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科普 > 不同年齡段兒童心理特徵

不同年齡段兒童心理特徵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3.9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不同年齡段兒童心理特徵,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常常不確定,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應該學習哪些東西。吃飯、運動,媽媽需要怎麼管教,所以不同年齡段兒童心理特徵都有哪些不一樣?

不同年齡段兒童心理特徵1

2歲以前

培養和孩子的親密關係

兩歲以前的孩子,情緒感應非常靈敏,情緒管理也比較容易。 父母在這個階段要重點培養與孩子間的親密關係和信賴關係,比如陪孩子玩耍,給孩子講故事,和孩子一起睡覺等,這對孩子建立起與父母間的終生親密情感關係有決定性的作用。

一旦這種親密的情感關係形成後,媽媽的一個眼神、爸爸的一個動作,孩子都能心領神會。媽媽有心事,或生病了,不用開口,孩子都能敏銳的察覺到。

現代父母大多非常忙碌,若父母沒辦法時時陪伴孩子,應該讓孩子和其他親人建立親密的關係,如家中的老人。 需要提醒家長的是,如果孩子由其他親人帶大,如姥姥,當孩子回到父母身邊時,父母就不能隨便說姥姥的不是。因爲,此時的孩子已與姥姥建立起親密的關係,父母的這種做法會讓孩子處於情緒分裂的狀態,這對孩子的情緒發展和親子關係的建立是非常不利的。

大小便訓練影響孩子性格

你可能覺得寶寶的大小便訓練只是個生活習慣的建立問題,與寶寶的個性發展扯不上關係。其實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早就在他的人格理論中提出,大小便訓練對寶寶的個性形成有很大影響。

弗洛伊德認爲,在1~3歲,寶寶最感興趣的是排泄。排泄過程和排泄後肛門的感覺會讓寶寶產生快感。這個階段正是你開始對寶寶進行大小便訓練的時期,如要求寶寶不能隨意大小便,要蹲專用的坐便器。

一方面寶寶追求排泄獲得的快感,另一方面父母企圖實現對寶寶大小便的控制,於是親子之間容易發生衝突。如果你對寶寶的大小便訓練過早過嚴,在寶寶的生理機能還沒有達到能完全控制自己的肌肉活動時,就嚴格要求寶寶控制自己的大小便,這種註定的失敗可能使寶寶形成羞恥、潔癖、過分注意條理和細節、固執等特點。

如果在訓練中,寶寶通過過度的排泄來對抗大小便訓練,也會導致他形成浪費、無條理、放肆、邋遢等特點。 在美國,對寶寶的大小便訓練並不像我國那麼早,很多幼兒園還爲寶寶準備了尿布。

2-6歲

讓孩子多接觸自然

誰願意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於是,從孩子牙牙學語開始,很多家長就急着教孩子識字、算術、背唐詩。家長們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效果很可能事與願違,過早的單純知識性學習會破壞孩子的想象力,讓孩子的認知思維過早符號化,不利於孩子天賦的開發。

6歲前的孩子是用非語言系統的方式來認識世界的。這個階段,應重點發展孩子的右腦,而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讓孩子多接觸大自然,儘量用形體、繪畫和想象的方式來與孩子交流。

國外很多家長會經常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儘量不用語言來教育孩子,而是讓孩子用眼睛、用心靈感受世界。比如對“蘋果”的認識,當孩子還不會說話、不會用文字來表達時,他腦海中的“蘋果”是一個個形象而生動的蘋果樣子。但是如果過早地讓孩子生硬地認字,孩子就只能靠“死記硬背”的方式記住“蘋果”這一語言符號,而無法形成關於“蘋果”的形象記憶,這對孩子的右腦開發是非常不利的。

實際上,孩子在出生前,大腦中的神經元數量是遠超過大腦實際需要的。而生命早期的大腦就像是一個大膽的剪裁師,隨着出生後接觸的刺激逐漸增加,那些經常受刺激的神經元和突觸就會被保留下來,而那些不經常被刺激的神經元細胞所連接的突觸就會被修剪掉。如果一味地對6歲不到的孩子灌輸知識,我們就容易以成年人的思維限制了孩子天賦的發展。

