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科普 > 家庭教育中父母如何分工

家庭教育中父母如何分工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3.3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家庭教育中父母如何分工,對於孩子的這種行爲家長絕對不能忽視,努力幫助孩子解決成長的煩惱,幼兒時期是培養各項能力的關鍵時刻,所有父母應當重視起對孩子的教育。下面小編分享家庭教育中父母如何分工方法。

家庭教育中父母如何分工1

父母做好分工,讓爸爸參與到育兒中來,媽媽會得到更多的情感支持,孩子能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是非常有價值的事情。

我和孩子爸爸一直是異地,但是我從來沒有覺得我是一個人在戰鬥。

1、生活與教育的分工

因爲我是老師,所以我負責教育,他負責生活。老公在外地工作,他把他不能做到的那部分,請爺爺奶奶和保姆來完成。

在孩子小時候,我們家就分工明確:爺爺燒飯、拖地;奶奶白天陪孩子、洗衣服;保姆帶孩子;我下班之後給孩子洗澡、陪孩子讀書。因爲分工明確,我們家很少有矛盾。

2、爸爸買書,媽媽陪讀

爸爸在外地上班,沒辦法陪同孩子,但是他總是盡力做他可以做到的事情。隔一段時間他就給孩子買一批書。我是具體的執行者,每天陪孩子親子共讀。另外,爸爸週末回來也會陪孩子讀書。

家庭教育中父母如何分工

3、爸爸拿主意,媽媽具體執行

我們家關於孩子的“大事”,基本爸爸做主,譬如孩子學擊劍,一年要投入一萬多。我們帶孩子試聽之後,我覺得每年花費太多,捨不得。但是,爸爸決定學,我就堅決的支持他。

有時候不得不說,我在做決策方面膽識不如爸爸。

4、體力活爸爸來,精細活媽媽來

凡是跟體力相關的事情,一般都由爸爸陪同孩子完成。週末,我們會帶孩子放風箏。這時候我一般只要躺在帳篷裏休息就好,有爸爸陪孩子在外面瘋。

搬重物、拖地、使用新的電器、運動這些事情通常由爸爸來教。做手抄報、編織手工作品、指導演講這些活一般都是我來做。

家庭教育中父母如何分工 第2張

爸爸媽媽有不同的特點,結合這些特點合理分工,真的是減少家庭矛盾的絕好的辦法。

家庭教育中父母如何分工2

親從小就照顧孩子,尤其在生活方面接觸的更多一些,有時候母親在不知不覺當中,會替孩子做很多事情,會造成比較寵溺孩子。

家庭教育中父母如何分工 第3張

母親在孩子成長過程當中,要學會放手,要學會和善而堅定的管教方法,要有原則。

父親的特點是比較有勁兒,比較有力量,所以有很多家庭管不了孩子都讓父親來管,目的就是讓父親來揍他一頓,“不聽話麼,那就動手揍你”。其實李老師認爲這是不對的,父親恰恰是因爲有力量就不要輕易使用暴力。

最有力量的實際上是心理的力量,也就是說,你能夠讓孩子在心裏尊重你,佩服你。

家庭教育中父母如何分工 第4張

什麼意思呢?

就是在孩子最爲難的時候,他不知道怎麼做的時候,心裏會尋求父親的幫助,在心裏上佩服父親。

一般父親社會活動比較多,見多識廣、心胸開闊,父親會給孩子一種眼前遇到看起來是個大事,實際上回過頭來看不是事的一種胸襟,還有就是父親雖然有力量,但不濫用,而是給孩子一種朋友的感覺,給你建議,告訴你怎麼做。

所以在家庭教育中的分工,父親要理性而且和善,母親要嚴格而堅定。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要捨得給他吃苦,對他嚴格要求,到他成年之後遇到挫折,父親就是他的朋友、他的指路人。

家庭教育中父母如何分工3

我班有一個學生,上課注意力極度不集中,套用一句時髦的話,叫做聽課五分鐘,玩小動作兩小時。爲此,我不止一次找他談話,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鼓勵威脅,十八般武藝用盡,卻收效甚微。他似乎永遠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該幹什麼。沒辦法,我只有將他父母請來學校。誰知他的父母來到學校,孩子的問題沒解決,兩口子在我的辦公室就起了爭執。媽媽怪爸爸整天捧着個手機,從不與孩子交流,對孩子太嚴格,唯一的交流方式就是犯了錯就打。爸爸反過來埋怨媽媽對孩子太溺愛,有求必應,事必躬親,導致孩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我算是明白這個孩子爲什麼總是一副無所適從的樣子了,夾縫中求生存,有才如李商隱也抑鬱而終,又怎能要求一孩子游刃有餘呢。

