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美食 > 食物從何處來教案

食物從何處來教案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6.9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麼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食物從何處來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食物從何處來教案

食物從何處來教案1

一、導入新課

我們經常聽說民以食爲天這句話,你如何理解?其實不光是人,其他一切生物只要活着,就需要食物。那麼,這些食物究竟從哪裏來呢?今天我們就研究這個問題。

板書:食物從何處來

二、複習介紹科學知識,通常用說明的表達方式。

我們學了導讀課《統籌方法》,請你回憶:1、你瞭解了哪些說明文知識?

2、閱讀一篇說明文應當從哪幾方面入手?

三、自讀訓練

1、這節課我們將運用所學說明文知識自讀這篇文章,請看學習目標:

1)學習下定義、分類別的說明方法。

2)深入理解說明順序與說明對象的關係。

3)認識人類掌握自然規律的無窮潛力。

2、默讀課文,結合說明文的閱讀知識,談談你感知到哪些內容?

教師結合學生回答內容板書:對象食物的來源

①、食物的重要性及定義

②、如何獲得?

食物從何處來教案2

教學目標:

1、在通過讀課文的基礎上,理解課文的說明內容,

2、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和理解說明順序;

3、揣摩語言,瞭解本文說明語言的特點。

4、領會文章中所體現出來的科學的思維方法;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篩選有關信息;

第二課時:

理解文章思考,揣摩語言。

第一課時

一、提出問題,導人新課

圍繞標題進行討論,就自己所掌握的知識並結合生物書上的內容說一說,食物是從哪裏來的。

二、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分組、或分人分段朗讀)

1、掌握下列詞語,注意加點字的讀音:

參天,消耗,根系,細胞,供給,吃葷

秸稈,糠麩,赫赫有名

2、老師根據讀的情況,有針對性地糾正錯誤讀音。

三、蒐集有關信息,理解課文內容

討論:

1、剛纔同學們就自己的理解談到了食物的來源,而課文的作者是從什麼視角來談這個問題的呢?作者是站在科學的高度,從食物來源最原始的途徑和方法來談論這個問題的。我們從這篇文章中獲得了哪些知識?(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理解暢所欲言,三言兩語亦可。)

提示:

生物的體積增大了千萬倍需要很多的有機物質來組成。

一切生物只要活着就要消耗能量,一個成年人一天要消耗1400千卡1)g_k的能量。食物就是一種能夠構成軀體和供應能量的物質。

獲得食物有兩種不同的途徑和方法,一種叫做自養,綠色食物都屬於這一類;另一種叫作異養,動物都屬這一類。

世界上除了極個別的細菌能不依賴陽光而靠化學能來合成食物外,其他一切生物都是靠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來獲得食物的,等等。

2、狼和虎一類猛獸並不是以植物爲食,爲什麼說它們歸根結底是靠植物來生適?

提示:因爲它們是靠兔子二類的小動物來生存;而兔子一類的小動物則是靠吃草來生活,所以說不吃草的動物歸根到底是靠植物來生活的。

3、“自養”和“異養”的生物有什麼不同?這兩種獲得食物的途徑有什麼聯繫?

提示:自養是生物體自己把無機物製造成有機的食物以滿足生長的需要;異養是自己不能製造食物,靠植物來生活。異養所需要的食物是靠自養的植物提供的。

4、爲什麼說“萬物生長靠太陽”?先朗讀課文的5、6、7自然段,然後根據課文內容,用自己的話口頭概述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過程,並說給同桌聽。

提示:因爲綠色植物光合作用離不開陽光,“異養”生物歸根結底是靠“自養”生物生存。

複述提綱:根毛從土壤中吸收水分送入葉片,葉片的氣孔—一方面排出氧氣和蒸騰水分,一方面吸人大量的二氧化碳,葉綠體通過吸收太陽光能,把體內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含有高能的有機物質。

5、朗讀課文第10、11自然段,根據課文有關內容,畫—“張圖反映大自然動物、植物之間獲取食物關係的圖,表示自然界生物的食物鏈。

6、在獲得食物上,人與其他動物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朗讀思考課文的倒數第2自然段。

提示:入也屬於異養型,但人靠勞動獲取食物,並能用各種方法改造植物,飼養動物,會勞動,這是人與動物本質的區別。

四、課後練習

解釋下列詞語在文章句中的含義:

參天:(樹木等)高聳在天空中。

貯藏:儲藏,保藏。

秸稈:農作物脫粒後剩下的莖。

糠麩:穀類、小麥等農作物籽實的皮。

赫赫有名:名聲盛大顯著。

第二課時

五、理清思路,研究探討

討論:

1、如果將課文的內容分爲兩部分,應該分到哪裏?

提示:1、2自然段寫生物對於食物的依賴,食物對於生物的重要作用,由此引出食物的來源,是文章內容的第一部分;第3自然段到文章結束寫生物的來源,爲第二部分。

2、課文在說明食物來源時,爲什麼先說“自養”,後說“異養”?這樣安排。寫作順序有什麼好處?

提示:因爲“自養”是“異養”的前提,沒有“自養”長成的植物,也就不會有靠“異養”獲得食物的動物。課文是根據事理自身的邏輯來安排順序的,這樣安排。寫作順序有助於將事物的道理說明白。

3、課文的第一部分如果不要,文章從第二部分寫起,開篇就提出問題“一切生物都離不開食物。如何獲得食物?”,這樣寫行不行?爲什麼?

