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科普 > 一個好習慣養成的四部曲

一個好習慣養成的四部曲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7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個好習慣養成的四部曲,寶寶的教育要從小抓起,作爲家長需要正確的引導,這樣寶寶才能夠懂得一些道理,養成良好的習慣,改掉錯誤的習慣,健康成長,下面一起來了解一下一個好習慣養成的四部曲。

一個好習慣養成的四部曲1

第一步:事先做思想工作

很多人都會,也經常做思想工作,但是我們現在常說的一句話,大家要記住,就是很重要的事說三遍。

舉個例子:

比如說孩子今天早上6點半起牀,我們要養成這個好習慣,我們來看這四步怎麼來做。

第一步,事先做思想工作。兒子,咱們明天6點半起牀,如何起牀呢?什麼時間起呢?咱們得算算,你看以前7點的時候就來不及了,要6點起的話有點早,比如說,洗漱用多長時間,吃飯用多長時間,路上用多長時間,上幼兒園用多長時間,爸爸媽媽上班,跟孩子商量好好以後一定達成一個約定的時間,比如說6點半,這是第一步驟。

但是這只是第一遍,第二遍到晚飯的時候,可以跟愛人溝通一下,我跟兒子今天達成了一個約定,明天早晨我們要進行一個偉大的工程,就是6點半按時起牀,媽媽說祝賀你們,然後強調,當孩子晚上睡覺的時候再一次跟孩子溝通,到晚安的時候,說兒子明天早上6點半爸爸準時來叫你,我們一個偉大的工程即將開始,晚安。重要的事說三遍,強化這種印象,第一步完成。

第二步:第一次做到。

早晨6點半按時起牀,其實如果就一次的話,所有家長都能做到,這裏面有兩個要點要注意,就是態度特別溫柔,行動特別堅決。

早晨6點半,輕輕地讓鬧鈴響起,像晨曲那樣,注意是溫柔的鬧鈴,不要很大聲地刺激孩子,說兒子,該起牀了,是不是沒睡醒,其實老爸也沒睡醒。爸爸現在跟你說話是在半睡半醒之間,其實起牀這個問題困擾人們三百多年了,但今天老爸跟你合作,按按時起牀。醒不來爸爸抱你,抱起來還不起,在抱起來,然後穿衣服,不穿我幫你穿,最後留一隻襪子讓他自己穿,這時候就醒來了。這個過程是非常溫柔的,但是行動很堅決,你不起我抱你起,不穿我幫你穿。

第三步:獎勵。

有的家長是這樣獎勵的,說兒子啊如果明天早上6點半起牀,爸爸就獎勵你看半小時動畫片。這個名義上是獎勵,本質上屬於交換。

獎勵應該是一種讚賞,應該是一種感激,這時候你的內心是喜悅的。

早上6點半能按時起牀,吃完飯帶孩子上學,路上聽着歌,兒子今天爸爸心情特別好,你聞空氣中好像有花香一樣,爲什麼呢,你看媽媽早上起牀的時候還化妝,上班今天也會提前,什麼原因因呢,是因爲咱們第一次合作,按時起牀。全家今天早上都從容,爸爸特別感激你,就這樣合作下去將來會越來越好的。

爸爸給你買了一個禮物,從兜裏掏出一個事先準備好的禮物送給孩子,讓孩子幸福着你的幸福,他因爲起牀這件事,有自自我效能感,成就感,進而有安全感和歸屬感。這樣一個好習慣的養成是非常有成效的。

第四步:重複21天。

這是固定認知形成習慣的一個規律,很多人認爲這一步很難,其實第一次做到了,第二次第三次也能做到。爲什麼很多人堅持不了,就是對這一件事的意義認識不深。

比如剛纔舉的例子,起牀這件事,平時可能半個小時都起不來,這次十幾分鍾就起來了,養成這個好習慣不僅不花時間,而且還省了很多時間。

一個好習慣養成的四部曲2

一、習慣是什麼?

習慣實際上一種動作定型,是一種自動化的、穩定的、不容易改變的動作。習慣動作已經進入潛意識,不需要經過大腦思考,不需要刻意用意志去控制。

一個人好習慣越多,對這個人成長越有利。相反,一個人壞習慣越多,就越阻礙這個人成功的機會。

二、習慣的最佳養成時期

教育是什麼?葉聖陶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

那麼培養習慣的最佳時期在什麼時候?在幼兒階段和小學階段。在幼兒階段家長要特別重視孩子的生活習慣的培養。比如:按時起牀,自己穿衣,自己洗臉、刷牙,吃飯不掉飯,做事不磨蹭、動作要快等等。在小學階段,則要儘可能多地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比如:做完作業自己檢查,不會的字自己查字典,按時學習,寫完作業後自己整理好書包,在外面要留心觀察。