家庭教育中父母如何分工 第5張

面對這種個情況,我們不得不思考一個問題: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到底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應分別承擔哪些責任?我個人認爲,孩子六歲以前要以母親的教育爲主,父親的教育爲輔;孩子六歲以後則已父親的教育爲主,母親的教育爲輔。爲什麼要如此分工呢?這是因爲母親的性格溫柔細膩,適合培養孩子的行爲習慣,而我們大中國又有一句古訓叫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可見習慣對人生的影響之大。父親的性格堅強剛毅,適合養成孩子堅毅的性格。只有父母雙方這樣良好的.配合,孩子才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我的這種說法不是毫無根據的胡編亂造,而是來自於我自己的生活實際。

我從事的是初級中學的教育,見多了很多孩子非常地聰明,原本憑他們的能力,不說將來一定會有了不得的成就,但至少在目前的學習方面應該能夠名列前茅。可因爲他們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該靜的時候靜不下來,該注意力集中的時候無法集中,學習沒計劃沒目的,不知道該如何合理地利用時間……種種不良習慣,導致他們學習成績難以達到優秀甚至有的滯後。

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1998年1月18日至21日,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聚首巴黎,會議期間有人問其中一位:“你在哪所大學學到了你認爲最重要的東西?”出人意料的是這位白髮蒼蒼的老人的回答:“在幼兒園!”“在幼兒園學到什麼?”回答:“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不是自己的東西不拿,東西要放回原處,做錯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後要休息,要仔細觀察大自然,我學到的就是這些。”

各位朋友,你們是否覺得這位老人回答得太簡單?細細分析,卻不是那麼簡單。

“東西放整齊”給一生帶來高效率,一切用品放置井然有序,想找一本書,想找一個用品隨手拿來,不浪費一秒鐘,效率自然是高的,每年如此每天如此,人生這部汽車肯定跑在衆人前面,從而達到諾貝爾的目標。

“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朋友”,這是多麼寬闊的胸懷啊,自己的研究成果,自己的發現,能讓同事分享,他的人際關係肯定好。

家庭教育中父母如何分工 第6張

“做錯了事表示歉意”,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有過改之,並向受害者表示歉意,真誠實在,這樣的處事態度誰還會因爲你的一點過失而不依不饒呢?這種知過就改的習慣和品格,必然帶來謙遜和善的情懷,虛心學習他人之長,不專橫不固執,永遠虛懷若谷,一生不斷吸取營養,完善自我,同時也是善解人意,寬以待人的人。許多人人際關係不好,就是唯我獨尊,死不認錯造成的,有的孩子的心理障礙也是因爲師長不肯認錯濫施權威造成的。當真理和虛榮矛盾時,好多人要虛榮不要真理。心裏知道錯了,嘴上卻不肯道歉,這樣的人在親子關係中難受兒女尊重,上下級關係中不會讓人心悅誠服,師生關係中常常遭受學生的鄙視。所以這位諾貝爾獎的獲得者說是得益於幼兒園的這些好習慣,我深信無疑,正所謂“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嘛。好習慣受用一生

母親是孩子情操的陶冶者。情操是一個人的感情與思想綜合起來的不輕易改變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是長期的磨礪形成的。這種繼心靈教育之後的高級教育是母親賦予孩子的畢生財富。

母親是孩子情感的培育者。情感是一個人對外界因素刺激激發出的心理反應,喜歡、憤怒、悲傷、恐懼、愛慕、厭惡、欣賞、煩躁等等。一個人的情感世界是不是豐富,關係到情商的大小。有的人被人稱爲“木乃伊”,有的人被人稱爲“幹麪包”,說的就是她的內心對正常的外部刺激缺乏正確的反應。

母親是孩子生活的構畫者。任何人的一生都離不開生活這個主旋律,都將爲生活而忙碌一生。誰都知道生活是豐富多彩的,誰都知道生活對於一個初涉人生的人是多麼重要的。那麼,我們應該怎樣爲孩子創造一個美好的生活呢?是給孩子留下金錢和財產,還是給孩子一份高尚的精神和創造力?是給孩子鋪就生活的路,還是讓孩子學會開拓自己的人生之路?我想,大多數家長會選擇後者。

母親更是孩子習慣的影響者。人們常說,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孩子習慣的帶動者和培養者。母親的習慣可能影響孩子的一生,最直接的是影響孩子的生活。孩子從小養成什麼習慣,長大了就是什麼習慣。不要小看一個習慣,它能直接闡示一個人的人生態度。衣食住行,喜怒心情,生活起居,個人衛生,每一個細節都能看出一個人從小養成的生活習性。