提示:不行。如果這樣寫,從結構上來看是可以成立的,但從內容上來看,則不完整。作者要說明的除了食物的來源,還涉及食物的歸宿,課文的第8自然段明顯是與1、2自然段相照應的。前面提出“有機物質從哪裏來?能量從哪裏來?”後面則回答“植物合成了這些食物,大部分都用來組成軀體和貯藏在種子或塊根、塊莖中,小部分經呼吸作用又被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同時,放出能量,供給生命活動之用。”另外,1、2自然段從生物對於食物的依賴,食物對於生物的重要作用寫起,突出了食物的重要,也說明了研究這一問題的實際意義。由此可見,文章的結構是爲內容服務的。

4、課文先介紹了植物、動物獲得食物的途徑,再說明人類的取食方法。作者爲什麼突出寫人類?

提示:人類也是大自然自勺產物,在取食方法上有着動物的共性,也是屬於異養型。但人與動物有着本質的區別。。人不是被動的順應自然,而是能夠積極主動地掌握自然的規律,用各種方式改造自然。如辦“綠色加工廠”、食物加工廠、飼養廠等,與動物有着本質的區別。突出與人類有利於激發我們的責任感,喚起人們改造自然、造福人類的決心。

5、由本文的寫作思路和內容我們可以看到作者的思維方式有哪些特點?

提示:看待事物不是用孤立的眼光,而是用聯繫的眼光,不僅看事物的現象,而且揭示事物的本質

六、揣摩語言,品味學習

1、“一粒種子能長成參天的大樹,一顆魚卵能變成千斤的大魚”,文章——開頭爲什麼從這兩樁自然現象寫起?

提示:使讀者從習以爲常的生活現象引起思考,把讀者吸引到文章所要說明的內容上來。

2、課文在說明植物的光合作用時用了一系列的比喻,把它們找出來,體會這樣寫的好處。

提示:根毛——原料採集站

莖——運輸幹線

葉子——食品加工廠

葉綠體——合成車間

形象生動地說明了植物光合作用的過程,把抽象的事理具體化,化繁爲簡,把事理說得通俗易懂,另外,用“原料採集站”和“運輸幹線”,“食品加工廠”和“合成車間”準確而生動地說明了“根毛”與“莖”,“葉子”與“葉綠體”之間的關係。

3、課文在寫到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所需要的原料時,拿“製造汽水”來作比較,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提示:這二者在原料的採用上有着某些相同之處,放在一處進行比較,可以加深讀者的印象,增強說服力。

4、聯繫上下文,說說下列句子中加橫線詞語的表達效果。

(1)一切生物,只要活着就要消耗能量。

提示:“只要活着”強調生命與能量密不可分的關係。

(2)原來、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

提示:“原來”連接上下段,從上段的提問“有機物質從哪裏來”,過渡到下段的回答“食物就是一種能夠構成軀體和能量的物質”,使文意連貫。另外,“原來”一詞還表達出了一種推究探索的意味。

(3)葉子就是一個食品加工廠。

提示:“就是”使語氣十分肯定,說明把葉子比作食品加工廠是十分貼切的。

(4)這莫不是要製造汽水了?

提示:用“莫不是”表示一種推測的語氣,使文句顯得幽默風趣。

(5)這就是赫赫有名的光合作用。

提示:在光合作用前冠以“赫赫有名”,產生一種擬人的詼諧意味,突出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神奇、巨大。

(6)老虎死後,又成了細菌的樂園。

提示:把老虎死後的軀體比喻成細菌的“樂園”,生動有趣地說明了生物之間食物轉換的道理。

七、課後回顧

學習這篇文章,你一定會更加真切地體會到“萬物生長靠太陽”的道理,試寫一篇三百字的短文,談談你的感想。

食物從何處來教案3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學習本文主次分明、層次清楚地說明事理的方法。

2.學習下定義、分類別、打比方等說明方法的運用。

3.學習本文用周密、準確的語言說明生物獲得食物的規律。

(二)能力目標

訓練學生的調查研究、綜合分析事物的能力,及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三)情感目標

1.調動學生探究身邊科學的積極性,激發學生閱讀科普作品的興趣。

2.認識到綠色植物是人類取食的淵源,從而認識到維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品質。

二、學法引導

1.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解課文的說明內容,領會文章中所體現出來的科學的思維方法。

2.理解文章的思路,把握和理解說明順序。

3.揣摩語言,瞭解本文說明語言的特點。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1)課文在說明生物獲得食物的規律時,採用了抓住事物的特徵,主次分明、逐層深入的順序。

(2)課文運用了下定義、分類別、打比方、列數字等說明方法。

(3)課文剪裁材料緊扣中心,重點突出,詳略得當。

(4)課文所用詞語準確、周密,保證了說明內容的科學性。

難點:(1)說明生物獲得食物的規律時採用的說明順序。

(2)瞭解①食物②自養③葉綠體④異養⑤光合作用等科學術語。

解決辦法:充分調動學生探究科學知識的積極性,使之在聽、讀、說、寫、練的過程中保持極大的熱情,在活躍的課堂氣氛中掌握重點,突破難點。

四、課時安排

2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投影儀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學生分組去校外的各類食品加工廠進行調查研究,弄明白用於製作各類食品的原料的來源,寫出調查報告,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當作參考資料運用。培養學生勇於實踐、探索真理的求知意識。

七、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古人云“民以食爲天”,足見食物對人的生存的重要性。不僅僅是人,其他生物也是如此。那麼,自然界中兩百多萬種生物的食物取自何處?能否概而論之?依你所有的生物學知識和生活常識,談談你的看法。

(一)明確目標

1.解決本文的生字難詞。

2.理清文章的段落層次。

3.瞭解本文說明的主旨內容。

4.弄懂設問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5.把握文章的說明方法。

(二)整體感知

1.同學們高聲朗讀課文後,掌握下列加點字的讀音和寫法

卵luǎn赫hè脂肪zhī貯藏zhù參天cān供應gōngyìng 糠麩fū 供給gōngjǐ吃葷hūn細菌jūn細胞bāo

2.同學們默讀課文,逐段概括大意,然後發言討論。

討論明確:

