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健康養生 > 四時養生指的是什麼

四時養生指的是什麼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8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四時養生指的是四季不同的養生方法。

四時養生指的是什麼1

一、春季養生原則――升發陽氣,條達肝氣  春季(立春至穀雨)氣候變化多,由冬入春,人們的抗病能力、氣候適應能力較弱,流行性傳染病又較多,特別是對於具有氣血虛弱,痰溼困脾體質的人來講,稍不注意就會感染疾病。再加上肝木旺於春,惱怒等情志易刺激傷肝,一些冠心病人的病情易惡化,而肝陽上亢之人也特別容易出現頭痛、眩暈,這就是祖國醫學早已指出的“春氣者諸病在頭”的原因。

此外,由於春爲少陽膽氣升發之時,春季易患感冒,若治療不當,防護不周,常會導致肝炎,麻疹猩紅熱、腮腺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等傳染病。慢性氣管炎、支氣管炎、潰瘍病等也易在春季發作。

春季飲食以平補,清淡爲原則,重在養肝補脾。春季爲人體五臟之一的肝臟當令之時,宜適當食用辛溫升散的食品,而少食生冷粘雜之物,以免傷害脾胃,所以春季應該適當多吃些甜味食物,少吃酸味食物。另外,辛甘之品助春陽,如蔥、生薑、韭菜、蒜苗等稍微有一些辛味的食物對於人體春季陽氣生髮很有好處。

四時養生指的是什麼
  

生活起居方面,內經有云:“春日當早臥早起”,人們應早睡早起,適當鍛鍊,以發佈“生”氣,注意運動應暖和,以適應春氣。並要讓身心感到舒暢、活潑,以使身體與春氣相適應。生活中應注意心情愉快,切忌惱怒,內存生而勿殺、予以勿奪、賞而勿罰的意念,從而使肝氣保持正常的生髮、調暢。

整個春季,人體的經氣分別運行於肝膽脾胃,如果以上臟腑素有舊疾,則可能在春季復發,可以通過保健操及養生功法來健體強身,以達到疏肝健脾,疏經活絡,消除體內積滯的作用。

二、夏季養生原則――益氣養心,清暑化溼  夏季(立夏至大暑)是陽氣最盛的季節,氣候炎熱而生機旺盛。此時是人體新陳代謝的時期,陽氣外發,伏陰在內,氣血運行亦相應地旺盛起來,活躍於機體表面。

夏令酷熱多雨,無論是熱邪還是溼邪皆能傷人致病。夏日感冒(即俗稱的“熱傷風”)、中暑、空調病都是夏季的易患疾病。尤其對於肺脾氣虛,痰溼困脾的人來講更是首當其衝。

夏季應多吃些清熱利溼的食物。清熱的食物宜在盛夏時吃,如西瓜、苦瓜、鮮桃、草莓、西紅柿、綠豆、黃瓜等。可以多吃一點能夠補益陽氣和津液的食物,但性質要平和、微涼,切忌滋膩、溫熱之品,如鴿肉、黑豆、木耳、五味子、玉竹、冬蟲夏草等。另外,脾胃在夏季,尤其是長夏時最易受到損害,故應常吃一些健脾和胃之品,如白扁豆、山藥、蓮籽、糯米、太子參、白朮、甘草等。

在生活起居方面,內經有云:“夏日當夜臥早起”。夏季作息,宜晚些入睡,早些起牀,以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虛的變化。在精神調養方面,應做到神清氣和,快樂歡暢,胸懷寬闊,使心神得養。此外夏季的運動鍛鍊,宜選在清晨或傍晚天氣涼爽之時進行合適的項目鍛鍊,如太極拳、太極劍、保健功、廣播操、慢跑、散步等。運動量要適度,不要過度疲勞。

三、秋季養生原則――潤燥益肺,兼調心脾  秋季(立秋至霜降)氣候由熱轉涼,空氣中水分減少,人體會產生由於乾燥引起的一系列生理變化,常稱爲“秋燥”,例如口乾舌燥、小便短少、大便乾結、鼻塞、咳嗽等一系列症狀。還有不少人由於鼻腔黏膜對冷空氣的刺激不適應,尤其對於氣陰虧虛、肺燥津虧的人羣來說,稍不注意便會發生感冒、咳嗽等。

