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科普 > 如何讓孩子學會寬容

如何讓孩子學會寬容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1.4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如何讓孩子學會寬容,對於孩子的這種行爲家長絕對不能忽視,寶寶的智力發展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寶寶需要家長自己先有良好的素養,應該與孩子共同解決問題,一同成爲更好的人。爲大家分享如何讓孩子學會寬容。

如何讓孩子學會寬容

如何讓孩子學會寬容1

在我們的生活中,會遇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其實這本來沒有什麼,很多事兒轉眼如雲煙消散。可是如果我們不能掌握寬容的道理,就會肝氣不舒,就會導致生病,這樣的情況我們每天都會見到,很多人生病都與此相關。因此,作爲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讓孩子學會寬容,只有這樣,才能算是真正給了孩子一個幸福、健康的人生,如果孩子在您的培養下變得尖酸刻薄、不會寬容,那麼,即使您給孩子留再多的金錢都是沒有用的,因爲他會從心裏不幸福,那又何談健康呢?所以,讓孩子學會寬容,讓孩子懂得我們爲什麼要寬容,就等於給予他一個圓融幸福的人生。

寬容

容忍度

英語tolerance這個詞,更多讓我想到了容忍度。寬容的概念細化到小處,首先就是這個容忍度。我們每個人對待周圍的人和事,都有怎樣的容忍度?

那天孩子第一天上幼兒園,爸爸特意開車去送。幼兒園門口這兩天開始修路,馬路全都挖開,車開不進去。我給她爸爸講解說:“這裏剛開始修路,正趕上我們上幼兒園,真煩人。”兩分鐘之後,我女兒大聲告訴爸爸:“爸爸,看外面全是灰,正趕上我們上幼兒園,開始修路,真煩人!”我一聽嚇一跳,趕緊修改:“不煩人,你看,等過兩天路就修好了,我們門前就有嶄新的馬路了,多好啊!原來的路坑坑窪窪柏油四濺(《賽車總動員裏》的話)!我們只要忍耐幾天,就能有更寬、更新的馬路了!”她經常像錄音機一樣學我的話,搞得我都不太敢說話了。

其實對修路這樣的事,我心裏並沒有任何抱怨的感覺。相反,我很高興有這個機會讓孩子見識見識。每天路過時,我們都看看熱鬧。她非常愛看,最喜歡那個大挖掘機。我也讓她看到工人的艱辛,告訴她這馬路不是天生就在這的,要工人費力去鋪,路面下還要鋪好多管子,所以,我們要心存感激。不過,無意中的一點牢騷話還是讓她學了去。

還有一次,帶她去附近小區玩。滑梯那沒別人,剛玩一會兒,一位老爺爺抗着被褥走過來,在滑梯和浮橋之間拉繩,要曬被。說實話,在過去,我心裏會有點介意——別人的被褥、我女兒,挨這麼近!現在我好一些了,每個人都是你自己麼。就當他是我爸爸了。看起來他比我爸爸更健康。我跟老人聊了幾句,我女兒也說了幾句話,還問我:“老爺爺要幹啥?”我看她絲毫沒想過別人的被髒不髒這樣的問題,在她看來,只是這個空曠的大滑梯又多了個新鮮事,多了個可以說話的人,她顯得更高興了!

這樣的小事讓我注意到一定要小心自己的言行,別把對周圍的無謂的不容忍傳達給孩子。

每個人對周圍事物都有不同的容忍度。我一直是比較能容忍的人,對多數事情我比較含糊,不太介意。在我看來,很多人過於挑剔,他們無法容忍的事情有點太多了。

比如我有個很近的親戚,一位老年婦女,據我所知,她無法容忍的事情有:老頭、煙味、生蔥味、別人的一點批評、別人的性趣、不完美的做事情方法,以及其他跟她想法不一樣的任何事情。別的不說,單是這些樣,就足以讓她在生活中舉步維艱。在她身上,我認識到,過於追求完美和控制狂傾向,都能把人侷限在一個狹小的生存空間裏。對周圍缺乏容忍度的人實際是畫地爲牢,結果只能讓自己生活得很不自由、很不愉快。

