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科普 > 規矩教育會不會是害了孩子

規矩教育會不會是害了孩子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1.9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規矩教育會不會是害了孩子,每一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能夠做出一番成就,因此在教育孩子方面花費了不少心思以及時間,其實更多的是規矩教育,要知道規矩教育有利有弊,一定要把握好度,下面一起來探討規矩教育會不會是害了孩子。

規矩教育會不會是害了孩子

規矩教育會不會是害了孩子1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句話已經被衆多家長牢記在心,成爲家庭教育的座右銘。可是,在諸多條條框框的規矩教育之下,孩子們真的能夠開心快樂、身心健康的成長嗎?完全的規矩教育,是家長對孩子正確的愛嗎?

寫完作業再去玩;考試要努力考進前三名;家務活不用你幹,不要插手;男孩子學什麼織毛衣,不許學······

這些,都是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給孩子們定下的規矩,並以此爲標準做爲家庭法則,來約束孩子的行爲習慣。家長認爲,這些規矩,會幫助孩子少走彎路,會讓孩子的前途更加光明。於是,把這些規矩美化成愛的化身,美化成對孩子無限的關懷。爲了表達自己對孩子深刻的愛意,家長們還與時俱進地更換新的規矩,並時常嚴肅地提醒孩子,這些規矩堅決不容觸犯,否則會受到嚴厲的懲罰。在孩子眼裏,家長的話,就是聖旨,就是命令。孩子以爲,家長是最愛他們的。所以,孩子不會反抗,不會拒絕,他們選擇了順從,選擇循規蹈矩的生活學習,做了家長眼裏的最乖最聽話的孩子。

其實,過度的規矩教育,是害不是愛。

孩子會通過長期以來的條件反射,形成一定的生活習慣,造成思維定勢,遇事不懂創新,不會思考問題,甚至還會養成逆來順受,聽命於人,怯懦的性格特點。對那些處於青春叛逆期的孩子,過度的規矩教育,會讓他們心中的不滿無處宣泄,嚴重的還會造成親子關係的疏離。所以,規矩教育,要把握好度,過猶不及。

日本有個叫涼子的女孩,因爲出生在單親家庭裏,所以她的身上承載着媽媽很大的希望,她的臥室裏懸掛着媽媽訂立的各項法則,內容更是涉及到生活、學習、行爲、思想等很多方面,幾乎囊括了人生的所有。雖然經過幾年的磨練,但涼子最終還是無法忍受,選擇了用極端的方式頑強地抵抗。直到涼子被搶救過來的時候,嘴裏,念着的仍是:“媽媽,給我點空間,我想要一點自由。”其實,在涼子自殺前的畫中,我能真切的感受到,那份對自由的嚮往,對無拘無束生活的憧憬。

規矩教育有利有弊,雖然可以進行操作,但一定要把握好度。

過度的規矩教育,只會害了孩子。適當的用鼓勵等積極的方法,也許比那些條條框框,來得更實際,效果更顯著。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句話已經被衆多家長牢記在心,成爲家庭教育的座右銘。可是,在諸多條條框框的規矩教育之下,孩子們真的能夠開心快樂、身心健康的成長嗎?完全的規矩教育,是家長對孩子正確的愛嗎?

規矩教育會不會是害了孩子2

幾乎每個父母都知道規矩和愛在教育中不可或缺,但也幾乎每個父母會認爲做規矩要比愛孩子難得多。確實,愛自己的孩子常常是一種身不由己的本能,而做規矩卻往往要逆着這樣的本能去限制孩子。結果就是很多父母明明知道什麼是規矩卻不忍心給孩子做規矩。看上去這樣做是因爲愛,實質上這是在用愛的名義褻瀆規矩的神聖。反之,也有不少父母以規矩的名義發泄自己的憤怒。這不但傷害孩子的身體,更傷害孩子的心靈,這同樣是對規矩的褻瀆。所以做規矩難,歸根結底就難在我們不能把感性的愛上升到理性。這種缺乏理性的愛終究會玷污了爲人父母的神聖職責。

