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科普 > 請不要扼殺孩子的繪畫天分

請不要扼殺孩子的繪畫天分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1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請不要扼殺孩子的繪畫天分,很多家長都會擔心自己的育兒方式不夠周全,如果孩子做錯了事也不要急着處罰,教育孩子也要遵循孩子身心發展的規律,爲孩子提供更好的學習與生活,看完請不要扼殺孩子的繪畫天分,學着啓蒙家裏的小天使吧!

請不要扼殺孩子的繪畫天分

請不要扼殺孩子的繪畫天分1

牆上貼滿了孩子畫的樹、房子和他最喜歡的貓,你驚歎他如此靈性十足。但是光有感嘆還遠遠不夠。如果運用合適的方法,進一步激發孩子對藝術的熱愛,他還會擁有一些重要技能,這些技能即使在入學後也十分需要。正如一位兒童發展心理學家所說:“藝術能夠幫孩子學習閱讀、寫作和恰如其分地自我表現。” 其實,學藝術不僅是技能的提高,畫畫對孩子的影響,是一輩子的事情。抓住迸發火花的關鍵期,孩子將受益終生。

比如:孩子的畫與衆不同,顯露出創造力的苗頭,你可以讓他說說畫裏的故事。這樣,他還增進了與人的交流溝通能力和獨立的批判性思考能力。但是,如果你採取以下的態度對待天生的“畫家”,那麼上面所說的一切可能不復存在了。

1、你畫的這是什麼呀?怎麼一點都不像呢?

大人感受的世界,是現實的存在。看到了,才相信是真的,是好的。但是,小孩兒卻不同。他們在4、5歲時,認爲主觀想象就是真實存在,也就是心裏怎麼想就怎麼畫,再加上控制畫筆的能力還不夠嫺熟,所以,孩子的畫當然與大人的評判標準有差距。可是,他有畫不像的自由。因爲,畫得像,並不是繪畫藝術的最終目的。繪畫的真正意義在於滿足孩子塗鴉的慾望與本能,讓他養成獨立創造的習慣,並且勇於表達自我。

其實,真正的兒童畫不是考級的作品,更不是以大人意志爲主導的畫。而是由孩子自己創意,反映孩子情緒指向的“小品”。

不要去猜你孩子那辨認不清的畫是什麼。而要提問一些開放式的問題,如:“你能告訴我畫裏面的小祕密嗎?”或者“你是怎樣就選擇了這些顏色了呢?”而不要以“像不像”去評判一幅畫。

如果父母太執着於繪畫結果,並對技巧過於緊張,只求畫得像,就會忽略了最珍貴的原創性(孩子天然所擁有的),也正是畢加索等繪畫大師畢生追求那種狀態。

2、尊重孩子就別亂下結論,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是最明智的!

我現在沒有功夫聽你講你的畫。

大人忙了一天,回家就想清靜會兒,歇一歇。然而,對於小孩兒來說,白天是滿足好奇心的、令人興奮的探索過程,回家後一定要告訴爸爸媽媽!於是,畫畫就成了溝通的橋樑。

5歲的浩浩剛等爸爸下班回家,就迫不及待地告訴他最近的畫。他爸爸說:“大多數畫的就是一天裏發生的小事,他很注重每一個細節,我也能夠從細節問題中感受到他的所思所想、快樂與煩惱,挺好玩的。”

我有畫要說——畫作是孩子無聲的語言。當他們還無法以明確的語言表達他心中想說的或是某種委屈時,可以藉由不同的線條與色彩,以繪畫代替口語說出來。

當你的孩子開始告訴你有關他的畫的故事時,一定要全神貫注地聽。你們的對話將會拓展他的詞彙,還可以教會他按順序講述故事,這些對於今後的閱讀起到決定性作用。如果他畫了一匹馬正在田地裏,可以問他馬生活在什麼地方。這將會使他想起馬圈、馬車等等,有可能還會引出一個長長的故事。

3、給孩子一點時間,就會成就一個快樂的、想法與衆不同的人。

你的畫太棒了,將來能夠成爲畫家了。

大人覺得孩子只有受到表揚才能更好地畫畫,所以,不論他畫的`什麼,畫得怎麼樣,都一味地誇獎。結果適得其反,小孩覺得這類表揚給自己造成的壓力太大。實在受不了的時候,可能就開始糊弄你,比如:一天畫幾十張“一錢不值”的畫。

描述性的評論,比如:“那隻恐龍看上去真高興!”聽上去更好。其實除了當畫家,繪畫還能開發孩子更多的潛能。當孩子開始畫畫的時候,是理解因果關係的絕好時機。通過畫畫,他們還制定自己的計劃,如:“我要試着畫一頭大象”,並開始琢磨這張畫中的大量細緻問題,例如:“象有腳趾頭嗎?”之類的答案。

因爲在藝術中無所謂對與錯,所以孩子可以通過一系列的實踐,如:堅信自己的判斷力、作品的自我評價等,培養自尊心。同時,繪畫藝術還是孩子僅有的、不依靠成人的幫助的,從而進行自我探索和創造的領域之一。

讓孩子在適度的評價中生活,你會發現他神奇的自我成長。

4、畫了那麼長時間,我們可以準備考級了!