第1自然段:以種子長成大樹,魚卵變成大魚爲例,說明生物構成軀體需要很多有機物;又以一個成人一天所消耗的能量,說明一切生物,要活着就要消耗能量。提出“有機物從哪來?”、“能量從哪裏來?”的問題。

第2自然段:以回答問題的方式點明說明要點,順理成章地給“食物”這個概念下定義,爲後面展開說明,作了必要的鋪墊。

第3自然段:用語意相同的話承接上文,用設問句開啓下文,從而說明一切活的生物獲得食物有兩種不同的途徑和方法。

第4自然段:給“自養”下定義。定義中強調“自己”,可領悟“自養”名稱的由來及其特點。

第5自然段:運用比喻的說法,說明植物根、莖、葉的功用。

第6自然段:說明水和二氧化碳是合成有機物的兩種最基本原料。

第7自然段:說明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

第8自然段:說明大部分有機物構成軀體,小部分有機物通過呼吸作用釋放能量,供生物體生活使用。

第9自然段:說明什麼是“異養”。

第10自然段:以野兔、狼、虎、細菌的食物爲例,說明動物和大部分微生物都依靠植物生活。有的是直接依靠植物,有的是間接依靠植物。

第11自然段:對上述內容加以小結:歸根結底都是靠植物來生活。

第12自然段:說明人屬於異養的類型,但也要依靠植物。所不同的是人能夠改造植物,更充分地利用植物。

第13自然段:說明綠色植物對世界上所有生物生存的巨大作用。

3.在明確各段段落大意的基礎上,歸納課文結構層次。

要求每人列出一份課文的結構提綱,以小組爲單位討論正誤,再用投影片展示,全班討論。本文結構提綱可明確爲:

4.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縱觀全文,歸納本文說明的主要內容。

本文說明了食物的來源是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製造的。而人能夠認識和掌握自然規律,通過勞動獲得更多更好的食物。

(三)教學過程

1.複習常見的說明方法。

(1)下定義說明法。就是用下定義的方法來說明是什麼,它要求用準確、簡練、概括的語言揭示被說明對象的本質和特徵。下定義說明既能使人對說明的事物有一個正確、本質的瞭解,又能使人將該事物與其他事物區別開來。

例如:《統籌方法》一文中:“統籌方法,是一種安排工作進程的數學方法。”這個定義既指明瞭“統籌方法”的本質屬性——數學,也指明瞭“統籌方法”應用的特點——“安排工作進程”,這樣,就把統籌方法和其他的數學方法區別開來了。因此,這個定義說明是科學的,語言也是簡潔明確的。

(2)舉例說明法。即舉出實例來說明事物或事理。舉例法分爲列舉事例、典型事例、類比舉例三類。列舉事例,即舉出較多的例子來說明事物或事理。如《死海不死》第一段列舉海水中沒有“魚蝦水草”,海邊“寸草不生”的事例,說明死海的“死”。典型事例,即舉出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事例來說明事物或事理。如《死海不死》第2段,舉出即使不會游泳的人,也總是浮在水面上,不會被淹死的典型事例,說明死海的“不死”。類比舉例,即用另外一種與被說明對象有相似之處的事物或事理來進行說明。如《統籌方法》一文中,舉泡茶爲例來說明統籌方法的應用,使抽象的事理變得通俗易懂。

(3)打比方說明法。爲了把抽象的事理或複雜事物說得淺顯易懂,具體生動,往往借用比喻說明,比喻說明是專借事物之間的相似點,把此事物比作彼事物的方法,比喻說明應力求恰當準確,不得誇張,這一點和文藝作品中運用的比喻不同。例如《着雲識天氣》一文,把天上千姿百態,變化無窮的雲,比作羽毛、魚鱗、羊羣、棉絮、峯巒、河川、雄獅、奔馬等,讓讀者更形象、更清晰地瞭解被說明的事物。

(4)作比較說明法。作比較是將兩種相同或不同事物加以比較的一種說明方法。事物的本質特徵往往在與別的事物對比中顯示出來。遇到一些比較複雜生疏的事物,如果採用直接說明的方法,往往顯得抽象或說不清,而運用比較說明的方法,可以收到具體突出的效果。

作比較,既有在本質上具有相同點的兩個事物的類比(目的是爲了突出事物的相同點),又有兩種相反情況的對比(目的是突出事物的不同點)。如《人類的語言》把語言跟吃飯、走路作比較,是類比,說明三者之間有相同之處——“平常”。還將動物與人類在吃飯、走路和說話三個方面作了比較,是對比,說明三者的不同點,目的是爲了說明“人類說話實在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5)分類別說明法。把要說明的對象,按照一定標準劃分成不同的類別,一類一類加以說明,就是分類別說明法。這種方法給以概貌的瞭解,區分各個類別的差異,幫助讀者掌握說明對象的特徵,做到頭緒分明。分類法其分類標準要一致,各類不能交叉。例如《奇特的激光》在說明激光的用途時,就按照激光的三大功能進行分類說明:從“高亮度”這一性能上說明激光在軍事上和生產上的用途;從“方向性好”這一性能,說明激光在導向方面和通訊線路方面的用途;從“單色性”這一性能,說明激光在測距儀上的應用和利用激光進行“全息照相”。

(6)列數字說明法。有些事物,便於從數量上說明特徵,就可以用數字來說明。運用數字,是精確、科學地說明對象的一種方法,因此,應做到數字準確無誤和來源可靠,明確表達是確數還是約數。如《雄偉的人民大會堂》,就舉出了確鑿的數字進行說明:建築面積達171800平方米,體積有15600立方米。正門迎面是12根淺灰色大理石門柱,每根高25米,大禮堂天花板上的燈飾,有500個燈孔,70條瑰麗的光芒線,40瓣鎦金的向日葵花瓣,三層水波形暗燈槽等。這些數據,從整體到局部,從外部到內部,準確而充分地說明了大會堂的雄偉瑰麗。

