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小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

小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3.0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小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心理問題是現在大家都會重視的問題之一,在我們的生活中其實很多方便的事情和不同年齡階段的人都會遇到不同的心理問題,以下了解小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

小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1

逃學與厭學問題

數據表明,有厭學情緒的小學生佔總數的5%——10%。這些小學生主要是對學習缺乏興趣,學習比較吃力,導致長期跟不上進度,有缺乏趕上去的勇氣和毅力,老師也沒能及時地給予鼓勵,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因此,他們或者在課堂上東張西望,神不守舍;或者在下面偷偷看動畫書或玩玩具;要麼就在課堂上打瞌睡;或者乾脆逃學、曠課,到處遊玩。還有一些優等生,由於心理承受能力較差,一旦別人超過自己或自己的目標未達到,就容易產生厭學情緒。

人際交往問題

人作爲社會人,都有與人交往的需要,通過正常的人際交往、溝通,人就能獲得正確合理的社會知識經驗,同時獲得生活學習的知心朋友,獲得困難時的支持幫助者。而如果缺乏正常交往,就會使人無法滿足依戀感,內心苦悶而無法宣泄和排除,影響了兒童正常的人際交往與心理需要,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是有害的。

由於目前的小學生絕大多數爲獨生子女,他們在家庭交往的對象多爲成人,在這種不協調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己爲中心”的“順境”下生活的,因此,學生普遍存在着較任性、固執、依賴性強的特點。當他們進入一個新的集體中後,在集體中的位置已改變,但仍然以自我爲中心去與人交往,因而在與他人交往中常常是惟我獨尊,不能善解人意;

遇到困難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從而致使小學生不能也不會與人正常交往。在與他人接觸中常出現過重的恐懼感,過強的防範心理,其結果是封閉自己。而且教師教育方法不當,忽視對學生人際交往技能的培養。

小學期間,教師是學生理想的目標、公正的代表;他們希望得到教師的關心,理解與愛,教師如不能以熱情的態度給予指導幫助,反而橫加指責,學生則會感到失望,會有一種壓抑感,產生消極情緒,導致師生關係淡漠。這種以學生失敗而告終的交往還會在小學生與他人交往中遷移、淡化,加重人際交往的焦慮感。

小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

過度依賴問題

由於小學生自身的特點,還沒有自立生活的能力,只能長期生活在父母和他人的關係和愛護下,因此形成了小學生過度依賴心理。

首先,表現爲對父母的過度依賴。在現今社會,大多數家庭裏都是獨生子女,父母常常把孩子視爲“小公主”、“小王子”,往往只重視孩子的衣、食、住問題,對他們百般呵護,甚至是溺愛。

因此,造成孩子自立能力差。當他們在日常生活或學習中遇到一些困難時,最先想到是父母,在這一次又一次向父母求助,得到幫助時,他們就生成了以來感。但隨着重複這樣的惡性循環,小學生們就像溫室裏的花朵,經不起風吹雨打、意志力非常薄弱。有的小學生到了高年級也要家長給他們穿衣、吃飯等。

其次,表現爲自我傾向。這一現象在小學生中較多,危及着他們的心理健康。自責傾向是指當發生不如意的事情時,經常認爲自己不好,對自己所做的事報有恐懼心理。自責傾向的根源是對失去別人的愛不安。

當學生感受到被父母、教師、朋友拋棄時,往往形成自責傾向,如,父母、教師對兒童過分嚴厲、專制,則挫傷了兒童自尊心,兒童感覺不到來自權威人的愛,從而出現自責心理;當對別人的愛渴求過強時,一點小過失就會使小學生感受到自己不再被愛了,這樣的兒童往往有很強的依賴心理。