正是因爲看到了這一點,所以我在對我兒子習慣方面的培養可謂面面俱到。從他牙牙學語開始,我教他字正腔圓地說話的習慣;到他一歲多,教他把自己玩過的玩具放回原處的習慣;到了三歲,教會他自己洗澡刷牙,整理自己的小牀;到他上幼兒園要寫作業了,又開始教會 他如何把握時間,如何在有效的時間內完成自己該乾的事情。當然教他爲人處事的原則以及閱讀的習慣是貫穿其始終的。

家庭教育中父母如何分工 第7張

在我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之下,我兒子上一年級時,沒有任何其他家長嘴裏所描述的不適,如上課注意力不集中,老是喜歡東張西望,做作業慢,家庭作業一做就是兩三個小時……我兒子現在即將進入六年級,成績一直是名列前茅。有學生家長問過我,我兒子是不是參加過學習培訓班,我的答案是否定的,我兒子從未參加過任何形式的文化課的培訓班,甚至他課後除完成老師作業外,我從未幫他額外增加過任何練習題。而且他的興趣愛好也十分的廣泛,喜歡踢足球,喜歡打籃球,喜歡畫畫,喜歡寫毛筆字,喜歡彈吉他,學校組織的任何形式的活動他都會積極參加。有人笑稱我兒子有三頭六臂,學習玩樂兩不誤。其實他並沒有大家以爲的那麼神,他只是在該幹什麼事情的時間內完成了他該乾的事,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效率。而提高效率實際是習慣使然。習慣的力量是驚人的。習慣能載着你走向成功,也能駝着你滑向失敗。

有句俗話說:“男女搭配,幹活不累。”這句話也同樣適用於家庭教育之中。一個孩子,如果只有母親或只有父親的教育,他的性格多少是有缺陷的,他的人格是不健全的。父親會用理智和知識教育孩子。

父親是孩子思想的啓蒙者。一個孩子是不是有思想、有自己獨到的思維方式,是不是能主導自己的行爲,是不是能建立自己的思想體系,關鍵看第一任教師的啓蒙教育質量如何,父親不僅是孩子的物質遺傳者,還是孩子的精神遺傳者。人們常說的“有其父必有其子”說的就是這種思想的繼承。

父親是孩子人格的塑造者。人格是人們對人性化自我的再造和創樹,是對自己做人條件的有層次選擇,是一個人對自己生理意義的昇華和鑄造。

父親是孩子理智的修爲者。在一個家庭中,父親往往代表的是理智,母親代表的是情感。因此,在教育孩子理智的問題上,父親應承擔起主要任務。首先,父親就要做一個理智的父親,不要動輒發怒,不問青紅皁白,要善於剋制自己。

父親是孩子行爲的引導者。我們發現,在生活中,父母對孩子行爲的影響是從始至終的,甚而影響一生的。尤其是父親,很多孩子自從有了觀察力和模仿力以後,眼睛就盯着父親的一舉一動,很自然地學着大人(父親)的樣子,言談舉止無不相象而爲。值得注意的是,父親的行爲就是孩子遵循的準則。

父親是孩子環境的創造者。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環境。這個環境除了社會大環境外,關鍵的是孩子成長之初的家庭小環境,也是孩子學步的伊甸園。父親是這個環境的主宰,是孩子健康成長與否的環境因素。

這一點在我兒子身上就有很明顯的體現。工作原因,我兒子六歲以前一直和我生活在一所鄉村中學。而他的爸爸則一個人在城裏一所高中任教。我接受過高等教育,對於後代的教育自然是不遺餘力。從胎教到早教到良好習慣的養成無一不是親力親爲。可是我還是無奈地發現,每每遇到他解決不了的問題,他不是積極地想辦法解決,而是要麼往後縮,要麼哭。我意識到這是我單獨教育的一個缺陷,孩子長期跟隨母親,性格太過於柔弱。因此等他上一年級時,我毅然從鄉里來到了城裏。這個時候,我學會放手,讓他爸爸全面參與他的教育,我則起輔助調和作用。事實證明,我的這種教育指導方針是正確的,見過我兒子的人沒有一個不誇獎他聰明懂事有禮貌,是個真正的男子漢。

俗話說:“愛孩子,這是連母雞都會的,教育好孩子卻是一門藝術。”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付出愛心還遠遠不夠,父母應根據孩子成長中的不同需求,完善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定位”。每一位成功者的背後都有他們父母的努力和他們爲家庭教育所付出的心血。反之,每一個家庭教育的悲劇,也都有父母放棄教育或者教育不當之責,就如文章開頭提到的那個孩子。

懷孕科普
新媽科普
育兒科普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