有一個美國孩子,媽媽想從小培養培養他做事的好習慣,就要求這個孩子負責洗碗,美國孩子不同意,就是不肯洗碗,媽媽說了很多次,孩子就是不配合。這個美國媽媽做得也真絕。他見跟孩子說理無效,當天就在家門上帖了一張紙條:上面寫着四個字:罷工通知。理由如下:因爲媽媽工作很辛苦,想讓孩子給幫幫忙,洗洗碗,但因爲孩子只知道享受權利,卻不肯盡義務。所以,從今天起,媽媽不做飯了,各人自行解決吃飯問題。當天美國就一個人在外面吃,連着幾天不肯做飯。這個孩子真急了,不可能天天啃麪包呀,自然投降。主動跟媽媽承認錯誤,要求洗碗。媽媽說:不是洗一天,要洗就得洗一年。孩子說:行呀,只要你做飯,洗碗我包了,甭說洗一年,洗十年也成呀。

總的來說,抓習慣:小時要嚴,大了就可以放鬆一點。習慣一定要從小培養,因爲孩子越小,可塑性越強,越容易塑造。家長還要儘量避免在青春期強迫孩子糾正不很習慣。

我們做家長的,培養孩子習慣,要把握一個原則:多做塑造工作,少做改造工作。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要讓孩子從小到大要養成各種各樣的習慣,我們在孩子還沒形成習慣前,就要注意糾正和引導孩子多形成好習慣。這就是多“塑造”。因爲這樣容易。但有時一留神孩子形成了許多不良習慣,等家長意識到時,要想改,這就難了許多,這就是“改造”。

小學階段除了要繼續管、教以外,也要重視疏和導,做到管、教、疏、導同時並用;孩子越是長大,管和教就應該逐漸減少,而疏和導就越來越處於重要地位。孩子越大,就越要增加“疏”和“導”的分量。

孩子進入初中,父母對孩子的“疏”和“導”就應該佔據重要地位了。進入初中階段的孩子已經有了較強的獨立意識,尤其是這個階段的孩子的逆反、對抗心理較強,他們已經不再屈從父母的管束和說教,希望父母尊重他們,與他們平等的溝通。這時,激勵和引導就應成爲教育孩子的主導原則和方法了。

總之,如果父母能綜合運用管、教、疏、導的四個原則,注意在孩子的不同成長階段採用側重點不同的教育方式,就能使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收到理想的效果。

當然,以上四原則要想有效實施,必須建立在父母對孩子的尊重和關愛之上的。沒有對孩子的尊重就不會有對孩子的有效教育。沒有對孩子的關愛之情,就不會有對孩子良好的情感溝通和良好親子關係的建立,當然也不會有有效的教育。

而且,一個教育水平越高的家長,一個越有教育智慧的家長,越善長於“疏”和“導”。對“管”和“教”用的成分就用的極少。因爲他們總能抓住孩子的內心需求,總能把握孩子的內心感受,隨機進行引導。這就已經是考驗每個家長的教育智慧的問題了。

三、孩子最應該養成的十二個習慣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出,21世紀教育的使命是幫助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學習、學會共處。基於以上四個學會,我們認爲培養孩子習慣應該集中在三大塊,即:做人、做事和學習。而每一大塊又列出了四個指標:

做人:真誠待人、誠實守信、認真負責、自信自強;

做事:遵守規則、講究效率、友善合作、合理消費;

學習:主動學習、獨立思考、學用結合、總結反思。

一年級孩子應該養成的學習上的`好習慣:

1、集中注意力

2、踊躍舉手發言

3、書寫規範

4、按時完成作業

5、自己看課程表、自己整理書包

6、珍惜時間,學習上不磨蹭

7、認真、細心、不馬虎

8、正確的坐姿、看姿等

四、培養孩子習慣要注意的八個原則

1、父母要以身作則。父母要注意身教,“父母的一舉一動,都要做孩子的榜樣,因爲兒童的模仿能力強,看到好的舉動,無形中就會模仿,反之也一樣,所以,父母要多給孩子正面的形象。所以說: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對於外界是全方位吸收的,看到什麼學什麼。

所以在孩子的情商方面,孩子更多的是受到家庭的影響、父母的影響。一個家長的人生經驗、身心修養、平時的爲人處世,都在無形中影響着孩子,也決定了家庭教育的水準,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於孩子長大以後少走彎路,儘可能地避開來自生活的無畏打擊和挫折,從而更加迅速地取得成功。

2、要注意孩子的第一次。“無論什麼事,第一次做得好,第二次就容易做得好;第一次做錯,第二次就容易做錯。舉個例:孩子第一次寫作業拿筆的位置不對,父母沒有看到,那麼下一次孩子又會是那樣拿筆,父母又沒有看到,等到父母發覺,這種拿筆的姿勢已經重複了幾次了,要矯正就有一定的難度了,孩子開始不習慣了。再比如:孩子第一次在寫作業時,低着有着,哈着腰,父母如果注意了,馬上糾正。那麼下次孩子就會知道這樣不對,多重複幾次正確的寫字姿勢,很容易就改過來了。

所以會教孩子的父母,特別留意孩子的第一次,做父母的要格外留意孩子的第一次,並隨時糾正,以免養成不好的習慣!

