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科普 > 父母情緒失控容易傷害孩子

父母情緒失控容易傷害孩子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1.9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父母情緒失控容易傷害孩子,孩子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孩子的世界是澄澈稚嫩的,問題的解決有利於發展孩子的能力,一起努力讓孩子有更多的可能性吧。看完父母情緒失控容易傷害孩子,學着啓蒙家裏的小天使吧!

父母情緒失控容易傷害孩子1

你今天又跟他急了?你一氣之下又大喊大叫大罵人了?你知道你有理,可事後你也不忍了?父母們學會在緊張忙碌的時刻平息自己的脾氣,對孩子對自己都是一件好事。

你可能正在爲迎接客人而忙亂地準備晚餐、你可能因爲公務必須馬上打一個重要的電話、你可能好不容易利用難得的休息時間正在收拾孩子凌亂的衣櫃,或者,你正開車帶着孩子行駛在交通狀況最複雜的路段……這時候,你需要一個溫順的羊羔最理性地配合你。然而一個小小的頑固的聲音卻突然回答你說:“不,我不!”——爲什麼這麼大的孩子就是在你最沒有功夫去處理他的時候,偏偏要不聽話,給你出難題?!一股怒火直頂腦門,你衝着他就大喊起來:“#¥※@……!!!”當然,在你情緒不是這麼緊張和激怒的情況下,你一定不會說出“某些話”。

但是,被情形和心情左右的你,還是說了。事後,你也許有點兒後悔……

於是,怎樣能讓自己在緊張的時刻儘量保持平靜呢?另外,兒童精神病學家、醫學博士LyndonD。Waugh說:“喊叫、怒吼其實是一種面對挫折的強烈迴應。事實上,當父母一時沒有更加有效的辦法去管教和約束孩子的時候,他們就會不自覺地大發脾氣。”那麼,如何讓孩子在這種時刻遠離那些讓人討厭的行爲也是父母同時需要考慮的問題了。

“在我最忙亂的時候,哪怕是孩子的一點點小過錯,都會激怒我朝他吼。唉,我怎麼能控制自己的脾氣呢?”

壓力會使你眼中的過錯放大。也許只是因爲他拒絕把外衣穿上,你就感覺“怒不可遏”。而事實上,對於三四歲的孩子來說,這種不聽話的卻是他這個年齡能夠被允許的“過錯”。所以關鍵還是在於父母怎樣學會控制自己的脾氣。這個年齡的孩子也正處在要學會認識情感、控制情緒的階段,父母們榜樣的力量是最有說服力的。

父母情緒失控容易傷害孩子

如果要發火,就趕緊跑到無人的地方去

在快要發火的時候,與其追問自己爲什麼發火,不如快點消掉怒火。當感覺自己控制不住就快發火時,不妨趕緊跑到一個無人的地方。

我在情緒不太好的時候,就會故意晚點下班。送走全部的患者後,關上診療室的門,獨自靜靜地坐着,或閉目養神,或聽聽音樂,等着情緒慢慢地平靜下來。因爲如果帶着不好的情緒回家,即使孩子沒有犯錯,自己也會無緣無故地發火。

在家裏,我感覺到自己要發火的時候,就會坦率地對孩子們說:“媽媽要發火了,待會兒再說吧!”然後趕緊走進洗手間。

到洗手間照一下鏡子,看到自己滿臉漲得通紅,於是我就漱漱口,然後坐到馬桶上冷靜情緒。一會兒之後,我就會感覺完全沒有必要這樣發火啊!於是漸漸地情緒也平靜下來了。消了火,再出去面對孩子們,就沒有那種攻擊性的衝動了。去超市或到公園散散步,也不失爲一種好辦法。

在經常發火的父母身邊長大的孩子,會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傷害,也會表現得沒有自信心,不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容易對別人發火,經常感到憂鬱,具有反抗、神經質、冷漠等性格,還會對世上的`一切都持否定的態度。

