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拜佛燒紙應該燒幾道紙

拜佛燒紙應該燒幾道紙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7.6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拜佛燒紙應該燒幾道紙,燒紙俗稱燒紙錢,是指人焚化敬神明的紙錢,是漢族民間的信俗之一。隨着時間的文化發展燒紙錢漸漸退出了城市舞臺,但是我國的大多數農村還是在使用紙錢,你知道拜佛燒紙應該燒幾道紙嗎?

拜佛燒紙應該燒幾道紙1

拜佛燒紙應該燒幾道紙

來歷

據說,古代有位秀才,名叫辛孝堂。家裏非常窮,母親去世後連副棺材都買不起,只好把屍體停放在家中。有一次,一位好友問他,爲什麼不把母親的屍體埋葬,他實在不好意思說沒錢葬母,只好說:“母親是我唯一的親人,我們相依爲命幾十年了,現在母親去世,可我實在捨不得她離開,我想留她在家裏,多陪她幾天,儘儘孝心。”好友覺得他說的有理,是個孝子。這事傳開後,人們紛紛效仿,親人過世後,都儘量把屍體停在家中,時間越長,越以表示孝心。

有一天,縣令的母親去世了,正值天氣炎熱,放在家裏是不妥的,不放一段時間,又怕手下人說他不孝,想來思去,便想把老母的屍體放到嗽嘛廟裏去讓和尚守着,經常去看看,同樣也盡了孝。於是將屍體擡進嗽嘛廟,對主持說“老夫人一生信佛,擡到廟裏更好超度。”老和尚終日佛事纏身,沒時間看管屍體,便把這個任務交給了小和尚。

小和尚陪着死人實在害怕,兩天過後,死人身上發出臭味薰得他實在受不了,就拉來幾把稻草在房內燒燒,以沖淡些臭氣。稻草燒完了,天還沒有亮,小和尚又找了些黃紙接着燒。燒到天亮時,師父陪着縣令來了,問他燒紙幹什麼。嚇得小和尚說不出話,老和尚忙說,“老爺,這不是燒紙,是給老太太往陰間送錢,因爲陰間用的錢,全是陽間的紙”。

從此,人們相信紙錢就是陰間的錢。爲了表示對死者的追悼,人們常常燒紙錢送給亡靈。

據洪喜慶的《杜詩辯證》上說:“齊東昏侯好鬼神之事,剪紙爲紙,以代束帛,至唐盛行其事”。從唐人王建《寒食行》詩中“三日無火燒紙錢,紙錢那得到黃泉”之句可見一斑。宋人陶彀的《清異錄》上說:周世宗柴榮葬日,用象徵形狀的金銀焚化,紙錢的形狀大似碗口,上有印文,黃色印的叫“泉臺上寶”,白紙的稱“冥遊亞寶”,說明五代時紙錢已經用雕板印刷大量生產了。

從魏晉開始用紙錢送葬,到了唐代,上自王公,下至庶民,盛行燒紙錢送葬,“積錢爲山,盛加雕飾,舁以引柩,……紙錢魏晉以來始有其事”。有詩云:“紙錢紙錢誰所作,人不能用鬼行樂。一絲穿絡掛荒墳,梨花風起悲寒雲”。從埋錢轉變爲燒錢,可能和佛教有關。有學者認爲,佛教的傳入,燒錢也隨之盛行。

故可知燒紙錢由來,應該是受到印度或中亞習俗的影響。印度或中亞人認爲,可以用火將祭品傳遞給鬼神,如婆羅門教中的火神阿耆尼,就有傳遞物品的能力。

由此可見我們拜的是佛又不是拜鬼,所以是不用燒紙的,拜佛的話只需三根香就夠了,甚至都不用點燃,放在那裏就算供養了。

拜佛燒紙應該燒幾道紙2

香的功用

1、香是菩薩的聖號。我們常常唱唸香雲蓋菩薩,希望菩薩的加被,燃香是我們向菩薩表示敬意與溝通的渠道,使菩薩的福德與我們自相融,擴大心量,使自我的根本心識與山訶大地、宇宙空間融爲一體。

2、香是佛菩薩的供品。佛菩薩是宇宙萬物的一種自然生命體,法界有無盡的生命存在,依佛經歸納爲四聖道、六凡。生命的存在是多種多樣的,有的看得見,有的看不見,有的視而不見。每種生命都會有其與之相應的糧食,就如人是以五穀雜糧以及空氣、水爲自下而上的條件一樣。是不是所有的生命都是以與人類相同的食物爲自下而上的條件呢?顯然不是的,大聖人孔子曾說:食肉者勇,食谷者智,食氣者壽,不食者不死。由此證明食氣者確實存在,而壽命特長。在西遊記中講到孫悟空被如來佛壓在五指山下五百年不死,就是喝西北風維持生命的。人在辟穀時也可以不食,只通過呼吸空氣就能維持生命。由此可見空氣確實含有大量的能量。現在科學也證明了這一點,它爲一切生命體提供能量。有的生命體的呼吸功能有着特殊的功用,能把空氣中的能量轉換成自己需要的養分。香氣之中所含的成分就是佛菩薩所需的能量之一,因此香就成爲了佛菩薩的供品。菩薩自下而上的形式很多,所需要的能量也不一樣,而香也是隻其供品之一。