2.採用競答的形式,讓學生自主地找出本文運用的說明方法,並討論各有什麼作用。

(1)分類別

因爲生物獲得食物有兩種不同的形式,也就是“食物”來源有兩種不同的途徑和方法,從被說明事物的特徵出發,採用分類說明的方法。

文章先以生物獲得食物的途徑爲分類標準,分爲自養型和異養型兩大類。

能自己製造食物的屬於自養型。

不能自己製造食物,靠綠色植物生活的則是異養型。

然後文章以獲得食物的方法爲標準,再次分類說明。

自養型生物分爲兩類:靠光合作用製造食物的生物(常見的大量綠色植物);不靠光合作用,而靠化學能製造食物的生物(極個別的微生物細菌)。

異養型生物也分兩類:不能改造加工植物的動物及大多數微生物;能改造加工植物的人類。

這樣層層分類說明,各種生物獲取食物的方法兼容幷包,不僅符合科學原理,而且思路清晰、條理分明。

(2)下定義

“食物”是一種能夠構成軀體和供應能量的物質。

“自養”是自己把無機物製造成有機的食物,滿足生長的需要。

“異養”是自己不能製造食物,靠植物來生活。

“葉綠體”是葉綠素和蛋白質等組成的小顆粒。

“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的葉綠體吸收了太陽的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爲含有高能的有機質(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同時放出廢氣——氧,由氣孔排出。

下定義的說明方法突出了事物的主要內容或主要問題,而且用語簡明扼

食物從何處來教案4

教學目的:

1、瞭解“世界上除了極個別的細菌能不依賴陽光而靠化學能來合成食物以外,其他一切生物都靠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來獲得食物”的科學道理

2、瞭解先異後同的邏輯說明順序

3、複習事種說明方法在文章申的運用

4、體會說明文的知識性科學性

5、事理說明文的寫作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字詞

2、段落層次

3、說明方法:設問、分類別、下定義、列數字、比喻法

教學內容、步驟和方法:

一、引入課文

人及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才能存活。自然界的生物品類繁多,千姿萬態,生活環境和條件各自不同,生存方式和習性互有差異,要總括出人和一切生物的“食物從何處來”這一問題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然而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食物從何處來》卻把它解說得既有條理又準確周密。這是我們這個學期學習的第三篇事理說明文,因此要着重讓同學們自讀分析。

二、請一位同學在小黑板上給加點字注音:(教師出示已寫好漢字的小黑板)

卵 赫 脂肪貯藏 供應參天 糠麩供給 吃葷細菌細胞

(教師和學生一起辨析正誤)

三、請同學們自讀課文,先寫出每個自然段的意思,再歸納出段落層次。(5分鐘後可以找兩個同學同時在黑板上寫段落層次答案。)

(針對黑板上的兩個答案,發動同學討論歸納,教師小結。)(g爲自然段)

第一部分(1一2)說明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

第二部分(3一13)說明食物從何處來的兩種途徑和方法,說明食物從綠色植物來。

第一層(3)總說。

第二層(4——12)自養和異養。

4——8自養。(說明重點)

9——12異養。

第三層:(13)總結第二部分,同時回答了題目提出的問題。

(如果學生對“部分”和“層次”的劃分提出不同意思,只要合理,亦應肯定。)

四、請大家一起來總結本文所運用的說明方法。(主要讓學生髮言,不須教師多作解說。)

回答:本文用了多種說明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設問。文章題目“食物從何處來”就是設問句。這樣定題目能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

文章第一段結尾,採用連問的方式進行設問,“這些有機物從哪裏來?“能量從哪裏來?”

兩個句子在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間,起了承上啓下的作用。

第三段一開始就自問“如何獲得食物?”然後自答;“有兩種不同的途徑和方法。”是第二部分的提領句。

2、分類別。(分類要依據一定的標準)

因爲生物獲得食物有兩種不同形式,也就是“食物”來源有兩種不同的途徑和方法,從說明事物的特徵出發,採用分類說明是恰當的。

文章先以生物獲得食物的途徑爲分類標準。分爲自養型和異養型兩大類。

能夠自己製造食物的屬於自養型。

不能自己製造食物,靠綠色植物生活的屬於異養型。

然後,文章又以獲得食物的方法爲標準,作第二次分類說明。

自養型的生物分爲兩類:

①靠光合作用製造食物(常見的大量的綠色植物);

②不靠光合作用,而靠化學能製造食物(極個別的微生物細菌)

異養型生物也分兩類:

①不能改造加工植物的動物及大多數微生物;

②能改造加工植物的人類。

這樣層層分類說明,各種生物不同的生存方式,獲取食物的不同方法,無不包舉,這樣不僅符合科學原理,而且概括十分嚴密,思路清晰,條理分明。

3、下定義。爲了突出事物的主要內容或主要問題,往往用簡明扼要的話給事物下定義,使讀者對波說明的事物有個明確的概念。本文有以下幾處用了下定義的說明方法。

對“食物”下定義。“食物”是一種能夠構成軀體和供應能量的物質。

對“自養”、“異養”下定義。自養是“自己把無機物製造成有機的食物,滿足生長的需要。”“綠色植物都屬於這一類。”異養是“自己不能製造食物,靠植物來生活。”“所有動物和大部分微生物都是這一類。”

對“光合作用”下定義。綠色植物的“葉綠體吸收了太陽的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爲含有高能的有機物質,(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同時放出廢氣——氧。”