6-10歲

允許孩子犯錯誤

毫無疑問,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讓父母真正操心起來了。他們普遍進入小學,開始面臨各種升學競爭,人際關係也比之前更爲複雜。這個階段, 父母要記住的黃金定律是“要尊重孩子”、“要有耐心”。

剛進入小學的孩子,可能還不能很好地適應小學的作息和學習壓力,不能自覺地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上課容易走神。此時,家長不能一味責備孩子,畢竟這一階段孩子的自控能力有限,對孩子提過高、過急的要求可能會讓孩子產生挫敗感,不利於培養孩子的積極性。

孩子的有些行爲,在家長看來是錯誤的,但可能是孩子探索和認知世界的方式。比如,玩弄家裏的藥罐,到塘裏捉魚等,對於這樣的行爲,家長應合理引導,既不打擊孩子認識世界的積極性,又要避免孩子受傷。

而對於孩子反覆犯錯, 家長要抱着“理解”的態度,保持足夠的耐心。家長可以試着與孩子一起制定計劃,與孩子作約定,在孩子上下學路上對各種注意事項反覆提醒。時間長了,孩子自然會形成習慣。如果孩子表現得不錯,家長也要及時給予肯定和獎勵,這樣才能調動孩子的積極性,也幫助孩子逐漸樹立信心。

對於這個階段孩子的教育,最忌諱的就是過度責罵孩子。一味責罵不但起不了矯正孩子錯誤行爲的效果,還容易傷孩子的自尊心,影響今後的親子溝通。家長在管教孩子的時候,也應該注意避免其他親友在場,不要說有辱孩子人格的話。

不同年齡段兒童心理特徵

10-14歲

建立有效溝通

10-14歲是青春期前的過渡階段,由於真正的叛逆期還未開始,過去很多家長並沒有認識到其重要性,但事實上,這一階段的親子關係會對青春期有直接的影響。

爲什麼說這個階段重要呢?因爲,這一年齡段的孩子雖然具有一些青春期的特徵,但相比處於青春期的孩子而言,這些孩子的叛逆心理還不至於那麼強烈。家長若能在這一階段與孩子建立起有效的溝通方式,那麼將來家長也能更自然地與孩子交往,做到及早發現問題及早處理。

10-14歲的孩子已經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是非價值判斷,變得有思想,有主見,渴望得到外界的認可與理解。此時,單面說教的方式已經會引起孩子的反感。 與孩子建立有效溝通的前提是家長要學會傾聽。孩子頂嘴、搗蛋、對着幹只是表象,這些行爲的背後其實是孩子希望受關注、被理解、被認可。家長要注意留心孩子的這些心理變化和成長訴求,給予孩子更多的理解與尊重。

在與孩子的溝通中,家長不妨以朋友的方式與孩子親近,在說教前先耐心聆聽孩子的真實想法,鼓勵孩子說出心裏話。如果這些話涉及到孩子祕密,家長還應遵守保密承諾。如果在談話間,家長真察覺到孩子犯了錯誤,也要儘量控制情緒,不要立即對孩子大加責罵。

親子間的有效溝通不是建立在家長權威之上,而是建立在相互信任之上。只有讓孩子認識到父母可以完全信賴,進入青春期後的孩子才願意向父母吐露心聲。

14-18歲

尊重孩子的選擇

這一年齡段的孩子普遍處於學習和升學的高壓狀態,面臨着各種人生選擇:就讀中職還是高中,高中應該選擇文科還是理科,高考應該填什麼志願,是否出國留學等等。這其中的每一個問題都關乎孩子的前途,家長們無不神經緊繃,擔心這擔心那,有時免不了以自己的意志代孩子行事。可是,處於青春期的孩子自主意識已經很強烈,對於家長的善意很可能不領情,這又容易引起親子關係緊張。

