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知識 > 二十四節氣的故事和風俗

二十四節氣的故事和風俗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二十四節氣的故事和風俗,二十四節氣,是曆法中表示自然節律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的特定節令,蘊含着悠久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澱,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下面來看看二十四節氣的故事和風俗。

二十四節氣的故事和風俗1

立春

立春爲二十四節氣之首,這一天後,草木復甦,萬物始生,春天到來。立春時節,此時的陽光不再像以前那樣清冷,而是逐漸變得溫暖,俗語就有“立春一日,水熱三分”之說。

雨水

如果說立春時節是乍暖還寒,那麼到了雨水節氣就真正的進入氣象意義的春天,氣溫開始回升,降雨量增大。

在川西地區,雨水這一天有一項特別有意思的民俗活動,叫做“拉保保”,保保是四川方言,就是乾爹的意思。舊時,人們有爲自己的兒女求神問卦的習俗,看看孩子的命理如何,需不需要找個乾爹庇護一下,讓孩子健康的長大成人。在雨水節氣拉乾爹,取其“雨露滋潤易生長之意”。

驚蟄

“春雷響,萬物長”,“到了驚蟄節,鋤頭不停歇。”我國勞動人民自古視它爲春耕的重要日子,此時,我國的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的農忙時節。

驚蟄日還有“打小人”的習俗。驚蟄時節往往平地一聲雷,喚醒了冬眠中的蛇蟲鼠蟻,有時會鑽到家中,所以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薰家中四角,用香味來驅趕它們。久而久之,演變成驅除黴運的習俗。

春分

一場春雨一場暖,春雨過後忙耕田。這時,我國的大部分地區越冬農作物已進入春季生長階段,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忙時期。農諺說“驚蟄早、清明遲、春分播種正當時”。

春分日“豎蛋”是比較有意思的習俗,這一天,人們通常選擇光滑勻稱,剛生下四五天的雞蛋,小心翼翼的在桌子上把它豎起來。雖然雞蛋比較難豎,但是成功的人也不少。

據史料記載,這個豎蛋的習俗在四千年前就有了,人們以此慶祝春天的到來,故有“春分到、蛋兒俏”的說法。

清明

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水增多,所謂“清明前後,種瓜點豆”,提醒着人們及時進行春耕春種。此外,清明時節還是遠足踏青,尋春的好時節,親近自然,驅散積鬱的寒氣和壓抑的心情,有益於身心健康。

清明節還有放風箏的習俗,人們不僅白天放,夜裏也放。在風箏的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星星,被稱爲“神燈”,人們把風箏放上天后,任憑清風把它送到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消病除災,爲自己帶來好運氣。

谷 雨

穀雨時節,南方的氣溫升高很快,即便是在寒冷的北方,基本上也看不見 霜了,故有“清明斷雪,穀雨斷霜”之說。所謂“有雨百穀生”,此時節的春雨滋潤着萬物的生長。

在南方,穀雨是採摘春茶的好時節,這天採的鮮茶葉做的幹茶纔算是真正的穀雨茶。傳說穀雨當天採的茶有清火,辟邪,明目等功效。所以這一天不管是什麼天氣,人們都會去採一些新茶留起來自己喝或用來招待貴客。

立夏

立夏是一個萬物並秀,充滿生機的節氣,草木生長至此而愈加蔥翠,繁盛。田間勞作也日益繁忙。

立夏時,民間每家中午都會煮雞蛋,而且這些雞蛋一定要完好無損,不能有瑕疵。他們會把煮熟的雞蛋用冷水泡上一段時間,然後放進事先準備好的絲網袋子裏面,把這個掛在孩子的脖子上進行鬥蛋遊戲,就不會苦夏。

小滿

小滿是指夏熟農作物到了農曆四月中旬的時候,儘管籽粒變得很飽滿,當並沒有完全長成,所以叫“小滿”。在這個節氣,全國各地漸次進入夏季,南北溫差縮小,降雨量增多,是適宜水稻栽插的時節。