4、列數字。

①“一個成年人,即使一點工作也不做,一天也要消耗一千四百大卡的能量。”——這是以“人”爲例,用具體數字說明“一切生物,只要活着就要消耗能量。”

②“葉子上面有着許多氣孔”,“有時,一個氣孔在一秒鐘內能吸進二萬五千億個二氧化碳分子”。“一個”氣孔,“一秒鐘”,“二萬五千億個”,三個數字放在一起,形象地說明了葉子上的氣孔吸收二氧化碳分子,有多大的威力。

③“全世界的植物,一年中能製造出好幾千億噸有機物”,簡單準確的數字具體地說明了“合成工廠”的巨大。

5、打比方。以人們常見的、熟知的事物比喻說明不太常見、不太熟知的事物,效果很好。

爲了說明得形象、具體,便於讀者理解,這篇文章在說明光合作用時,用了一系列的恰當比喻。例如把根毛比作最基層的原料採集站,把莖比作運輸幹線,把葉子比作食品工廠,把葉綠素比作合成車間。這樣,把整個自養的過程,比作是工廠從採集原料,運輸到生產、合成的過程。這就能把比較複雜的現象簡明化、形象化。

五、齊讀課文。

六、佈置作業。將答案寫在作業本上。

練習一

練習二

練習三

練習四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邏輯順序:光異後同的順序

2、知識性科學性

3、事理說明文的寫作指導

教學內容、步驟和方法:

一、講評作業:找幾個同學,把答題讀給大家聽,然後討論補充,最後教師歸納總結。

(參考答案見《教師教學用書》P98—99)

二、今天咱們來探討課文的說明順序。(先讓大家討論,然後教師小結)

事理說明文一般採用邏輯順序說明事理。邏輯順序表現在很多方面,本文寫作的根本目的,不在於對自然界生物生存方式的分類概括,而在於從大量生物生存方式差異現象中,推本求源,引出規律。正因爲如此,文章先解說植物、動物、微生物、人類,有自養、異養的不同;然後闡釋異養型的生物無論“吃葷吃素”,歸根到底靠植物生活的道理;最後得出綠色植物所製造的有機物質,是除了個別微生物之外,其他一切生物賴以生存的食物的結論。這是先異後同的說明順序,屬於邏輯順序範疇。採用先異後同的邏輯順序說明,符合人們從部分到整體,從現象到本質的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規律,顯示出先分析綜合再形成判斷的邏輯力量,既證明了結論是科學論斷、又使文章思路清晰、條理分明。

三、說明文的基本特點之一是具有知識性和科學性,試以本文爲例談談這個問題。知識性和科學性,是就說明的內容而言的。說明必須揭示某事物或事理的本質特徵,必須符合客觀實際,做到概念準確,判斷恰當;分類清楚,種局分明;能給讀者一定的知識。而這知識,是經過人們的科學實驗或社會實踐證明了的,是所說明的事物的基本屬性和基規律、而介紹具有科學性的知識,也正是說明的根本目的。

本文說明的是自然界一切生物賴以生存的有機物質的來源這樣一個複雜問題。因此本文選取的各項材料以及各個解說的具體問題之間,都有着內在的緊密聯繫,它們都圍繞着一箇中心問題而起着某方面闡釋的作用。這個中心就是:各種生物維持生命的有機物質的來源,亦即一切生物的“食物從何處來”的問題。本文正是爲說明自然界生物生存的這一共同規律,才集中大量材料,解說一系列具體問題。此外,本文語言準確,周密。(以練習五、練習六爲例研究)能科學地反映客觀事實,保證了本文的科學性。

四、事理說明文寫作指導(以教師講爲主)

①說明是對事物的發生、發展、結果、特徵、性質、狀態、功能等進行解釋、介紹的一種表達方式。這種被解釋、介紹、闡述的事物,可以是實體的,例如器械、山嶽、湖泊、花、草、蟲、魚等;也可以是抽象的事理,例如立場、觀點、名詞概念、學術流派等。

運用說明方式寫成的文章,叫做說明文。

②最近學的三篇說明文,都是以介紹事物,闡明特徵,指出因由,解釋事理爲主,使人讀了能理解具體事物的特徵,狀態,功能;對抽象事理,則能領會其精神實質,從而憬然有悟,瞭然於胸,這樣的說明文被稱爲事理說明文。

③事理說明文的寫作,首先要有明確的目的性;其次必須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徵;第三,文章的結構、層次要有很強的邏輯性,要“言而有序”;第四,要有周密、準確的語言,以保證文章的科學性。說明的根本目的在於使讀者有所“知”。說明,是對事物作客觀的、冷靜的、科學的解釋。因此,事理說明文的寫作要注意扣住以上的特點寫。葉聖陶先生在《文章例話》一書中曾說:“說明文大體也有一定的方式。開頭往往把所要說明的事物下一個掛釋,立一個定義……以下檢釋,立定義開了頭,接下去把檢釋和定義裏的語義和內容推闡明白,然後來一個結尾,這樣就是一篇有條有理的說明文。”

(以下參考《教師教學用書》P102-104)

五、佈置作業。

食物從何處來教案5

教學依據:

1.這是一篇課內講讀課文,教師應當適量講解。

2.這一單元重點是進一步理解說明順序,這一課的重點是理解文

章內容和打比方這種說明方法的作用。

3.通過對前兩單元的學習,學生對說明順序、說明方法已經有初步瞭解。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食物的含義和生物獲得食物的兩種不同途徑、方法,理解課文的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2.能力目標:訓練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目標:認識植物是生物取食的淵源,培養學生熱愛植物的品質。

教學設想:

1.教師適當講解,側重方法的指導。

2.學生以合作式學習爲主。

3.嘗試讓學生自己出題。

4.如果有條件,可以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把“光合作用”、“食物鏈”製成連續畫面,把大屏幕的背景設置爲綠草地。

5.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古人云“民以食爲天”,足見食物對人的重要性。不僅僅人,其他生物也都需要食物。那麼,自然界的各種生物獲取食物的途徑、方法是什麼呢?請大家看課文《食物從何處來》。

二.默讀課文,初步瞭解文章內容。邊讀邊想:生物獲取食物的途徑、方法有哪兩種?