其實,對於這些問題,家長不必過分緊張。給予孩子合理的引導,孩子自己會作出聰明的選擇。曾經,有個孩子問自己的父親“爲何要讀書”,父親舉例說:“一棵長了一年的小樹只能用來做籬笆或當柴燒,長了10年的書可以做檁條,而長了20年的樹可以做房樑、做柱子、做傢俱。你希望自己是小樹還是大樹?”孩子聽完想了想,從此發奮讀書。這位父親沒有長篇大論式的說教,只是以舉例的方式向孩子陳明利害,讓孩子自己做出選擇。

今社會功利化思想氾濫,一些隨大流的選擇可能並不適合孩子。比如,有的孩子非常具有藝術天賦,進入藝校是最好的發展方式,但若按部就班,父母對孩子的做法百般阻撓,很可能會扼殺孩子的天賦。例如,李安在初入電影界時也曾被保守的父親視爲恥辱,若沒有李安自己的堅持,恐怕當今電影界就少了這麼一位大師了。

不同年齡段兒童心理特徵2

不同年齡段孩子的心理特點(5歲)

對於5歲的幼兒來講,已經在心理和生理方面有了一個很大的飛躍,這時如果家長細心觀察會發現,孩子這時明顯好帶好管了。比如這時孩子會非常喜歡聽故事,尤其是小動物的故事,但卻對抽象說教不能理解,說明孩子對成人世界的理解還有一個過程。這時家長就要在施教時關注孩子的想像力了,引導孩子大腦中產生生動、形像的聯想。

5歲是幼兒遊戲能力發展最快的時期,在家長的啓發和引導下,孩子已經能夠開始玩角色遊戲,如用積木搭“動物園”、“飼養場”,自己扮演飼養員;玩開汽車遊戲,司機、售票員則扮演得更象;玩醫院遊戲,會模仿醫生給病人看病、開藥方、打針,對病人表示同情,會說些安慰的話,做得很認真。這時父母應同孩子一起玩,通過親子游戲有意識地引導孩子注意遊戲的目標,鼓勵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實現。兒童在遊戲時是很專心的,父母可藉此引導他們逐漸養成專心學習的好習慣、好品質。

通過孩子隨意地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心理會得到良好的鍛鍊和發展。通過直接感知物體,獲得豐富的感性知識,還可以進一步體驗人際關係。父母要引導孩子正確處理這些人際關係,結合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和情感習慣的培養,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品德。

5歲的孩子已經會自己找鄰居小孩玩兒,會進行小組遊戲,已出現朋友關係的萌芽。在良好教育下,開始懂得關心別人,如問候媽媽的病。願意把自己的玩具、圖書借給小朋友。在遊戲中能團結友愛,互相提醒,遵守規則,想辦法玩得好而有趣。開始有剋制自己的能力,會自己去解決問題,如讓別人先玩,充當自己不喜歡的角色等。

1、體能的發展:兒童能自如地控制手腕,能摺紙和純熟地動用剪刀,及有技巧地使用鉛筆及畫筆進行簡單的美勞活動。自我照顧方面,他們能用筷子吃飯、挾菜,亦會用梳整理頭髮。這時期的兒童的速度已與成人一樣,他們可輕易地在窄線上行走。攀、爬、滑、滾的技巧已相當純熟,又能隨音樂手舞足蹈及作體力遊戲。

2、智能的發展:兒童已能掌握讀、寫和計算前的基本概念和技巧。對於時間、空間、數量物體類別的概念已頗瞭解。他們能以正確次序排列長短、高矮、闊窄或大小不同的物件,也能數數至二十。看過圖畫後,能說出大概內容。

3、語言的發展:兒童語言的文法和結構,大致與成人無異。能和家人或其他兒童溝通,談話時也能輪流說話,不會離題。他們對不久前發生的事情能有條理地講述,也能夠傳達簡單的訊息及喜歡編說故事。

4、情緒的發展:情緒漸趨穩定,逐漸懂得用語言來表達情緒,有良好的自制能力,對成人友善的批評也能接受,但是有時需要適當的提示。

5、羣性的發展:在自理方面亦較前獨立,他們能選擇適合的衣服,自行洗澡及做些簡單家務。在社交方面,他們開始選擇自己喜歡的玩伴,也能與幾個小朋友進行合作性的遊戲;願意遵守遊戲的規則,並懂得呵護弱小及安慰別人。

