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科普 > 嬰幼兒餵養誤區及對策

嬰幼兒餵養誤區及對策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6.1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嬰幼兒餵養誤區及對策,照顧寶寶的過程中,餵養是每天都需要做的事情。那麼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經歷很多誤區,改正好了纔會對孩子的發育有益,下面看看嬰幼兒餵養誤區及對策。

嬰幼兒餵養誤區及對策1

1、輔食添加無關緊要

4~6個月時,單純的母乳餵養或者配方奶粉餵養已經不能滿足孩子的生長需要,必須添加含大量孩子生長所需的營養素,同時又能適應其消化能力的泥糊狀食物作爲輔食。然而長期以來,父母對它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有些母乳餵養的寶寶到八九個月時還沒有建立喂泥糊狀食品的習慣。不及時進食泥糊狀食物,不但無法使寶寶得到全面的營養,而且由於4~6個月是嬰兒促進咀嚼功能和味覺發育的關鍵時期,延遲添加泥糊狀食物會使嬰兒缺乏咀嚼的適應刺激,使咀嚼功能發育延緩或咀嚼功能低下,引起餵養困難,從而易產生語言發育遲緩、認知不良、操作智商偏低等現象。

改正方法:

建議給4~6個月的寶寶添加泥糊狀食品,首選是有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強化的營養米粉。要用小匙喂,只要每天堅持,經過10次左右寶寶都能學會吃米粉。同時要保證泥糊狀食品的質量,逐漸添加不同顏色、不同味道和不同質地的食物,如蛋黃、菜泥、果泥、魚泥、肝泥、肉泥等來刺激寶寶的味覺,同時滿足生長髮育的需要。

2、食物的種類不用過多

許多家長不重視孩子食物種類的多樣化和烹調方法,給寶寶的食物種類過於單調,如每天給寶寶吃青菜、魚和蛋黃。有的家長每天將菜粉、魚粉和肝粉拌在米粉中,使寶寶不能分辨不同食物的味道和質地。久而久之,寶寶不僅得不到全面的營養,也不願意接受新食物,甚至會引起偏食。要知道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天然食物含有全部人體所需的營養素,只有通過進食多種食物才能得到全面的營養。

改正方法:

媽媽在做菜的時候可以變化多種花樣,養成寶寶吃各種食物的習慣。1歲以後的幼兒每天至少應該吃到10種以上的食物,以後可逐漸增加到30種。可以將許多種類的食物合在一起吃,如炒三鮮:將土豆、白菜、肉類切成小丁一起炒。

嬰幼兒餵養誤區及對策

3、血紅素鐵的攝入過少

缺鐵性貧血是嬰兒時期的多發病,主要是由於鐵缺乏引起。在嬰幼兒體內,鐵的來源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食物。食物中的鐵有兩個來源,一種是血紅素鐵,它來自於含動物蛋白質高的食物,如瘦肉、動物肝臟、動物血和魚等,這些食物不僅含鐵量高,而且在吸收過程中不受膳食中其他食物的影響;另一種是非血紅素鐵,它來源於於蔬菜、穀物、赤豆等植物性食物。目前在寶寶的餵養中,家長喜歡給寶寶吃魚、蝦(蝦的鐵含量較低),覺得肉類不易烹調,寶寶嚼不動,不易消化,以致血紅素鐵的攝入不足,同時也會減少非血紅素鐵的吸收。

改正方法:

爲了預防缺鐵性貧血,除了要鼓勵母乳餵養,4個月後要添加有強化的營養米粉外,在6個月後應逐漸添加肝泥、肉泥以增加血紅素鐵,也要同時補充蔬菜和水果。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有橙子、獼猴桃、草莓等,最好在飯後立即吃,促進鐵吸收的效果纔會更好。

4、低脂食品百利而無一弊

如果從兒童時代就開始吃低脂肪食品,成年後得心臟病的`危險會減少,因而低脂肪食品一度暢銷不衰。然而,長期一定要讓孩子吃低脂肪食品,會令他們患"營養不良綜合症",嚴重妨礙少兒的生長、發育。據不久前的一項調查表明:吃低脂肪食物的兒童佔我國兒童總數的1/10,他們缺乏足夠的維生素B1、煙酸、核黃素等營養物質。某市兒童醫院的統計表明,全市1萬多名營養缺乏的兒童中,30%是長期吃低脂肪食品所致。