一個人若是隻知道疼愛孩子,卻不忍心去管教孩子,這樣的人談不上是一個真正的父母。因爲“養不教,父之過”。管教孩子是爲人父母不可推卸的責任。在《聖經》上是這樣說的:“因爲主所愛的,他必管教,又鞭打凡所收納的兒子。”所以正是因爲愛孩子,我們才管教,甚至鞭打。管教和規矩是出於愛。你若是一味不忍心,你的愛就變質成了溺愛。溺愛是害也是恨。正如《聖經》的《箴言》中所說:“不忍用杖打兒子的,是恨惡他。”沒有理性的把持,人那淺薄的愛如窗外的風來得快去得也快。很多人口口聲聲說孩子是自己的最愛,但是當孩子讓自己生氣時,對孩子的愛馬上就敵不過自己的怒氣。其結果就是隨着自己的情緒做規矩,動輒怒吼暴力。這樣的愛只存在孩子可愛的時候。這樣的愛不是真正的愛。《聖經》中對愛的定義是:“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的定義中竟然有八個“不”字,從“忍耐”開始,用“忍耐”結尾。所以真正的愛是對自己的剋制,對他人的忍耐。

嚴格地說,憑情緒做規矩和不忍心做規矩二者的本質是一樣的,那就是不懂得什麼是真正的愛,若不懂得什麼是真正的愛也就不明白什麼是真正的規矩。

所以爲了愛,你要忍心給孩子做規矩。爲了愛,你也要忍着情緒做規矩。

真正的規矩是體現愛的規矩,規矩的根源是愛。所以在談規矩之前,先要來簡單談談一個人認識愛的發展過程。

人因愛而生,也爲愛而活。但愛是一門需要學習,且需要一生學習的功課。人生要經歷三個愛的階段,學習三門愛的功課。這三門愛的功課分別是:初級班、中級班和高級班。愛的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每一階段的學習都是下個階段的基礎。

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所經歷的是愛的初級班。這個階段我們的主要任務是接受愛、體驗愛。爸爸媽媽愛我們,我們感受到了就對他們產生依戀。心理學家發現這個階段嬰兒能否感受到足夠的愛,建立起健康的依戀會影響一生的情感發展。但是這個階段的主要特點還是通過單向地接受來理解愛。慢慢地我們進入了愛的中級班,因爲我們開始學着分享愛。這個階段愛的特點是給予和得到的平衡。典型的例子就是年輕人談戀愛,最高的境界是你擁有我,我擁有你,你選擇了我,我選擇了你。如果我想擁有你,而你卻不想擁有我,甚至想擁有別人,我就痛苦萬分。有時候,甚至雙方的愛有那麼一點不平衡、不同步,戀愛的過程就很痛苦,因爲中級班的學生所能懂的愛只是給與得相平衡的愛。

當你開始爲人父母時,不管你願意還是不願意,你都要升入高級班了。高級班的愛是不求回報的愛,是充滿理性的愛。僅僅給予就讓你有足夠的幸福。在這裏你和愛的真諦更近。在生活中,曾經見過很多這樣的爸爸媽媽。他們原本不曾想要孩子,有的是因爲還沒有享受夠自己的青春歲月,有的是因爲對孩子根本沒有感覺。但是意外的懷孕讓他們無可奈何地接受了將有孩子的現實。奇怪的是,當孩子呱呱墜地,他們整個人的情感和價值觀都發生了情不自禁的巨大變化。他們突然對孩子變得很有愛心,甚至爲了孩子可以放棄原來自己認爲重要的一切。例如,一個每次出門前都要精心化妝的女士可以轉眼變成一個不修邊幅、眼裏心裏只有寶寶的少婦。這樣的轉變是進入愛的高級班的開始。

這樣的轉變雖然是一種進步,但不值得有太多的自誇。首先,這一切的變化不是我們靠自身的努力而獲得的,這一切是因爲我們的寶寶太可愛了,使我們本能地不得不去愛他們。其次,這樣本能的愛若沒有理性的加入不會持續很長。當你的寶寶不那麼可愛的時候,你愛的本相就露出來了。在生活中,我常聽到一些沮喪的媽媽這樣說:“恨不得沒有將這個小孩子生下來!”她們的孩子這時往往才兩三歲,因爲開始不聽話了,媽媽就受不了了。這樣的抱怨雖然有情緒的因素,但也說明這些媽媽身上對孩子無私的愛已經開始淡化,恨卻在漸漸蔓延。所以,孩子雖然把父母送到了愛的高級班,倘若父母自己無法用理性加固原始的愛,父母的愛仍然會回到中級班甚至初級班的狀態。

