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知識 > 有哪些傳統節日風俗

有哪些傳統節日風俗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5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有哪些傳統節日風俗,傳統節日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其中春節我國傳統習俗中最隆重的節日,以下詳細介紹有哪些傳統節日風俗。

有哪些傳統節日風俗1

春節

春節——農曆正月初一。春節是中國人一年中的第一個傳統佳節。過去,春節被稱爲“新年”,因爲按照中國歷史上一直沿用的農曆,這天是正月初一,爲新一年的開頭。據記載,中國人民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它是由虞舜興起的。

公元前兩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着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算是正月初一。據說這就是農曆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

春節時,家家貼春聯、貼年畫、裝飾居室。春節前一夜叫“除夕”,是家庭團聚的重要時刻,全家人歡聚一起,吃一頓豐盛的“年夜飯”;許多人通宵不眠,稱“守歲”。次日,大家便開始到親朋好友家裏“拜年”,相互問候,祝願在新的一年裏萬事如意。春節期間,傳統的文娛活動以獅子舞、龍燈舞、劃旱船、踩高蹺最爲普遍。

元宵節

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元宵節是中國與漢字文化圈地區以及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爲“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爲元宵節。過元宵節,有吃元宵和觀燈的習俗。元宵以糯米粉爲皮,內裹果料糖餡,圓形,是“團圓”的象徵。

有哪些傳統節日風俗
  

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與佛教有關。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命名爲元宵節,與春節相接,白晝爲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爲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爲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內容,於是元宵節活動便更加豐富多彩。

近些年元宵節又增加了一項活動,叫“猜燈謎”。燈謎一般由三部分組成,即謎面、謎目和謎底,也稱燈謎三要素。猜燈謎不僅是一項饒有趣味的文字遊戲,還是一種益智的娛樂活動。

清明節

清明節——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相對固定爲每年4月4日至4月6日之間。據傳,清明節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庶民百姓爭相效仿,久而成俗,遂成爲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至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了。

每到清明節,不管是“清明時節雨紛紛”還是天氣晴朗、春和景明,人們大都會趁這一難得的假期,回老家祭祖。無論老人還是小孩,每當這個時候,都會油然生出對家鄉的絲絲牽掛。跪拜、燒香、磕頭、作揖,看望那些在地下長眠的親人,盡一盡兒女的孝道,正是中華兒女要發揚的美德。

踏青郊遊也是清明節的一個主要活動。清明時分,天氣轉暖,草木復萌,人們常常結伴到郊外踏青、放風箏、欣賞春光,所以清明節有時也被稱做"踏青節"。

端午節

端午節,爲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爲“端陽節”。又稱正陽節 、龍日節、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天中節等等。

端午節吃糉子的習俗,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傳說屈原得知楚國亡國之後,投汨羅江自盡,當地人敬佩屈原的愛國精神,就紛紛划着船往江裏投擲糉子餵魚,怕魚吃了屈原的屍體。時光荏苒,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活動作爲習俗,從戰國時代一直傳承到今天。

有哪些傳統節日風俗 第2張
  

對家有兒女的中年父母來說,端午最首要的還是守護孩子的健康平安。因爲端午這天,暑氣上升,五毒齊出。父母給孩子們點雄黃、掛香包、系彩繩,這都是父母對孩子的殷殷期望。

七夕節

七夕節——農曆七月初七,是傳說中牛郎織女每年相會的日子。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女孩們最爲重視的日子。在這一天晚上,女孩們對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嫺熟,故七夕節又稱“乞巧節”、“少女節”。

七夕文化歌頌了忠貞不渝的婚愛觀,體現了人們對理想愛情的嚮往和追求,它傳承發揚了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美德。七夕文化中的乞巧、祈福活動體現了中華民族勤勞智慧、自強不息、勇於創造,不斷追求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精神。

中秋節

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又稱“團圓節”。八月十五居秋季之中,故名“中秋”。中秋節最早源於古代帝王秋天祭月的禮制。魏、晉、唐、宋以來,逐漸演變成賞月的風俗。“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一書,而真正形成全國性的節日是在唐代。

據傳這個中華民族重要節日的形成與“唐明皇夢遊月宮”的故事有關。在古代,每逢中秋人們就用精製的糕餅祭奉月神;祭奉之後,全家人分吃,表示閤家團圓歡聚。這種風俗,一直流傳到今天。

有哪些傳統節日風俗 第3張
  

重陽節

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是魏晉以後興起的節日。“重陽”、“重九”之名,肇於三國時代。主要有五種傳統習俗。一是登高,此時秋高氣爽、景色宜人,正是遊歷的好季節,既可以陶冶情趣,又有益於健康。二是插茱萸,可驅秋蚊滅蟲害。三是飲酒賞菊。

農曆九月正是菊花盛開之時,觀賞千姿萬態的秋菊,喝幾盅菊花酒,也重陽節的樂事。四是食重陽糕。人們把糧食製成白嫩可口的米糕,謂之重陽糕,而“糕”又與“高”諧音,食之謂可步步高昇。五是開展敬老活動,從古至今重陽敬老之風綿延不絕。

