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火把節的寓意

火把節的寓意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5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節日對於不同民族來說有不同的寓意,每個民族都有他們自己的節日。彝族火把節是彝族地區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舉行,流行於雲南、貴州、四川等彝族地區。接下來就讓我們看看火把節對於彝族都有哪些寓意。

火把節的寓意

火把節的寓意 1

火把節,對於每一個彝人來說,是一個集祈豐、祭祖以及娛樂爲一體的傳統節日。其中,農業祈豐是其最爲重要的核心內涵。它主觀上採用敬天祭祖、轉田、照歲、送火把等儀式,在客觀上起到促進農業生產的作用。

首先,火把節通過以一年爲週期生產時序象徵,來強化人們的農業生產和生活時間觀念。火把節期間,每村每寨都要豎立高二、三丈的大火把,按平年扎十二臺,潤年扎十三臺,象徵一年的週期,這是一年時間的聚合符號,而且用火燃燒的象徵手法表現出來,火將十二臺燃盡表示一年十二月的結束,和太陽行使一個週期的時間秩序一致。

其次,舉行火把節各種祭祀儀式,在心理上採取進行自我提示和豐產祈禱。旨在說明火把節是萬物成熟,日歸星迴的重要時刻,這個時刻是一年耕種即將收成的關鍵時節,一定不能輕易耽誤最後的農作侍弄工作,更不能忘了滅蟲害、準備收割,最後及時收割等具體環節,否則將會歉收甚至顆粒無收,直接影響人們的生存和生活維繫。

最後,人們以到田間地頭耍火把、舞火把,以及最後一天的送火把儀式,象徵在田間積極燒滅害蟲的具體實踐,通過送走、埋掉火神(旱魃)的勞作行爲,以保證農作物獲得豐收。

祭祀儀式及祭祀辭寓意着燒掉了害蟲害蛾,就可以燒掉貧窮和飢寒,就會獲得農業豐收。火把節祭火、唱《掌火歌》、耍火把、跳火把舞、送火等民俗活動,對於燒蟲逐疫不僅具有實用功能,同時也具有農耕時序、預祝豐收等象徵意義。

節日傳說

火把節在古代被稱爲"星迴節",俗有“星迴於天而除夕”之說。火把節的由來傳說不一:一說天神與地神鬥爭,人們用火把助地神滅蟲戰勝天神;一說出自《南詔野史》及師範《滇系》,這兩書載:南詔首領皮羅閣企圖併吞另五詔,將會五詔於松明樓而焚殺,鄧賧詔妻慈善諫夫勿往,夫不從而被殺,慈善閉城死,滇人以是日燃炬吊之。

舉辦時間

彝族、納西族、基諾族在農曆六月二十四舉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舉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舉行,節期二三天。彝族認爲過火把節是要長出的穀穗像火把一樣粗壯。後人以此祭火驅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如今人們還利用集會歡聚之機,進行社交或情人相會,並在節日開展商貿活動。

“火把節”也是白族的一個盛大節日,每年夏曆六月二十五日,白族人民就會舉行預祝五穀豐登、人畜興旺的活動。當晚,每家門前都豎有火把一柱,村口全村公立的大火把上插紅綠紙旗,書寫一些吉祥語句,村民們則高舉火把在田間遊行一週,捕滅蟲害。此外還有“繞三靈”、“耍海會”、划船、放生等一系列的文藝活動。

節日流程

彝族火把節一般歷時三天三夜,分爲迎火、玩火、送火三個階段。

1、祭火流程

火把節第一天:祭火。這一天,村村寨寨都會宰牛殺羊,集體分享,並備酒肉祭祖。夜幕降臨時,臨近村寨的人們會在老人們選定的地點搭建祭臺,以傳統方式擊石取火點燃聖火,由畢摩(彝族民間祭司)誦經祭火。然後,家家戶戶,大人小孩都會從畢摩手裏接過用蒿草紮成的火把,遊走于田邊地角,效仿阿什嫫以火驅蟲的傳說。

2、傳火流程

火把節第二天:傳火。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聚集在祭臺聖火下,舉行各式各樣的傳統節日活動。小夥們要效仿傳說中的阿體拉巴,賽馬、摔跤、唱歌、鬥牛、鬥羊、鬥雞。姑娘們則效仿傳說中的阿什嫫,身着美麗的衣裳,撐起黃油傘,跳起“朵洛荷”、達體舞。在這一天,最重要的活動莫過於彝家的選美了。年長的老人們要按照傳說中阿體拉巴勤勞勇敢、英武神俊和阿什嫫善良聰慧、美麗大方的標準從小夥姑娘中選出一年一度的美男和美女。夜幕降臨,一對對有情男女,在山間,在溪畔,在黃色的油傘下,撥動月琴,彈響口弦,互訴相思。故也有人將涼山彝族國際火把節稱作是“東方的情人節”。

3、送火流程

火把節第三天:送火。這是整個涼山彝族國際火把節的高潮。這一天夜幕降臨時,人人都會手持火把,競相奔走。最後人們將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歡樂的人們會聚在篝火四周盡情地歌唱、舞蹈。

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被稱爲“東方的狂歡節”。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也不同,大多是在農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動有鬥牛、鬥羊、鬥雞、賽馬、摔跤、歌舞表演、選美等。在新時代,火把節被賦予了新的民俗功能,產生了新的形式。