而這些在經常發火,或不會控制自己情緒、行爲的父母身邊成長的孩子,是無法獲得幸福的。

認爲每天不得不發火的父母們啊,請暫停你們的謾罵,因爲不管你發不發火,世界都不會因此發生絲毫的改變。但當你決定平靜下憤怒的情緒,儘量少發火的瞬間,你和你孩子的人生就會因此而改變。

父母情緒失控容易傷害孩子 第2張

怒火來襲時你需要:

幫助自己在這樣時刻制怒,可以採用這樣一個簡單有可行的方法:在你馬上就要爆發的時候,告訴自己“停!停!等會兒!”(如果說出聲音來也許會有點兒傻,但那樣或許更有效果!)然後,深呼吸,它能幫助你的“火山”暫時不要噴發。這時,告訴孩子:“我需要冷靜一下!”哪怕你正處在極其忙亂的情形中,這樣幾十秒鐘的平靜和平息是相當重要的,喝杯水或者洗把臉,在窗口透透氣。等你自己真的冷靜了,你再回來找到一個合理的勸說的方式:“如果你不趕緊穿上外衣,去看木偶劇就會遲到!你就只能更晚看到你喜歡的匹諾曹!”

你還需要知道:

小孩子的反應總是不可能像成年人一樣的,他們對變化的反應總是需要時間的。因此,你要在心裏對現實有一個合理的判斷:究竟是孩子太不配合?還是你完全可以更好的計劃時間,不至於此時如此的忙亂?

如果你知道自己現在做的決定或者將要進行的事情,孩子一定不會特別願意的話(比如因爲你突然有事,需要馬上帶着孩子離開遊樂場),那麼你就做就可以了,不一定非得把他說服“心甘情願”地遵從你的決定。這種說服的過程不僅是最耽誤時間的,而且也最容易把你推向情緒的極限。讓孩子自己去平復他的不滿,平衡這種挫折的心情。“我越是忙得沒有時間的時候,我越得不斷重複跟他說的話,這些重複的嘮叨就會拱我的火兒!我怎麼能讓他在這時候重視我的話呢?”

這時你需要:

如果你實在是已經嘮叨累了、疲了、剩下的只想狂吼亂叫了,那麼,你就暫時讓那些“違規行爲”從眼前晃過去吧。當然,這只是暫時“挽救”你的權宜之計。而這時候,當孩子發現你“投降“了,他會無情地測試你的決心和底線。如果他們破壞的規矩沒有那麼嚴重的話——比如在你打電話的時候多吃了好幾塊糖,或者你希望他按時睡覺(以便於你有一些時間工作)可他不,那就隨他去吧。

你還需要知道:

仍然不要忽視你自己對於那些規矩、紀律的嚴肅性。你也可以選擇適當的時候和孩子交流,告訴他:規矩仍然是規矩,因爲他總是不聽話,造成了你們之間不斷的矛盾。現在你暫時不約束他,只是爲了暫時避免矛盾。但你仍然會堅持貫徹你的要求。

找時間給自己放鬆一下,精神緊張、疲勞的父母常常容易對情勢判斷出現誤差,也不太容易想出高明的對付小東西的辦法。同時,也可以利用出遊、玩耍或者飯後散步的機會幫助孩子理解那些讓他討厭要求,在輕鬆愉快的情境下與孩子取得溝通。

父母情緒失控容易傷害孩子2

父母情緒失控,到底有多可怕

前兩天,看到一個讓人憤怒的新聞:

一對年輕夫妻在機場發生爭執,將2歲多的孩子扔在候機樓。爸爸坐飛機走了,媽媽開車跑了。警察發現孩子時,他的小臉都哭花了。

還好孩子沒出什麼事,被親屬接回了家。

去年的6月14日,四川達州,一名1歲的幼童從6樓墜落死亡。而把他扔出窗外的,竟是孩子的父親。這一天,還是孩子1歲生日。

孩子被扔下來的原因,只是因爲孩子奶奶抱怨孩子父親不爭氣,掙不到錢。孩子父親心生怨恨,一氣之下,就將孩子扔出了窗外,釀成難以彌補的遺憾。

情緒上頭的時候,人失去了理智,隨之而來的會有謾罵、拳腳相向,最終傷了他人,也傷了自己。

父母情緒失控,

傷害孩子的例子不在少數。

不管是對孩子造成身體傷害,

抑或是留下心靈創傷。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

而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父母情緒失控帶來的痛

到底要多少愛才能填補?