3、培養習慣過程中不要有例外。一是時間上不要有例外,二是空間上也不要有例外。這其實是培養孩子習慣過程中一個“立”的過程,就是要保持養成習慣的連續性。儘量做到天天堅持,中間儘量不要斷開。比如:你想培養孩子看課外書的習慣,那就要做到讓孩子每天都看一會兒,這樣久而久之,這個孩子看書的習慣就出來了。但是有些父母不是這樣,在這個過程中,總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今天忙起來了,就不讓孩子看了,明天帶孩子出去玩了,又不看了,或者過兩天又有個什麼事,又沒讓孩子看,所以這個習慣就很難養成。

一個好習慣養成的四部曲

所以我們在培養孩子養成一個新習慣的過程中,要做到“連續”兩字。

還有一種“連”,也要注意。那就是社會、學校、家庭三者的教育要統一,要做到所有家庭成員要統一。這樣一個好習慣就更容易養成。

比如:培養一個孩子不要亂丟垃圾,老師強調學生不能亂丟垃圾,學生在學校做得很好,不亂丟。但是一出校門回到家裏,父母不強調,有的父母甚至自己在街上亂丟,孩子看到了,既然父母能丟,路上的人都能丟,那我也丟吧。學校在給孩子“建立”這個習慣,但是家庭和社會卻在教孩子“破壞”這個習慣。最後相互抵消,孩子的好習慣還是沒有建立起來。

在家裏培養習慣也一樣,有時家裏對孩子的管理意見也不統一。比如:孩子小時,父母堅持不餵飯,讓孩子自己吃,孩子的習慣快養成了,但是父母可能有事忙去了,把孩子寄到爺爺媽媽家,爺爺奶奶看孫子吃得慢,心疼,又去主動喂孩子,這樣孩子自己吃飯的這個習慣也就難養成。

我再強調一下習慣的“立”與“破”。

1、學校、家庭、社會盡量達到統一。

2、時間上要儘量天天堅持,不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3、有意識的“立”好習慣,“破”壞習慣。

對於遊戲也一樣,許多孩子不知不覺間就養成了打遊戲的習慣。而遊戲又設計得很巧妙,天天勾着你,讓你不能一下子過關。這樣孩子就天天想着遊戲,因爲沒過關,總想過關,所以就天天打。而家長又沒意識到要“破”一下。所以我個人認爲:如果家長每天安排孩子打一個小時的電腦遊戲,還不如把這些時間全部安排到星期天一天去。讓孩子完飽,最好讓孩子打過所有的關。這樣因爲孩子征服了遊戲,就會慢慢對這個遊戲的興趣減淡!

所以說:對於好習慣,家長要善於“立”,對於壞習慣,家長要善於破。

4、要發揮孩子的主動性。在兒童習慣養成的過程中,有一個誤區存在,那就是習慣養成的過程變成了奴役兒童的過程。什麼意思呢?就是大人在研究習慣,大人在定規範,強迫孩子去執行,這樣做就很可怕,孩子始終處於被動中,處於父母的高壓下,孩子自己的主動性發揮不出來。有的父母就採用這種“逼”的方式,“壓”的方式,每天逼孩子彈琴多長時間,逼孩子每天看書多長時間,逼孩子每天必須要完成什麼什麼任務……一直約束着孩子,始終不敢放手讓孩子自己管理自己,這樣的孩子就特別被動。到了中學,孩子到學校住校了,父母沒有條件管理孩子了,孩子自己也沒學會管理自己,自己沒有學會約束自己,結果就開始下滑。

中國教育的一大敗筆可以說就是把太多的教育變成了一種從上到下的要求,而沒有一個從下激發出來的主動的需求。

所以其實真正好的教育應該是自我教育,會教育的父母是會想方設法調動孩子的主動性,讓孩子自己學會管理自己,自己學會約束自己,充分調動孩子自己養成習慣的主動性,要讓孩子覺得養成這個習慣對自己會有很大的幫助,讓孩子覺得我喜歡養成這個習慣。這纔是最考驗家長教育智慧的地方。也是評價一個家長教育水平的重要標誌。

5、要持之以恆,循序漸進。

6、要給以孩子積極的鼓勵。

7、培養習慣要少說教,多訓練。從身邊的小事做起。

要知道,孩子,特別是很小的孩子,他不能理解太高太大的事情,給他講大道理沒用。要讓他明白什麼是愛心、孝心,最好的辦法就是用“做”的,鼓勵孩子人身邊的小事做起。比如:孩子總把家裏搞得很亂,家裏剛剛收拾好,又被孩子弄亂了,父母看到了,氣不打一處來,一邊說孩子:你怎麼這麼不懂事,沒看到家裏剛剛收拾好嗎?爸爸媽媽這麼辛苦,你也不體諒體諒父母。然後這邊呢,又不讓孩子收拾,自己又趕緊收拾好。

懷孕科普
新媽科普
育兒科普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