明確:生物獲取食物的途徑和方法有自養和異養兩種。

三.跳讀課文,進一步理解課文的內容。

1.指明要求:運用“讀第節,我明白了”的句式說幾句話,分析第2、5、7、12節的內容。

2.老師先做示範:讀第1節,我明白了生物在生長過程中需要用有機物構成軀體、還需要消耗能量;讀第4節和第9節,我明白了生物獲取食物有自養和異養兩種方法、自養是指綠色植物自己把無機物製造成有機物從而獲取食物的方法、異養是指所有的動物和大部分微生物自己不能製造食物靠植物獲取食物的方法。

3.學生仿照老師的示例,分組討論,分析第2、5、7、12節的內容。要求每個學生都要分析一節。

4.交流、評價。(參考:讀第二節,我明白了“食物是一種能構成軀體和供應能量的物質”;讀第五節,我明白了“植物靠根毛採集原料,靠莖運輸原料,靠葉子加工原料”;讀第七節,我明白了“光合作用就是葉綠體吸收太陽光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爲有機物,放出氧氣的過程”;讀第十二節,我明白了“人屬於異養型生物,但人靠勞動獲得食物”。)

5.觀看大屏幕,加深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動植物之間的“食物鏈”關係。

四、理解課文說明順序

1.指明要求:每個同學從說明順序的角度爲這篇文章出一道題目

再作解答。

2.教師引導學生簡要回顧有關說明順序的試題的題型。

3.同位的學生互相交流後全班共同交流、評價。(參考:①問:能不能先說異養再說自養?答:

不能,自養是異養的基礎,沒有自養型生物,就沒有異養型生物。②問:文章說明異養時,先說一般動物,再說人,能調換順序嗎?爲什麼?答:不能,人是特殊動物,由一般到特殊,更易於理解。③問:第五節根毛、莖、葉子的順序能不能對調,爲什麼?答:不能,先吸收,再運輸,後加工,這樣符合事理。④問:第一節和第二節能不能對調?爲什麼?答:不能,這樣從現象到本質,既符合認知規律,又能引起讀者興趣。)

五、結合課後練習三理解打比方這種說明方法的作用

1.教師講解練習三第一題,強調:回答說明方法的作用,可以用“第句

地說明了”的句式;回答打比方的作用,可用“第句將比作,生動形象地說明了”的句式。

示例:第一句將根毛比作原料採集站,生動形象的說明根毛能採集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無機鹽。

2.學生按教師教給的方法分析2—5句的作用。

六、拓展訓練:

1.大家在小學自然書上學過“食物鏈”,課文第10節提到的幾種生物之間就存在着這種食物鏈關係,請大家將這條食物鏈繪製出來。(可請1—2名學生演板,注意發動學生糾錯、完善)

2.(用大屏幕顯示綠草地畫面)植物對整個生物界如此重要,我們每個人都要愛護植物,請爲此擬一條標語。

七、小結:

八、佈置作業:

植樹節快要到了,你有什麼行動呢?說來聽聽。

教學反思:

食物從何處來教案6

目標:

1、知識目標:學習下定義和打比方的說明方法,學習本文按認識事物的一般過程佈局謀篇的說明順序

2、能力目標:會對事物準確地下定義,能用圖示法說明事物

3、情感目標:感受到人類的創造能力的偉大。

重點:學會下定義和圖示說明,弄清說明順序

難點:弄清文章的內部邏輯順序(認識過程與一般到個別)

設想:運用“巧妙裁剪”法,淺文細教,上成讓學生充分活動的創讀課——即讓學生充分朗讀課文,並利用所創設的情境,選點進行換一種形式表達文章內容的話動,引導學生進行趣味學習。

課時:一課時

操作:

一、第一個教學板塊:讀(3分鐘)

1、導入:(直接入題)

2、讀標題,明語氣:假如我們要搞一次小組調查活動,分別調查人類的衣食住行,有的調查人類的衣服的來源問題?有的調查人類的住房的來源問題?有的調查人類的交通工具的來源問題?你們小組是負責調查人類食物的來源問題,爲了突出你們的研究對象,你該怎麼讀課文標題?

你們小組同學參加活動非常積極,在調查食物的來源問題時,大家衆說紛紜,有的說食物來源於超市,有的說菜場,有的說來源於田裏,你爲了強調自己的觀點,你應該怎樣讀標題?

3、讀課文,明內容:①文章究竟是想介紹什麼呢?你能說明起止段嗎?②在介紹食物來源問題時,課文介紹了“食物”沒有?哪裏介紹了?讀一讀。

二、第二個教學板塊:寫(15分鐘)

1、方法介紹:這是一篇科技說明文,文中有很多的名詞術語,爲了能夠快速準確地讓別了解它,最好的辦法是下定義。如何下定義呢?要做到三點:①用好一個句式;②合理地歸類;③寫準特點。

2、教師示範:如:有機物質是含碳的化合物;聯拱石橋是由多個拱構成,且各拱相連的石拱橋。人工選擇是爲了讓那些理想的品種優先繁殖,人爲的對植物進行的選擇過程。自然選擇是生物在自然條件下,發生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選擇過程。“自養”是綠色植物爲了滿足生長需要,把無機物製造成有機食物的途徑和方法。