容忍度大概很大程度上誕生於家庭文化。我的一個很熟的朋友,他們一家人都對吃比較講究。我們一起出去吃飯,因爲比較熟,大家都比較放鬆。每次去吃飯,他們家人基本上會一直在挑毛病:菜如何不好、哪個菜本應該怎麼怎麼做、服務如何差勁,如果實在沒什麼可挑的,那就說價錢的問題。本來還算合理的價格,老人會說,要是在市場上買自己做,只需要多麼少的錢……

這方面我們家比較好。我們家人對吃的不太懂,所以不怎麼挑剔。有時我想這大概也不僅僅是對食物的品位問題,而是一種看事情的態度。比如,同樣看完春節晚會,第二天大家拜年聊天,我們家通常會說有哪些節目真好,而我這個朋友家的人則會異口同聲地開始大批一通,把春晚罵得一無是處。這樣的情形我們一定並不陌生。

說要有容忍度,當然不是說對一切都要一味地去容忍,要逆來順受。我們當然要維護自己的權益,用英語的話講,不能讓自己成爲別人的擦腳墊。我們要有原則,違背原則的事情當然不能容忍。

但是生活中有多少事情是不關乎原則的,是我們必須接受的,是我們無力也無需去改變的呀:路況、天氣、排隊、打不着車、別人的壞情緒……

對周圍的小事難以容忍,歸根結底是由於缺乏同理心和平等心。不能容忍,是因爲不能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事情,所以看不到每個事情自有它的緣由。不能容忍,也是因爲心中存在偏見,以爲只有自己的標準纔是唯一正確的,無法接受跟自己不一樣的或是自己不喜歡的想法和做法。

這些,都是出於無知。

以道家的觀點來看,世間的事情並無所謂的美醜、黑白、對錯之分。“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爲善,斯不善已。”一切都是相對的,也都是變化的。修路帶來灰塵,也給孩子帶來新的見識。並且,路也遲早是會修完的。所以我們當然可以去容忍。

不能容忍,是基於受害者和悲觀者的心理模式。有時,人們似乎總是要去搶受害者的角色,而沒有意識到自己完全可以主動去改變去創造。習慣於去挑剔,那是因爲這樣的人總是在盯着事情不好的一面。受害者和悲觀者的心理模式對於孩子尤其有害,因爲孩子如果建立了這樣的心理模式,他一生都將爲其所累。

還有的人似乎故意表現得缺乏容忍度,對周圍事物帶有一種泛泛的不屑、輕蔑和批評指責的態度。他們表現得無法容忍,爲的是顯示自己的標準和檔次多麼高、自己多麼懂行、自己是多麼見多識廣。這種傲慢與優越感,實則是典型的自卑的表現。說到底,這也是無知的結果。

不會容忍是一種無知,那麼能夠容忍就是一種智慧了,一種懂得跟世界和諧相處的智慧。

寬容的這個“寬”字真好,很顯然,我們每能多容忍一件事,我們的生活空間就更寬了一分。

學會容忍的人,心裏自然就是海闊天空、寬廣無限。

寬恕

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受過傷害。傷害過後,消極的做法是怨恨,積極的做法是寬恕。寬恕是對傷害的正面反應,正如感激是對恩惠的正面反應。

不能寬恕,那麼我們將繼續生活在傷害之中,我們的傷害將一直持續到我們開始寬恕爲止。

最基本的傷害是對身體健康的傷害。醫學上的研究表明,長期的憤恨會損害健康,尤其是對心血管和免疫系統都有很大危害。而寬恕能減緩憂鬱和焦慮。一項針對兒童的研究表明,和解的態度能降低壓力荷爾蒙。在另一項研究中,那些受心臟問題困擾的退伍軍人,在學習寬恕之後,他們“體內流向心臟的血流量增加了”。

其實不用科學研究,我們都曾親身體會過憤恨、仇恨對身體的傷害。當你回想自己受傷害的過程,或當你設身處地想象他人受傷害的過程時,你都會感到心跳異常,熱血奔涌。

現在很多人都在網上看過劉善人講病的視頻。這位劉善人是個地道的農民,小學文化。年輕時重病在身,後來經人指點,學習傳統文化,認真去修心修身,結果一身的病都好了。以後的數十年裏他一直致力於給大家講病。所謂講病,就是指出你心理和行爲上不對的地方,讓你自己去反省去改正。很多絕症患者就這樣被治癒。在他所講過的病例中,我們看到,仇恨是以多麼大的威力在損害着人們的健康。比如他舉例說,一些離婚的家庭,媽媽告訴孩子要恨爸爸、恨奶奶,結果孩子心裏有了仇恨,就病了。他說這叫父母給孩子送毒藥。送了,孩子就接住了。

