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看黃梅戲有感

看黃梅戲有感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4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看黃梅戲有感,黃梅戲與京劇、越劇、評劇、豫劇並稱中國五大劇種,漢族戲曲之一。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這也是爲什麼那麼多人喜歡的原因之一,以下看黃梅戲有感。

看黃梅戲有感1

以前,我老覺得黃梅戲、京劇非常老土,而且只適合那些老年人唱。但是,自從那次排練後,我改變了我的看法。

一天,同學的奶奶讓我和同學一起去學唱黃梅戲。聽了這個消息,我猶如打了霜的茄子焉了,而且我從業沒有唱過這些戲,總認爲自己唱不好。而這次卻讓我去唱,豈不是自討苦吃?

我抱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向排練的地方,剛進門,只見裏面早已人山人海,把整個居委會圍了個水泄不通,都是老奶奶!我緊張地想:這麼多人,一看就知道是經過訓練的,我等會兒唱不好,豈不是出盡洋相!

開始上課了,由於我們這幾個插班生一點也不會,於是便傻呆呆地坐着,聽他們唱。慢慢地,我聽得津津有味、聽得如癡如醉,咦,怎麼黃梅戲也這麼好聽呀,我疑惑地想。不知不覺,我們也學着會唱了幾首。誰知,一位老奶奶竟想出了一個對我們來說的壞點子叫我們兩個小孩子唱。天啊,猶如晴天霹靂,我們兩人面面相覷,但在另一位老奶奶的幫助下,我咬了咬牙,起了頭

唱完後,大家情不自禁地爲我們鼓掌,誇我們學得快、唱得好。漸漸的,我喜歡上了黃梅戲,而且越聽越喜歡,越聽越覺得黃梅戲好聽

原來黃梅戲也很好聽,以前小瞧了它,今後可不能這樣哦!

篇二:黃梅戲

說實話,我以前一點也不喜歡中國的傳統戲曲,因爲在我的印象裏,它們一般都只是依依呀呀的唱個不停一點也沒有趣味。

但是,幾年前在電視上看到的一段黃梅戲,改變了我對他們的看法。

表演者的嗓音是那麼輕柔,音樂也那麼優美,聽過以後,給人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我想,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吧。

黃梅戲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據史料記載,早於唐代時期,黃梅採茶歌就很盛行,經宋代民歌民歌的發展、元代雜劇的影響,逐漸形成民間戲曲雛形。黃梅縣戲風更盛。明崇貞年間,黃梅知縣曾維倫在《黃梅風教論》中就有十月爲鄉戲的記述。清道光九年,在別霽林的《問花水榭詩集》中,一首竹枝詞的描述就更爲生動:多雲山上稻蓀多,太白湖中漁出波。相約今年酬社主,村村齊唱採茶歌。

黃梅戲不但優美動人,而且還有這麼悠久的傳說呀。

我覺得,現在中國的傳統戲曲越來越不受歡迎了,取而代之的是流行歌曲,雖然流行歌曲確實有它的優點,但是我們也不能因爲它而忘了中國的傳統戲曲呀!我們只要用心去體會不難發現傳統戲曲的美妙之處。所以,請大家和我一起,去體會中國傳統戲曲的優美,相信大家一定會愛上它們!

看黃梅戲有感

篇三:黃梅戲

黃梅戲是我們的家鄉戲,與我們每個人都有密切的聯繫。像小樹苗與太陽,像小魚和大海,像紅花和綠葉委婉動聽的黃梅戲是地地道道的安慶的地方戲種,充滿濃郁的鄉音鄉情。

在安慶城鎮農村,不分男女老少,聽到旋律優美的黃梅戲曲調,就會激動不已,甚至情不自禁地跟着唱起來。有人說,不會唱黃梅戲,算不得真正的安慶人。然而我,就是在黃梅之音中長大的。

篇四:安徽黃梅戲

黃梅戲,舊稱“黃梅調”或“採茶戲”,源於湖北黃梅地區。黃梅戲用安慶語言念唱,唱腔淳樸流暢,明快抒情,具有豐富的表現力;黃梅戲的表演質樸細緻,真實活潑;黃梅戲來自於民間,雅俗共賞、怡情悅性。

黃梅戲用她那淳樸流暢、質樸細緻、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清新的鄉土風味,真正迎來了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藝術春天。上世紀50年代,《天仙配》、《女駙馬》、《羅帕記》等衆多優秀的劇目不斷推出,國內外的觀衆,也認識並接受了黃梅戲,使黃梅戲從鄉村草臺登上了都市的大雅之堂,最終成爲馳名海內外的著名劇種。黃梅戲的劇目和演員曾獲得衆多獎項,多次赴香港、澳門、新加坡、德國、臺灣、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演出,獲得廣泛的好評,被外國友人譽爲”中國的鄉村音樂”。

