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科普 > 爲什麼一生氣就打自己

爲什麼一生氣就打自己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3.1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爲什麼一生氣就打自己,中國有句古話叫“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家長要正確的教育孩子,對於孩子的成長是有幫助的,不要忽視孩子的教育問題。那麼爲什麼一生氣就打自己呢?

爲什麼一生氣就打自己1

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HS統計,在過去的五年裏,英國3-9歲的兒童傷害自己併入院治療的人數上升了27%,。

在中國也一樣。經調查數據顯示中國學齡前兒童攻擊性行爲出現的比例大概是11%,男寶寶的攻擊性強度是明顯高於女孩的。

兒童心理研究表明,兒童的攻擊性行爲早在兩歲之前就已經出現,並且在整個0到6歲的年齡期間迅速增加。

其中4到5歲的學齡前兒童是攻擊性行爲的高發年齡。

其實孩子最初出現攻擊性行爲的時候,攻擊對象並不是自己,而是他人。

1、孩子通過打自己來控制父母。

有的孩子通過撒潑哭鬧的方式威脅家長,而有的孩子則通過打自己的方式讓父母妥協。

他們發現只要一打自己,父母馬上會向自己“投降”。

“只要你們不聽,我就一直打自己,你們一定會害怕。”

他們無法辨認這種行爲是否恰當,在他們眼中,只要能控制父母,讓父母答應自己的要求,關心自己,向自己妥協,他們就會不斷複製這種行爲。

其實這孩子的這種行爲就是在利用父母的愛來威脅父母。

2、表達能力不足,於是用這種錯誤的方式表達憤怒

如果仔細觀察,你會發現,1-3歲左右的孩子,如果他的要求沒有得到滿足,比如你沒有及時抱他,迴應他等等,他就會使勁哭鬧,甚至打自己,來表達自己的情感

這是因爲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已經逐漸萌發自我意識,但是卻不具備完整的語言表達能力,他無法清晰地表達他的思想,導致父母無法理解自己的情緒,滿足自己的需求,。

一旦要求得不到滿足,產生挫折感的時候,孩子就會選擇用行動來表達自己的情緒,發生打自己的自我攻擊現象。

有時候,我們認爲這個孩子的性格暴躁,一言不合就傷害自己,實際上,他只是因爲無法清楚表達,而選擇了錯誤的行爲來抒發自己的情感。

3、當孩子對他人的“攻擊行爲”被阻止,攻擊目標就轉移到了自己身上

有一種父母是“絕對權威”型父母,他們會對孩子控制的非常嚴,在教育中,也很容易通過責罵暴力等方式來明確自己的權威地位,他們通過打罵孩子解決問題,不允許孩子辯解,反駁,在父母面前不能有任何情緒,你的所有悲傷、鬱悶、憤怒都要憋回去。

爲什麼一生氣就打自己

美國心理學家派克說:

在稚嫩的孩子心中,父母就是他們的上帝,神聖而威嚴,孩子自然會把父母處理問題的方式全盤接受下來。

《李中瑩親子關係全面技巧》指出:

一個孩子的思想和行爲,是由他成長過程中出現的種種事情及他所學到的思考模式決定的。

“絕對權威型父母”的多度控制,會導致孩子的逆反心理和對抗行爲比較強,反映出的行爲表現就是喜歡攻擊他人。

然而一旦對他人實行攻擊性行爲,孩子就會被父母責罵後,與此同時,父母又沒給出正確的情緒宣泄通道,於是孩子就會另找出口,將這種攻擊性轉向自身!

4、這是一種自我“救贖”的變態體現。

兒童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在《中毒的父母》中說:

小孩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變爲自己的`觀念

心理學認爲,孩子早期對自我的評價主要來源於父母對他的評價,而且他很認同這種評價。

特別是敏感型的孩子,他們會很執拗地認同:“我就是個壞孩子。”於是孩子會認爲這種孩子並不受大人的喜歡,他就會選擇攻擊自己,通過傷害自己,來討好大人,他認爲通過這種“自我救贖”的懲罰,父母就會原諒自己,愛自己。

如果父母不重視孩子打自己的不當行爲,任其發展,時間久了,有可能孩子會質變爲嚴重的心理問題,這種自我攻擊性行爲會變成“自虐型人格”,孩子長大後,很容易因爲不順心的事傷害自己,甚至會出現輕生的舉動。

紀錄片《鏡子》中,一個15歲男孩威脅父母說他要跳樓,孩子爸爸的反應是“我不信他有這個膽子,他就是說說,他經常這樣威脅我們”。

孩子雙眼通紅,聲音顫抖而激動地對記者說“我並不是說說,父母從來都不尊重我,被逼急了我真的會選擇跳下去”。

2017年,江蘇一10歲女童因爲成績不好服藥自殺。她在遺書中說“當你們看到這封信的時候,我可能不在世了,因爲我學習不好,我死不是因爲爸媽,也不是因爲老師,是因爲我自己……”

她還說:“我走了你們也不用天天打我罵我了,雖然爸爸媽媽打我罵我,但我知道都是爲了我好。”

從遺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她在不停地責怪自己,她認爲自己是無能的,是沒有用的,是一切痛苦的根源,而結束痛苦的唯一方式就是殺死自己。

孩子的不當情緒得不到家長重視,得不到正確的紓解後,最終就會爆發爲悲劇。

孩子不良情緒和不良行爲的幕後主導者都是不負責任的父母。父母應該如何做才能改變孩子打自己的不當行爲呢?

