剛一開口講話,沒等孩子把意思表達充分,就簡單地用“,去敷啊”“哦”衍,或用“知道了!”等方式去打斷孩子的話,似乎孩子的話不值得認真對待。其實,有時家長理解孩子所要表達的意思,有時則可能不理解,不管是理解還是不理解,上述態度都不足取。因爲他傳給孩子的是一種消極的、漠視的信息,實質是反對、阻止孩子說話。長此下去很容易挫傷孩子的自尊心,遏制孩子說話的積極性。所以家長不但應該有耐心,同時力爭讓孩子感到家長與他們對話時地位是平等的、朋友式的,而絕非專制式的,這樣孩子才能放鬆。在寬鬆的氛圍中,孩子的語言才能充分發展。此外,當家長忙於家務、工作或心情不好時,面對孩子更應注意自我調控,恰當地對待孩子。這樣既不挫傷孩子的積極性,又化解了“說”與“聽”之間的暫時“矛盾”。傾聽孩子說話時要表現出一種認真、關注、感興趣的態度。從某種意義上講,聽,本身就具有教育和鼓勵的意義。

3、要鼓勵、引導孩子說話。

我們知道,幼兒到了3歲以後,隨着大腦的迅速發育,聽音器官和發音器官相應成熟,語言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孩子不僅愛學說話、愛提問、愛聽別人講話,也喜歡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願望和要求。但由於受知識經驗和思維水平的限制,幼兒對事物的本質屬性缺乏認識,因此,對概念的理解也不準確;又由於其語言與思維的不同步,心理想說的話,通過言語表達時,往往出現重複、停頓、不連貫、吃力等現象,這是很正常的。但如果父母一遇到孩子用詞、用句、發音有誤,或表達不流暢,就發脾氣、訓斥、譏諷、嘲笑,甚至給孩子扣上一頂“笨”的帽子,這樣就會挫傷孩子說話的積極性,甚至認爲自己真的很笨,進而造成心理障礙。

正確的做法是,當孩子在表述上出現困難時,家長不僅要鼓勵孩子說話,更重要的是應耐心等待,讓其把話說完,家長的耐心是幼兒教育中十分重要的問題,沒有耐心,教育必然失敗。有鼓勵和耐心還不夠,還必須善於引導。首先要注意引導孩子對生活中簡單概念的理解,但要形象、直觀,通過觀察、觸摸、操作等引導。其次要引導孩子說完整的句子。4歲左右的幼兒仍然以情境性語言爲主,常常說半句話、不完整的話。此時家長可通過指導孩子看圖說話,或通過聊天的方式引導孩子談論自己的所見所聞,要求孩子努力把話說清楚,這樣就訓練了孩子獨立、連貫講述的能力,久而久之,有利於孩子的語言從情境性的不連貫語言向連貫性語言過渡。

4、教給孩子規範的語言,給孩子以良好的語言刺激。

孩子學習語言,最容易產生先入爲主的現象。而發音是語言的基礎,要學會說話,必須先掌握髮音。孩子只有通過正確的`、足夠的語言訓練,才能較早、較好、較快地掌握口語。但由於孩子的發音器官發育尚未完善,有些音發得不夠清楚,不易聽清他所說的話,特別是平舌音Z、C、S和翹舌音Zh、Ch、Sh,以及q、n、l等,發音時會感到困難。當孩子不會發這些音或發錯這些音時,父母千萬不要嘲笑他,更不要以孩子發錯語音、說錯句子爲樂。這樣不僅孩子無法發現自己的語音毛病,久而久之,形成不良習慣,而且如果孩子意識到父母在取笑他,還會傷害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不敢大膽說話。因此,作爲父母應給孩子以良好的語言刺激,給孩子做發音示範,讓孩子反覆模仿練習。

5、讓孩子在遊戲、活動和日常生活中學習語言。

父母一般不可能像小學教師訓練學生一樣,集中時間教孩子學習語言,況且集中訓練那麼小的孩子學習語言,其效果也未必好。因此,父母應在孩子的遊戲和活動中,邊玩邊讓孩子學習語言,在日常生活中讓孩子學發音、學說話,使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學習語言。

6、要豐富孩子的生活知識。

豐富的生活是孩子語言們學習語言。同時,要充分利用廣播和電視中的兒童節目,讓孩子多摹仿正確的語言,使孩子增加詞彙,學習表情,豐富語調,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四、發展幼兒的思維能力,培養創造型人才

我們知道,幼兒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爲主。4~5歲的幼兒開始只能根據事物的表面現象來思考,而不能根據事物的本質特點或事物的內在聯繫來思考。所以家長應向他們提供大量具體、生動的感性材料,在此基礎上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家長可通過組織各種活動,有計劃地豐富幼兒的感性認識和知識儲備。另外,語言是思維的工具,幼兒語言的發展直接影響着思維的發展。要發展幼兒的抽象邏輯思維,必須幫助幼兒掌握一定數量的概念,而概念又是有詞表達的。