二、小學生常見心理問題的對策

(一)學校的對策

1、應採取心理輔導的方式爲學生提供全面的幫助

(1)團體輔導。團體輔導採用專題講座、專題活動等方式,爲學生提供全面的幫助,主要爲塑造班級集體良好的氛圍和集體的良好行爲,激發羣體向上的精神。

(2)個案教育。小學生個案教育是對上述心理輔導的補充和深入。個案的對象應有典型的意義,可以是智優學生、模範學生、問題較多的學生,學生作爲個案對象,可以讓本人知道或不知道,主要根據研究的需要而定。

個案教育一般要做較長的跟蹤研究,一個學生在校接觸許多的教師,因此學生個案教育最好採用合作的方式進行,以負責人爲主,幾位教師共同觀察和研究同一對象。個案教育一定要作好記錄,儘量詳盡,如觀察筆記、談話記錄等。記錄一定要真實,還可以也記錄者的感受。要妥善保管學生的個案資料,原則上學生在校期間個案研究不公開。

2、教師應該正確引導好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

(1) 教師應引導小學生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和社會交往

小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還必須有計劃、有目的地參加一些集體活動和社會交往,如夏令營、手拉手活動、體育比賽、文藝活動等,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多種多樣的興趣和愛好,學會觀察、分析、評價自己,逐步形成自尊、自愛、自信、自制的良好心理品質,滿足自己接觸社會,進行社會交往的較高級的需要,也有利於形成並長期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

(2)教師應教會小學生一些簡單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小學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幾種常用方法,如:①學會放鬆。知道緊張是正常的心理反應,是可以通過想象、轉移注意力、調整呼吸、體育活動、聽音樂、唱歌、閱讀、睡覺等方法調節放鬆的。②與人談心。要使小學生知道有問題要學會求助,在學校可以找老師、心理輔導老師談心;在家裏可以找長輩、親友談心;

小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 第2張

在社會上也可以有談心的對象,如心理諮詢電話等等。無論何時都可以與人談話,學會與人談心一輩子收益。③學習寫日記或週記。小學生要學習用筆與自己談心,把心靈的軌跡用文字描繪下來,對心理健康成長有很大的幫助。教師和家長要尊重孩子的隱私,公開日記要得到本人的允許。小學生也不用過分擔心自己的內心祕密被人知道,要學會坦然地對人與對己。

(3)教師應培養小學生善於求助,尋找支持的意識

尋求幫助是現代人所應具有的積極的態度,面對壓力、困惑,要尋找心理支持,以獲得良好的幫助和指導,有問題,可以和師長、親人、朋友等談。求得幫助的過程,也就是一個自助的過程,我們所獲得的不僅是這一次的辦法,而是自己的更多體會。心理諮詢也是可以利用的有效方式之一,通過心理諮詢,可以使諮詢對象的認識、情感和行爲有所變化。

在這個豐富的社會,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對於每一個人只有一次的生命,它的質量是完全可以改變和提高。

(二)家庭應採取的對策

1、家長應積極配合學校心理健康教育

有研究表明,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與家庭的教養方式和人際關係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有的甚至是家庭問題的表現和延續。因此,無論是瞭解學生心理與行爲偏異的原因,還是諮詢、教正計劃的制定與實施,都需要取得家長的積極支持與配合。

家長開展小學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建議如下:

首先,家庭教育要重視培養孩子美好的心靈、幼稚的心靈更需要關心。首先家長要知曉孩子的心靈更加需要關心,從小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每一個家長應盡的.義務。

例如小學生在學校被老師批評時,希望其他人能安慰他、勸解他,可是小學生被老師批評後,回家還會被家長變本加厲地再批評一頓,孩子肯定會感覺很委屈。因此,老師和家長應默契配合,由一方擔任批評的角色時,另一方擔任勸解,萬不可兩面夾擊,要給孩子“溫暖的家”的感覺,家庭教育要重視培養孩子美好的心靈。