母親與幼兒的相處方法

對5歲兒而言,偶爾想起母親就會有“想回家”的念頭;到朋友家玩時,心中卻不時惦記着“媽媽現在不知道在幹嘛?”孩子這種純真的依戀,母親應儘量使其感到快慰。但不能寸步不離跟着他,否則會使他在各方面都無法成長。最好的辦法是:每隔一段時間就呼喚他一下,使他的心理能夠安定。這種依賴心重的小孩,母親不在可說是最大的打擊,白天他能耐心地在家等待母親,但母親若到黃昏、甚至天黑還不回家,就會擔心得手足無措了。“媽媽是大笨蛋!”“我最討厭媽媽!”“媽媽去死算了!”這種不好的話,也許在這個時候就會說出了。

如果母親有事外出,最好在天黑前打電話告訴他:“媽媽快回來了,你把燈打開來,再等一會兒好不好?”或者事先拜託鄰居:“到5點的時候,請讓我的孩子到你家玩。”不要讓孩子有不安的經驗,因爲創傷是不容易撫平的。這個階段絕對避免讓孩子變成鑰匙兒,如果是職業婦女,一定要找個能代替自己的人,讓幼兒隨時有個依靠。

此外,在5歲兒童的心目中,母親的形象是完美的,因此母親的言行舉止就成了他們模仿的對象,碰到不了解的事物也會尋求她的解釋與意見,以母親作爲自己行動的模範。由於這個緣故,對孩子絕不要打馬虎眼,當他做對一件事時,就肯定他的成績並且說:“做得很好,以後就要這麼做。” 如果對孩子要求過高,而忘記使孩子產生自信,這不但使他感到焦慮,甚至會因求好心切而精神緊張,如咬指甲、身體打哆嗦、眨眼睛等動作出現。“不能當壞孩子,要做個好孩子。”如果5歲兒感受到這種過強的壓力,時常會有“若是今天能重新過一次該多好!”“爲什麼我做不到呢?”的自責。母親若察覺此現象,就該經常讚美他:“媽媽覺得你今天做得非常棒!”或“雖然有一點兒錯,但其他的地方都表現得好極了!”

另一方面,爲了孩子成爲一個有用的人,細心地給予指導,請他幫忙做家務、傳話、買東西、照顧弟妹、收拾房間等等是非常重要的。他們一定會努力照着媽媽吩咐的事做,而當他們失敗時也別責備他,讓他多練習幾次就好了!

父親與幼兒的相處方式

與母親存在的地位相較之下,父親的地位顯然弱了許多。不過,父親雖不會被幼兒強烈地喜愛,但也不會受到抗拒。因此,父親不必尋求像母親一般強烈情緒的聯繫,有時不同的交往方式反而有利。換句話說,母親做不到的相處方式,由父親來做反而受孩子的歡迎。像投球、翻筋斗、單槓、賽跑等需要一些技巧的運動,如果要和孩子一起比賽,由父親來就更適合。

當孩子打架,玩了一身泥巴回來時,如果母親斥責:“真不聽話!”“髒死了!”父親就別再火上加油,應該站在體諒的立場問他:“好不好玩?”然後給孩子一次機會教育說:“下次可別再做這些令人傷腦筋的事嘍!”或者“比你小的朋友你應該保護他纔對呀!”讓他對社會性規範有所認識。在這一方面,5歲兒儘管很愛母親卻較聽從父親所說的話;也就是說,父親應該把不同於母親的男性見解,在與孩子相處的時候灌輸給他。

孩子在外面體驗痛苦的經驗時,通常會讓父親來分擔,而不願告訴喜歡感情用事的母親。這時,父親不妨在母親忙碌時,把孩子帶到一邊做一對一的談話。 “爸爸,我今天打架輸了,因爲那個人比我壯!”“爸爸,我今天遲到了,因爲我在路上看見一條奇怪的狗而耽誤了時間!”聽到孩子做這樣的報告時,父親應該安慰孩子並提供智慧給他;千萬不要長篇大論說一堆,因爲孩子期待的是朋友式的忠告而不是父親的教訓。