在北方的一些地區有烤麥子的習俗,小滿時節麥子將熟時,農民會摘下一些半青半黃的麥穗,放在爐火上烤熟,用雙手搓掉麥芒和青皮給孩子吃。烤熟的麥子有一股焦味和香味,嚼起來還有一絲的韌勁。在北方,烤麥子不僅成爲許多人童年的珍貴回憶,還承載了農民祈求豐收的美好願望。

芒種

芒種是農民一年中最忙碌的時節,“芒"是指禾科的有芒作物,如小麥,大麥等,這些作物到了芒種就成熟可以收割了;”種“是指谷黍類作物的播種,比如玉米,豆類、花生等秋熟作物。既要收割,又要播種,所以,農民在這一天是最忙的。

古時,送花神是芒種時節最爲盛大的節日。此時百花凋零,枝上綠肥紅瘦,地上落英繽紛。民間多在芒種日舉行祭祀花神的儀式,把二月十二花朝節上迎來的花神歸位,表達對花神的依依惜別之情,盼望來年再次相會。

夏至

天文學上認爲,夏至纔是北半球夏季的開始。夏至過後,北半球的'白天將會越來越短,古人認爲是陰氣初動,所以稱”夏至一陰生“。

自古以來,中國民間就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夏至吃麪是許多地區的重要習俗,南方有陽春麪、肉絲麪、幹湯麪、三鮮面等,北方則是打滷麪和炸醬麪。因夏至麥子已經收割,所以磨麥吃麪也有嘗新的意思。

小暑

小暑是一個體現天氣炎熱程度的節氣,”小“自然就表示還不是最熱,一般情況下,小暑節氣的標誌是入伏和出梅。入伏是進入伏天的意思,出梅則是指江南梅雨結束。

民間則在六月六這一天曬各種各樣的物品,氣溫高,日照時間長,陽光輻射強的天氣裏很適合曬東西。如果天氣晴好,家家戶戶都會不約而同的選擇這一天”曬伏“,把存在箱子櫃子裏面的衣服,書籍拿出來接受陽光的照射,去除潮溼之氣。

大暑

大暑是一年中溫度最高的時節,大暑節氣一般處在”三伏“裏的中伏階段,是我國一年中日照最多的時期。所謂有“冷在三九,熱在中伏”之說。

大暑所在的陰曆六月也稱“荷月”,此月民間多有賞荷的習俗。那一天人們多結伴遊湖賞荷,若遇雨而歸,常蓬頭赤足,故有“赤足荷花蕩”的戲稱。

立秋

立秋標誌着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隨之而來。立秋後天高氣爽,月明風清,氣溫逐漸下降,穀物成熟,收穫的季節就快到了。

民間流行立秋之日“貼秋膘”的習俗。人們在立秋這天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是對比。因爲夏天炎熱,人們往往吃飯沒有胃口,兩三個月下來,體重就要下降。秋風一起,人們胃口大開,想吃點好的東西補償一下夏天的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在立秋這天做各種各樣的肉菜,如燉肉,烤肉,紅燒肉等,吃的滿嘴流油,稱作“以肉貼膘”。

二十四節氣的故事和風俗
  

處暑

處暑是一個反映氣溫變化的節氣,處是終止的意思,處暑表示炎熱的暑天即將結束。到了處暑時節就已經出伏了,每當秋雨過後,人們會感到明顯的降溫,故有“一場秋雨一場寒”之說。

處暑節氣有出遊迎秋的習俗,處暑之後,秋高氣爽,正是人們暢遊郊野賞秋景的時候,此時暑熱消散,天上雲捲雲舒,民間向有“七月八月看巧雲”之說。

白露

白露,八月節,寒氣漸重,水土溼氣凝結而爲露,白露表明氣溫已經降低到可以使水汽在地面上凝結成水珠了。

舊時南京人有喝“白露茶”的習俗。此時的茶樹經過夏季的酷熱,白露前後正是它生長的好時機。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樣鮮嫩。不經泡,也不像夏茶那樣乾澀味苦,而是有一種甘醇清香的味道。因此深受人們的喜愛。

秋分

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均而寒暑平。秋分的“分”是“半”的意思。秋分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秋高氣爽,丹桂飄香,蟹肥菊黃。

