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科普 > 家庭教育中的新誤區

家庭教育中的新誤區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1.8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家庭教育中的新誤區,父母最關心的就是孩子的健康成長,在孩子教育上父母也不是百分之百了解,有時也會犯一些小錯誤,問題的解決有利於發展孩子的能力,認真教育孩子的人終會有所收穫。下面小編分享家庭教育中的新誤區方法。

家庭教育中的新誤區1

家庭教育中的新誤區

誤區1:孩子應該放到首位

幸福指向→讓孩子學會關愛他人

近些年來,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越來越高。可悲的是,一個家庭中越是以孩子爲中心,孩子就越以自我爲中心。力力的媽媽對此深有感觸,以前每次吃蝦她都是把蝦剝給兒子吃,自己從來不吃,當她有一次隨意地把一個蝦仁塞進自己嘴裏時,沒想到力力立刻翻了臉,又哭又鬧,還逼着她吐出來!很顯然,像力力這樣自我中心的孩子將來是很難融入社會的。

誤區2:現在的孩子都很幸福

幸福指向→讓孩子學會體驗快樂

很多人都認爲,現在的孩子吃得好穿得好,甭提多幸福了。

但幸福不幸福,只有孩子自己知道。據調查,在三種情況下孩子最不開心:一是父母吵架離婚時,孩子很驚恐,不知所措,又擔心自己沒人要。二是沒人玩時。特別是喬遷新居後,父母給孩子很多限制,牆上不許畫、地板上不能拍球、衛生間裏不許玩水,更不能領着同伴來胡鬧,到最後,很多孩子都想回老房去住。三是做不想做的事。被父母逼着哄着學畫畫、彈琴、上各種興趣班。

安全、交往、自主都是兒童期的合理需要,這些需要沒有被滿足,那麼即使錦衣玉食、玩具豐富,孩子也不會感到幸福,所以,幸福的童年是讓孩子過孩子的生活

童年的主旋律應該是快樂無憂的,但孩子也會有孩子的小小煩惱。父母應隨時關注孩子的情緒體驗,肯定、鼓勵他表達情緒,幫助他調整情緒。

誤區3:吃飯穿衣不要緊,大了自然會!

幸福指向——讓孩子學會生活自理

很多父母帶養孩子偏重控制,衣服穿得多但恰恰先感冒,吃飯追着喂直到跑不動,結果是長大以後生存適應能力差,中學生父母鋪牀墊褥、大學生父母全職陪讀大有人在。

父母的包辦代替剝奪的是孩子生活自理的實踐機會。其實像穿脫衣服、洗腳洗臉、學具整理這些簡單的自我服務勞動完全可以讓孩子自己去幹,初期父母要容忍他的不利索不完美,父母從示範到手把手教到只動嘴不動手,逐步放開,只要你堅持一個月兩個月,沒有培養不出的生活能力。在這些方面,大人要有意識的“懶”些,小孩纔可能“能”些,小時候肯放手,長大了才放心。

誤區4:儘量滿足孩子的願望

幸福指向——讓孩子學會剋制需求

很多父母對孩子有求必應,生怕拒絕會挫傷了他們的心靈。其實生活中的挫折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我們把自己嚮往的東西列一張表,然後,在今後三年內可能滿足的願望上打勾,其中打勾的能佔20%,我們多半就很滿足了。而現實是多數孩子75%以上的願望都能如願以償。許多父母善於剋制自己的物慾,卻無節制地滿足孩子的要求,可是,太容易獲得的東西人往往不珍惜,而且從中獲得的樂趣也了了,這一點孩子和大人是一樣的。更糟糕的是,孩子從中學會的是不勞而獲,高消費不是靠努力與犧牲得來,而是靠抱怨、要挾、強求得來。

所以,父母應善於對孩子說不,要他學會剋制與承受。一項實驗表明,幼年時面對桌上精美的巧克力能剋制自己攫取慾望的孩子長大後的成就要遠遠高於不能剋制的孩子。

問題是很多父母缺乏臨場說“不”的處理技巧。典型的過程是這樣的:上街前說好今天不買東西,但到了街上,面對誘惑,孩子先逗留再明示後撒潑,大人覺得很丟面子就屈服了,當然嘴上還是要惡狠狠地說,下不爲例否則就收拾你之類,顯然這種空洞的威脅永遠都不會兌現。另有一對夫妻是這樣處理的:孩子撒潑,夫妻倆一商量,決定由媽媽出面說,你願意賴在這兒就呆這兒,我們先回去了,說完掉頭就走,孩子見勢不對,拔腿就追。回去後吃完晚飯,父母鄭重地和孩子交談,讓他自己反省今天的行爲,並主動作出行爲承諾。