1、理解和接納孩子的不良情緒

作爲父母需要第一時間接納孩子憤怒的情緒。而不是指責孩子的行爲,要求孩子停止。

和孩子保持同水平線,目光直視孩子,或者拉着孩子的手,或者擁抱孩子,溫柔地問孩子“寶貝,你現在是不是很生氣?是因爲玩具汽車壞掉了嗎?”

首先要讓孩子知道“媽媽是懂我的,是理解我的。”只有接納孩子的情緒,才能獲得孩子的認同,得到孩子的傾訴,從而找到問題所在,糾正不當行爲。

2、迴應孩子的情緒和要求,幫助孩子梳理情緒

不要讓孩子將不良情緒憋回去,而是應該鼓勵孩子將壞情緒抒發出來。對於還不會語言表達的孩子,允許孩子將情緒通過轉移到物體上發泄出來。

孩子擁有語言表達能力之後,,要引導孩子用語言把心理的不痛快說出來:,家長認真傾聽。當孩子情緒抒發出後,孩子也會變得冷靜下來,這個時候再進行下一步的引導。

3、明確地告訴孩子哪些行爲是不當的,並制定規矩

在教育孩子上,不是嗓門大,暴力指數高就能贏得勝利的。而是要會用方法。暴力責罵只會讓事情越來越糟糕。

正面管教提出要溫柔而堅定地對待孩子。溫柔是理解,堅定是底線,在理解孩子,接納孩子情緒的基礎上,明確告訴孩子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告訴孩子界限在哪裏,告訴孩子打自己是對自己最大的傷害,是錯誤的。

英國心理教育學家馬格特·桑德蘭曾說:「界限和規則是一門藝術,如果用好了,將會讓孩子的社會能力、道德以及情感能力得到發展。

父母給孩子的愛,不應該是無條件的溺愛和無限制的寵愛,而是需要建立在一定的規則之下,所以要給孩子制定一定的規矩。要讓孩子知道規矩的底線愛那裏。

同時家長們要注意,如果孩子打自己的行爲非常頻繁,甚至出現比較嚴重的自殘,譬如用刀片割傷自己,家長就一定要引起重視,求助心理醫生。

戈爾丁在《蠅王》中寫道:

一個孩子,如果得不到及時的教育和制止,在沒有制度約束、懲罰機制的情況下,很容易做出野蠻舉動。生物性中的惡便傾瀉而出,併產生巨大的破壞力。

孩子打自己,貌似小問題,但是可以積累成爲孩子人生中的定時炸彈,作爲父母千萬不可輕視,及時糾錯孩子的行爲,才能讓這棵小樹苗成長的更爲筆直茁壯!

爲什麼一生氣就打自己2

孩子發脾氣老喜歡打自己,是成長中的特有表現,想以這種方式達到要求。但是,打自己是對自己的一種傷害,家長要正確的引導,告知孩子不要傷害自己,可以採取分散注意力的方式避免孩子的這種行爲,當孩子高興的時候可以給孩子講道理進行引導。

一般情況下,如果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喜歡打自己,家長需要適當的安慰孩子。但是,一定要問清楚孩子爲什麼不高興就打自己。如果是孩子的錯誤,就要和孩子講道理,慢慢耐心的和孩子溝通,督促孩子把這個壞習慣改過來。

爲什麼一生氣就打自己 第2張

自己打自己是孩子的一種發泄方式,孩子想通過這種方式引起家長注意,滿足自己的要求。這時候需要家長的正確引導。否則,寶寶一生氣就打自己,家長就滿足孩子的無理要求,這樣以後孩子的性格會越來越暴躁。

除了針對孩子的具體情況具體對待之外,家長還要注意自身的言行,家長的言行是孩子行爲的鏡子。當孩子發脾氣時,全家人的態度要一致,否則孩子就會更加哭鬧不止。所以,爲了培養孩子良好的性格,不亂髮脾氣,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爲孩子創設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氛圍,讓孩子保持積極情緒,控制不良情緒的爆發。

爲什麼一生氣就打自己3

1歲半是孩子發育的“困難期”