祖國醫學認爲,燥爲秋季的主氣,容易傷其津液,故有“秋則潤之”的`養生理論,倡導以飲食調養來抵禦“燥氣”。因此,秋季宜多喝點滋陰潤燥的湯水。梨、甘蔗、柚子、枇杷等皆爲潤肺之良品。除以潤燥爲食養的主要原則之外,減辛增酸以養肝氣亦是其大法。

秋屬金,味屬辛,此時肺氣旺,不宜過食辛味,以防損傷肝氣。但在此應注意,不要以爲秋季當令的時鮮水果可以潤燥而人人皆宜,尚要結合辨體質選飲食的養生原則。

在生活起居方面,內經有云:“秋日當早臥早起”。人們應早些睡覺,早一點起牀,適當做些體育鍛煉。例如秋季慢跑這一運動項目是最適合中青年人的,慢跑能增強呼吸功能、心肌功能,是一個很好的健身方法。但要注意的是,如果慢跑量太小,起不到健身的作用,若慢跑量大,反而有害於心身。此外,對於年老者太極拳、保健功等不失爲健身的好方法。

四、冬季養生原則――健脾補腎,蟄藏精氣  冬季(立冬―大寒)是自然界萬物閉藏的季節。冬季人的體內陽氣潛藏,因此,冬季的養生要以健脾補腎,蟄藏精氣爲原則,尤其對於陽虛體質與肝腎陰虛的人羣來說尤爲重要。謹防外邪襲擾體內潛藏的陽氣而罹患風寒感冒。

特別是在冬季,感冒可以降低身體的抵抗力,加重其它疾病,如慢性氣管炎、高血壓、心臟病等,因此普通人羣及好發人羣都應給予相當的重視。

四時養生指的是什麼2

1、順應自然

在天人相應的整體觀思想的指導下,養生學認爲,人體的一切生命活動都必須順應四時陰陽消長、轉化的客觀規律。

在一年四季中,春夏屬陽,秋冬屬陰。自然節氣也隨着氣候的變遷而發生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變化。因此,人在春夏之時,要順其自然保養陽氣,秋冬之時,亦應保養陰氣,故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之說。這就要求人們凡精神活動、起居作息、飲食五味等都要根據四時的變化,進行適當的調節。

在作息時間上,也要順應四時的變化,做到“起居有常”,春夏“夜臥早起”,秋季“早臥早起”,冬季“早臥晚起”。在飲食五味上,攝取更要有規律,過飢、過飽或飲食偏嗜均能傷害臟腑,影響身體健康,蔬菜瓜果的食用亦有一定的季節性

四時養生指的是什麼 第2張
  

2、形神共養

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用。故養神既可以保,保形亦可以攝神,二者相互支持,密不可分。因此,養生防病必須形神共養,以維持形與神的統一。

所謂“養形”,主要指臟腑、氣血津液、肢體、五官九竅等形體的攝養,“形乃神之宅”,故只有形體完備,纔能有正常精神的產生。養形的具體內容非常廣泛,凡調飲食、節勞逸、慎起居、避寒暑等攝生方法,以及體育鍛煉、氣功等健身運動,大都屬於養形的重要內容。

所謂“養神”,主要是安定情志、調攝精神。中醫學認爲,人的精神、情志變化是人體生理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正常情況下,“神”是機體對外界各種刺激因素的“應答性反應”。它不僅體現了生命過程中正常的心理活動,而且可以增強體質、抵抗疾病、益壽延年,但如果情志波動過於劇烈或持續過久,超過了生理的`調節範疇,則會傷及五臟,影響人體的氣血陰陽,導致多種疾病的發生。

所以,中醫養生學十分重視精神攝養,要求人們思想上安定清靜,心境坦然,不暴發喜怒,不貪慾妄想,不爲私念而耗神傷正,儘量減少不良的精神刺激和過度的情志波動,以保持心情舒暢、精神愉快。這樣,則人體的氣機和調,血脈流暢,正氣充沛,形體康健,抗病能力均強,就可以減少疾病的發生。

四時養生指的是什麼3

四時養生的內涵  中醫養生學是數千年來歷代醫家經驗的結晶。從所涉及的內容和方法來看,可謂資料豐富、記載翔實、效用確切、簡便易行。隨着迴歸自然的熱潮,中醫養生學方法的整體、自然特性將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中醫學關於養生的理論和方法是極其豐富的,而其中重要的核心內容之一即是--順時養生。