3、學生活動:對“食物”、“自養”、“異養”、“葉綠體”、“光合作用”等下定義。

4、集體交流:師點示:①以前學過的下定義;②下定義與作詮釋的異同

三、第三個教學板塊:畫(10分鐘)

1、明確任務:爲了講明“自養”和“異養”,本文分別運用了“打比方”和“舉例子”的說明方法,雖然如此,我們還是覺得不夠清楚,爲了能一目瞭然地知到所講內容,最好的辦法還是畫圖表。下面請大家根據課文內容,用圖示法說明“自養”和“異養”。

2、示範:如第5、6段談到的光合作用可進行如下圖示:(見書)

3、學生活動

4、上黑板演示

四、第四個教學板塊:議(15分鐘)

㈠議說明順序:本文采用的是邏輯說明順序,這一順序有很多的展現形式,如由因到果,由主到次,由整體到局部,由一般到個別,按認識事物的過程順序等。帶着這個思路,大家思考下面兩個問題:

1、課文在說明食物來源時,爲什麼先說“自養”,後說“異養”?“自養”和“異養”的生物有什麼不同?這兩種獲得食物的途徑有什麼聯繫?

2、本文先介紹了植物、動物獲得食物的途徑,再說明人類的取食方法。作者爲什麼突出寫人類?在獲得食物上,人與其他動物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㈡議課文語言:本文語言很生動,尤其是第5段,請分組對課後第三題加問號探討。

附:板書設計:

食物從何處來

下定義的方法:一個句式、合理歸類、寫準特點

學生畫圖:(略)

站長:您好!

板書圖片無法上傳,怎麼辦?能否提供發附件功能?

食物從何處來教案7

一、課文解讀:

本單元的幾篇文章屬於說明事理的說明文,我們知道,一篇好的說明文必須既注意科學性,也要適當地注意生動性。《食物從何處來》就是這樣的文章。

《食物從何處來》這個題目,用的是疑問句式,清楚地告訴讀者文章所要說明的內容,同時能引起讀者的興趣。文中有些句子,根據題旨,用申述或提問並解答的方式說明食物的含義和來源。“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如何獲得食物! ”這一類句子就是文章的“眼”,它們提示讀者去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課文主要運用了下定義、分類別、打比方等說明方法,用嚴密的、科學的、生動的語言教給學生知識。

二、教學設想:

“食物從何處來?”這是一個既簡單而又複雜的問題,倘若停留在日常生活的層面上,解答這個問題似乎並不難;倘若深入探究,那又不是輕易可以說得清楚的。這正如課文“預習提示”所說的:“這篇課文主要說明了生物獲得食物的兩種途徑,即自養和異養”。光是“自養”“異養”這兩個概念,就很容易引發出一個問題:“我們靠誰來養活?我們靠什麼來養活?”因此,本篇課文在運用“啓發式”教學時,具體可以落實到“追本溯源”上,即不一定按課文說明的順序,而是“逆流”而上:不先從“自養”開始而是從“異養”開始;不先從食物的形成開始而先從食物從何處來開始,從現成的食物開始去尋找它的本源。這個“追本溯源”的過程,正是教師啓發學生的過程,也是學生探究學習的過程,更是培養分析概括能力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發現一條“食物鏈”。這條食物鏈,便是食物從何處來的答案,也是作者行文的思路、說明的順序。之所以要從“異養”開始,是由於“異養”比“自養”更貼近生活,更直觀具體,更易理解。(當然,這種教學的順序與文章的順序正好相反,有點超出“常規”,但從創意的角度看,也不妨一試。)

三、教學目標、重點:

1、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理解課文的說明內容,領會文章中所體現出來的科學的思維方法;

2、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和理解說明順序;

3、揣摩語言,瞭解本文說明語言的特點;

4、在瞭解了食物從何處來之後,引導學生對“太陽與生物生存的關係有什麼認識“這一問題進行探究性的學習,並得出自己的結論。

四、教學策略:

1、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繪製出一條“食物鏈”,先給出“異養”食物鏈,然後繪出“自養”食物鏈,再看看這兩條食物鏈之間有什麼關係,可否連接在一起,構成一條更長更完整的食物鏈。

2、聯繫學習過的生物知識,印證或充實課文內容。

3、聯繫生活實踐,找一些生動的例子來說明食物的來源。

4、歸納.總結課文的說明順序——真正理解了課文內容,這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先提出一個十分簡單的問題:“人是鐵,飯是鋼。”這句俗話說明一個什麼道理呀?——人不吃飯是不行的——那人們吃的飯菜是從哪裏來的?……又是從哪裏來的?這樣,採用“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方法,由簡單到複雜,由具體到抽象,由膚淺到深入,逐層深入地展開各個教學環節,完成教學任務。

2、另一種導入的方法是,讓學生講述“食物鏈”故事,即“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一類的故事,故事當中便隱含食物從何處來的道理。這也是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過程、探索過程。

(二)突破。

思路就是作者構思文章、佈局謀篇的線索。理清文章的思路,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概貌,不僅能夠更準確地理解文章的內容,而且還可以從中悟出作者的匠心和意圖。

食物從何處來教案8

一、題目分析

“食物從何處來”用的是問句形式,語文教案-食物從何處來。中國有句老話,叫“民以食爲天”,可見食物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根本。吃的糧食、蔬菜從哪裏來?吃的雞鴨魚肉從哪裏來?大家或許會覺得這問題簡單得很,糧食、蔬菜是地裏種出來的,雞鴨魚豬主要靠人們飼養,這是從日常生活的角度歸結出來的。從生物學的角度該作出怎樣的回答呢?這個題目的作用是清楚地告訴讀者文章所要說明的內容;而且題目通過設問,把日常生活中人人接觸而易引起誤解的問題提了出來,可引起閱讀興趣。

