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科普 > 兒童科學教育的誤區

兒童科學教育的誤區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9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兒童科學教育的誤區,孩子的教育是家長們都非常重視的,因爲很多家長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觀念,都想自己的孩子贏在起跑線上以至於觸碰了教育誤區,下面是兒童科學教育的誤區

兒童科學教育的誤區1

誤區一

科學啓蒙不必太早

至少要到5、6歲吧

孩子是帶着好奇來到世界的,很小的時候,這位“嬰兒牀裏的科學家”就在觀察我們,他興致勃勃地試圖理解身邊的人,周圍的東西,聽到的各種語言,不斷的進行各種微小實驗來明白這個世界。

國外科學研究發現,在0-2歲,孩子主要通過自由探索和自發的試驗,來發展肌肉的協調性,發展自己的知覺,形成對世界的感性認識。2歲以後,爸爸媽媽就可以開始用動作、實物演示等方式,讓孩子對自然現象有特別的關注了。

一般認爲,3歲以後,就可以開始正式的科學啓蒙了。所以,5、6歲纔開始,你就讓孩子的好奇心閒置太久了!

誤區二

科學觀念要多年學習才能建立

童年印象不重要

其實很多對於科學的觀念,很小就在孩子心中形成了。如果父母不做引導,錯誤的觀念會伴隨終身。如果父母也是這樣不求甚解地接受了很多錯誤觀念,孩子也常常會繼承下去。

來看看這張圖,在孩子甚至很多大人的頭腦裏,這樣的場景很真實。

你發現問題了嗎?

對了!北極熊生活在北極,不可能和南極的企鵝成爲鄰居。所以科學啓蒙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既要保護孩子的想象力(幾乎所有孩子都希望他們能生活在一起,更好玩有趣),又要讓孩子在頭腦中構建一幅真實客觀的自然圖景。

誤區三

對孩子來說

知道“是什麼”就夠了

“爲什麼”還不重要

我們經常看到,爸爸媽媽把孩子帶進一座花園或一片田野,指着花草動物對孩子一一講解:這是喇叭花,這是蝴蝶,這是……似乎孩子記住了很多動植物的名字,就很長知識了。

其實孩子更好奇的,是動植物背後的“故事”。

美國物理學家、原子彈理論先驅費曼,小時候經常跟着父親去附近的樹林裏散步,在別的孩子的父親忙着告訴孩子這是一隻什麼鳥,那是一隻什麼鳥的時候,他的父親鼓勵他去觀察小鳥爲什麼有某種舉動。

然後鼓勵他思考後提出假設,再去驗證。這是費曼在科學研究中終身使用的方法,他在沒上學前,父親就在樹林裏教會了他。

誤區四

男孩比女孩適合學習科學

讓他們玩去吧

男生比女生更擅長數學和理工科學習,這已被證明是沒科學依據的。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心理學教授珍妮特·海德博士用700萬大樣本粉碎了這個成見。

當該研究結果發表於2008年的《科學》雜誌後,海德博士收到了教師和家長、學生打來電話,只爲告訴她:“是的,我們班上的男女生在數學和科學上的表現的確沒有半點區別”。

海德博士坦言,這種“理科性別歧視”殺傷力巨大,因爲“它會挫敗女孩們從事數學或工科專業的勇氣,也會影響數學教師對待男生和女生的態度”,以至於出現心理學上的“自動實現”效應(越是臆想和擔心的事,越容易真的實現)。

記住,錯誤的理念,對孩子將是致命性的打擊。

兒童科學教育的誤區

誤區五

孩子沒科學天賦

也不想做科學家

沒必要科學啓蒙

其實沒幾個孩子不喜歡科學,關鍵在於他最初是如何和科學接觸的。同時,也沒有多少喜愛科學的人,最終成爲真正的科學家。

也就是說,人人都有科學素養的種子。不是因爲要成爲科學家才學科學,正如不是因爲要成爲音樂家纔去聽音樂,彈鋼琴。

一個富有科學和藝術素養的公民,勝過一個蹩腳的科學或藝術工匠。科學和藝術是伴隨終生,無人可以剝奪的權利,除非你自己放棄。

誤區六

給孩子買一套百科全書

或者下幾個科學APP就夠了

70後80後這一代,小時候的科學啓蒙,大概就是一套“十萬個爲什麼”吧。今天很多偷懶的父母,也是買一套書給孩子了事,或者在PAD裏下幾個科學遊戲APP,光榮完成任務。

其實,國際上最通行的幼兒科學啓蒙方法是“創造性探索”。即讓孩子親自參與和體驗科學實踐,允許孩子個性化自己的科學活動,創造神奇、神祕的體驗,引發孩子進一步探索的好奇心,並在流程明確的操作過程中,熟悉掌握科學實驗的相關技能。

誤區七

科學啓蒙階段就是了解知識

不可能建立“科學思想”

有一年世界中學生物理競賽出了這麼一道題:不用任何物理儀器,能自己提出一個科學論點,並來證明它麼?

中國學生對這樣的題目很不適應,他們習慣了做試卷,解難題,做實驗,但居然要自己出題、並不藉助儀器來實驗論證?這個好難啊。

最後美國中學生獲得了冠軍。他們提出的'觀點是:食物從嘴巴往胃裏“下落”,並不是因爲地心引力的作用。

對了!倒立,吃東西,也能吃進肚子!

想出這個主意的孩子說:小時候很喜歡倒立,曾經邊倒立邊吃東西,當時就想過,爲什麼東西都往下掉,但倒立吃東西不會掉地上呢?