其次,要傾聽孩子說話。家長往往習慣於自己說話,讓孩子聽話。在學校裏一個教師面對幾十個學生,主要也就是教師說,小學生說話的機會相對少,說心理話的機會更少了。家庭應該是孩子說心理話的地方,家長要注意把說話的機會留給孩子,特別是內向的孩子,家長更要給予重視,鼓勵孩子多說話。

家長不能因工作忙忽略與孩子的思想交流。特別是父親要跟孩子作有益的思想交流,有研究說父親對孩子的影響在孩子的健康成長中地位重要,建議工作忙的父親們每週至少要與孩子共同用餐3—4次,在餐桌上的話題往往比較輕鬆,當孩子說話家長傾聽時是最美好溫馨的時光。

小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 第3張

最後,寬容與約束都重要。對孩子寬容好還是嚴格好,並沒有一致的意見,現實中家庭教育失敗的教訓往往過寬或過嚴。家長應平等地對待孩子,在寬容孩子的同時要給孩子必要的約束。

過分寬容則陷於溺愛,過分嚴格則陷於寡愛。家長要明白這樣的道理,孩子的快樂性格不會是在訓斥聲中養成,家長的適時表揚比其他物質獎勵更能幫助孩子養成好品性,表揚孩子與約束孩子的不良行爲不構成矛盾,尊定孩子愉悅的幸福人生基礎從鼓勵與表揚開始。

2、父母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用科學的方法指導子女的成長

由於傳統教育觀的長期影響,我們的父母不具備系統的教育子女的理論知識,教育方法不適應孩子的發展規律。要改變這種現狀,小學生的父母需接受比較系統的再教育。

社會也有責任給他們提供學習的條件,如舉辦家長學校,使家長正確認識和處理家庭同子女教育之間的關係,積極營造民主和諧的家庭氛圍最大限度地減少溺愛型和專制型家長,使小學生的父母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並學會運用科學的方法指導子女的學習和發展。

3、父母要慎重對待離婚

父母離婚,打破了原有家庭的寧靜,使子女得不到完整的父愛或母愛,不少子女因此心理開始扭曲。爲人父母者,當夫妻關係不和時,爲了未成年的子女,千萬不要輕易去趕時髦、鬧離婚。即使夫妻感情確已破裂,在離婚前,也應當多爲子女考慮,畢竟孩子是無辜的,而且他們正處在發展時期,給他們創設一個良好的家庭生活環境是我們的責任。

小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2

1、對周邊環境適應問題

每個人不可能永遠都待在同一個地方或者屬於自己的小空間內,當自己來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時,有些人能儘快的適應這裏的環境,而有些人卻一直保持距離,不願去適應。

不能適應周邊環境的人或羣體可能已經患上了心理問題。這些人在患上心理問題後,會產生情緒障礙,注意力不集中等,這時就應該去找心理醫生進行治療。

小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 第4張

2、人際交往方面的問題

小孩子都喜歡交朋友,並且很快就能和同齡人打成一片。一旦孩子缺少正常的人際交往,內心苦悶無法宣泄,心理疾病也隨之出現。

家裏的大人對孩子百依百順,讓孩子養成了“以自我爲中心”的觀念,就算與別人交往,也是唯我獨尊,不會諒解別人;在困難面前,也是知難而退,就造成了小學生的不能學會正常交往。

3、依賴心理

有依賴心理的小學生,主要表現在對環境、家人的依賴,其次表現在有自責傾向。

這些表現每時每刻都在危害着小學生的心理健康。他們從小到大都是在身邊的人關懷及呵護下長大的,有時候連很基本的事都需要別人替他們完成。被別人說幾句後,他們就會感覺沒人再愛自己,失去了所有愛。

小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3

孩子心理問題

喜歡咬指甲

有些孩子很喜歡咬指甲,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都可能會有這樣的表現,他們會在上課時、玩耍時、走路時等,經常將手指放在口中,不斷地咬指甲,知道經常這樣做不好,但是孩子難以自控。指甲被咬程度輕重不一,可能會出現指甲撕裂、手指變形、甚至還可引起局部出血。