正如《黃帝內經》裏所說: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順四時而適寒暑,這是中醫養生學裏的一條極其重要的原則,也可以說是長壽的法寶。

四時養生,就是指按照一年四季氣候陰陽變化的規律和特點進行調養,從而達到養生和延年益壽的目的。四季春、夏、秋、冬,四時寒熱溫涼的變化,是一年中陰陽消長形成的。冬至陽生,由春到夏是陽長陰消的過程,所以有春之溫,夏之熱;夏至陰生,由秋至冬是陰長陽消的過程,所以有秋之涼,冬之寒。

人類作爲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脫離客觀自然條件而生存,而是要順應四時的變化以調攝人體,以達到陰陽平衡、臟腑協調、氣血充盛、經絡通達、情志舒暢的養生保健目的

。  1、天人相應的養生觀  中國哲學天人相應、天人合一的思想對中醫學的理論形成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這一理論也提示人們要在生產、生活中處處適應自然界的變化,如此才能安然生息。而對於人類生存最爲相關的莫過於自然界日、月、星辰以及四季的變化了。

日月變化  古人早就發現,日升則陽氣盛,日落則陽氣衰,故而古人日出而作,日沒而息。月圓時,人的氣血流暢,肌膚緻密,外邪不易侵入;月缺時體內氣血流行較慢,肌膚疏鬆,外邪易乘虛而入。若月缺時遇到急風暴雨,則人較易生病。

四季更替  一年四時氣候的更迭、陰陽寒熱的變化,都會直接影響人的生命活動。欲得安康,必須對自然界週期性的四季變化作出相應的調節。正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言: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痾疾不起。根據四時氣候的特點,人們總結出春養肝、夏養心、長夏養脾、秋養肺、冬養腎的五臟調養法以及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經驗,對於四季養生有着重要意義。

四時養生指的是什麼 第3張
  

2、形神合一的養生觀  形與神的統一,是盡享天年的關鍵。神寓於形,形統於神。神傷則形傷,神亡則形亡,此所謂失神者死,得神者生。精神衰敗,必顯於形,如兩目無神、面色無華、四肢乏力、納食不佳、形體瘦削等。由於人體精神是由心神來主宰的,志、意、魂、魄皆歸心神統轄,故有心神乃形之大主之說。因此,調養心神也就成爲調攝形體的關鍵。

所以,中醫養生學強調清靜養神,因爲心靜可以固元氣,百病不生,百歲可活(《遵生八箋》)。

精、氣、神被稱爲人體三寶,三者是不可分離的,它的盛衰直接體現人的生長、發育,以至衰老的狀態。精,是生命之源,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也是人體各種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氣,爲生命活動的`原動力,氣乃精之所化,精爲氣之本。神,是指精神意識狀態而言,是神志和生命活動之外觀。有精則有神,神是五臟六腑、先後天精氣與人體最高主宰活動的具體表現。

它是精神意識、思維活動以及臟腑精、氣、血、津液活動外在表現的高度概括。《壽親養老新書》曾對精、氣、神三者關係進行了概括:主身者神,養氣者精,益精者氣,資氣者食。所以說,神的充沛需要有精和氣這樣的物質基礎,精、氣的充盈或匱乏可直接影響到神的作用。鑑於此,善養生者必須保養精氣,達到精氣神的協調統一。

3、動態平衡的養生觀  人體的各種生理活動在動態中進行,並通過調節達到以平爲期。中醫養生學非常重視陰陽、氣血的動態平衡。

陰陽平衡  人體陰陽平衡是健康長壽、養生疾病的前提。陰陽有着彼此消長、相互轉化的關係,二者相互對立又相互制約。只有機體陰陽達到動態的平衡,人體才能保持健康穩定的狀態。例如,夏天陽盛氣炎,易出現熱迫汗出,耗傷氣陰,此時可服用養陰清涼藥膳,如綠豆湯、荷葉粥、西瓜羹等,以保持體內的陰陽平衡。

中藥對人體的治療也是本着陰陽平衡的原則,熱病用寒藥,寒病用熱法,從而達到機體的陰陽平衡,使疾病不生。

氣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氣可生血、行血,血可載氣、裹氣,二者如影隨形,同行同止。若氣血平衡失調,則會出現氣血不生、不行等病理變化,從而引起臟腑、經絡功能失調而發病。因此,保持氣血的正常化生和流通,是維繫健康的必要條件,調理氣血也就成爲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