另一方面,孩子在吹牛時,父親不妨暫當聽衆不要笑他、更不要揶揄他,如果他的話太誇張得自以爲是時,可以問他:“當時你的朋友都在做什麼?他們有什麼想法沒有?”以便讓孩子也考慮一下對方的立場。同時,父親也要經常把5歲兒聽得懂的新聞,不斷地提供給他。在家庭中,父親所擔任守護者的工作應從這段時期開始。

給父母的提示:5歲兒希望被認可、被讚美的心態很強烈,稱讚孩子是好事,但必須要他能瞭解理由。如果大人毫不負責地胡亂讚美一番,只想討好幼兒,這將使孩子勉強自己去達成目標而發生預期不到的問題。稱讚“你是個勇敢的孩子,一定敢一個人待在黑漆漆的房間裏睡覺”時,孩子爲了勉強自己,雖然無法克服畏懼,也只好以“肚子痛”、“窗戶自己會打開”等藉口啞乞求大人幫助。 另一方面,以讚美來達成對孩子的要求,很可能不久就被孩子認破,甚至反而加以利用。如此孩子會反過來向母親說:“媽媽,既然你知道我是乖孩子,那就幫我買個玩具,我一定比以前更乖。”屆時您該怎麼辦呢?

對5歲兒的讚美內容不能再用像“你是個好孩子。”“你真聰明!”這麼簡單,而是要花腦筋想出不同的讚美法,例如“這是你替我做的嗎?謝謝你!”即使只是一點兒小的好事也要加以肯定與承認。還有,看到孩子努力想做好一件事時,最好及時對他說出一句勉勵的話:“再加油!你好棒!好棒!”或者注視着他、對他重重地點頭認可。幼兒的努力必須有大人承認和支持才能持續下去,尤其是對平時不能順利表達行動的孩子,當他有努力或善良的行爲時,一定要加以勉勵。比如告訴他:“你是不是覺得那個人很可憐?媽媽認爲你這種同情心是對的。”責怪的原則是:孩子的行爲呈現錯誤的時候;但是讚美則是:只要有感情的動向就要加以承認,這是兩者之間的差別。

五歲兒童的培育目標

1、培養社區意識,促進兒童對與生活有密切關係的事物的認識和關心。 2、引發兒童對學習產生興趣,並對數學要概念及簡單運算、自然科學等有認識。 3、加強兒童閱讀能力和興趣,並促進書寫和運用語言的能力。 4、培養兒童以主動和合作態度積極參與各類活動,促進羣性的發展。 5、引導兒童體驗羣體生活的樂趣,並對團體中的角色和現任建立正確觀念。 6、幫助兒童養成良好的品德及行爲,學習接納、欣賞自己和他人。 7、增強兒童審美及欣賞能力,併發揮他們的創作潛能。

不同年齡段孩子的心理特點(6歲)

6歲和5歲時完全不同,這種不同是源自他不斷在變,而且是快速地變。6歲幼兒像他在2歲半時一樣,好像生活在兩個極端之中,他兩端都想要。大的事情他很難下決心,可一旦決定,就很難改變;小的事情他卻很容易轉變心意。

6歲是幼兒向書面語言發展的關鍵期,8歲以後這種對書面語言的敏感會越來越弱。爲什麼有些成人不喜歡閱讀?因爲他們錯過了閱讀的敏感期。實際上孩子有許多美妙的想法,但因爲漢字難寫而寫不出來,通過電腦拼音打字,他們能說的就能寫出來。中科院心理所專家測試後認爲,加入試驗的孩子邏輯思維和發散思維能力更強。