提醒:孩子出現愛咬指甲的行爲,一般更多的是心理原因造成。比如孩子的情緒問題或是比較容易緊張、自卑、敵對等,還有可能是和家庭因素有關,夫妻關係不好影響孩子、父母不夠關心孩子、缺乏安全感等。如果咬指甲的行爲頻繁加重最好帶孩子接受專業的心理諮詢。

分離性焦慮

一般孩子到了3歲就開始上幼兒園了,雖說大部分孩子都會有哭鬧、一時不適用、分離焦慮的情況,但是有些孩子會表現異常激烈,持續時間較久,比如哭鬧厲害不讓媽媽離開、不吃飯、不遊戲、不睡覺、不喝水等。回家見到媽媽就形影不離,甚至睡覺還會叫喊“媽媽、媽媽”可見母親分離時呈現出極大的焦慮反應。

提醒:如果孩子有這樣的表現會和自身的特點以及對媽媽過分依戀有關,使孩子依賴性強、過度被保護,不能適應外界環境。父母需要改變自身的教育方式,還要擴大孩子人際交往範圍、教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陪孩子度過一個適應期。如果改善情況不明顯也可以選擇專業的。心理諮詢尋求幫助。

小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 第5張

孩子愛打人、攻擊行爲多

這樣的情況在幼兒園裏可能會頻頻發生,比如喜歡搶小朋友的玩具、時不時動人打人、踢人,做遊戲只能贏不能輸否則就哭鬧,無法和小朋友好好相處。

提醒:多數孩子會在2―3歲左右開始體現出攻擊性的特點,像是推、擠、咬小朋友、亂扔東西,如果放任不管反而會固化攻擊行爲。因爲孩子小還不會約束自己的行爲,父母先要了解導致孩子攻擊行爲內心想法,然後再教育孩子,切忌以暴制暴,這樣只會強化孩子的攻擊行爲。

孩子一上學就說肚子疼

有些孩子不喜歡上學,甚至到了害怕的程度,一旦到了去學校的時間就會說自己肚子疼、頭暈、出虛汗等,看孩子的樣子也確實很難受,去了醫院檢查也查不出原因。

提醒:當孩子心理壓力大,焦慮時是會呈現出一些軀體性症狀,如肚子疼,但是並不是孩子故意裝病。父母帶孩子去醫院,排除器質性疾病,如果還是會有這樣的情況,那說明很可能是孩子心理有問題了,應該及時調整,也可以選擇專業的心理諮詢尋求幫助。

小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 第6張

孩子心理有問題怎麼辦

1、要多接納、支持、鼓勵孩子的良好行爲。

2、對孩子不要用太多責罰。

3、父母管教應該一致,態度要認真、穩重。

4、儘量不要用命令、訓斥、謾罵、批評的口吻來教育孩子。

5、孩子休息時,多和他溝通,聽聽孩子的心裏話,一步步瞭解孩子。

孩子心理有問題有什麼特點

兒童的心理問題具有特殊性,兒童本身缺乏適切表達能力,所以面對自己的問題他們常會透過一些怪異行爲表達,例如:想博取關心而佯裝頭疼、以反抗父母掩飾內心的焦慮。諸如此等問題,我們絕不可用成人的標準來衡量。

其次,兒童心理問題的臨牀症狀也不見得與成人相合,例如:憂鬱症;成人可能會有自殺傾向,而兒童卻無此種傾向;同樣地,成人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症狀可能是幻覺、妄想、幻聽等,不過兒童期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症狀卻是退縮。

小孩子有負面心理狀態,那麼另外及時糾正,不要讓孩子經常處於負面的情緒當中。有些孩子不懂得調節自己有負面的情緒,也沒有及時排解,那麼對人體的精神狀態會有非常大的損害。家長要適當安慰,然後給予關懷,孩子纔會更加積極。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