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美文 > 端午節的詩句和由來

端午節的詩句和由來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2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端午節的詩句和由來,端午節在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龍舟節等,端午節源於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端午節也是爲了紀念詩人屈原,古來就有做糉子吃糉子的習俗,下面分享端午節的詩句和由來。

端午節的詩句和由來1

端午節的優美詩句

1、四時花競巧,九子糉爭新。——唐·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羣臣探得神字》

2、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唐·殷堯潘《端午日》

3、好酒沈醉酬佳節,十分酒,一分歌。——宋·蘇軾《少年遊元宵贈黃守徐君猷》

4、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唐·文秀《端午》

5、浣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將浮彩舟。靈均何年歌已矣,哀謠振楫從此起。揚

枹擊節雷闐闐,亂流齊進聲轟然。蛟龍得雨鬐鬣動,螮蝀飲河形影聯。刺史臨流搴翠幃,

揭竿命爵分雌雄。先鳴餘勇爭鼓舞,未至銜枚顏色沮。——唐·劉禹錫《競渡曲》

6、綵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鬣。佳人相見一千年。——宋·蘇軾《浣溪沙

端午》下闋

端午節的詩句和由來

7、條脫閒揎系五絲。——宋·李清照失調名《端午》詞斷句

8、艤彩舫,看龍舟兩兩,波心齊發。奇絕。難畫處,激起浪花,飛着湖間雪。畫鼓喧雷,紅旗閃電,奪罷錦標方徹。——宋·黃裳《喜遷鶯·端午泛湖》

9、朱顏老去,清風好在,未減佳辰歡聚。趣臘酒深斟,菖蒲細糝,圍坐從兒女。還同子美,江村長夏,閒對燕飛鷗舞。——宋·晁補之《永遇樂·端午》

10、高詠楚辭酬午日,天涯節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紅。無人知此意。歌罷滿簾風。萬事一身傷老矣,戎葵凝笑牆東。酒杯深淺去年同。試澆橋下水。今夕到湘中。———宋·陳與義《臨江仙》

11、沈湘人去已遠,勸君休對酒,感時懷古。慢囀鶯喉,輕敲象板,勝讀《離騷》章句。—宋·楊無咎《齊天樂·端午》

12、淡妝濃抹,西湖人面兩奇絕。菖蒲角黍家家節。水戲魚龍,十里畫簾揭。凌波無限生塵襪,冰肌瑩徹香羅雪。遊船且莫催歸楫,遮莫黃昏,天外有新月。—宋·趙長卿《醉落魄·重午》

13、年年端午風兼雨,似爲屈原陳昔冤。我欲於誰論許事,舍南舍北鵓鳩喧。——宋·趙蕃,《端午三首》其二

14、紅藕絲,白藕絲,艾虎衫裁金縷衣。釵頭雙荔枝。鬢符兒,背符兒,"鬼"在心頭符怎知?相思十二時。——宋·李石《長相思·重午》

15、醉看葵柳懷舊事,饞思櫻筍夢吾廬。向時癡絕今愁絕,自讀《離騷》些老夫。

16、楚湘舊俗,記包黍沈流,緬懷忠節。誰挽汨羅千丈雪,一洗些魂離別。——張榘《念奴嬌》

17、梅夏暗絲雨,春秋扇浪風。香蘆結黍趁天中。五日淒涼千古、 與誰同?——万俟詠《南歌子》

18、競渡齊登杉板船,布標懸處捷爭先。歸來落日斜檐下,笑指榕枝艾葉鮮。——錢琦《竹枝詞》

19、我遊南賓春暮時,蜀船曾系掛猿枝。雲迷江岸屈原塔,花落空山夏禹祠。——陸游《三峽歌》

20、好是佳旦稱觴,班衣拜舞,有鵷雛相對。後院嬋娟爭勸酒,端午彩絲雙緊。——王邁《念奴嬌》

端午節的由來

1、端午節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民俗大節,最初是古代百越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在上古時代就有以龍舟競渡形式祭祀龍祖的習俗。

2、因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端午節抱石跳汨羅江自盡,後亦將端午節作爲紀念屈原的節日;個別地方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

3、總的來說,端午節起源於南方百越圖騰祭祀,把端午視爲“惡月惡日”起於北方,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附會紀念屈原跳江自盡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最後形成端午節文化內涵相沿迄今。

4、“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現在的“端午”。《燕京歲時記》記載:“初五爲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

5、在湖北、湖南、貴州、四川一帶,端午節又分爲大端午與小端午。小端午爲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大端午爲每年農曆五月十五日。

端午節的詩句和由來2

關於端午節的古詩有:

1、《和端午》北宋·張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釋義:

龍舟競賽爲的是深切悲念屈原的千古奇冤,忠烈之魂一去千載哪裏還能回還啊!

國破身亡如今還能有什麼呢?唉!只留下千古絕唱之離騷在人世間了!

主題:這首詩悽清悲切、情意深沉。此詩從端午競渡寫起,看似簡單,實則意蘊深遠,因爲龍舟競渡是爲了拯救和悲悼屈原的千載冤魂。全詩慷慨悲壯,意境直轉而上、宏闊高遠。

端午節的詩句和由來 第2張

2、《己酉端午》元末明初·貝瓊:

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

海榴花發應相笑,無酒淵明亦獨醒。

釋義:

己酉年的端午那天,天公不作美,狂風大作,暴雨傾盆,一眼望去,一片天昏地暗。整個汨羅江上,沒有一處可以讓人競渡龍舟,藉以憑弔遠古英雄屈原的靈魂。

石榴花如火地開着,似乎正在笑話我。我只好自我解嘲道:其實陶淵明即使不喝酒,也一樣仰慕屈原卓然不羣的清醒;今天,我雖無法憑弔屈原,也一樣仰慕他。

主題:這首詩先寫景,再興嘆,描述端午節的天氣昏暗而有風雨,感慨因風雨而無人在汨羅江上對屈原表示祭奠和懷念;之後詩人借用榴花之“笑”的擬人手法以及陶淵明的'典故,表達了自己雖懷才不遇但能灑脫面對的情感,表現了詩人寬廣的胸懷和豁達的態度。

3、《端午三首·其一》南宋·趙蕃:

謾說投詩贈汨羅,身今且樂奈渠何。

嘗聞求福木居士,試向艾人成祝呵。

釋義:

都說作詩是爲了贈汨羅江,作爲當今的快樂又奈何。

我曾經聽說對木雕神像祈求幸福,試着向用艾束爲的人形祝福啊!

主題:這首詩寫端午節人們對屈原的祭念,表現了人們對屈原的同情。反映了詩人的詩具有強烈的抒情色彩,善於運用對仗的藝術風格。

端午節的詩句和由來3

端午節(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

“端午節是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起源於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

端午是“飛龍在天”吉祥日,龍及龍舟文化貫穿在端午節的傳承歷史中。節日有吃糉子、賽龍舟、掛艾草等習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龍舟競渡。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爲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是世界各國慶賀節日之一。

其中不少詩人吟詩一首以頌端午。

端午節的詩句和由來 第3張

端午節習俗

1、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 ,“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遊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巖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划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2、端午食糉

端午節吃糉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糉子,又叫“角黍”、“筒糉”。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糉”。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爲廣東鹼水糉。

晉代,糉子被正式定爲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糉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糉子稱“益智糉”。 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糉,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糉。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糉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