“小學語文提前讀寫”研究是國家“十一五”立項課題。赤壁路小學陸豔校長告訴記者,參與課題的孩子從6歲起即小學一年級開始,在藉助電腦掌握拼音的基礎上,識字、閱讀、寫作同步推進,在不增加課時、不增加孩子負擔的情況下,二年級時就可以完全脫離拼音閱讀,達到普通六年級孩子纔能有的2000至2500字的識字量。二年級結束時,每個孩子的閱讀量都達到17本書、約140萬字,超過新課標規定的10倍。寫作時間也提前了3年,一年級的孩子一學期就可寫二三十篇作文,而普通四年級孩子一學期才寫8篇。更重要的是,孩子們對閱讀的興趣非常濃厚,並且特別喜歡在電腦上寫作文。

對於6歲的幼兒,家長這時應該重點關注於孩子做幼兒小銜接了,即在生活習慣、學習習慣、情感培養培養的基礎上,有意識引導幼兒瞭解小學生活、學校環境、課時長短、課外作業的要求等。讓孩子有一個提前的緩衝心理準備,逐步適應小學教育的新環境和新情況。

一、在思維方面

大多數6歲幼兒已經具備了歸類的能力。比如同樣的一個問題:“什麼是貓。”3~4歲的幼兒因爲一般都是憑藉事物的具體形象來概括其外部特點,所以他會說“貓很小,有黑色花斑。”這是指他看見過的某隻貓。而5歲左右的幼兒的回答:“貓會抓老鼠。”能憑藉貓的某些特徵進行概括。只有6歲的兒童會說:“貓渾身長着毛、有鬍子,喜歡吃魚,會抓老鼠。” 這個例子說明幼兒到了學齡前期的晚期,幼兒的思維已由初期的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發展,不僅考慮到了事物的外部特徵,而且能認識其內部特徵和內在聯繫並進行概括,這爲入學後語言、文字的學習做了準備。 觀察、注意、記憶: 3、4歲左右的幼兒的注意、識記都缺乏自覺性、目的性,因而表現以無意注意及無意識記爲主。在教育的影響下兒童逐漸能夠按照成人指導的活動和任務來有意識地調節和控制自己的'行動。到了5~6歲時逐漸發展了有意注意、有意識記和有目的、有組織的觀察能力,這些能力均有益於入學後的學習。

二、在語言方面

6歲幼兒量詞的正確使用率顯著高於5歲幼兒,副詞的應用不但更經常也更多樣化、更準確,能恰當地使用“根本”、“簡直”、“大概”、“永遠”等副詞,使語言的感情色彩更鮮明。對代詞、助詞的運用比以前更爲得當。由於詞彙和句子的質量有顯著提高,在講述事情時內容更豐富、句法更正確、語言更連貫、層次也更清楚。此時能把1套3~5張的圖片。按情節順序做出正確排列並進行有頭有尾的敘述,使聽者能領會。出聲的自言自語開始減少,逐漸向內部言語(無聲言語)過渡。有些6歲幼兒能夠初步掌握一些簡單的書面言語。開始識字。

不同年齡段兒童心理特徵 第2張

三、在認知方面

數概念: 大部分6歲幼兒能掌握20以內的數概念,能按成人的要求從一羣物體中取出20個。能將1~10的阿拉伯數字依正確順序排列起來並開始能夠不依靠實物運用數字做10以內的加減運算。 時間知覺:對一週的時序基本都能掌握,在辨別"今天"、"明天"、"昨天"的基礎上,開始延伸到能辨別"後天"、"前天"、""大前天"。最難掌握的是認識鐘點,只有很少數的6歲幼兒認識鐘錶,會報出時間。

四、在空間知覺方面

大多數6歲幼兒能以自我爲中心。正確地把自己的左右方位和詞聯繫起來。從而產生最初的左右概念,但常常只限於自身的方位。而不能辨別對面人的左右方位。

五、在社會性發展方面

6歲幼兒的遊戲更有計劃性,喜歡用簡單的工具,如滑輪、橫杆等來玩建築性遊戲,也開始玩用言語推理的遊戲(猜謎語);能自己選擇朋友,當小夥伴出現困難時,會加以安慰並給予幫助會明確表達自己的情感,如:憤怒、快樂及愛等,而在遊戲中發生的爭執,一般都能用遊戲規則來解決,不需成人監督。 6歲幼兒開始能在成人的幫助下擬定一個目標去實行,如制定一個“每晚不需提醒就刷牙”的目標,然後自己畫個圖表。每天做到後就打個鉤,定期檢查。父母應對兒童按目標執行的行爲給以鼓勵。