我很贊同他的說法。幾乎每個人的病,都是生自他心中的怨恨和煩惱。寬恕了,放走了仇恨,身體纔會好。

如果按照吸引力法則來看,那麼當你不能寬恕時,當你將注意力放在了所受到的傷害上時,你就是在強化這些傷害,你將吸引來更多類似的傷害。對此我們可以這樣理解:當你想着傷害時,你的心裏充滿怨恨,你也就很難以愛心來對待周圍世界。而世界就是你的一面鏡子,不能付出愛心,自然也就無法得到愛心。釋放仇恨,世界就會返回給你更多仇恨。

知道了寬恕的害處,但是要做到去寬恕,並非易事。受到的傷害越嚴重,寬恕越難。

怎樣才能做到寬恕呢?

我想第一步就是去正視、去接受你的遭遇。現在比較流行的詞叫接納、臣服。發生過的事情,我們就無法改變了,我們必須接受這個事實。

我發現這樣的思路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接受事實:那就是把一切不好的遭遇,都看作你人生的一項必修科目。每一個傷害,都是你要上的一堂課,都是要你從中學到東西。學會了,你就又成長了一步,可以繼續往下進行了。不去認真學、沒學會,那麼恐怕生活還要繼續給你上類似的課,反覆上,直到你學會爲止。所以最好的做法就是不要去抱怨命運的不公平,而是儘快學到其中的教訓,儘早結束這個課,迎接新的任務。

這樣去想,我們不僅可以心平氣和地接受,並寬恕,我們甚至應該感激那些傷害我們的人,感謝他們幫助我們成長。

很多殘疾人都能面對現實,勇敢地生活,取得了難以置信的成就,相比之下,我們的'傷害又有什麼無法面對的呢。

正視了現實,下一步就是要決定去寬恕。

很多人會發現這個決定很難下。爲什麼,因爲每當我們想起傷害自己的往事時,我們就會在心裏講理。我們在心裏想象有一個人民法庭,我們面對公衆,一一歷數對方的過錯,我們爲自己辯護。講理講到最後,我們自然希望能跟對方算賬,能找回公平,最好能還擊、報復,也給對方一個教訓,讓他後悔、認錯、道歉。然後我們可能發現這樣做很不現實。於是只好退一步,暗自嘀咕:憑什麼我要去寬恕他!這不公平!

這個思路似乎是很正常的思路。可是它不對。爲什麼不對?

首先,儘管整個社會是要維護公平的,但是從個人的角度來看,我們要接受這個世界的表面上的不公平。當然,這個所謂的不公平其實只是差異而已,究竟有沒有絕對的公平,這個賬太過複雜,我看算不清。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功課要做,都要經歷自己的太上老君煉丹爐。我們只知道自己的遭遇,並不清楚他人的全部經歷。或許,瞭解傷害你的人的人生境遇,會幫助你看到他的問題,看到你可以理解、甚至可以同情的地方。但是即使不去了解,我們也應該清楚,他人自有他人的功課。所以在我看來,不公平只是表面現象,從根本上看,一切都是公平的。

每個人都是自己在創造着自己的生活。我相信,我們的一切經歷都是由我們自己的內心所創造,正如孟子所說:“福禍無不自己求之者”。所以我們要自己對自己負責,對自己的好的壞的經歷都要去負責。我們要知道,自己從來都不是受害者。

如果按照佛教因果報應的觀點,那麼人的念頭和行爲至少影響到後三世,人的遭遇也是源自今生以及往生的作爲。這要是論起公平來,是一個很龐大的計算。根據現在的新時代思想,人與人並不存在他我之分,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的本性是永生不滅、無始無終的。如果算公平的賬,那該怎樣去劃分界限、哪裏是可以結算的終點呢?這樣看,甚至都不存在公平不公平一說。

在另一方面,我們別忘了,決定去寬恕,不是爲了別的,而是爲了我們自己的利益。所以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應該放下膚淺的理性辯論,專注於自己的未來。如果我們想要結束痛苦,儘快開心地生活,那麼我們就要放下憤怒和仇恨,放下過去的事,原諒對方,不再計較,翻過這一頁,不去想它,釋懷。這樣做,受益的是我們自己,解放的也是我們自己。這不已經是很好的結果了嗎?