改正方法:

葷素食物要搭配吃,不要只給寶寶吃水果蔬菜、低脂牛奶等,要適當搭配肉類、蛋類,可在中午進餐時給寶寶提供適當的肉類和蛋類。

嬰幼兒餵養誤區及對策2

1、固體食物引入過早或過晚:

2016年中華兒科雜誌編輯委員會制定的"0~3歲嬰幼兒餵養建議(基層醫師版)"主張嬰兒引入固體食物的年齡在滿6月齡開始。引入固體食物過早容易因嬰兒消化系統不成熟而引發胃腸不適,增加感染、過敏等風險。引入固體食物過早也會導致母親產奶量減少,提前終止母乳餵養,並增加兒童和成人期肥胖的風險。過晚添加食物,則會影響嬰兒能量攝入,增加鐵、鋅等營養素缺乏的風險。過晚引進固體食物因錯過口腔進食技能發育的敏感期,嬰兒不願意接受新口味和新質地的食物可能造成餵養困難,也會增加食物過敏風險等。由於疾病等各種特殊情況而需要提前或推遲添加其他食物的嬰兒,必須在醫師的指導下選擇固體食物添加時間,但一定不能早於滿4月齡前,並在滿6月齡後儘快添加。

2、換乳困難:

母親重返工作後,因母乳分泌逐步減少或母親不能按時親喂,嬰兒需要由母乳餵養轉換嬰兒配方餵養或用奶瓶餵養。由於母乳餵養的嬰兒已習慣母乳味道,特別是嬰兒對母親的眷戀,往往拒絕奶瓶;同時嬰兒的口腔可敏感區別乳膠乳部與母親的乳部。由於人乳仍然是這一階段嬰兒最主要的營養來源,應鼓勵堅持母乳餵養。母乳確實不足,需要補充配方奶時,可在嬰兒飢餓時用配方奶代替母乳或先喂嬰兒配方奶,後再餵母乳,或在母乳餵養過程先用奶瓶餵母乳,後逐漸增加配方奶量。也可用勺餵養或把配方奶加入米粉中餵養,逐漸增加使用奶瓶餵養次數可幫助嬰兒逐漸從母乳餵養換爲配方奶與奶瓶餵養。此外,對拒絕配方奶餵養的嬰兒也要除外牛奶蛋白過敏,可結合牛奶蛋白過敏的其他症狀如進食配方奶後出現溼疹、口周紅腫、腹瀉或嘔吐等進行判斷。

嬰幼兒餵養誤區及對策 第2張

3、餵養困難:

餵養困難缺乏統一及規範的定義,嬰幼兒餵養困難多表現爲食慾缺乏、挑食、恐懼進食等行爲問題,少數嬰幼兒可能存在解剖異常、食物過敏等器質性疾病。但多數餵養困難爲家長描述的情況,程度較輕,甚至有些餵養困難是家長對兒童餵養的錯誤認知導致,如將小嬰兒嘗試新食物時出現退縮、家族性矮小兒童進食量少視爲餵養困難。此外,在嬰幼兒出現食慾缺乏、挑食等行爲後,家長如採用強迫餵養或無規律進餐等方法可能會進一步加重其餵養困難。門診上需仔細詢問餵養史和餵養困難相關病史,評估嬰幼兒氣質以及口腔咀嚼吞嚥等進食技能和營養狀況。體檢結果及生長髮育正常的餵養困難兒童通常不需要進行實驗室檢查。當餵養困難出現生長不足時,需排除器質性疾病,及時轉診。兒童保健工作中餵養困難多與行爲問題有關,應指導父母及撫養者採取順應餵養方式,即爲嬰幼兒提供多樣化,且與其生長髮育水平相適應的食物,在餵養過程中應及時感知嬰幼兒所發出的飢餓或飽足的信號,並做出恰當的迴應。尊重嬰幼兒對食物的選擇,耐心鼓勵和協助嬰幼兒進食,但絕不強迫進食。父母及餵養者還有責任爲嬰幼兒營造安靜、愉悅的進餐環境,避免電視、玩具等對嬰幼兒進食的干擾。此外,應結合兒童的氣質特點,個體化處理餵養困難兒童,如精力旺盛的食慾缺乏幼兒,應強調進餐規則,讓飢餓感來刺激食慾;過分挑食者應在營養素補充時有計劃地引入新事物;進食技能落後者應鼓勵嬰幼兒充分發展進食技能,增加口腔刺激;恐懼進食者可根據情況更換餐具、進餐時間,家長應做到正面談論食物,不要強迫餵食,建立良好的餵養互動模式和進食習慣。