孩子們天生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也有探究的能力,這些其實就是推動科學進步的源泉。

誤區八

好的科普讀物

科學性第一

趣味和實用沒那麼重要

科學本來就是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好的兒童科學讀物,除了科學可信之外,一定要好看、有趣,還有很重要的一點,一定要和孩子的生活經驗聯繫起來。因爲生活是兒童啓蒙認知的基礎,低幼兒童,尤其如此。

對孩子來說,所謂生活經驗,還包括從書本和視聽媒體所獲得的經驗。舉例來說,孩子沒看過鯨魚,但通過書本和視聽媒體,對鯨魚並不陌生。其他如恐龍、機器人、太空船等等莫不如此。

家長們在對兒童進行科學啓蒙教育時,一定要注意這八大誤區,不要因爲這些毀掉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兒童科學教育的誤區2

誤區1:超前型

爲讓自己的孩子贏在人生競爭的起跑線上,“提前開始”、“越早越好”已經成爲許多家長對幼兒早期教育的普遍信條。但學習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盲目超前往往使幼兒學得快忘得也快,孩子過早對學習產生厭倦。

誤區2:技能型

幼兒教育需要體、智、美、德和諧發展,然而目前許多家長存在重視幼兒學習珠心算、彈鋼琴等技能,而忽視了幼兒智力、情感的發展。適當的生活技能固然對幼兒一生的發展十分必要,但大多特色班爲孩子進行技能培訓只是爲了家長的需求,違反了孩子心理、生理髮展階段,這樣不僅加重了孩子的負擔,還會導致孩子將來缺乏獨立思維的能力。

兒童科學教育的誤區 第2張

誤區3:跟風型

一些家長不是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來爲孩子選擇特色班,而是看社會上流行什麼就給孩子上什麼班,今天美術素質,明天劍橋雙語,弄得孩子十分不適。孩子之間存在個體差異,各種能力發展的時間也是不同的。因此,家長在選擇的時候,要考慮到孩子的興趣和特長,儘可能在保護孩子興趣的同時讓孩子的興趣得到延伸。

誤區4:玩樂型

部分家長誤認爲讓孩子過一個快樂的童年就是讓孩子盡情地玩樂,這樣純粹玩大的孩子一旦上了小學就會產生嚴重的不適應。因爲幼兒良好的早期教育是一個人對社會的知識和技能的建構的基礎,所以,幼兒不僅要過一個快樂的童年,重要的是讓孩子在玩的過程中產生思索,掌握各種交流的工具,爲小學教育打下基礎。

兒童科學教育的誤區3

1、不讓孩子經歷風險

現在的孩子都是家長手心裏的寶,含在嘴裏怕化了,捧在手裏怕掉了,總之就是對孩子呵護有加,生怕孩子受到一點點的傷害,當然,這是作爲家長的義務,只是孩子在這樣“四處圍牆”的環境下成長,也會有負面影響存在。歐洲的心理學家發現,如果一個孩子沒有摔倒的經歷,那麼在他成年之後,恐懼症更加地容易找上他。

所以,家長應該適當的放手,只要沒有大的傷害情況下,可以讓孩子經歷一點挫折,受一點小傷,如果家長讓孩子完全避開一切風險,那麼未來孩子會變成一個傲慢自大的人,因爲他在你的保護下,沒有受到過一點傷害。

2、家長的幫助來得太快

很多的家長在照顧孩子的時候,看到孩子遇到了一點問題,就趕緊上前爲孩子解決,其實當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應該讓他自己想辦法解決,實在在他沒有能力解決的情況下,再去幫助他。如果家長一味地幫助孩子解決問題,等到他成年了,他會養成“惰性”,只要有困難就等着別人來幫助,可是別人真的能夠來幫助他嗎?換言之,這種做法削弱了孩子的競爭力。

3、不和孩子分享自己過去的錯誤

有些家長在自己孩童時,難免會犯一些錯誤,但是卻不會和自己的孩子分享,會認爲這樣的自己對孩子來講沒有震懾力,其實不然,通過你的一些“經驗教訓”來教導孩子,可以起到更好地效果。例如,自己在上初中的時候吸菸,家長要告訴孩子,吸菸對少年兒童的健康會有很大的影響,要讓孩子知道吸菸的危害,作爲少年兒童不應該這樣做。

兒童科學教育的誤區 第3張

4、家長沒有以身作則

作爲家長,如果有一些壞的毛病,那麼自然就會帶壞自己的孩子,要知道,家長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位老師。所以要想孩子成爲“好孩子”,前提是家長要以身作則,例如想讓孩子誠實不撒謊,那麼家長就應該對待孩子要誠實,對孩子的承諾要及時兌現。想讓孩子有愛心,那麼家長就應該自己有愛心,對待老人要孝順,對待孩子要疼愛。

5、和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

很多的家長都有這樣的誤區,總是拿自己家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來比較,總是說,你看某某小朋友,學習好,還聽話,而你呢,怎麼怎麼樣,說的孩子一無是處,在這樣的情況下,無非就是比掉了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越來越自卑而已。

6、不是打就是罵

大多數的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總覺得“棍棒出孝子”,孩子犯錯誤了不是罵一頓就是打一頓,只有這樣孩子下次纔不敢犯錯了,其實,這樣直接搗毀了孩子的自尊,甚至孩子會出現自暴自棄的現象。

7、忽略孩子的感受

很多的家長總是想當然的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的身上,而忽略了孩子本身的一些想法,也就是不管孩子願意不願意,就強迫孩子來接受。例如,孩子不想學習鋼琴,想學二胡,而家長覺得學鋼琴可以提升孩子的氣質,對未來有幫助,所以就讓孩子放棄自己原本的意願,而被迫接收家長的安排。

其實,忽略孩子的感受,很容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讓孩子感到厭煩,甚至是對家長關閉心門,反正我的想法你不在乎,我還何必和你說呢?

懷孕科普
新媽科普
育兒科普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