秋分日設立秋社,祭祀地神。農家割新稻,以新米飯祭獻土神,穀神,祭畢聚集安飲,依年齡列座,分享祭品。男女做投壺遊戲,善作詩的可以飲酒吟詩。飯食由各家拿出少許新米,比較優劣後燒煮做飯。另有集資請戲班唱戲的風俗。

寒露

寒露時節,氣溫比白露是更低,由白露的涼爽轉爲寒冷,地面的露水快要凝結成霜了。

此時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雲紅葉;南方也秋意漸濃,蟬噤荷殘。

重陽節一般逢着寒冷節氣,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一般有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的活動。

霜降

霜降節氣含有天氣漸冷、初霜出現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古時秋獵常在此時舉行。因爲樹木葉子盡落,鳥獸不易躲藏,山澤路徑也容易辨認,非常適宜打獵。

立冬

立冬是冬季的第一個節氣,這時候秋季作物全部收曬完畢,收藏入庫,動物也已藏起來準備冬眠,規避寒冷。

民間有“入冬日補冬”的食俗。古人認爲天轉寒冷,要補充身體營養。勞動了一年,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順便犒勞一家人的辛苦,而且此時最宜進補。食補可以補充元氣,抵禦冬天的寒冷。俗語說“立冬補冬,補嘴空”、

小雪

小雪節氣由於天氣寒冷,降水形式由雨變爲雪,但此時由於土地還不是很寒冷,故雪量還不大,所以稱爲小雪。

小雪時節,人們開始準備過冬的物品,家家戶戶開始醃製、風乾各種蔬菜,以及雞鴨魚肉等,延長蔬菜,肉類的存放時間,以備過冬食用。

大雪

大雪,表示雪下大了,到了這個時段,往往會降大雪,甚至暴雪。北方出現“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景象,進入隆冬時節。

在南京有“小雪醃菜,大雪醃肉”的習俗。大雪節氣一到,家家戶戶忙着醃製“鹹貨”,用來迎接新年。

冬至

冬至這天,北半球白晝達到最短,黑夜最長,過了冬至以後,白晝逐漸變長,俗話說:“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

民間流傳着冬至吃餃子的習俗,每年冬至這一天,不論窮富,餃子都是不可少的節日飯。所謂“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

小寒

小寒,從字面意義上看,表示小的寒冷,還沒到最冷的程度,大寒應該最冷,但是我國大部分地區最冷的節氣卻是小寒。俗語講“冷在三九”,三九就在小寒之內,因此有“小寒勝大寒”的說法。

小寒節氣探梅、訪梅是一件雅事。此時臘梅已開,紅梅含苞待放,正是觀賞梅花的好時節。小寒時節有涮羊肉火鍋,吃糖炒栗子,烤白薯等食俗。

大寒

大寒是最後一個節氣,在大寒至立春這段時間,有很多重要的節日,如尾牙祭、祭竈、小年和除夕等,有時甚至連春節也處在這一節氣中。

廣東佛山民間有在大寒節瓦鍋蒸煮糯米飯的習俗,糯米味甘,性溫,食之具有滋補驅寒的功效。

二十四節氣的故事和風俗2

24節氣的簡短民俗故事

1、夏至

在夏至這一天,無錫地區則興吃餛飩。古時夏至這天,人們紛紛祭神,以祈求災消年豐。至清代,夏至祭神更爲盛行,是日民間須吃麪食,以示敬神。由此可見,夏至這天,北方人吃麪條也好,無錫人吃餛飩也好,都是虔誠祭神之舉。

史載,宋代宮廷中,每適夏至,御廚們就包出一種夏至餛飩,供帝后妃嬪食用。其實,宋代宮廷不光是夏至這個節令吃餛飩,一年之中其餘二十三個節氣都吃餛飩,故宋代宮廷有一道“二十四節氣餛飩”的著名麪點,南宋高宗尤嗜食餛飩。

2、小暑

在小暑節的前後幾天,民間有“百索子撂上屋”的習俗。百索子,又名五色絲線,端午節時系在小孩的手臂上或脖子上,認爲這樣可以辟邪。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爲吉祥色。因而,在端午節的清晨,各家大人起牀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