誤區5:家務活父母幹就行了

幸福指向——讓孩子承擔勞動的義務

我們小時候都被家長安排着承擔一定的家務,但輪到自己做父母時幾乎沒人指望孩子能幫家裏做事。調查顯示,各國兒童平均每日勞動時間分別是美國1。2小時、韓國0。7小時、法國0。6小時、英國0。5小時、日本0。4小時、中國0。2小時,德國甚至將6歲以後讓孩子參與家務勞動寫進法律。

家庭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幫助孩子脫離父母走向獨立,成功地構築自己的生活,而家務活正是增強他們能力與自信的途徑。比如3歲可以端板凳、遞用具,4~5歲可以疊衣服、理牀鋪,6歲可以收拾桌子、整理房間,10歲的孩子就該固定地承擔家裏的某項勞動了,如收飯桌、倒垃圾。總之,孩子是家庭成員,就應該讓他對家庭盡義務。

誤區6:板凳絆倒了你,我打它!

幸福指向——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

板凳絆倒了孩子,不同的國度有不同的對待方式,而不同的對待方式又造就了孩子不同的人格特徵:中國的家長是打板凳,安撫孩子,孩子學會的是推卸責任,抱怨他人;美國的家長是“沒看見”,不去幹預,孩子學會的是爬起來走,獨立性強;日本的家長是批評指責,孩子學會的是承擔責任,尋找原因。

其實很多事情大人是不必急着擋在前面的,自己的事情讓他自己做,自己的責任讓他自己承受,比如玩具弄丟了,不要急着給他買,讓他承受丟三落四的後果。把小夥伴的東西弄壞了,不必掏錢給他賠,讓他自己出零花錢。只有承受了他纔會從錯誤中汲取教訓,這遠比家長過後反覆嘮叨效果要好得多。

家庭教育中的新誤區2

一、父母對孩子愛的誤區

長期以來,在我們的家庭教育中忽視孩子的地位、輕視孩子合法權益的事屢見不鮮,這實際上是走入了愛的誤區,分析起來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

誤區一:干涉孩子的自主發展。

自主發展是兒童生命和發展權的重要體現。但在現實生活中,有相當一部分家長錯誤地認爲,孩子的一切都是屬於父母的,孩子幹什麼都得聽父母的。因此,他們常常不考慮孩子的意願,自主地爲孩子規劃他們的未來,強制性地對孩子進行超負荷的定向教育,從而剝奪了孩子自主解決問題、自主選擇發展道路的權利,常常使孩子處於被動的地位。隨着年齡的增長,一旦孩子子發現父母爲自己“精心設計”的前途並不符合自己的願望時,就會與父母產生矛盾,形成“代溝”。這樣的例子真是舉不勝舉。父母的干涉給孩子造成了極大的心理壓力,最終使孩子失去了自主發展的機會。

誤區二:剝奪孩子的勞動權利。

許多家長對孩子“疼愛”過度,事事包辦,使孩子從小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以至於長大後還要依賴大人照顧,成了生活上的低能兒。有關報刊曾報道大學生因生活不會自理,不得不請保姆或鐘點工的事,就是這方面的典型。父母從小剝奪孩子的勞動權利,不僅使孩子失去了勞動鍛鍊的機會,感受不到勞動的快樂,有的甚至對勞動產生厭惡感,所有這些都將影響孩子今後的生活和發展。

誤區三:限制孩子的遊玩。

不少家長對孩子期望過高,孩子才三、四歲,就忙着到處讓他拜師學藝,孩子整天忙着“學琴”、“畫畫”,被限制在狹窄的空間,失去了遊玩的自由,沒有了遊玩的快樂。其結果是束縛了孩子的手腳,孩子失去了童年應有的歡樂,影響了孩子個性的全面發展。