六、在生活自理方面

6歲幼兒除了基本上能夠生活自理外,還能在家中及幼兒園承擔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能夠獨自去鄰居家及旁邊的商店;懂得過馬路時先看紅綠燈及兩邊,要走斑馬線;認識男女洗手間的標誌,選擇正確入口;坐車會主動繫上安全帶。 每個幼兒在即將上學時會表露出興奮和嚮往的情緒,但其中又會夾雜着一絲對陌生環境的不安。如何幫助和引導幼兒從幼兒園過渡到小學是每一位一年級教師和家長的社會責任,因爲從以遊戲爲主導活動的幼兒園到以學習爲主導活動的小學,對6歲的幼兒來說確實是一個巨大的轉折,老師和家長都應以最大的愛心和耐心,引導幼兒順利進入小學生的角色。帶領他開始在教師的教導下,從事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的掌握知識技能和行爲規範的活動。

6歲幼兒漸漸開始與母親分離。其實,就是這種朝向獨立的自然傾向,使6歲幼兒有時對媽媽產生攻擊行爲。而幼兒爭取自由獨立的努力,也使幼兒本身產生一些焦慮感。幼兒有時很難侍候是因爲儘管他們的年齡已經不算小了,可是他們還是極端沒有安全感,在情感上的需求很大,如果家長能付出大量的耐心與努力,滿足幼兒這方面的需求,6歲幼兒會是你最好最熱情也最忠心的夥伴。

不同年齡段兒童心理特徵3

0-3歲寶寶爲什麼愛打人?

一、大運動在發展

0 至 3 歲的嬰兒期是身體動作發展的敏感期,這個時期的兒童學會了隨意地獨立性行走,手的動作也有了相當的發展,可以說,手是寶寶的第一個玩具。當他發現可以用自己小手的力量來擺弄物體時,就表現爲打人、咬人、抓人、踢人、衝撞別人、奪取別人的東西或摔打東西等現象。

年齡越小,寶寶愛扔東西、咬人越可能是大動作發展的表現。他並沒有意識到這種行爲對他人可能造成的傷害,他只是以不斷重複的動作以及大人的反應作爲樂趣。比如,大人被他揪頭髮,扯的很疼,叫出聲來,他不明白你表達的是痛苦,還覺得你很有趣。或者,他反覆的摔東西只是爲了聽響,他覺得自己的小手竟然能造成這樣的結果,覺得很有意思。嬰兒的笑點是很奇怪的。

二、不會表達,一着急直接上手

0-3歲寶寶其實就像小貓小狗,吭吭哧哧的什麼都不會說,一着急只會先上手。無論是想自己拿勺子吃飯,還是喜歡小夥伴一起玩,表現在行爲上都是搶玩具,摔勺子,推人等行爲。

三、環境影響

孩子的行爲都是習得的,尤其從接觸的環境。就比如說動畫片吧,我觀察過一陣喜羊羊、灰太狼、熊出沒等動畫片,有很多喜羊羊捉弄灰太狼、熊大熊二給光頭強設詭計和陷阱等問題,不僅教給寶寶攻擊性的行爲方式,而且使寶寶放鬆了對攻擊性行爲的抑制,每天看這樣的動畫片,他就覺得攻擊行爲是合理的。因爲喜羊羊就是這樣的做啊。所以,我們要讓孩子遠離這樣的影響。

四、父母的性格

有兩種性格的父母:“絕對權威”型的父母過於控制兒童的自主性,易於使兒童產生逆反心理,一逆反就很想對抗。 舉個例子:老人想總是喂孩子,但孩子渴望獨立自己吃,他就會把勺子搶過來自己吃,這時候老人把勺子拿過來“你不行,我來喂”,孩子自主意識受到了阻撓很生氣,找到一種出口來發泄,就表現出動手,抓人,捏人,摔東西。

另外一種就是“過度溺愛”型父母,完全放棄對寶寶的限制,沒有規矩,利己排他行爲習慣了,一旦寶寶受到限制,不讓他做什麼,他就會大哭大鬧,這樣的孩子也會隨心所欲,想攻擊誰就打誰。

第二部分:該怎麼應對?