孩子的成長髮育呈階段性分佈。比如,6個月的孩子腸胃功能變強,可以吃一些輔食;1歲時,孩子的表達能力變強,能夠“揮手”和大家說再見;同樣,18個月也是孩子發育的重要節點。

心理學家們做過這樣一個試驗,讓一些小於18個月的孩子照鏡子,發現這些孩子並不認識鏡子裏的自己,以爲裏面是另外一個孩子,有些好奇心強的孩子甚至會到鏡子後面尋找那些“不存在”的孩子。但是,當這些孩子成長到18個月以後,他就能認出鏡子裏面的孩子是自己了,還會對着鏡子裏面的自己咧嘴大笑。這說明,18個月是孩子產生自我意識的關鍵時期。

此時,如果家長不顧孩子的感受,強迫他們做不想做的事情,孩子就會發脾氣,但是他們的語言能力還不足以表達內心的情感,只能通過其他的方式宣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打向自己。所以,家長在孩子1歲半以後,應該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理解他們的想法,疏導他們的情緒,幫助孩子度過這一段“困難期”。

孩子打自己是一種自我刺激

孩子打自己是一種現象,現象背後必然有驅動孩子這樣做的動機。心理學上把動機分爲三大類:1、生理動機,指的是爲了維持生命所必須滿足的各種需求而產生的動機;2、刺激動機,尋求刺激的動機源自對刺激和信息的需求,包括運動、好奇、探索、操縱和身體接觸等;3、習得性動機,指的是人們對於後天學習的需要。

很顯然,孩子打自己不是生理動機,因爲不打自己也可以生存下去;另外,孩子的父母也不會教孩子打自己,所以這也不會是一種習得性動機。排除了這兩點,我們可以知道,孩子打自己,實際上是爲了應對某種外界的刺激。

明確了這一點,在孩子打自己的時候,家長就可以留意自己當時在做什麼,是沒有讓孩子吃喜歡的水果,還是沒有讓孩子玩心愛的玩具,或者僅僅是把孩子的積木弄亂了順序。找出這些原因,滿足孩子的合理需求,就能防止孩子用打自己的方式來應對外界刺激。

不要過度解讀孩子的“自虐”現象

有些朋友可能會把孩子打自己的現象,同成人世界裏的自虐現象相提並論,然後得出這樣的結論,打自己的孩子長大後會有自虐傾向。我認爲這種說法是不嚴密的。雖然,我們不能小覷孩子的思維能力,但是完全從成人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心理問題,未免顯得過於“攻心”了。

因爲2歲之前的孩子甚至還分不清我和你的概念。他們常常會捂住自己的眼睛,然後對其他人說,“現在,你們看不見我了吧!”或者站在很靠近電視機的位置看動畫片,卻不知道自己擋住了其他人的視線。所以,讓他們去做自虐這樣“高級”的思維活動是不現實的。所以,家長們不比擔心孩子打自己會留下自虐的陰影。

爲什麼一生氣就打自己 第3張

但是,我們不去過度解讀孩子打自己的現象,並不代表我們可以對這種行爲聽之任之,坐視不管。

家長朋友們可以試試以下三個辦法:

1、冷處理。顧名思義,在孩子打自己的時候,不要表現出驚訝或者憤怒的情緒,無視孩子的行爲,讓孩子知道打自己並不能在父母處得到迴應,相應的需求也無法通過打自己得到滿足。堅持一段時間,孩子就不會做這種“損己不利己”的事情了。

2、轉移注意力。在孩子打自己的時候,可以採取轉移注意力的方法,把孩子的需求轉向別處,引導孩子的情緒由陰轉晴,目前這也是大多數父母所採取的辦法,因爲這種方法效果好,見效快,副作用小。

3、尋找根本原因。以上兩點雖然效果明顯,但都是治標不治本的“特效藥”,冷處理過度,有可能發展成家長凡事不顧孩子的感受;轉移注意力過度,則有可能讓家長養成敷衍孩子的壞習慣。父母應該尋找孩子的真正需求,合理的需求,及時給予滿足,不合理的需求立即制止,不妥協、不退讓。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孩子打自己的問題。

孩子的成長非常迅速,1歲的孩子和18個月的孩子,在心智和行爲上已是雲泥之別。孩子打自己,家長看着固然心疼,但是看過滿爸今天這篇文章,父母們可以稍微放心一點吧,因爲這種行爲也意味着,孩子從此開始長大了。

能夠用行動表達心中的情感,不管是輕撫父母的臉龐,還是發脾氣動手打自己,都是孩子發育正常的表現。孩子有做得好的事情,必然有做不好的事情,但是不管好與壞,都說明孩子正在向着更成熟的個體大步邁進。孩子在飛速前進,家長們可不要掉隊哦!

懷孕科普
新媽科普
育兒科普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