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科普 > 孩子常見的心理問題

孩子常見的心理問題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5.3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常見的心理問題,相信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長,但是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一些心理問題,這些心理問題對孩子健康的影響是很大的,下面分享孩子常見的心理問題。

孩子常見的心理問題1

1、喜歡咬指甲有些孩子很喜歡咬指甲,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都可能會有這樣的表現,他們會在上課時、玩耍時、走路時等,經常將手指放在口中,不斷地咬指甲,知道經常這樣做不好,但是孩子難以自控。指甲被咬程度輕重不一,可能會出現指甲撕裂、手指變形、甚至還可引起局部出血。

提醒:孩子出現愛咬指甲的行爲,一般更多的是心理原因造成。比如孩子的情緒問題或是比較容易緊張、自卑、敵對等,還有可能是和家庭因素有關,夫妻關係不好影響孩子、父母不夠關心孩子、缺乏安全感等。如果咬指甲的行爲頻繁加重最好帶孩子接受專業的心理諮詢。

孩子常見的心理問題

2、分離性焦慮一般孩子到了3歲就開始上幼兒園了,雖說大部分孩子都會有哭鬧、一時不適用、分離焦慮的情況,但是有些孩子會表現異常激烈,持續時間較久,比如哭鬧厲害不讓媽媽離開、不吃飯、不遊戲、不睡覺、不喝水等。回家見到媽媽就形影不離,甚至睡覺還會叫喊“媽媽、媽媽”可見母親分離時呈現出極大的焦慮反應。

提醒:如果孩子有這樣的表現會和自身的特點以及對媽媽過分依戀有關,使孩子依賴性強、過度被保護,不能適應外界環境。父母需要改變自身的教育方式,還要擴大孩子人際交往範圍、教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陪孩子度過一個適應期。如果改善情況不明顯也可以選擇專業的心理諮詢尋求幫助。

3、孩子愛打人、攻擊行爲多這樣的情況在幼兒園裏可能會頻頻發生,比如喜歡搶小朋友的玩具、時不時動人打人、踢人,做遊戲只能贏不能輸否則就哭鬧,無法和小朋友好好相處。

提醒:多數孩子會在2―3歲左右開始體現出攻擊性的特點,像是推、擠、咬小朋友、亂扔東西,如果放任不管反而會固化攻擊行爲。因爲孩子小還不會約束自己的行爲,父母先要了解導致孩子攻擊行爲內心想法,然後再教育孩子,切忌以暴制暴,這樣只會強化孩子的攻擊行爲。

4、孩子一上學就說肚子疼有些孩子不喜歡上學,甚至到了害怕的程度,一旦到了去學校的時間就會說自己肚子疼、頭暈、出虛汗等,看孩子的樣子也確實很難受,去了醫院檢查也查不出原因。

提醒:當孩子心理壓力大,焦慮時是會呈現出一些軀體性症狀,如肚子疼,但是並不是孩子故意裝病。父母帶孩子去醫院,排除器質性疾病,如果還是會有這樣的情況,那說明很可能是孩子心理有問題了,應該及時調整,也可以選擇專業的心理諮詢尋求幫助。

孩子常見的心理問題2

孩子成長過程中可能遭遇哪些心理問題

抑鬱症

抑鬱症就像一個隱形殺手,它難以被察覺,卻對孩子傷害極大。

現實中,有不少孩子深受抑鬱症的困擾,卻得不到父母的理解,被當作是青春期的'“叛逆”,小孩子的“矯情”,從而錯過了治療機會,最終引發悲劇。

統計顯示,抑鬱症導致的自殺行爲是15歲至29歲人羣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僅次於車禍

孩子常見的心理問題 第2張

典型表現:

1、顯著而持久的情緒低落、抑鬱悲觀;

2、思維遲緩、反應遲鈍,言語減少;

3、興趣、精力減退或快感缺失,什麼事都不想做;

4、自我評價過低、自責,或有內疚感;

5、記憶力下降、注意力無法集中、學習能力越來越差;

6、反覆出現想死的念頭或有自殺、自傷行爲;

7、睡眠障礙,如失眠、早醒,或睡眠過多;

8、食慾降低或體重明顯減輕。

焦慮症

焦慮不止屬於成年人,孩子也可能深受其擾。

焦慮症是最常見的一種情緒障礙,以過度、持續性的擔憂和恐懼爲主要表現,還可能伴隨心律加快、呼吸加快、出汗、發抖、虛弱、疲倦、睡眠困難以及腸道問題等軀體表現。

焦慮症可以細分爲很多種,對於孩子來說,最常見的主要是分離性焦慮、過度焦慮反應和社交性焦慮。

典型表現:

1、分離性焦慮

表現爲與親人分離時深感不安,擔心親人離開後會發生不幸,親人不在時拒不就寢,拒絕上幼兒園或上學,勉強送去時哭鬧並可能出現頭痛、腹瀉、嘔吐等軀體表現。

2、過度焦慮反應

表現爲對未來過分擔心、憂慮和不切實際的煩惱。比如擔心學習成績差、怕黑、怕孤獨,常爲一些小事煩惱不安、焦慮。患者往往缺乏自信,對事物反應敏感,並伴有失眠、記憶力減退、腹痛腹瀉等自主神經系統功能紊亂表現。

3、社交性焦慮

表現爲與人接觸或處在新環境時出現持久而過度的緊張不安、害怕,並試圖迴避,恐懼上幼兒園或上學,有明顯的社交和適應困難。

學習障礙

孩子厭學逃課,考試成績跟不上,未必是態度問題,也有可能是因爲學習障礙。

學習障礙是指在接受正規教育的條件下,智力正常的孩子在聽、說、讀、寫、計算、思考等學習能力的某一方面或幾方面表現出明顯困難,因此難以適應正常的學習進度和要求。

學習障礙包括閱讀障礙、書寫障礙、數學障礙等。造成這些障礙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普遍認爲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既有個人生理心理方面的因素,也有家庭社會等環境因素。