回到中級班的父母雖然愛孩子,甚至爲孩子可以犧牲自己的時間和愛好,但是這樣的愛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孩子要聽父母的話。中級班的父母只能享受可愛聽話的孩子。他們的幸福時光不會超過兩年,因爲當孩子兩歲的時候(甚至更早)就開始反抗了。以後在孩子的成長過程就演變爲“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間鬥爭的痛苦歷史。其實讓孩子事事都聽你的,你就是想佔有孩子。有一天,當孩子有獨立的自我意識時,你非但不能欣賞,反而會因爲孩子不讓你佔有而痛苦甚至去打擊壓抑孩子的自我意識。

在現實中甚至也有回到初級班的父母,他們養育孩子就是爲了簡單地享受孩子帶給他們的快樂。他們只願意享受孩子卻不懂或不願意承擔教育的神聖職責。當孩子依戀於他們的時候,他們感到幸福無比。更有甚者,他們會過分地逗弄孩子來滿足自己的快樂。

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顏之推在《顏氏家訓》裏就這樣告誡過我們:“父子之嚴,不可以狎;骨肉之愛,不可以簡。簡則慈孝不接,狎則怠慢生焉。”地鐵裏的`這位爸爸的行爲就是顏之推所告誡的狎暱。用過分的輕慢來逗弄享受孩子。這個爸爸就是一個停留在初級班的爸爸。他把孩子當做自己的玩具,任意地玩弄享受。但願兒子的這記耳光能讓這位幼稚的爸爸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孩子是這個世界上最不能玩的玩具。

如果你對愛的理解還處於初級班或中級班,你就很容易在愛的時候毫無規矩,在恨的時候濫做規矩。這樣,無論愛還是規矩都是缺乏理性的。這樣的教育怎麼會有好的結果呢?你一味憑着自己的情緒來教養孩子,孩子學會的豈不就是無理、任性嗎?誠然,父母也是有血肉的人,面對孩子的不同狀況時有愛有恨也是正常的。但問題是我們常常不能用理性來接納這樣的現實:孩子本來就是可愛和不可愛的組合。中國古人在《禮記》中告訴我們應該這樣處理對孩子的愛和恨:“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教育孩子時尤其應該如此。無論孩子多麼可愛,你都要清楚他也有惡的一面需要你去做規矩。無論孩子犯了多大的錯誤,你都要明白他畢竟還是孩子,反思他的錯誤中你有怎樣的責任。理性是融合愛和規矩的唯一溶劑,理性是教育的中庸之道。

當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因着你對孩子那無法拒絕的愛,你要用理性把持自己的愛,不要讓自己的愛重新回到初級班、中級班的狀況。孩子是上帝送給父母學習愛的最好教科書。黑格爾說:“通過對孩子的愛,母親愛她的丈夫,父親愛他的妻子,雙方都在孩子身上使各自的愛得以客觀化。”正是通過愛孩子,我們才領悟了愛的無私之本質,從而真正學會了愛。就憑這一點,我們也要謝謝我們的孩子。孩子的到來是爲我們學習這門功課帶來了一個神奇的機會。他們讓我們觸碰到了在我們內心深處的大愛,也讓我們認識自己愛的有限。虛心補上愛的這門功課,爲了孩子,也爲了自己。

唯有愛和規矩的理性結合,才能產生理想的教育結果。著名的《顏氏家訓》中有這樣明確的教導:“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在中國的傳統教育中,百善孝爲先,只有父母能做到威嚴和慈愛的結合,才能讓子女產生這百善之先。在我看來,用中國傳統的陰陽太極圖來解釋規矩和愛的辯證關係是最爲直觀而確切的。

懷孕科普
新媽科普
育兒科普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