我們更不必浪費時間和精力去教訓對方,因爲他自有他的功課等着他。

另一個有助於寬恕的做法是自省。

在種種傷害中,有一些是純粹的傷害,比如交通肇事、疾病、戰爭、被搶劫、被掉下的廣告牌砸到。而另一些傷害,特別是家庭成員之間的、同事、朋友、鄰居間的,往往就更復雜。如果深究下去,有時我們並不是絕對無辜的受害者,或許我們在受傷的同時,也傷害了別人。

很多人際間的衝突,雙方都有責任。如果我們能把重點放在反省自己、理解他人上,那我們就更容易去寬恕。當你能運用同理心,站在對方的角度去看看,你甚至會發現事情竟然不是你最初所感覺的那樣。比如夫妻倆有矛盾時,雙方都向自己的好友倒苦水,我們聽每一方的傾訴,都會覺得他或她是受害者。但是如果雙方能放下自己的那一套陳詞,認真地換位思考,那麼他一定能發現自己不是絕對無辜的,至少他能看到自己是怎樣一步步地促使事件升級的。

孟子說得好:“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對別人好,別人卻並不對你熱情,那就先反問自己的仁德夠不夠;管理別人,別人不聽,就反問自己是否足夠有智慧;禮貌待人,別人並不迴應,就先看看自己是否真的有敬意。行爲沒有得到預期的效果,就要反省自己。自身端正了,天下人自會歸附。

所以當跟人有了衝突,先別急着責怪怨恨別人,先反省自己。

承認了自己的問題,我們就更容易去寬恕。我們可以說,那好吧,我先不算你的賬了,我先去努力改正我這一方面,然後再看看事情有沒有改善。如果我們凡事都能這樣去想,那麼事情自然會向好的方面發展。關鍵就是,我們不要等着別人去扭轉這個局面,不要給寬恕設定條件。寬恕是無條件的,而不是“只有當你怎樣,我纔去寬恕”。我們只要自己去寬恕、去反省、去改正,就可以了,不必管別的。

決定去寬恕可能是個漫長的過程。而從決定,到能真的放下、能跟對方和解,又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完成了,我們就輕鬆了,也成長了。

寬恕過後,你會發現自己變得很強大。你將體會到巨大的掌控感。你不再被動。你丟掉了傷害。你跳出了受害者的角色,變成了自己生活的主宰。

如果可能的話,你還可以去嘗試寬恕的最後一個環節——以德報怨。這可以是一個完滿的句號,可以是寬恕行爲的昇華,也可以是當你還做不到寬恕時,幫助你看到寬恕的神奇力量的一個做法。

以德報怨

老子說要“以德報怨”,孔子說要“以直報怨”,就是說要用公正去對待錯誤的行爲。

以我的理解,兩者的差別是所談論的角度的不同:孔子是從管理、統治的角度來說的,強調的是制度的公正。老子是從個人心靈和宇宙真相的角度說的。

怎樣理解以德報怨呢?

曾看過美國人講的這樣一個故事:一個高中生是校籃球隊成員。她突然發現自己的好友在比賽中故意不再給自己傳球。好友似乎在孤立她、戲弄她,成了她的敵人。她把自己的憤怒跟爸爸說了。並決定下次比賽時也讓對方出出醜。可是爸爸給了她一個她認爲最糟糕的建議:下次比賽時,你一拿到球,就傳給她!爸爸說這招一定管用。賽場上,女孩拿到球,聽到爸爸在場外的喊聲,就真的把球傳給了這個隊友。對方很驚訝。整場比賽中,女孩一有機會就把球傳給她。後來,隊友也開始給她傳球。在這場比賽和後來的比賽中,她們配合得越來越默契,結果是,整個隊得分更多,她們倆每人進球的次數也更多。這個女孩聽從了爸爸的建議,拋開了所謂的恩怨,實現了雙贏的合作。

我們在生活中是不是也有這樣的情況?你無緣無故地遭遇了別人的敵意。這時該怎麼辦呢?

如果以直報怨,以牙還牙以眼還眼,表面上看似乎很過癮,但是結果並不好。不論你的報復行爲是否實施了、是否成功,最後深陷於傷害之中的仍然是我們自己。當我們報復成功了,傷害了他人之後,我們真的就能釋懷了、坦然了嗎?我們內心裏沒有一絲愧疚或恐懼嗎?我們和對方之間的仇恨就此一筆勾銷了嗎?結果正相反,我們的仇恨從此加倍了、紮根了。這當然不是我們希望的結果。

那麼我們還可以怎麼辦呢?

