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 > 9個關於家暴背後的真相

9個關於家暴背後的真相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1.9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他可是個教授,怎麼可能打人呢?

9個關於家暴背後的真相

加班會發生在任何家庭中。

一個人是否舉起拳頭。不取決於他的學歷、收入、種族和職業,實際上,高知人羣的暴力可能更加隱蔽,此時及時取證與驗傷就更爲重要。

2、他喝多了酒,纔會打你的!

酒精不該是暴力的藉口。

多數暴力行爲是有意向的選擇,通常,施暴者即使受到酒精和壓力的影響,也會理智地將施暴地點選在家裏,遭遇家暴,必要時可在當地法院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

3、一個巴掌拍不響,無端端他會打你?

不要給施暴者找藉口。

暴力就是暴力本身,爲施暴者尋找施暴的理由。將暴力歸咎於受害者,也是一種暴力。

4、他就是說話不好聽,又沒打你。

情感暴力也是家暴。

除了肢體暴力外,諸如貶低,否認價值,侮辱,物化以及冷暴力等情感暴力,也是常見的施暴方法。

5、被打了怎麼還不離婚?這就是你的問題了。

受害者的脫離有時並不容易。

離開並不容易,長期暴力下形成的受暴者綜合徵,糟糕的經濟處境和社會支持、逼近的暴力威脅,常常會讓受害者原地打轉,而指責,是一種二次傷害。

6、控制你是因爲太愛你,打你是太在乎你了。

控制,從來都不是愛。

家庭暴力是一種行爲模式,包括重複使用身體傷害,威脅,恐嚇,孤立,經濟控制等,而愛是溫柔的,體諒的,推己及人的,最重要的是,它是安全的。

7、現在的媒體真極端,家暴傷亡其實極少。

家暴有時是最威脅的地方。

自2016年3月到2019年12月,僅媒體報道的家暴案件中,就有超過900名女性死於丈夫或伴侶之手。平均而言,每5天大約就有3名女性死於家庭暴力。

根據最高法發佈的《司法大數據之離婚糾紛》,2016~2017年,在全國離婚糾紛涉及家暴的一審審結案件中,有9143%的案件是男性對女性實施家暴

8、爲了孩子也要忍一忍

目睹暴力,是童年創傷。

孩子長期成長在暴爲環境下,易出現習得性暴力行爲,形成家暴代際傳遞。一個長達20年的研究發現,孩童階段曾目睹或聽到家暴的人,成年後出現暴力行爲的數量是對照組的3倍。

9、都要離婚了,你還怕啥?

暴力不會隨着離開而終止。

逃離家暴時,是女性最有可能受到嚴重傷害或謀殺的時刻。一項研究指出,有關親密關係的殺人案中,約有一半發生在分離後的2個月內,而分居更是家暴的高風險因素。

家暴不是家務事

家暴不是家務事,是違法犯罪行爲。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明確規定:“國家禁止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家暴製造的血淚悲劇乃至命案不勝枚舉,對家暴必須零容忍!

當下,“對家暴說不”已成爲社會輿論的共識,但在現實生活中,反家暴保護網仍存在不夠密實、牢固之處。以“人身安全保護令”爲例,這道“阻隔家暴的一道隔離牆”,對受害者們是強有力的保護。不過,不少受害者或是不瞭解,或是在申請時因證據不充分被駁回,從而無法通過保護令保護自己。

對此,曾有人士就改進保護令申請程序、延長保護期等提出多項建議。這些建言是否可行尚需討論,但不爭的事實是,進一步強化防護網是受害者的正當訴求,也是建設法治社會的應有之義。

此外,保護受害者,還需進一步突破陳舊觀念束縛,化理念爲行動。對受害者來說,要勇於說不,決不能認爲家醜不可外揚而忍聲吞氣;對社會來說,則需消除“家暴只是兩口子吵吵鬧鬧”的偏見;對監管者來說,更需認識到批評教育並不能有效阻遏加害者,必須強化法治約束與懲戒力度。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