典型表現:

1、 孩子的智商不差,但某些學習表現卻遠不如同年齡的孩子;

2、 孩子很想學,也很努力,但學習表現卻還是不理想;

3、 孩子有學習困難已經持續一段時間(一學期或一學期以上);

4、 孩子需要特殊的學習方式才能學會(例如:將文字畫成圖像才能理解)。

多動症

孩子上課愛做小動作,作業不認真,也未必都是品行問題,很可能是由於多動症。

多動症又稱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是一種起病於兒童時期,以注意缺陷、行爲多動和情緒衝動爲主要表現的神經發育障礙。

多動症的患者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 但學習、行爲及情緒方面有缺陷,學習成績普遍較差,在家庭及學校均難與人相處,常常讓老師和家長感到頭疼。

典型表現:

1、注意缺陷:注意力不集中,保持專注的時間很短,經常心不在焉,丟三落四;

2、活動過多:很難保持安靜,小動作很多,不分場合的嬉戲打鬧;

3、情緒行爲衝動:做事全憑興趣,沒有耐心;要求必須立刻滿足,否則就哭鬧、發脾氣;情緒不穩定,容易過度興奮,做出攻擊行爲;

4、學習困難:由於注意力無法集中,難以適應正常的學習進度和要求。

品行障礙

品行障礙是發生於18歲以前的兒童和青少年反覆出現的持久的違反與年齡相適應的社會規範和道德準則,侵犯他人或公衆利益的一類行爲障礙。

這些異常的行爲也被稱爲反社會行爲,主要表現爲兒童期的說謊、逃學、打架、破壞行爲、攻擊他人、偷竊、欺詐等品行問題。如果不及時治療,成年後很可能會發展爲人格障礙,把孩子引向歧路。

典型表現:

1、反社會性行爲:指一些不符合道德規範及社會準則的行爲表現,如偷竊、搶劫、縱火、破壞他人財物等;

2、攻擊性行爲:攻擊他人或動物,傷害、毆打、威脅、恐嚇他人等;

3、對立違抗性行爲:經常逃學、儘管父母反對,仍經常在外過夜等。

遊戲成癮

沉迷網絡遊戲的孩子越來越多,無數家長爲此而困擾,卻感到無能爲力。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遊戲成癮(遊戲障礙)是指一種持續或反覆地使用電子或視頻遊戲的行爲模式,表現爲遊戲行爲失控,遊戲成爲生活中優先行爲,不顧不良後果繼續遊戲行爲,並持續較長時間。

典型表現:

1、完全專注遊戲;

2、停止遊戲時,出現難受、焦慮、易怒等症狀;

3、玩遊戲時間逐漸增多;

4、無法減少遊戲時間,無法戒掉遊戲;

5、放棄其他活動,對之前的其他愛好失去興趣;

6、即使瞭解遊戲對自己造成的影響,仍然專注遊戲;

7、向家人或他人隱瞞自己玩遊戲時間;

8、通過玩遊戲緩解負面情緒,如罪惡感、絕望感等;

9、因爲遊戲而失去或可能失去學業和社交關係。

幫你判斷孩子心理健康狀態

上面提到的這些心理問題,表現涵蓋了方方面面,但家長們還是可以藉助三個維度的觀察,來進行早期識別,防患於未然。

1、觀察孩子的習慣

主要從日常的生活習慣,包括飲食、睡眠、學習等有沒有出現異常。

2、觀察孩子的行爲

看孩子的行爲是否符合常態,如果與之前不同,與其他的同齡人明顯不同,比如突然變得孤僻,不愛說話,甚至沒有原因的哭泣等等,都需要引起重視。

3、觀察孩子的情緒

如情緒表現爲焦慮、低落、愛發脾氣,這些可能是青春期逆反的表現,也可能是某些心理問題的前兆,家長需要注意識別,合理引導。

怎樣預防孩子心理問題

1、學會傾聽

家長的忽視和不理解,往往是造成悲劇的根源。作爲家長,你是否真的瞭解孩子?你知道孩子究竟想要什麼?他最近在想些什麼?

請每天抽出一些時間和孩子相處,多一點傾聽,少一些說教,這樣才能走進孩子的內心,讓他們感受到關愛和理解,建立更融洽的親子關係。

2、心理教育

很多家長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卻忽視了心理健康的發展。

家長要幫助孩子主動了解和學習心理健康知識,掌握科學的減壓方法,引導他們在自我調適不能緩解時,積極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

3、教養方式

教養方式對孩子心理健康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在忽視型、放縱型和專制型教養方式下成長的孩子,容易出現各種心理問題,往往難以形成健全的人格。

而權威型的家長,則懂得采用民主的方式對孩子進行教育,他們會對孩子的成長投入更多的愛和關注,既對孩子有要求,也懂得理解和尊重孩子,關注孩子的內心感受。

在這種教育方式下成長的孩子,擁有健全的人格,更加自信和獨立,待人友善,熱愛生活。

4、堅持運動

運動不僅可以起到減壓作用,一起運動還可以促進親子關係。

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身體狀況和興趣愛好,制定切實可行的運動計劃。儘可能抽出週末、晚上的時間陪孩子一起進行慢跑、球類等有氧運動。

運動要循序漸進,避免打擊孩子的積極性,運動前要熱身,減少運動中受傷的風險。

懷孕科普
新媽科普
育兒科普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