首先,嘗試着把傷害你的人當作一個人去看待,在他身上找到任何一點值得同情的地方,然後用同情心來幫助你去寬恕他。這麼做是有理論根據的:寬恕和同情心的腦波發生在大腦的同一個位置。

然後我們再嘗試着對他施予關心、同情、甚至愛。這麼做,首先是爲了我們自己,爲了迫使自己從受害者的角色裏跳出來。當你能夠付出愛時,你就不再是受害者,而是愛的施予者。這就好比,當我們身陷逆境時,最好的幫助自己解脫的辦法就是去爲他人付出。

當我們能夠以德報怨時,可以肯定的是,我們首先拯救的是我們自己,同時,我們很可能也改變了對方。我們掌握了控制局面的主動權,我們使得事情開始向好的方面扭轉。

前面說過,在某種程度上,每個人都是你自己。那麼現在想象一下,想象那個傷害你的人就是你自己,或者是你的孩子、你的父母。他犯了錯,我們會怎樣對待?我們可能去寬恕他、去幫助他。

其實任何傷害他人的人都是可憐的、需要幫助的。他可能遭受過更悲慘的境遇,可能有扭曲的人格,可能處於重壓之下、生活在崩潰的邊緣。當然這些並不是傷害別人的藉口,但如果看到他行爲的動機和根源,並且把他想象成自己的孩子或父母,想象成我們自己,那麼我們就能夠看到以德報怨是可能的。去幫助這個人,那麼你的善行的光輝將使你自己感到輕鬆、有力量。

世界就是一面鏡子,如果以恨報怨,那麼這個恨從來就沒有離開過我們的內心,而報復行爲最終傷害的仍將是我們自己。相反,以德報怨,這個“德”最終也必將返回到我們自己身上來,我們將是最大的受益者。

提出以德報怨的老子是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世界的。

老子發現了宇宙的真理:“道”的存在。宇宙的法則和規律是愛與善。老子很清楚,只要我們用愛來回應仇恨,我們就真的可以改變對方,改變世界。從根本上看,這是唯一正確的做法。

如果這樣去想,那麼“以德報怨”並不像初看時那樣難以理解,也不是那麼難以做到。

所以,當別人對你不好時,對他微笑,給他倒杯水,用這個辦法來幫助我們化解內心的怨恨情緒。

寬容的孩子

在博客上有位網友gaolaosan講了這樣一件事:這位媽媽帶孩子去公園玩。路上,出租車繞了道。付賬以後,因爲離公園售票口還有點距離,出租車又帶了她們一段路,這位媽媽怕司機不好調頭,就又付給司機兩元錢,告訴司機前面的另一個門會有遊客打車。下了車,她女兒問:“媽媽,爲什麼又給他錢,他給咱們繞路了。”媽媽說:“你沒聽他說剛乾出租才7天嗎?開出租挺不容易的。”“那你就容易嗎?”“開出租和我的工作不一樣啊,我在辦公室裏,開出租在外面,還交車份錢。”孩子不說話了。這位媽媽寫到:我摟了摟她的肩。讓寬容在孩子的心中紮下根,而不是讓錢左右了孩子。

這段講述看得我很感動。多好的教育啊!小小的一件事裏,這位媽媽教給了孩子要去理解別人,去尊重別人的勞動,去寬容他人,不計較對方的過失,並主動爲他人着想,主動去付出。

我想孩子並不一定馬上就接受了這樣的做法,但是在這種薰陶之下,我相信孩子會逐漸嘗試着這樣去想、這樣去做,並將從中受益。孩子對父母的信任使得家長的身教有着強大的說服力。

對待寬容,就像對待謙虛和謙讓一樣,很多家長不僅不重視,而且不太敢去教給孩子這些品質,因爲怕孩子受欺負。

其實大可不必有這樣的擔心。首先,我們在教孩子寬容的同時,當然也要教給孩子公平、公正和講原則。這些並不矛盾。其次,我還是想強調,對寬容的教育,也像對謙虛和謙讓教育一樣,不要強求孩子,不要讓孩子在表面上做樣子。教育自己孩子不是爲了給外人看,不用搞形式主義。關鍵是要讓孩子慢慢領會其中的道理,然後發自內心地主動地去做,這樣纔有益處。