3、消除煩惱,淨化環境。我們生活在這娑婆世界,每人都有許多的煩惱:生活、工作、學習、人際關係以及家庭等等,皆不斷的給人帶來因擾與煩惱,難得清淨片刻。人們在拜佛時按照一定的規範儀式燒香,用自己虔誠的恭敬心成佛菩薩溝通,心境就會平和下來,整個身心就會沐浴在一種莊嚴、聖潔、清淨祥和的'無量光明之中,就能消除煩惱,有益身心健康。另外,香還有消毒、清潔空氣的功用,因爲空氣之中有許多的人們肉眼看不到的細菌,諸如感冒細菌、流行病毒等,燃適當的香就能消除這類病菌,淨化空氣。但是如果不懂和燒香的規範,以爲是越多越好,就拼命的大把地燒香,反而會把清新的空氣染污,甚至引起火災,造成無邊罪過。

燒香拜佛的四大含義

過去老祖宗們斬荊披蕀,跋山涉水,開拓土地,安置社稷,在飽經風吹雨打,雷轟電擊之餘,內心裏油然生出對大自然的敬畏,便相信天地日月的山川萬物者各有各的神祇。後來有了宗教思想,這種神道觀念也變的更具體、更實際。中國人的胸襟其實是很寬闊的。總認爲,神既然爲保護人類而來,當然是越多越好,於是就來者不拒,佛教有佛教的神佛,道教有道教的神,儒家雖然沒有發展出宗教的形式、宗教的組織,但孔夫子卻說過一句“聰明正直謂之神”的話,等於是替神格訂了一個標準。

在這種觀念下,歷代聖君、賢相、大儒、名將,以及有志的忠臣、義士、節婦、孝子,凡是合乎「神格」而又有顯應事蹟的,生而爲英、死後有靈,都有立廟奉祀的機會,以中國土地之廣、人口之衆、歷史之久、文物之盛、神靈的來源又如此之多,在中國有這諸天神佛,庇護天下蒼生、領受四方香火,也就自然而然了。

拜佛求的無非就是健康、金錢、事業、婚姻、平安等。只要你心誠,求任何一個佛菩薩都可以。不過現在人們求觀世音菩薩的是最多。因爲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有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的說法。

具體說拜佛含有四層意義:

1、感應禮拜:爲了求佛、菩薩保佑,賜給幸運,免除災難,求佛接引超度,感謝恩德。

2、恭敬禮拜:對三寶恭敬,或爲了感恩、崇敬,這種禮拜是從內心至誠懇切的自發產生的。

3、懺悔禮拜:也就是爲懺悔而禮拜。能做懺悔禮拜的人,必定已是謙虛,或正在學習謙虛的人,因此,懺悔禮拜可以提升人的人格,改變人的氣質,使人變得誠實、溫和、謙沖。

4、無相禮拜:無相拜佛是一無所求而拜,其中又分三個層次。最初知道自己在拜,體驗自己在拜的每一個動作,指揮着自己的身體在拜;進入第二個層次則是知道自己在拜,體驗自己在拜,但是指揮的心已經沒有了;最後達到第三個層次,既沒有指揮,也沒有體驗,但是清清楚楚知道人在拜,不介意這個人是誰?反正“他”在拜。

所以,拜佛時,應當要慢慢拜下,慢慢起立,一個動作、一個動作,非常清楚自然,動作緩慢一些、輕鬆一些、柔軟一些,大德拜佛示範輕鬆緩慢地體驗拜的每一個動作,以及動作的感覺,不要把拜佛的動作弄得急促、緊張。否則拜得太快,會慌、忙、急、亂,反而失去了寧靜、安定。

拜佛時,前額着地,背部保持平直,身體是柔軟的,甚至接觸的地面也是柔軟的、清涼的。拜下去之後用自己的心體驗自己的兩隻手掌,站起來之後,體驗雙手、雙腳的動作和感覺。感覺自己的體驗,體驗自己的感覺,感覺每一細微的部分。

如果拜佛的時候,只有動作而沒有用心、缺乏慚愧心,那只是磕頭如搗蒜的拜佛,對於人格的提升很難有作用。

若是不便來寺院拜佛,也可以在家中佛堂或空曠明亮處,藉由禮拜來懺悔、感恩,或舒緩身心。特別是當您感到心浮氣躁時,不妨透過拜佛的動作來安定煩亂的心思吧!

佛是佛陀的簡稱,意爲覺悟的人,大慈大悲的人,大福德、大智慧的人,拜佛就是以佛爲導師,學佛的爲人處世,積德修福,做一個慈悲與智慧的人,一個身心清淨、健康的人,一個快樂無憂的人,一個有益於社會、國家、衆生的人,一個無我利他的至善之人。因爲,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就是做人的教育。成功的人生,就是做人的成功。

那麼該怎樣拜佛呢?關鍵是至誠恭敬。印光大師囑咐我們:“欲得佛法真實利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即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即消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