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中秋節的習俗有哪些

中秋節的習俗有哪些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5.1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知道中秋節的習俗有哪些嗎?在中國有許許多多的節日,但是最讓我們懷望的還是中秋節,中秋節我們要吃月餅賞月,在全國各地有着不一樣的係數,那你想知道中秋節的習俗有哪些嗎?接下來我來告訴你吧。

中秋節的習俗有哪些

中秋節的習俗有哪些1

中秋節有什麼習俗

1、賞月

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

2、吃月餅

俗話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樑錄》中,那時,它也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徵。

3、祭月

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4、燃燈

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繫於竹竿上,高懸於瓦檐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

5、觀潮

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6、走月

皎潔的月光下,人們衣着華美,三五結伴,或遊街市,或乏舟秦淮河,或登樓觀賞月華,談笑風生。舊時南京人“走月”還有一種特殊的祈盼之舉:凡沒生兒子的已婚婦女,要去遊夫子廟,隨後再跨過一座橋,相傳即可有“夢熊之喜”(意生男孩)。

7、玩花燈

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會上,就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穀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令人讚歎。

中秋節的習俗有哪些2

  1. 吃月餅:崇尚實用理性

中國幾乎所有的傳統節日,都圍繞着一個“吃”字做文章。春節,殺年豬、包餃子、炸煎堆、吃年夜飯;元宵節,吃湯圓;清明節,給祖先送吃的;端午節,吃糉子;中秋節,吃月餅;中元節,給鬼送吃的;重陽節,吃螃蟹、喝菊花酒、雄黃酒。

這樣看來,中國人真的很重視吃。這是因爲,中國人有一種實用理性的哲學。

這種實用理性,在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時就已經確立。這些爭鳴的儒家、法家、道家、兵家、墨家、陰陽家等等,基本的思想都圍繞着如何實現天下太平,如何戰勝對手,如何得道成仙這些實用的問題。而同一時期的古希臘哲學家,思考的是世界由什麼組成,客觀真理是否存在這些形而上的問題。

中國人的民間信仰也是這樣。中國很多人分不清道教、佛教,只要見到神仙就拜,所謂“見廟燒香,見佛拜佛”。他們祈求的當然也不是什麼靈魂得救、死後升上天堂,或來世投胎到一戶好人家,而是身體健康、工作順利、學業有成、嫁個好老公、娶個好老婆什麼的當下的問題。爲了安心,他們通常還要捐點香油錢,當作是神佛保佑自己的辛苦費。

這種實用理性的形成,是因爲中國長期處於小農經濟社會。遇到豐年,能保證一家溫飽,遇到荒年,就有很大的可能會餓死。長期的生存壓力讓中國人形成了一種實用主義的思維習慣,看到一個東西,首先考慮的是能不能吃,如果不能吃,能不能用?如果既不能吃,又不能用,我們就會問:那它有什麼用?

直到現在,人們流傳的關於廣東人什麼東西都能吃的段子,依然是實用理性的反映。

  2. 慶團圓:重視親情倫理

每到中秋節前後,蘇東坡那首《水調歌頭 中秋》總是被人們反覆吟詠,因爲蘇東坡用優美的語言替天下的人說出了對家庭團圓的期盼和對無法團圓的遺憾。

中秋節之所以跟“團圓”聯繫在一起的,因爲中秋節的時候,月亮最圓。人們很自然會聯想到,月亮都圓了,那家庭也應該團圓了。

王維的一句“每逢佳節倍思親”,說出了中國人對親情倫理的重視。

這種對團圓的祈盼,體現在春運期間火車站的人山人海中,體現在春節堆滿車輛的高速公路上,也體現在月餅氤氳的香氣裏。

中國重視親情倫理文化的形成,同樣是歷史積澱的結果,尤其是儒家文化長期教化的結果。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開始成爲中國的統治思想。儒家重視“禮”,主張以禮治天下。儒家相信只要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各安其位,各守本分,恪守忠孝仁義禮智信,整個社會就會像一架功能順暢的機器一樣,永遠地運轉下去。這套儒家哲學,經過一代代大儒的完善,加上宗族制度的'實操,逐漸變成了中國社會的運行法則,同時也內化到中國人的文化基因裏了。

這種對親情的重視,擴大開來,就形成了中國人“我們都是一家人”的共同體意識,塑造和強化了中國人的凝聚力。

  3.拜月亮:尊重歷史傳統

中秋節拜月的習俗由來已久。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間也有中秋祭月之風,中國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蟬就留下了“貂蟬拜月”的故事。到了後來賞月重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但現在仍然有不少地方保留着拜月的習俗

事實上,拜月並不是要從月亮中祈求到什麼,而更多的是一種對歷史傳統的尊重。

歷史傳統是一個民族的集體記憶。中國之所以能成爲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文明沒有斷絕的國家,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對歷史和傳統的尊重。

早在中國文明的童年時期,中國就已經開始設立史官了。傳說倉頡就是黃帝時期的造字史官。夏朝開始設立太史令。《呂氏春秋·先識覽第四》記載:“夏太史令終古出其圖法,執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亂愈甚。太史令終古乃出奔如商。”這個名叫終古的人就是當時的史官。其後,歷代王朝都重視修史,

再暴虐的皇帝也忌憚後世歷史對自己的評價。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