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科普 > 在玩樂中培養幼兒普世價值觀

在玩樂中培養幼兒普世價值觀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玩樂中培養幼兒普世價值觀,孩子的發展問題,是親人們所關心的,面對難題,家長要與孩子一起面對,掃清成長路上的障礙有利於孩子更好地成長,要學會挖掘孩子的興趣所在,現在分享在玩樂中培養幼兒普世價值觀。

在玩樂中培養幼兒普世價值觀
在玩樂中培養幼兒普世價值觀1

2~3歲的幼兒就有自己的想法了。爸爸媽媽給寶寶東西吃,寶寶喜歡,爸爸媽媽不給,寶寶不願意,就是寶寶有想法了。簡單的說,這時候爸爸媽媽可以跟寶寶進行非常小的交流。寶寶願意吃什麼東西,爸爸媽媽說,這東西不好,不可以吃。一點一點地幼兒就可以認可爸爸媽媽的想法,寶寶知道了,這個東西不好,不可以吃,吃了對自己不好。寶寶有了想法,就可以一點一點形成觀念。

在觀念形成的時期,就可以培養基本的是非觀了。培養是非觀可以幫助幼兒的整個教育時間段,這個需要爸爸媽媽們自己有科學的是非觀。

比方說,爸爸媽媽知道是非觀的重要性。陣陣20+歲,由於好賭,欠一屁股債,又怕對方討債,就去偷錢了,還拿了兇器,忽然,他覺得被發現了,就把幼兒砍死,然後偷了東西出來。陣陣兩三天後就被逮捕歸案。陣陣的媽媽大哭,說家裏就這兒子最聰明,沒想到,犯罪了!後悔已經來不及了。

專業人士認爲,這個事情雖然罪在幼兒,但歸根結底還是在父母,在我們18歲之前沒有培養寶寶正確的觀念,誘發寶寶在關鍵時刻沒有是非判斷可以力,犯一次錯誤,就完了。

我們簡單一下陣陣的錯誤行爲。一開始是耍錢,耍錢是非法行爲,寶寶不知道非法不爲的觀念。現在流行的網絡遊戲,都是變相耍錢或者大量消費行爲。爸爸媽媽們要當心,這一般是走向錯誤的開端。大部分幼兒偷家裏的東西,家長知道後不在意,其實會釀成大錯。

陣陣現在墮落得比較深了。更恐怖的是,在危險時候,偷竊馬上化爲殺人行爲。可以知道:1,陣陣根本不知道的人性觀念,2,法盲,不知道殺別人就是在殺自己。3,衝動,在非常時刻容易做出非常之舉。

一個人的素質高低,平時未必看得出來,區別就在關鍵時刻的一念之差。這樣看來,陣陣連最基本的是非觀念都沒有,是一個無知透頂的青少年,爸爸媽媽說責任不在家長在誰呢?

那麼,觀念的培養貫穿幼兒的全部教育階段。不具備正確的是非觀念,那麼寶寶在一些時刻很難做出正確的分析,一般我們會說這個幼兒真“擰”,就是這樣。

總結:一個人的素質高低,平時未必看得出來,區別就在關鍵時刻的一念之差。這樣看來,陣陣連最基本的是非觀念都沒有,是一個無知透頂的青少年,爸爸媽媽說責任不在家長在誰呢?

在玩樂中培養幼兒普世價值觀2

卡爾-羅傑斯的人格理論核心,是要做真實的自我,我認爲這就是儒家的誠,儒家的誠,不是堅定不移的善良,不是服務的熱忱和意願,而是與智慧一體的,這種智慧,能夠回到生命體驗的實質,能夠呈現中庸之道之後的事實。這種忠於內心情感原則,就是誠。儒家講“誠則明也,明則誠也”,誠就是事實,明就是智慧,既然是事實,就不會有欺騙,既然是智慧,就不會受人愚弄。但是,要做真實的自己,要體現自己的真性情,不是那麼容易的,做真實的自我,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也是終極的目標。

做真實的自己,就不會有委曲求全的感覺,自然是可以長久的。做真實的自己,對生命的態度是開放的,這種開放態度得到的體驗,使個人感覺對生活的勝任感和力量感,甚至是美感。

如果老師回到真實的自己,學生自然回到真實的自己。一個人,回到真實的自己,周圍的人也會回到真實的自己,“同氣相求”,相互吸引的法則如此。

回到真實的自己,其中一個最大的問題,是要搞清楚自己的價值觀。說到價值觀,我就想到人生的信條,但是卡爾羅傑斯關於價值觀的理論,大大豐富了價值觀的內容,就人格教育來說,這是重大的突破。

今天我們面臨的價值觀危機不是源於我們喪失了價值觀,而是我們的價值觀與人生經驗的矛盾和分離,事實就是事實,沒有對錯,我們的價值觀與事實不符,不符合社會現實,不符合自己的經驗,一定是我們的價值觀錯了,我們的價值觀錯了,社會的價值觀就錯了,我們是社會最直接的組成部分,是對社會直接產生影響的部分。價值觀錯了,人格出現分裂,痛苦和抱怨就產生了。

關於價值觀

生物體通過行爲表現出對某個客體或者目標的偏好性,這種偏好性稱爲操作性價值觀,他不需要任何認知和概念性思維的參與,僅僅是有機體通過選擇某客體、拒絕某客體的價值選擇。好像把蚯蚓放在Y型迷宮裏時,蚯蚓就會選擇往光滑的一邊爬,而不會選擇鋪有砂紙的一邊,這就是操作性價值。