還記得電視劇《小歡喜》嗎?

劇裏邊英子的媽媽宋倩,讓我感觸頗多。她很愛女兒英子,並且儘自己的努力,給她最好的一切,可以說,孩子是她的全部。

但是,她卻常常情緒失控,總是朝英子發脾氣。

英子考了第二名,她沒有表揚孩子,還一臉愁容。這是我很不理解的地方,我讀書的時候,考進前十,我媽就會做大餐來獎勵我。

父母作爲成年人,希望對自己和身邊的事物,更有掌控力。對孩子,自然也是有期望的。當事情不如預期時,就很容易陷入沮喪焦慮中,繼而變得憤怒。

“你再哭,媽媽就不喜歡你了!”

“你到底想幹什麼?”

“你再這樣鬧,爸爸媽媽就不要你了!”

……

我們都曾在無意間讓孩子爲自己的壞情緒買了單。

父母情緒失控容易傷害孩子 第3張

壞情緒會讓孩子淪爲媽媽的“容器”

對於父母而言,吼叫或許只是1分鐘的事情,但對孩子而言,其傷害可能貫穿一生。

長期生活在吼式教育下的孩子,就像德國經典繪本《一生氣就大吼大叫的媽媽》裏的那隻小企鵝。

它被父母的吼叫嚇得魂飛魄散,內心充滿恐懼與不安全感,雖然想張口說話,表達心聲和需要,但又擔心沒有人聽。

久而久之,只能以不說話來回避傷害。弗洛伊德說過,未被表達的情緒永遠都不會消失。它們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會以激烈的方式爆發出來。

那些被吼後不說話的孩子,容易形成這幾種性格:

做事優柔寡斷,不自信;

懦弱,沒主見;

性格孤僻,不善交際和處理人際關係。

而更重要的是,這些孩子普遍沒有安全感,對親密關係有一種本能的排斥,不知道怎麼和家人相處。

父母控制好情緒,給孩子第一手好牌

父母的層次越高,往往越懂得控制情緒。面對問題,父母的好情緒,反而讓孩子更容易接受,也更好的教育了孩子。那麼,父母該如何做才能在自已有情緒時,不傷害孩子呢?

01

把發脾氣換成溝通

有情緒不可怕,“僞接納”才更可怕。接納真實的情緒,把發脾氣換成和孩子溝通,心情會平復很多。這樣,爸媽和孩子都不會被壞情緒所左右,孩子也更有安全感。

當孩子每一次得到情緒的真實反饋時,他就不會因爲猜測而不安或憤怒,他會逐漸理解並從中學會用同樣的方式去處理自己的情緒。

02

用同理心教育孩子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要時刻記住自己曾經也是個孩子。”作爲父母的我們也曾當過孩子,換位思考一下,理解孩子的想法,會更有效控制我們的情緒。

03

和孩子一同成長

因爲不懂孩子的生長規律,父母會把孩子的所有情緒都歸結爲不聽話。不懂孩子哭鬧背後的原因,情緒失控給孩子的心靈造成了巨大傷害。其實,處理孩子的這類情緒可能只要一個擁抱就可以了。

不要讓你的情緒,磨滅孩子通往美好世界的夢想。爲人父母,情緒穩定而樂觀,才能讓她在最初狹小的世界裏,慢慢對自己進行構造。

懷孕科普
新媽科普
育兒科普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