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 > 共情過度是什麼意思

共情過度是什麼意思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0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相信很多家長都聽過“共情力”這個詞,其實也就是我們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站在對方的立場設身處地去思考的能力,也就是換位思考的能力。

共情過度是什麼意思

有共情力的人比較容易體會他人的想法和情緒,也能更好地理解對方的感受。我就經常教育凱凱,要學會共情,要懂得體諒他人,站在他人的立場來考慮問題。

大多時候,兒子如我所願,挺理解我們做父母的。我跟老公都比較忙,經常要到各地去出差,沒法經常陪在孩子身邊。凱凱就很體諒我們,也不會纏着我說要我陪他幹什麼或者非要去哪裏玩,他承擔起了一個哥哥的責任,把還年幼的弟弟照顧得挺好的。

但其實在凱凱還小的時候,他在共情力的把握上就沒有現在這樣平穩,經常會因爲身邊發生的一些小事難過好一陣子;有時,他又對別人說的話特別敏感,覺得是不是自己做得不好。

其實,這就是共情過度的表現。

傷心起來不得了

我知道,在國內,有很多家庭覺得孕婦或者剛出生的孩子不太適合跟家裏的狗啊貓啊之類的動物有過多接觸,所以爲了準媽媽和寶寶的身體健康,總是在準媽媽生產前就把家裏的小動物送走了。

但在國外,養狗的家庭很多,好多孩子從小就是在狗狗的陪伴下長大。狗狗會陪着小嬰兒一起睡覺,也會陪大一點的小孩一起玩球,很多家裏養狗的孩子都喜歡去戶外運動,跟狗狗一起追逐玩耍。

我鄰居家就養了一條黃毛大狗,凱凱老是跑過去跟鄰居家孩子一起逗狗狗。那條狗狗性子很溫順,有時跟凱凱他們玩起來又很活潑,我在客廳都能聽到他們嬉笑打鬧的聲音,感覺孩子們跟狗狗相處得特別好。

然而,前兩年,那條黃毛大狗生病了。鄰居家孩子急得不得了,跟父母一起抱着狗狗去看了很多寵物醫生,可是都沒什麼辦法。最後,他們只能帶狗狗回家,安安靜靜陪着它度過剩下的幾天。

那兩天,凱凱情緒也特別低落,一做完作業就急衝衝跑到鄰居家去陪狗狗。我跟老公也拗不過他,畢竟跟狗狗玩了好幾年,兒子心裏肯定會難過。

可惜的是,那條狗狗熬了3、4天后,靜靜地走了。當時,凱凱正好在家裏做作業,還是鄰居家孩子哭着過來說的。凱凱馬上衝過去看狗狗,它的身體還是溫熱的,可是再也不會起來跟孩子們玩了。兩個孩子一起哭成了淚人。

那晚,我看凱凱眼睛一直紅着,然後時不時地用胳膊擦一下。狗狗去世好多天後,他還是經常無精打采,總是心不在焉的,作業也完成得亂七八糟,整個人的狀態給我感覺非常差。

於是,我告訴凱凱,“狗狗走了我們都很難過,可是你的悲傷持續太久了,現在也嚴重影響到了你自己的生活。你應該從這些不好的情緒中走出來,而不是一直陷在這種難過裏面,把自己的生活搞得烏煙瘴氣。”

孩子的情緒起伏通常比成人來得急,而且強度也大,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孩子的情緒也會慢慢歸於平靜。如果在很長一段時間後,孩子仍然受先前負面情緒的影響,父母就應該及時引導孩子,幫助孩子脫離負面情緒的控制。

作爲家長,我們首先要理解孩子,接受他們情緒的波動並耐心陪伴;其次,就是要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告訴孩子共情是一件好事,但我們不能因爲他人而讓自己陷入過度共情的深淵裏,去額外承擔他人的負面情緒。

如何做到共情適度?

別說孩子,就連我自己也時常陷入共情過度的狀況。

有時看到一些悲情的電視劇或者書中的橋段,我會受故事裏的人物影響,爲他們的遭遇久久不能平靜;

有時跟人打交道,我總會想着去猜測對方言語背後的意思;一旦在談話中,對方有所遲疑或者皺眉,我又會馬上開始擔憂,這是不是在表示對我的不贊同?

當我跟美國一位心理學家朋友聊天時說起這個事,他就明確地告訴我,“很多人對別人的情緒特別敏感,會對自己得到的信息加以解讀,其實這就是共情過度的表現”。

爲了不讓自己總是處在情緒左右搖擺的被動狀態下,也爲了可以更好地引導孩子管理自己的共情力,我整理出了一些方法。

當你的孩子陷入共情過度的狀況時,家長朋友們不妨試試這些建議,來幫助孩子及早擺脫負面情緒,更好地保持自我情緒的平穩。

你是爲什麼難過?

弄清楚原因,是解決共情過度的第一步。很多時候孩子共情過度,是因爲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是因爲替他人着想而難過,還是單純只是被對方的負面情緒所感染。

就像凱凱有次情緒狀態不太對,我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是他的同桌跟父母拌了幾句嘴,導致那天在學校裏發了好幾次脾氣,而凱凱被他的負面情緒感染,搞得自己也悶悶不樂。

這種情況,孩子完全沒必要讓自己也陷入同樣的負面情緒裏。

他人的情緒與你無關

我們要告訴孩子,別人碰到了傷心難過的事,你能理解並抱以同情的心態,這沒有錯。但在理解他人的同時,我們也要提醒孩子明白,你和他都是獨立的個體,就算你們關係再好,你也沒有必要去爲他人的情緒負責。

我們教育孩子,要學會換位思考,要學會體諒他人的感受,但同時也要引導孩子,你理解對方並不代表就要讓自己深陷負面情緒裏而無法自拔。

我們常說的,不要額外去承擔他人的負面情緒,就是這個道理。

明確自己想要什麼

有些時候,孩子容易受他人的情緒影響而跑偏,忘記自己本來想要的是什麼,這時家長可以幫助孩子明確自己的目標。

如果孩子在前行的路上,因爲對他人的共情過度而偏離了自己的目標與方向,我們就應該及時去提醒孩子,讓孩子把共情力控制在合理的範圍之內,並把注意力轉移到自己努力的目標上。

當孩子有了自己的目標和前進的動力,他就不會那麼容易陷入到共情過度的情況裏了。

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在聽聞一個悲傷的消息時,很容易就把自己代入進去,久久不能釋懷。而這樣的共情,其實已經過多地帶入自己的情緒去思考問題,過度理解對方的體會與感受。

我們在管理自己共情能力的同時,也要引導孩子,讓他們學會正確、健康的共情。這樣,孩子才能意識到人與人之間共情的界限,才能成爲一個既有能力關懷別人,又有能力管理好自我情緒的人。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