一、冷處理

1歲以前的攻擊行爲,父母要冷靜下來,不要大呼大叫,也不能完全忽視。我們可以這樣做:我們攥住孩子的一隻手,輕輕把他放下,不要有生氣、激動的表情,同時輕輕對孩子說“不可以打”,這樣就可以了。日久天長,在每次的重複中,孩子就逐漸學習到了。

不同年齡段兒童心理特徵 第3張

爲什麼要採取這樣冷處理的辦法呢?因爲1歲以前更可能是覺得寶寶掐了你,打了你,看着你呲牙咧嘴的,他還感到很有趣:我竟然能讓媽媽反應這麼大,那我還要試試看。所以你反應越大,寶寶越來勁,冷處理是比較好的。

二、鼓勵替代玩具、遊戲促進運動發展

這個階段的嬰兒剛出現攻擊性行爲,絕大多數屬於無意攻擊,只是滿足自身的動作發展需要。當發現嬰兒的動作出現暴力時,採取轉移的方式繼續鼓勵嬰兒的發展,而不是簡單阻止。我們可以提供各種替代物滿足嬰兒的動作發展需要。另外要多帶寶寶參加豐富有趣的活動,或在家中變化遊戲內容,發泄出來,在新鮮的環境和遊戲中嬰兒自然的天性會更專注探索玩樂而不是搞破壞。

我記得特別清楚,在毛豆2歲左右的時候,去看老家的親戚,離城很遠,離山很近,有一個大院子,毛豆跑的不亦樂乎,回家大口大口吃飯,倒頭就睡,也不黏人。我很感慨,自然是適合孩子生長最好的環境,我們說很多現在孩子發展的問題,比如人情冷漠,體育鍛煉不夠,學習動機不足,其實都是城市病。

總之,嬰幼兒的旺盛精力是需要通過豐富的活動、尤其是戶外運動、大運動遊戲等發泄出來的。我記得有一個科學研究說,城市的小孩相對來說比鄉村的小孩攻擊性要強一點,就是這個道理。

三、教會孩子恰當的表達方式

我的親身經歷:毛豆剛會走路的時候,我帶他到小區玩,他對面有一個小哥哥,只見毛豆端詳了小哥哥一會,突然出拳給了小哥哥一下,小哥哥哇哇大哭。我當時很上火,但是我沒有大聲苛責毛豆,而是先道歉,然後蹲下身來,對毛豆說:“媽媽知道你是想和小哥哥一起玩,是嗎?”毛豆似懂非懂的看着我,我說:“你喜歡小哥哥,那你就要對他說“你好”,而不是打他。”然後我把玩具小車塞到毛豆手裏,讓他遞給小哥哥,說:”你們可以交換玩具玩”。

0-3歲的孩子即使喜歡一個人,卻不會表達。毛豆其實是表示對小哥哥的興趣,但是不會說。不要對孩子說:“打人會傷害別人的感情”之類的話,“傷害”、“感情”這種抽象詞彙孩子們根本聽不懂。我們要及時發現孩子的打人的背後動機,是想和小朋友玩?是想自己吃飯?想自己爬? 都要鼓勵她用正確的方式表達出來。當這些孩子能用交往的方式讓需要得到滿足後,攻擊性行爲就大大減少。

四、耐心反覆、反覆耐心

嬰兒記憶力不強,特別是對他不感興趣的事情說過就忘,所以會出現“虛心接受,屢教不改”。我們就當寶寶只有金魚的三秒鐘記憶吧!媽媽千萬不能急躁,覺得“這孩子怎麼不長記性,說了還打”,或者認爲“反正孩子還小,記不住”而放棄。要反覆強化,告訴孩子“打人是不對的”,越是強調孩子就記得越牢,逐步形成正確的是非觀。

懷孕科普
新媽科普
育兒科普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