我們讓孩子學會理解他人,有同情心,能夠換位思考,勤於自省,這樣孩子就會有了寬容的基礎。

我們還要了解孩子成長各階段的特點。比如我女兒剛三歲,大概現在正是秩序感的敏感期,極其缺乏容忍能力,東西放錯了地方都不行。這時我當然不能強求她去容忍。秩序感是道德的基礎,需要家長去保護。我想孩子先有了是非對錯的概念,就很好。只要家長的心端正了,逐漸去引導,孩子自會慢慢學會寬容他人的。

孩子從哪裏學的?當然是從父母身上學來的。夫妻之間,如果能寬容相待,那麼孩子就學到了好的人際交往方式。有研究表明,父母情商高,對矛盾能友好協商解決,孩子的情商也會高,孩子未來的婚姻也會更幸福。

想一想,孩子從上幼兒園起,就要開始學習與人相處的技巧。在學校,同學之間常會有矛盾、有恩怨。如果孩子能學着不去錙銖必較,能待人寬厚仁慈,有心胸,那麼他的腦子裏會少了多少負面情緒的干擾!他的大腦會騰出大量內存空間,用來去學習、去享受生活。一個寬容的、“含糊”的孩子,比起那些熱衷於拉幫結派、整日琢磨誰跟誰怎麼樣了的孩子,是更聰明的、更有前途的。

寬容也不僅僅是爲了搞好人際關係。和氣固然重要,但除此之外,寬容更是爲了讓孩子有一個開放的、健康的心態。

寬容他人,意味着不去抱怨,不推卸責任。學會寬容,孩子也就學會了做一個不抱怨的、對自己負責的人。

寬容還意味着對他人的尊重,對周圍世界心存敬意。恭敬之心的教育,對於現在以自我爲中心的獨生子女尤其重要。

寬容就是不讓怨恨情緒在心裏駐足。學會放下所謂的恩怨,孩子的身體和心理都會更健康!

如何讓孩子學會寬容2

偏見歧視在孩子的世界也是存在的,例如你的孩子可能看到別的小朋友穿着破舊的衣服,就會表現出嫌棄、奚落的表情,不願意和他們在一起玩,這樣表現並不是一個好情況。因爲現在社會是多元化的,成人的偏見,傲慢都會影響到孩子,讓孩子們耳濡目染,也開始帶着有色眼鏡去看人看事,然而這樣的行爲並不好,父母在平時應該積極的引導孩子,培養他們正確的觀念素養,讓孩子正確的看待人們身上的差異,並且接受不同的差異。

1、檸檬訓練

給孩子們一些檸檬,讓孩子隨便玩各自的檸檬,可以在檸檬上作畫,可以將檸檬放在地上滾,然後再將檸檬放回籃子裏,讓孩子找出自己的檸檬,也許你會發現孩子們基本會找出自己的那一個。之後再將檸檬剝皮,讓孩子們尋找自己的那個,可能這時候你會發現檸檬已經分不出彼此了,這就是在告訴孩子們,即使外表有差異,內心都是一樣的。

2、分析不同人的特徵

生活中,有的人帶着眼鏡,有的人個子矮,有的人說話不利索,甚至是口吃啞巴,還有的人是殘疾,缺胳膊斷腿的,這些都是很多人會存在的生理現象,而父母在平時要引導孩子平等的去看待所有人,不要因爲這些不同的特徵去嫌棄別人,其實每個人的外表特徵並不影響內心的情況。甚至有的人在以後的人生路上會走的更遠更高,更加成功,所以父母要告訴孩子不能夠因爲那些差別就覺得別人低自己一等,其實每個人都是一樣的,平等的。

3、正確看待任何人

如果自己的孩子面對了別人的偏見,那麼父母要告訴孩子這並不重要,因爲你不能夠滿足所有人的需求,也不能讓每個人都對自己滿意,只要自己熟悉的人,重視的人在意自己就可以了,別人並不重要。而且有時候是因爲誤會,是別人不熟悉你纔會造成偏見的,告訴孩子不要在意。另一方面,如果孩子看待別人的時候帶有偏見,那麼媽媽們要教育孩子不能夠這樣,讓孩子換位思考一下,要學會尊重他人。

懷孕科普
新媽科普
育兒科普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