大人覺得,對畫畫投入那麼大,再加上別人都開始考級了,那就隨大流吧。但是小孩總也想不明白,爲什麼自己喜歡的每一件快樂的事,都會被大人套上個惱人的框框。畫畫好並不是通過證書體現的。比賽、考級都體現了大人的遊戲規則,而不是孩子意願的表達。其實寶寶學畫的意義主要是在畫外獲得的那些東西,例如:繪畫可以使人獲得內心平衡;有助於小肌肉運動的發展;可以幫助兒童培養堅韌精神等。

所以,與其考級束縛,不如自由創造。

5、你畫的不好,我來幫你畫。

大人認爲,孩子畫的線不直,尺寸不對,所以,把着孩子的手,讓他規矩地畫完一張畫是家常便飯。小孩卻討厭這樣的做法:你限制了我的手,限制了我的腦,不讓我獨立地做事。日久天長,孩子產生了依賴性,便失去了原創的熱情,也就談不上什麼創造力了。

文文畫的小人兒頭大身子小,腿短胳膊長的。聯想到兒童遊樂場的沙畫,文文媽媽想出了一招:複印出人物的輪廓,只讓孩子往裏填色。其實這是封鎖制約孩子創造力的殘酷訓練。專家指出,知識可以教,但創造不能教。創造是一種無中生有,創造是一種天生的才情。

孩子是創意大師,孩子剛開始拿起畫筆,就站在原創的高點。畫作中獨一無二的原創,都不是教出來的。大人插手,孩子縮手,成人的干涉與過度的成果導向,是對創意的破壞。

若想保持這份原創活力,應鼓勵獨立思考能力,以免在成人的過度干擾或是各種視覺污染下,喪失信心與美感敏銳度。

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的創造者,孩子的自由情感在塗鴉中得到抒發,會成爲尋求獨立及自我探索的內在動力,是自主學習的開端。同時,也會逐漸形成自信與個人獨特性。

溫馨提示:

下一次當孩子畫得十分精彩的時候,不要隨便把他的畫亂扔。想一想能不能用下面這些好玩的辦法,培養孩子熱愛學習的興趣。

1、把畫裝進精美的畫框中,作爲禮物送給親戚。

2、把畫製成一個薄板,用它們當作盤墊。

3、把畫發到網上,讓更多的人欣賞。

4、用他喜歡的畫當作壁紙來裝飾孩子房間的一面牆。

5、做一個家庭繪畫作品展,邀請孩子的老師、同學、長輩、鄰居前來參觀並留言祝福。

請不要扼殺孩子的繪畫天分2

1、孩子是創意大師

孩子剛開始拿起畫筆,就站在原創的高點。

他們不需要像成人般,得要擺脫視覺慣性的束縛,以純淨的眼睛,便能直達事物的本然核心;這些獨一無二的原創,都不是教出來的。一些偉大畫家如畢加索、米羅等人,都爲了追求更高的境界的藝術突破,及建立個人獨特的風格,轉向原始藝術或兒童繪畫尋求靈感,以開拓全新的視野與可能性。

幼兒的純淨還未受到污染,能不受到視覺慣性的束縛,以守全直覺式的觀察畫出“心像”,是他們的本能,這種與生俱來的能力,是許多甚至藝術大師所畢生追求的。

但隨着年齡的增長,這片想像活土若未經灌溉滋養,終會逐漸乾枯。若想保有這份原創活力,應幫助孩子建立自發性的價值觀,並鼓勵獨立思考能力,以免在成人的過度干擾或是各種視覺污染下,喪失信心與美感敏銳度。

2、“孩子有“畫不像”的自由”

畫得“像”,並不是美術教育的目的。 繪畫在於滿足幼兒塗鴉的慾望與本能,讓他養成獨立創造的習慣,並且勇於表達自我。藉由不同體裁的創作與形、色運用,開發生命的美感經驗。

正確的美育觀念,才能保護孩子珍貴的原創性,在升學主義下成長的父母與教師,太過份於成果導向,並對技巧性過度需求,只求畫得“像”,卻忽略了最珍貴的“原創性”。

父母與老師在提供環境與材料之外,最大的功能是“引導”。雖然幼兒沒有開發的視覺對周遭漫不經心,但已經有內在的吸收心智;透過繪畫,養成觀察與聯想。創造力不能直接給予,要從內在點燃,成人應該珍惜幼兒的原創自由,打破“畫得像,纔是畫得好”的迷思,還給孩子自由塗鴉的創作自由。

3、“大人插手孩子縮手”

成人的干涉與過度的成果導向,是扼殺創意的元兇!

讓孩子盡情自由地塗鴉吧!這是生命初期一種奇妙的天賦本能,就如教育專家瑪利亞·蒙特梭利提出的敏感期。

這是原本深藏的潛能,父母或老師應把握這個稍縱即逝的本能,從塗鴉期開啓孩子的創造之門,一旦年紀漸增,逐漸受社會種種所制約後,這個豐沛的創造力,將逐漸喪失,而且可能是永久地失去。

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的創造者,幼兒的自由意志在塗鴉中獲得抒發,成爲尋求獨立及自我探索的內在動力,是自主學習的開端,自信與個人獨特性的逐漸形成。

但是塗鴉時專注且伴隨創作快感的孩子,卻老是被父母所幹擾。看到滿紙錯亂無章的線條,便以爲孩子不會畫,急忙要教他,讓他跟着大人的思維畫。其實從兩歲起的“錯亂塗鴉”到四歲的“命名塗鴉”這段時期,所畫的一片混沌,只有孩子自己纔看得懂,但是隻要成人一開始插手指導,這個自我探索的旅程便宣告中止。

當孩子說“我不會畫”,大人開始“示範教學”,孩子便從此養成依賴的習慣。

不懂得獨立思考,自信心也在成人的指責中喪失。請了解到這是一段自然必經的過程,父母不用急也不急不來,過早介入與干預,就是提早剝奪孩子體驗天馬行空想像的自由,孩子大了,自然開始會逐漸畫得像,但卻可能逐漸失去可貴的原創性。

看看許多成人眼中所謂“畫得好”的作品,卻充滿了僵化概念及成人拙劣指導的軌跡,大人的無知卻錯殺孩子的才情,令人惋惜。

懷孕科普
新媽科普
育兒科普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