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裏。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裏,意味着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二十四節氣的故事和風俗 第2張
  

3、大暑

在浙江台州灣一帶,有“送大暑船”的'習俗。送大暑船,是浙江椒江葭芷一帶的民俗。清同治年間,此地常有病疫流行,尤以大暑時節爲甚。人們認爲這是五位凶神所致,於是在江邊建了五聖廟,更在大暑節這一天,用特製木船將供品送至椒江口外。意思很明顯,即是送走瘟疫,祈求平安。

據說,早在20世紀20年代,台州灣一帶的“送大暑船”以葭芷的規模最大,可謂聲名遠揚。每年農曆大暑期間,葭芷“送大暑船”民俗正式打出“漁休節”的旗號,活動搞得十分紅火。

4、冬至

在中國的北方地區,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家境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語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的由來,是因爲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5、小雪

“小雪到,吃餈粑”,是我國江南水鄉的一種傳統習俗。每年的這個時候,大人和孩子們都會放在嘴上嘮叨着:今天幾號了,還有幾天就要到小雪了,誰家的糯米碾好了,誰家的還在場上曬着。

這時候小孩子們都很興奮,覺得就象過年似的。有時候天不作美,糯稻收晚了,大人們不準備做着吃了,可是拗不過小孩子,就想辦法借得一點來做了吃。

二十四節氣的故事和風俗3

二十四節氣由來

中國古人在漫長的農業社會發展中,爲了掌握農時,通過長期觀察太陽、月亮、地球等天體的運行規律,制定了年、月、日,以及順應大自然與四季變化的春夏秋冬的法則,從而形成了曆法。中國的歷法把太陽和月亮的運行規則合爲一體,因此屬於陰陽合曆。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週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二十四節氣自成體系,屬於中國傳統曆法中的陽曆部分。在農曆中,通過設置閏月,將二十四節氣恰當地分配在各月中,使之有穩定的季節特徵,故二十四節氣也就成爲農曆的重要組成部分。

早在春秋以前,先民們用土圭測日影的方法,測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時。《尚書·堯典》是有關節氣記載的最早文獻。到戰國時期,先民們或已懂得將一年分二十四個等份,每隔十五天爲一節氣。

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只是個別名稱、位置不同。《淮南子》一書就有了和現代完全一樣的二十四節氣的順序和名稱。公元前104年,由落下閎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定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地球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變化而制定的,視太陽從春分點(黃經0°,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出發,每一個節氣分別相應於太陽在黃道上運動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

二十四節氣的故事和風俗 第3張
  

運行一週又回到春分點,爲一回歸年,合360°。這樣每年就有四季,每季有六個節氣,一年共二十四個節氣。這二十四個節氣,按照時序季節的變化,分別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元代吳澄撰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以五日爲候,三候爲氣,六氣爲時,四時爲歲,一年二十四節氣共七十二候,各候均以一個物候現象相應,並訓釋其所以然。

在這二十四節氣及七十二候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年中冷、暖、雨、雪的發生情況和春、夏、秋、冬四季變化的特徵。先民們在具體指導農事實踐時,就是根據這些節氣的變化,並與陰曆結合參照,相應地從事春播、夏鋤、秋收、冬藏等農事活動。

發生在二十四節氣的民俗事象,被稱爲“歲事”。歲事在農業社會中,是最基本的社會活動行爲,而節日*俗正是伴隨着歲事而發生的信仰祭祀行爲。先秦史冊《周禮·春官》中“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的記載,就已明確地告訴我們,先民的農事與祭祀行爲是不可分割的社會活動的總體原則。我們甚至可以說,歲時之法,是一個民族文化的開端。

伴隨着歲時民俗而產生的節日民俗,反映了人們對農業深深的依賴和對自然的虔誠崇拜。如清明正是播種時節,人們就要祭奠祖先的亡靈,祈求對新生命萌發的保佑;

六月六“蟲王節”正是害蟲危害莊稼的大暑時節,人們禱告蟲王,請求它手下留情……正如古人所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節日民俗中最重要的就是“祀”。這就是農業社會中低下的生產力對人們行爲、思想的無情制約。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