火把節習俗和傳說的形成,與族源相同的彝語支各民族的原生崇拜有關,其中尤以對火的信仰有更直接的聯繫,在西南彝語支各民族的火把節活動中仍保持着以火薰田除祟,逐疫去災,滅蟲保苗、催苗出穗、祈求豐年、招引光明、迎接福瑞的民俗功能,其間的民俗心理和信仰觀念就是趨吉避凶。

涼山彝族的火把節傳說即反映了這種把火作爲具有神祕因素的超自然力的原始崇拜,仍凝聚着火把節習俗及傳說的原生態的民俗基因,屬於早期形態的火把節節俗,其文化內核是火崇拜,與氐羌系統的彝語支民族崇火尚日的文化傳統一脈相承。

火把節的寓意 2

首先,火把節習俗和傳說的形成,與族源相同的彝語支各民族的原生崇拜有關,其中尤以對火的信仰有更直接的聯繫,即以神聖的火照歲而祈年,以火色佔農事:以火炬之明暗,佔年歲之豐歉。除了各民族口頭流傳的`節日傳說之外,漢文文獻均如是說:師荔扉《滇系》雲:“火把節即星迴節,六月二十五日,農民持炬照耀田間以祈年,通省皆然。”許印芳《五壙雜俎·星迴節考》亦謂:“節之日是夕,在所人戶,同時燃樹,入室遍照幽隱,口中喃喃作逐疫送窮語,而農人持火照田以祈年,樵牧漁業,各照所適,求利益於大光明中。”“倒樹當門臥,男婦撩衣跨火過,羣相賀曰:‘災星除矣,穢氣解矣’。”袁嘉穀《石屏縣誌·天文志·歲時門》卷一也說:“六月二十五日,田野鬆炬燭天,佔歲之豐兇,明則稔,暗則災,幼者各燃鬆炬相鬥,以勝負卜村之吉凶。”除文獻記載以外,在西南彝語支各民族的火把節活動中仍保持着以火薰田除祟,逐疫去災,滅蟲保苗、催苗出穗、祈求豐年、招引光明、迎接福瑞的民俗功能,其間的民俗心理和信仰觀念就是趨吉避凶。涼山彝族的火把節傳說即反映了這種把火作爲具有神祕因素的超自然力的原始崇拜,仍凝聚着火把節習俗及傳說的原生態的民俗基因,屬於早期形態的火把節節俗,其文化內核是火崇拜,與氐羌系統的彝語支民族崇火尚日的文化傳統一脈相承。

其次,火把節傳說有很多異文,雖來源各有不同,但都大同小異,其文本結構都按人與神的鬥爭→人戰勝神→神進行報復→人再次戰勝神→慶賀勝利和奪得豐收的敘述程式來結構故事。這些不同的文本都具有強烈的人本精神,都是以宣告人的勝利、神的失敗而告終的,這與神話中以神爲主導的敘事方式是不同的。隨着社會的發展、歷史的變遷,人類生存的核心問題的轉移(從自然轉向社會)及階級社會的矛盾衝突的加劇,火把節的傳說與各民族廣闊而複雜的社會生活緊密交織爲一體,進而成爲表現民族矛盾、階級矛盾的一種口頭敘事途徑,如雲南彝族各支系的傳說都是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鬥爭的縮影,既有歌頌撒梅王英勇不屈抵禦外侵的神奇事蹟,也有直接描述智勇雙全的奴隸阿真計殺奴隸主、解救兄弟的反抗鬥爭,這類傳說是次生性的火把節習俗傳說,主題是歌頌祖先和英雄。

再者,就是後來傳統道德觀念對火把節習俗傳說的滲透,反映爲女性人物傳說與火把節傳說的相互交叉。不論是早期的喜鵲姑娘,還是後來的阿南、慈善夫人,大都有一種共同的“投火自焚”的命運結局,這類傳說一方面反映了民族壓迫和階級壓迫的黑暗現實及統治階級內部的政治陰謀,另一方面更是“一女不更二夫”的剛烈女性的傳說,意在表節烈之德。從喜鵲姑娘、阿南到慈善夫人,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個殉情、殉夫、殉國的忠貞形象,人們將這些善良勇敢的女性人物的命運與火把節傳說緊緊聯繫在一起,表達了特定歷史時期人們“進賢烈而詆淫惡”的感情和願望。這類傳說應屬後起,正如遊國恩先生對“阿南傳說”進行考證後所得出的結論一樣:“火把節因慈善而起者,其在元明之交夫?”“不起於中古,而起於晚近之世。”

總之,從火把節傳說的形成與演變過程中可以看到不同層級的歷史累層,與這個節日在西南各民族民間長期發展是相同步的,火把節的傳說在其久遠的流傳中不斷衍變,甚至影響到了某些地區的節俗,使原生態的、“祭祀性的”火把節也附着上了“紀念性節日”的衍生涵義,如鶴慶的傳說把六月十九婦女用鳳仙花染紅指甲也歸到慈善夫人身上,說是對慈善刨夫屍把指甲都刨出血了或燙紅了的一種紀念。這或許也是傳說引發出新習俗的一個案例,值得探討。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