驕傲和光榮已成爲歷史,新世紀已經打開希望之門,如今的安徽黃梅戲又涌現出如馬蘭、黃新德等爲代表的衆多新人。希望新一代黃梅戲傳人承前啓後,繼往開來,用青春、美麗和智慧,創造新的燦爛……

看黃梅戲有感 第2張

篇五:黃梅戲

“黃梅戲”,大家一定很熟悉。現在,黃梅戲以有了二百多年的歷史。今天,我算是初次看黃梅戲。首先是一個小品展現在我的面前。隨後,今天的戲曲開始了。

故事是這樣的:薛老爺的大夫人不會生小孩,薛老爺又娶了二夫人,二夫人很快便懷上了孩子,大夫人很是嫉妒。正好,薛老爺上京趕考,大夫人就想乘機xx二夫人。老爺走後,大夫人將二夫人鎖在磨房之中,天天叫她磨麪粉。時不時還用鞭子抽打,有一次,大夫人打罵完後,又狠心地用力踢了一腳二夫人的肚子,疼得直叫喚。大夫人的貼身丫環紅蓮是個好人,很可憐二夫人。送走大夫人後,便急匆匆地趕去看二夫人。剛到門口,便聽到嬰兒的啼哭聲,一個小生命在磨房裏誕生了。二夫人生了個男孩兒!爲了防止大夫人禍害小公子,二夫人狠了狠心,讓紅蓮把小公子送走。13年後,小公子繼保長大了。薛老爺也當了官,準備接全家到京城。大夫人在三更天時放火燒了磨房,好在紅蓮事先把二夫人放走了。不久,出來尋母的繼保與二夫人相認,大夫人被薛家趕了出去。5年過去了,繼保高中狀元。養父養母想與他相認,沒想到,這繼保只顧面子,不認人,把雙親害死,自己也遭到報應。

剛開始,大家都以爲繼保可能不會認養父養母,果然,被大家猜中了。忘恩負義的繼保只顧自己的面子,什麼別人回笑話,什麼認了在朝庭上沒有立足之地。還不都是藉口,認了,百姓肯定說他是個好官,不認,反而會遭到別人的斥責,說他是個不孝之子。養父養母含辛茹苦地把他帶大,怕他餓着,夜裏凍着。頓頓給他吃好的,生怕他吃不飽,覺得不好吃。。。。。。

總之,大家不要做向薛繼保這樣忘恩負義的小人,別人待你好,你也要待別人好。

看黃梅戲有感2

我們中華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歷史,戲劇就是其中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在中華大地上閃閃發光。戲劇是中華民族特有藝術文化。千百年來,它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影響着中國,影響着世界。

黃梅戲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影響十分深遠。它發源於湖北黃梅縣,是由民間的山歌小調發展而成的。它以抒情見長,韻味豐富、優美、動聽,其唱腔如行雲流水,委婉清新、細膩動人,具有芬芳的泥土氣息,而且通俗易懂,易於普及,深受各地人民羣衆的喜愛。

黃梅戲在劇目方面,號稱“大戲三十六本,小戲七十二折”。大戲主要表現的是當時人民對階級壓迫、貧富懸殊的`現實不滿和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嚮往。小戲大都表現的是農村勞動者的生活片段。主要劇目有:《天仙配》、《女駙馬》、《牛郎織女》、《羅帕記》、《慈母淚》、《三搜國丈府》、《蕎麥記》等。其中以《天仙配》最爲著名,先後改編成爲電視劇,電影。

看黃梅戲有感 第3張

《天仙配》主要講述了 七仙女厭惡天宮歲月的冷清,對董永由同情而至鍾情,就不顧森嚴天規,奔向人間。槐蔭樹下遇到了董永,傾訴衷曲,二人於是結爲夫妻。兩夫妻正向往未來,憧憬幸福,忽聞玉帝旨意,令七仙女即刻回宮,否則禍及董永,七仙女不得已與董永分別……“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從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雙雙把家還……”這段唯美的愛情,完全的融入到了那優美動聽的黃梅戲中,讓觀衆讚歎不已,心曠神怡。