誤區四:無視孩子的意見。

在某些家庭中,家長在處理問題時,往往憑主觀行事,很少給孩子發表意見的機會。對孩子較多的是訓斥和強迫服從,缺少輕鬆的氛圍和寬容的態度,缺乏真正的信任和尊重。居高臨下式的說教,常常使孩子覺得和家長難以親近和溝通。

造成這些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家長沒有意識到孩子應享有的合法權益,沒有把孩子放在與自己平等的地位上來對待。因此,家長爲孩子所做的一切,往往得不到孩子的理解,甚至是反感,家長也往往因此而產生無盡的`困惑和煩惱。這種親子關係難以使孩子形成樂觀、獨立、進取的人格,這種忽視兒童權益的教育對兒童將來的發展必定會產生負面影響。

二、輕鬆“愛”的策略

每一位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願意爲孩子付出一切,這也是所有父母本能的心理。孩子是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人。他用自己的童心去觀察、理解和探索世界,他從小就有擺脫父母的依賴,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事的衝動。初生兒要掙脫父母對其手腳的束縛,爲的是自由伸展;嬰兒要掙脫父母的攙扶,爲的是想自己學會走路;兒童要掙脫父母的管教,希望的是能夠做自己想做的事。可以說,孩子從一出世起就在爲爭取自主發展的權益與成人鬥爭着。難怪馬卡連科把父母對孩子事無鉅細一律包辦代替、甚至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的做法說成是送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也正是因爲這種“可怕的禮物”存在,成長中的孩子就有成長中的煩惱。成長中的孩子渴求成人對愛心的理解,希望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尋求自己的發展。

策略一:“讓我做一做”。

生活能力的獲得過程,就是獨立性發展的過程。無論吃飯穿衣、鋪牀疊被、洗手帕、給花澆水等,孩子一開始往往是做不好的。他澆花時,給花澆了水,還會想當然地給花籃也澆澆水,甚至給花籃邊的皮球也澆了水;吃飯時飯粒會灑滿身上、地下;穿衣不是穿反,就是穿倒了……,孩子就是這樣一步一步地通過自己的實踐、思考成長起來的。帶點童心去理解孩子吧,既然沒有人能代替孩子成長,家長又何必做些越俎代庖的事呢?

策略二:“讓我說一說”。

愛問愛說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就是在不斷地問、不斷地說的過程中逐步瞭解世界,形成自主意識的。限制孩子的想法,不允許孩子發表自己的意見,就猶如一根繩索縛住了孩子想像和思維的翅膀。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變得木訥寡言。帶着童心去理解孩子吧,如果全家想外出遊玩,又何妨徵詢一下孩子的意見呢?當孩子對着你喋喋不休時,一定要耐心地傾聽,那是孩子思想的火花在閃爍,而在成人的耐心傾聽中,孩子得到的是更多的勇氣和自信。

策略三:“讓我試一試”。

孩子在各類活動中都會產生自由的想像,進行自由的創造。同樣的玩具,採用了不同的玩法;同樣的操作材料,變換出不同的做法,他們從自己的發現和創造中感受到莫大的快樂。也許這樣做,有可能弄髒家裏潔淨的地面,弄壞新的玩具材料或給大人添上許多麻煩,但比起孩子的發展,這又算得了什麼呢?帶點童心去理解孩子吧,不要用太多的限制約束孩子的探索行爲,更不要用簡單的訓斥來對孩子的錯誤嘗試。孩子把籃子塞進冰箱,是在試驗籃子裏是否會開出美麗的冰花;孩子把泥土挖起來盛在紙箱裏,他是在試驗小草是否會在紙箱中破土而出。這是多麼大膽的嘗試,孩子從中獲得欣喜又何異於科學家實驗成功時的驚喜!

因而,尊重孩子、理解童心,這就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所能給予孩子最好的禮物,也是送給孩子的一種最爲輕鬆的愛。有了這種愛,孩子們便會感到被愛者的輕鬆與幸福。進而,他們纔會有一個良好的發展空間與氛圍,他們的潛能纔會得到良好的挖掘與培養,從而成爲新世紀的新一代而茁壯地成長起來。

願我們的每一位孩子都能夠擁有最輕鬆的愛。

懷孕科普
新媽科普
育兒科普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