因此,家長應有意識地加大幼兒的詞彙量,並幫助幼兒正確理解和使用各種概念,促進其思維水平的提高。同時,好奇是創造的種子。一般說來好奇心強的孩子自信心也足,創造性也高。他們十分願意去探索和擺弄新奇的玩具和物品,有時能別出心裁,搞出成人意想不到的花樣,家長應及時鼓勵和引導,使其繼續探求和實驗,千萬不要因孩子的“破壞性探究”表現而大加責備。同時,思維總是從提出問題開始的。幼兒好奇心很強,常提出各種問題,比如:小白兔的眼睛是紅的,我的怎麼是黑的呢?“魚”在水中爲什麼不閉眼睛?”等等。家長面對孩子的問題,應熱情、耐心地解答,並及時稱讚他愛動腦筋、會動腦筋。

在不斷鼓勵幼兒好問多問的同時,家長還應常向幼兒提出各種他們能夠接受的問題,引導他們去思考、去解答。目前世界各國都把培養髮散思維作爲創造性培養的重要方面。發散思維是創造思維的主要成分,有人用思維的多角性來形容它,它是指思考問題不限於一種方法、一個答案、一條途徑,而是從多種可能去廣泛設想。發散思維具有新穎性、獨特性、變通性、流暢性以及精細性的特點。作爲家長平時應從這些方面進行引導。比如,在遊戲中讓孩子設想一些新的情節,進行創造性遊戲。遇到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時,讓他設想多種解決辦法,鼓勵一題多解。

可經常向幼兒提出如“水的用途”、“什麼東西是圓的”等等這類問題,長此訓練,能使幼兒思路開闊,思維活躍。同時,幼兒喜歡做遊戲,通過各種遊戲來發展幼兒的思維,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變一變”、“情境設疑”、“看圖改錯”、“火柴遊戲”、“走迷津”、“數字遊戲”、“問題搶答”等,這些遊戲有助於培養幼兒思維的變通性、流暢性和獨特性,從而促進幼兒創造性思維的發展,以適應未來社會對創造性人才的需要。

五、依據幼兒實際,培養幼兒健康的情緒情感

情緒情感的良好發展是幼兒健康成長的重要指標之一。家長應把孩子的良好情緒情感的培養作爲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採取有效措施,促進孩子情緒情感的健康發展。然而在我國目前家庭教育的現實中,有不少家長只重視孩子的身體發展和智力開發,卻往往忽視了孩子情緒情感的培養,或者根本不懂得如何培養。那麼,應該培養幼兒什麼樣的情緒情感?如何培養呢?

首先,要培養幼兒穩定樂觀的情緒。因爲4~5歲幼兒的情緒情感雖然比3歲前有很大發展,但仍具有易變化、易受感染、易衝動、外露等特點。針對這些特點,家長既要着重培養孩子穩定、樂觀的情緒,同時又要預防和消除各種不良情緒。

(1)滿足孩子的正常需要是使孩子保持良好情緒的基礎。

簡述學前兒童心理健康特徵 第4張

(2)對孩子的情緒進行引導、控制。幼兒的情緒易受他們尤其是成人情緒的感染,而且變化較快。因此,家長平時要儘可能表現得愉快、喜悅、樂觀向上,孩子長期受到感染,就容易形成愉快樂觀的情緒。相反,如果家長終日悶悶不樂、唉聲嘆氣,孩子就可能養成悲觀抑鬱等消極情緒。假如孩子情緒波動,大哭大叫,家長可用誘人的玩具或其他心愛的東西轉移他的注意,使其儘快平靜下來。但是,這種方法不能濫用,否則,不利於孩子學會控制情緒衝動,作爲家長要經常教育、要求孩子,讓他逐漸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3)預防、克服不良情緒。在幼兒情緒發展的過程中,常常出現恐懼、怯生、愛哭等不良情緒。這些不良情緒應當引起家長的注意,並幫助孩子克服。

其次,要對孩子進行愛的雙向引導,培養孩子的善良仁愛之心。作爲父母在愛孩子的同時,也要教育孩子愛父母,要讓孩子知道父母撫養他的辛苦,教育孩子爲爸爸媽媽着想,主動幫助大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允許爲滿足個人的要求而損害其他家庭成員的利益。要克服把獨生子女當作“小太陽”想法和做法,要讓他懂得人與人之間應互諒互讓、互敬互愛、互幫互助。要利用幼兒的生活實際,寓教於愛,隨機對幼兒進行教育。比如,教育幼兒愛護花草樹木、飛禽走獸以及比自己弱小的羣體。這樣既培養了孩子的環保意識,又有助於培養幼兒同情他人、關心他人、爲他人着想的善良仁愛之心。最後,要從小在幼兒心中播下愛祖國愛家鄉的種子。愛祖國愛家鄉是對幼兒進行情感教育的內容之一。只有把我國人民世世代代對祖國對家鄉的深情厚意傳遞給孩子,才能確保他們長大後不崇洋媚外,成爲建設國家的棟樑之材。首先,孩子愛國之心的培養應從身邊開始,教孩子愛父母、愛家長、愛幼兒園等,從而將抽象的“祖國”變爲形象具體的概念。其次,可採用生動活潑的形式來豐富孩子的感性認識。比如,可通過講故事、看電視、參觀紀念館、利用節日(如五·一、十·一)等形式對幼兒進行教育,避免脫離實際的空洞說教。

懷孕科普
新媽科普
育兒科普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