有哪些傳統節日風俗2

1.除夕——農曆十二月二十九或三十

習俗 : 吃團圓飯,祭祀,熬夜守歲。

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歲”。除夕這一天,家裏家外都要打掃得乾乾淨淨,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貼窗花、貼福字。人們則換上帶喜慶色彩和帶圖案的新衣。

2、春節——農曆正月初一

習俗:春節一般以吃年糕、餃子、湯圓、大肉丸、全魚、美酒、蘋果、花生、瓜子、糖果等爲主;放鞭炮、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送年禮、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等衆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

春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一家人吃團圓飯,一起看春節晚會。

3、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

習俗:看燈、吃元宵、踩高蹺、猜燈謎

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其爲“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爲元宵節。又稱爲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所以關於元宵節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其中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子等是元宵節幾項重要民間習俗。

4.寒食節——(清明節前一天)

習俗:起火燒飯、吃冷食

禁菸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爲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在這段無火的時間裏,人們必須準備足夠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爲“寒食”,故而得名“寒食節”。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被稱爲民間第一大祭日。

有哪些傳統節日風俗 第4張
  

5、清明節——(公曆4月5日前後)

習俗:掃墓、踏青。

春風拂煦清明節,踏青祭祖念先人。清明掃墓祭祀,緬懷先人寄託哀思,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庭共同記憶,促進家庭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6.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

習俗:吃糉子、賽龍舟。

端午節爲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夏五、重五等。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

端午節有吃糉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這一天的活動現在逐漸演變爲吃糉子、賽龍舟、帶五色線,做香囊,門上插艾。

7.七夕節——農曆七月初七

習俗: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禮拜七姐、女紅

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爲重視的日子。相傳農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爲“乞巧”。

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傢俱、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

8.中元節:農曆七月十五

習俗:放河燈、祭祖、祀亡魂、焚紙錠等

意義:俗稱鬼節,祭祀先人、放水燈等。

中元節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節,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時行禮如儀。七月十五上墳掃墓,祭拜祖先。

傳說中元節當天陰曹地府將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按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成爲中國民間最大的祭祀節日之一。

有哪些傳統節日風俗 第5張
  

9.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

習俗:賞月、吃月餅

中秋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輕鬆的歡娛。“民間拜月”則成爲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

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

10、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

習俗:登高、插茱萸。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爲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日,中國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包括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有哪些傳統節日風俗3

中國傳統節日

春節(農曆正月初一)、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龍擡頭(農曆二月初二)、社日節(農曆二月初二)、上巳節(農曆三月初三)、寒食節(冬至後的105或106天)

清明節(公曆4月5日前後)、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七夕節(農曆七月初七)、中元節(農曆七月十五)、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下元節(農曆十月十五)、冬至節(公曆12月21~23日)、除夕(農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

中國傳統風俗禮儀有哪些

【春節】

我國傳統習俗中最隆重的節日。此節乃一歲之首。古人又稱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稱春節,是在採用公曆紀元後。古代“春節”與“春季”爲同義詞。春節習俗一方面是慶賀過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樂、五穀豐登、人畜興旺,多與農事有關。

迎龍舞龍爲取悅龍神保佑,風調雨順;舞獅源於鎮懾糟蹋莊稼、殘害人畜之怪獸的傳說。隨着社會的發展,接神、敬天等活動已逐漸淘汰,燃鞭炮、貼春聯、掛年畫、耍龍燈、舞獅子、拜年賀喜等習俗至今仍廣爲流行。

【元宵】

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正月半、上元節、燈節。元宵習俗有賞花燈、包餃子、鬧年鼓、迎廁神、猜燈謎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習俗。元宵即圓子,用糯米粉做成實心的或帶餡的圓子,可帶湯吃,也可炒吃、蒸吃。

【寒食】

我國民間傳統節日。節日裏嚴禁煙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後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相傳,春秋時晉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國君後,大封功臣,獨未賞介子推。子推便隱居山中。重耳聞之甚愧,爲逼他出山受賞,放火燒山。

有哪些傳統節日風俗 第6張
  

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燒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飯,追念子推,表示對自己過失的譴責。因寒食與清明時間相近,後人便將寒食的風俗視爲清明習俗之一。

【清明】

我國民間傳統節日。按農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陽曆算則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時天氣轉暖,風和日麗,“萬物至此皆潔齊而清明”,清明節由此得名。其習俗有掃墓、踏青、盪鞦韆、放風箏、插柳戴花等。歷代文人都有以清明爲題材入詩的'。

【端午】

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端陽、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儀式,因“五”與“午”同音,農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節。一般認爲,該節與紀念屈原有關。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盡,於是人們以吃糉子、賽龍舟等來悼念他。端午習俗有喝雄黃酒、掛香袋、吃糉子、插花和菖蒲、鬥百草、驅“五毒”等。

【乞巧】

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少女節或七夕。相傳,天河東岸的織女嫁給河西的牛郎後,雲錦織作稍慢,天帝大怒,將織女逐回,只許兩人每年農曆七月初七夜晚在鵲鳥搭成的橋上相會。或說:天上的織女嫁給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將織女抓回天庭,只許兩人一年一度鵲橋相會。

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婦女們趁織女與牛郎團圓之際,擺設香案,穿針引線,向她乞求織布繡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靜聽牛郎織女的談話,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