比如,我的孩子生下來就喜歡吃脆性的涼菜,喜歡吃酸的東西,有的孩子抓歲,多次抓相同的東西。

操作性價值觀也可以處理複雜的事情。曾經有人做過實驗,把20多種食物放在嬰兒面前,孩子自己會取符合自己身體健康的食物。

第二種價值叫構想價值,也就是機體對文字符號(佛法稱爲名相)客體的偏好。比如“真誠至上”的信念,就是一個構想價值。

通常我們的道德信條都是構想性價值觀,可能不是自己真正喜歡和接受的.,是虛假的,是“高要求”的,但是我們跟着它走了,久之我們自己也分不清楚,什麼是真實的自我,什麼是虛假的自我。

案例:一個大孩子去搶小孩子的東西,小孩子不同意,結果大孩子咬了小孩子一口,小孩子的東西被搶走,大哭。這時候,小孩子的媽媽非但不保護自己的孩子,反而對自己的孩子說:“孩子不哭,你要學習孔融讓梨,把你的東西讓給哥哥玩。”小孩子由於沒有得到安慰,一直哭個不停,媽媽對孩子孩子說了六次要學“孔融讓梨”。小讓大,是媽媽的價值觀,但是在小孩子的眼裏看來,自己的東西被搶了人被咬了還要忍讓,天理何在!

構想價值觀越接近操作價值觀,合理性越好。比如,按照蒙臺梭利的教育理念,應該是物權主人優先原則,別人要用自己的東西,是要經過自己同意的。這種價值觀是否會讓孩子長大後變得自私呢?回答是否定的。一個物權得到尊重的人,他因而更有安全感,更願意把自己的東西和別人分享;一個從小物質不匱乏的人,他成人後,精神層面的匱乏感就弱,大方的可能性就很大;小孩子的自私得到滿足,物權主體資格得到尊重,他就會逐漸變得慷慨。所以,儒家提倡先滿足一定程度的自私,來塑造一個人爲公的精神。真正的貪慾,來自於精神層面的貧乏,這是一種負面的力量。如果一個人從小受到“要大方”的教育,有可能從此就走上虛假的自我,這種人是“優秀”的,但是也是緊張的,這種緊張,感召來的人和事,終究會讓自己陷入困境,人生的際遇大多不夠理想。有天,我對我對一位常做善事且對孩子嚴格的朋友說:“以你的爲人來說,積了德給子孫後代,你的孩子會很有作爲,但是他的人生多半是不幸福的。”

關於構想價值觀,孔子講:“己所不欲,勿施與人。”那麼“己所欲”呢?要慎施於人。

最後一種叫客體價值,就是從客體可取性方面考慮,而不管是否爲他人所接受。比如:失去自我的父母,一心撲在孩子身上,以爲給孩子的關注越多越好,結果成了關愛強迫症,讓孩子痛苦不看,但是卻總對孩子說“我是爲了你好”。

價值觀的演變與迴歸

操作性價值觀不只是嬰兒有,一個人格成熟的人,總是以操作性價值觀爲主導,所以孟子講,一個成熟的人,即大人,是“保其赤子之心”的,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我們先從嬰兒來看,嬰兒有如下現象:

嬰兒飢餓時不舒服,會哭,會大聲而明確的表達出來(成人經常撒謊)。

食物是美好的,但是嬰兒吃飽以後,不再留戀和喜歡,甚至表現出厭惡,從來不會佔有食物(成人不是這樣)。

嬰兒喜歡被關注、擁抱等能夠帶來安全感的行爲。(成人喜歡被擁抱的情況極少,要選擇對象)。

嬰兒喜歡來自於自己身體的新奇的體驗,即使發現自己的腳趾頭都會快樂,探索性和好奇心都很強(成人變得保守呆板)。

嬰兒不喜歡苦味,疼痛和突發的巨大聲響(成人有改變)。

可以看出,嬰兒的操作性價值觀,是一種動態的,不斷變化的價值判斷過程,而不是一個不變的固定系統。正如對同一種食物,他有時喜歡,有時厭惡,他喜歡安全和輕鬆,但是爲了滿足好奇,他又可以放棄這種環境。這種價值,來自內部的天然的感覺,是一種本有的智慧。不象我們成人,被父母的意願,宗教的經文、某個領域的權威或者廣告宣傳所左右。嬰兒喜歡清楚地知道喜歡哪個不喜歡哪個,哪個人對他好哪個人對他不好。而成人很多時候不知好歹,不知主次,相反,成人的的價值判斷很多時候都是僵化、無效和不明確的,成人是怎麼從嬰兒完美而有效的價值判斷狀態退變的呢?

嬰兒需要愛,他也同樣愛父母,對父母表現出無限的忠誠性,所以他爲了愛改變自己。比如,一個孩子喜歡扯姐姐的頭髮,他覺得聽到姐姐又哭又鬧很開心,但是家長會給他懲戒。多次以後,他就會形成一個概念,自己覺得好的東西,別人不一定認爲好,堅持自己的偏好,可能失去成人對自己的愛,拒絕愛的行爲,是反生命的。他會把別人的價值判斷內化,變成自己的價值判斷標準。爲了愛,他遠離了自己先天的判斷機制,放棄了自己的內部評價,以別人的價值預設引導自己的行爲。

懷孕科普
新媽科普
育兒科普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