本文是一篇較爲複雜的說明文,它從介紹食物的本質特徵出發,解說了食物的來源。本文清楚地介紹有關知識,解說有關事理,恰當地運用了多種說明方法,把食物的來源問題說得一清二楚。

二、段落結構

全文分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說明“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

這部分先說明一粒種子長大成樹,一顆魚卵變成大魚,需要很多有機物質,一切生物活着需要能量。然後指出構成生物軀體的有機物質和供應生物能量的物質都靠食物,得出“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的結論。同時,給“食物”下定義,舉例說明,使人對“食物”有個明確而科學的認識。爲下文說明中心問題作鋪墊。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至全文完)詳細說明我們的食物從何處來。這部分分三層。

第一層(第3自然段)用設問法提出一切活的生物如何獲得食物,然後回答說有兩種不同的途徑和方法。

第二層(第4至第12自然段)分述一切生物獲得食物的兩種途徑和方法:自養和異養,在自養方面,說明綠色植物怎樣製成含有高能的食物的過程,特別着重說明光合作用。在異養方面,說明人和其他動物歸根到底都是靠植物來生活,特別說明人的食物從哪裏來。

第三層(最後一段)總結全文,點明一切生物怎樣獲得食物:“靠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來獲得食物”。回答了文章標題和文章第二大部分開頭提出的問題。

三、中心和材料

本文確立中心:各種生物維持生命的有機物的來源,即一切生物的“食物從何處來”的問題。然後圍繞中心,集中大量材料,解說一系列具體問題,如構成動植物軀體以及維持生命的物質是哪些,動植物怎樣生存,人和一般動物生存方式有何不同,微生物生存方式有什麼獨特等。文章由於有了中心,才繁而不亂,有條不紊。

四、恰當的詳略

本文先解說植物、動物、微生物、人類有自養、異養的不同,再解釋異養型生物無論“吃草吃素”歸根到底是靠植物來生活,最後得出綠色植物所製造的有機物質,是除了個別微生物之外,其他一切微生物以賴以生存的食物的結論,這樣光異後同,思路清晰。再根據“理解·分析”二的提問,可以知道文章爲什麼先說、詳說“自養”……(見練習題)因爲“自養”是綠色植物利用光能把無機物製造成有機物的營養方式,是地球上有機物的重要來源,初中二年級語文教案《語文教案-食物從何處來》。而“異養”是動物和大部分微生物靠植物來生活的營養方式。如果不先說明“自養”,“異養”就難以解說清楚。又因爲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極其複雜的生理過程,所以就詳寫“自養”。“自養”瞭解清楚了,“異”也就容易理解,可以略寫。人類對食物的獲取,不僅是對動、植物的利用,而且是改造它們,使之更好地爲人類服務,這部分說得多些,使讀者理解人類改造自然的重大意義。

五、說明順序

事理說明文一般採用邏輯順序說明事理。邏輯順序表現在很多方面,本文寫作的根本目的,不在於對自然界生物生存方式的分類概括,而在於從大量生物生存方式差異現象中,推本求源,引出規律。正因爲如此,文章先解說植物、動物、微生物、人類,有自養、異養的不同;然後闡釋異養型的生物無論“吃葷吃素”,歸根到底靠植物生活的道理;最後得出綠色植物所製造的有機物質,是除了個別微生物之外,其他一切生物賴以生存的食物的結論。這是先異後同的說明順序,屬於邏輯順序範疇。採用先異後同的邏輯順序說明,符合人們從部分到整體,從現象到本質的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規律,顯示出先分析綜合再形成判斷的邏輯力量,既證明了結論是科學論斷、又使文章思路清晰、條理分明。

六、說明方法

1、設問法。

這篇文章的題目“食物從何處來”就是一個設問句。設問與一般文章中人物對話的有問有答不一樣,它是“無疑而問”,提出的問題正是作者要解答的,目的是引起讀者的注意和思考。“食物從何處來”,在一般人看來,似乎是極簡單的問題,作者卻用這個問句作文章的標題,能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讀過全文之後,得到關於這個問題的正確答案,讀者也就掌握了全文的主旨。

2、下定義。

爲了突出事物的主要內容或主要問題,往往用簡明扼要的話給事物下定義,使讀者對被說明的事物有個明確的概念。例如:“食物是一種能夠構成軀體和供應能量的物質”,“自養,綠色植物都屬於這一類。它們自己把無機物製造成有機的食物,滿足生長的需要”。

3、打比方。

如課文中說明光合作用時把根毛比作最基層的原料採集站,把莖比作運輸幹線,把葉子比作食品工廠,把葉綠素比作合成車間。這就能把比較複雜的現象簡明化、形象化。

4、舉例子。

如講到什麼是食物,就列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等爲例。說明自養和異養時,也都分別舉了例子。這些例子,都是根據內容的需要,經過細心選擇,能夠說明問題的。

七、準確的用詞

課文用詞確切,體現了說明文的科學性特點。例如,文中用了“一切”“所有”“大部分”“極個別”“其他一切”“除了”“都”等表現範圍的詞語,準確地說明事物。介紹科學知識的說明文,特別注重科學術語的準確使用,例如文中運用“食物”一詞,絕對不能與“食品”一詞相混。“食物”是從生物生存需要出發採用的科學意義的概念,與我們平時從商店裏買到的,經過一定加工的“食品”不同,因此不能混淆。

八、分類說明

文章要說明“食物”的來源問題,牽涉到自然界所有生物,那麼說明各種生物不同的生存方式,就必須考慮要說得嚴密。如果採取枚舉法,不僅舉不勝舉,而且難以包括無遺,採取分類法,就能高度概括,顧及全體。文章以獲得食物的途徑爲標準,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方式分爲自養型和異養型,然後又以獲得食物的方法爲標準作第二次分類。這樣分類說明,就很嚴密。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