4、體重增長不足:

如無疾病因素影響,嬰幼兒體重增長不足的最主要原因是能量攝入不足。首先,固體食物初次添加時應以不顯著降低奶量爲前提,其次膳食分析要重點關注固體食物攝入的種類和用量。母乳餵養的嬰幼兒,引入固體食物的能量需要逐步增加,6~8月齡爲836.8 kJ/d,9~11月齡爲1 255.2 kJ/d,12~23月齡爲2 301.2 kJ/d。如9~10月齡的嬰兒已可接受能量密度較高的成人固體食物,但經常食用能量密度低的食物(湯麪、稀粥、湯飯),或攝入水、果汁等液體量過多,嬰兒可表現進食後不滿足,體重增長不足甚至下降,或常於夜間醒來要求進食。嬰兒6月齡後消化功能發育較成熟,在保證700~800 ml奶量的前提下,應注意逐漸增加固體食物能量和營養密度,滿足其生長需要。

嬰幼兒餵養誤區及對策3

嬰兒餵養家長容易犯的錯誤

1、有些年輕的媽媽覺得自己奶水量少,擔心寶寶吃不飽長不壯,就想斷掉母乳,改用牛乳或其他代乳品餵養孩子。母乳是四個月內的嬰兒最適宜的食品,只要能餵飽1/2~1/3就不要斷掉。母親休息好了,母乳量可逐漸增多。

2、有些媽媽很教條,嚴格按書本上的要求每隔2~4個小時給寶寶喂一次奶。國內外醫學專家的最新觀點是:按需哺乳。只要孩子想吃就喂,這樣更適應孩子的生理需要。孩子多吸吮,可以使奶量越來越多。

3、乳汁是由食物經胃腸消化吸收而生成的,因此人們常常要求哺乳的媽媽多吃雞鴨魚肉、多喝湯。其實哺乳的母親並不適宜食入油脂過大的食品,尤其是動物脂肪。否則會導致小兒消化不良性疾病,表現之一就是大便呈油性或有奶瓣。

嬰幼兒餵養誤區及對策 第3張

4、長牙的寶寶總愛在吃奶時咬媽媽的奶頭,痛苦的媽媽開始就想:"是不是該給寶寶斷奶了?"小孩咬奶頭是常見現象,若母乳充足,最好堅持到小兒一歲後再斷乳。小兒是有記憶的,可通過制裁措施糾正他,如:堵鼻子,捏下頜,或乾脆等他餓極了再喂他,不讓他邊吃邊玩。當然了,還要檢查一下寶寶是否患了口腔疾病,一定要及時治療哦

5、媽媽生病了,急着要給小寶寶斷乳。應該視病情而定。比如:輕微的傷風感冒,根本不必中止餵奶,只要帶上口罩,注意呼吸隔離就行。急性乳腺炎屬化膿性的或有皴裂的一定要斷乳,非化膿性或只是單純紅腫的就不一定斷乳。而且爲了避免病後無乳,治療期間可先將乳汁擠出,或者將擠出的乳汁煮沸消毒後再餵給寶寶吃。但一些重症疾病、傳染病、或需要長期服藥的疾病,應立即停止餵奶。

6、有些混合餵養的寶寶,媽媽總是先讓他吃母乳,吃不飽,再喂一些牛乳。混合餵養時一定不要同時喂兩種奶,易導致小兒消化不良,應該喂一次母乳,再喂一次牛乳或白天喂牛乳,晚上餵母乳,要間隔着喂。

懷孕科普
新媽科普
育兒科普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