黃梅戲,演的是淳樸,唱的是淳樸,說的還是淳樸……一代又一代的農民在戲中懂得了樸實,像泥土一樣,毫無雜質。

看黃梅戲有感3

黃梅戲是我國戲曲的主要地方劇種。黃梅戲發源地在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的地區。一百多年以前,這裏流行"黃梅調"也叫"採茶戲"。這種小戲中的一個支派逐漸東移,在安徽安慶地區成了氣候,形成了後來的黃梅戲。 早期的黃梅戲多是把當地的民歌小調直接搬上舞臺,表現當地生活尤其是農村生活的故事。比如《打豬草》說的就是一個農村男孩與一個女孩因打草損壞了農作物產生矛盾,通過對歌化解矛盾的故事。其中的"郎對花,姐對花,一對對到田埂下……"早已成了流行歌曲。

又如《夫妻觀燈》,通過一對青年夫婦元宵節觀燈的見聞,描繪了市井生活的豐富多彩。不久,黃梅戲在搬演大戲上也有了成績。這些大戲主要是受"青陽腔"、"徽調"的影響而產生的故事完整的整本大戲,像《烏金記》,《七仙女下凡》等。其中的《七仙女下凡》幾經磨礪修改,最終定爲《天仙配》,成了黃梅戲最有影響的代表作品。要指出的是,早期的黃梅戲,基本上是農民自娛自樂的一種文藝形式。 從20世紀20年代起,黃梅戲日趨成型,也逐漸走上了職業演出的道路,其重要標誌之一即是演出地點從農村走上了城市舞臺。

看黃梅戲有感 第4張

先是在安徽懷寧一帶出現了專業班社。懷寧素有"戲鄉"的稱號。這裏唱黃梅調十分興盛。從演出一方來說,戲目多、人才多、班社多;從看戲者一方來說,觀衆多、市場多。於是,一批戲班應運而生。1926年,著名演員丁永泉(旦角)、曹增祥(小生)、丁和壽(丑角)等所在的班社活躍於安慶市區,此後在這裏紮根。 黃梅戲進入城市以後,受到了京劇、越劇、揚劇、淮劇、評劇等劇種的影響,在表演上有了很大的改進。從劇目上看,改編、移植了其他劇種的好戲如《文素臣》、《宏碧緣》、《華麗緣》、《蜜蜂記》等。從音樂上看,傳統唱腔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主要是減少了傳統唱腔中帶有濃郁方言土語色彩的墊字,這樣,唱腔簡潔、明快,從字面上也好讀易懂。

從表演上看,吸收了兄弟劇種的一些程式化動作。 如開門、關門、圓場、喝酒等動作。其他在服裝、道具、裝置、伴奏等許多方面都比農村演出時有了發展。這一時期的黃梅戲尤其是40年代的黃梅戲,已經成熟。 黃梅戲的更大發展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由於國家對地方戲曲給予足夠的重視,爲加強藝術力量,安徽省陸續選派一些文學、戲劇、音樂、美術方面的專門人才參加了黃梅戲的改革工作。新老文藝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使黃梅戲的整體面貌煥然一新。黃梅戲從安慶小戲一躍而成爲安徽省最大的劇種。至今,黃梅戲與黃山一起,並稱"安徽二黃",成爲安徽省的驕傲。 這一時期的黃梅戲,唱腔唱法都有了改革,音樂方面增強了"平詞"類唱腔的表現力,突破了"花腔"只能專戲專用的束縛,同時,巧妙地借鑑民歌和其他音樂成分,創造出與傳統唱腔相協調的新腔。

伴奏上,也不再是若斷若續的"三打七唱",而是建立了以中樂爲主的中西混合樂隊,從音樂氣氛上大大提高了劇種的表現力。這一時期演出的劇目很多,但大都進行了整理、重編。如《打豬草》、《夫妻觀燈》、《天仙配》、《藍橋汲水》、《補背褡》、《梁山伯與祝英臺》、《秦雪梅弔孝》、《柳樹井》、《春香傳》、《女駙馬》、《牛郎織女》、《黨的女兒》、《江姐》、《劉三姐》等不勝枚舉。 其中的《天仙配》、《女駙馬》、《牛郎織女》、拍成了電影,爲黃梅戲的廣泛流傳,爲保留黃梅戲藝術家的卓越風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提到黃梅戲藝術,就不能不提起爲黃梅戲藝術做出巨大貢獻的一批老藝術家,如嚴鳳英、王少舫、潘璟琍等。其中,尤其以嚴鳳英最爲突出。至今,人們只要提起黃梅戲,就會提起《天仙配》,只要提起《天仙配》,就會提起七仙女的扮演者嚴鳳英。試想,在今天的中國,有多少人會唱嚴鳳英那段"樹上的鳥兒成雙對"呀!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