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兩院院士鄭哲敏享年97歲逝世

兩院院士鄭哲敏享年97歲逝世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8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兩院院士鄭哲敏享年97歲逝世,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研究員鄭哲敏,因病醫治無效,於2021年8月2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7歲。

兩院院士鄭哲敏享年97歲逝世1

鄭哲敏,1924年10月2日生於山東濟南,原籍浙江寧波。194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並獲學士學位。1949年和1952年分別於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獲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1980年當選爲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4年被選聘爲中國工程院院士。

兩院院士鄭哲敏享年97歲逝世

鄭哲敏早年從事熱應力、振動與水彈性力學、地震工程力學方面的研究,擅長運用力學理論解決工程實際問題,提出了流體彈塑性體模型和理論。19 64年“爆炸成型機理及應用”獲全國工業新產品展覽一等獎,1982年“流體彈塑性模型及其在覈爆與穿甲方面的應用”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990年“爆炸處理水下軟基”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93年獲陳嘉庚技術科學獎。

鄭哲敏曾先後師從錢偉長和錢學森,錢偉長稱其“是我最好的學生之一”。鄭哲敏也不負期望,繼承了兩位老師對祖國的熱愛、對科學的追求、對事業的執着,一生倡導並身體力行“做第一流的工作”。他曾說:“我從過去走到現在,並沒有什麼清晰的路線。但有一點是確定的,那就是富國強民的願望。”

兩院院士鄭哲敏享年97歲逝世2

此前報道:《鄭哲敏:一定要幹“出汗”的活兒》

中國青年報 2013年1月19日刊發(本報記者 陳竹)

1月17日,在國家最高科技獎頒獎的前一天,兩院院士鄭哲敏像往常一樣,一大早就拎着包來中科院力學所上班了。他的學生、力學所前所長洪友士研究員帶着歉意向鄭老解釋:明天因爲要開會,不能去看鄭老領獎了。

鄭哲敏擺了擺手說:“這有什麼?不就是頒獎嘛。”

隨後,他打開位於三樓走廊盡頭辦公室的大門,如同50多年來一樣,只要人在辦公室,大門就從來不關。所裏的人只要有問題有想法,就直接拿把椅子來和他探討。聊着聊着,椅子就落在他的辦公室裏。久而久之,七八把各式各樣的椅子成了一道風景。

“這叫‘有進無出’。”鄭哲敏說。

不關門不僅僅是鄭哲敏的個人“愛好”,他還倡導整個力學所都開着門做科研、隨時爭辯。這讓力學所一直保持着自由討論和交流的氛圍。

力學所副所長戴蘭宏研究員還記得,上世紀90年代自己剛到力學所讀研究生,有一次鄭老與青年學生座談時就說,“有些研究人員,經常一來就把辦公室的門關上,這樣不好,大家最好都把門打開,便於交流。”

在那次座談會上,鄭哲敏的另一番話對戴蘭宏影響更深,這也是鄭哲敏平日裏反覆強調的:科學研究必須和實際結合,要麼是瞄準國家重大需要的關鍵科學問題,要麼是在學科上非常前沿和值得研究的問題。

“科學家要雪中送炭,不要錦上添花!”鄭哲敏經常這樣教導學生,“選題不能是不痛不癢的、可做可不做的,那是沒有意義的。”

兩院院士鄭哲敏享年97歲逝世  第2張

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研究領域——爆炸力學,就是爲了國家的需求而設立的。

1960年秋天的一個下午,在力學所的.籃球場上,鄭哲敏帶領着研究人員,演示了一個小小的爆炸成形實驗:硝煙散去後,一個小鋼片被雷 管炸成了一個小碗的形狀。在歡呼聲中,錢學森激動地拿着這個小碗繞場一週,邊走邊說,你們不要小看這個小碗,將來要在機械工業中產生重大變革。

成爲“兩彈一星”的理論支撐的新學科——爆炸力學誕生了。而在此前,鄭哲敏甚至沒見過炸藥和雷 管。

“愛國的心情是科學研究的唯一動機。”兩年前,在所內的一次“答錢學森之問”報告會上,鄭哲敏這樣說道。對他來說,這源於老師錢學森的影響。1955年,剛剛被美國政府解禁的加州理工學院力學博士鄭哲敏準備起程歸國,當時還被軟禁的錢學森叮囑他:“回國後,國家需要你幹什麼,你就幹什麼。不一定是尖端的,哪怕是測量管道水的流動也可以做。”

如同研究從未涉及的爆炸力學一樣,根據不同時期的國家需求,鄭哲敏一直在調整着自己的研究方向。

上世紀60年代,爲了計算核爆炸究竟有多大威力,他提出了流體彈塑性體模型;70年代初珍寶島戰役之後,爲改變我國常規武器落後的狀況,他開始組織力量研究穿破甲規律,通過準確計算,能夠讓武器在精確的規定距離裏打透相應厚度的裝甲;80年代,他進行的瓦斯突出機理研究,對我國曆年發生的大型煤礦事故做力學上的分析。

“他爲國家做了這麼多年的研究,很多都是絕密項目,研究多年,卻是一篇SCI論文都沒法發表的。”戴蘭宏說。

中科院院士白以龍記得,自己到力學所的第一天,鄭哲敏就給他打預防針:“你一定要幹‘出汗’的活兒,不要想不出汗就出活。”他所說的“出汗”,一是要能吃苦,下基層;二是要善於動腦子,“不能給工業部門打小工”。

兩院院士鄭哲敏享年97歲逝世  第3張

鄭哲敏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上世紀70年代,他經常和學生去懷柔基地做實驗,每次都要坐上半天的敞篷卡車,年輕人都覺得顛得很難受,可年過半百的他從來不叫苦。在外面做實驗住宿條件差,跟年輕人一起睡上下鋪,他知道自己愛打呼嚕,就一直讀書,等到大家都睡着了以後自己才睡,而第二天一大早,他還要和別人同時起牀幹活兒。

米壽之年的鄭哲敏已經功成名就,可是還有兩個遺憾:第一個遺憾是“就只做了這麼幾項工作”,另外一個遺憾則是在高能粒子、激光等領域剛剛興起時,他有點膽怯,致使“該抓的一些機會溜走了”。

今天,從國家 主席胡錦濤手中接過的這份榮譽讓鄭哲敏感到沉甸甸的。“500萬獎金需要做什麼還沒想好,但錢絕不會瞎花。”

在這位不善言辭的老人看來,更重要的是,“有了這份名,就有了這份責任。我應該做得更多。”可是,“現在,還是有點欠了什麼沒完成的感覺”。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