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知識 > 川劇的起源和發展歷史

川劇的起源和發展歷史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8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川劇的起源和發展歷史,川劇是中國戲曲寶庫中的一顆光榮照人的明珠。川劇的歷史源遠流長,保管了不少優良的傳統劇目,你知道川劇從什麼年代起源嗎?今天就給大家分享一下川劇的起源和發展歷史。

川劇的起源和發展歷史1

川劇誕生於明代。

“川戲”這個詞 ,迄今所見最早的資料是明代 ,出自明代散曲家陳鐸的《嘲天子· 川戲》和《北耍孩兒· 嘲川戲》等曲子中 。當時的川劇 ,從聲腔上看 ,還只是一種單聲腔的高腔劇 ,“一聲蠻了一聲吠 ,一句高了一句低”。 演唱的劇目 ,既不是南戲 ,也不是雜劇 ,而是改動了的南戲和北雜劇 ,不南不北喬雜劇。

上演川劇的內容 ,多是丑角戲、玩笑戲一類喜劇 ,富於民間生活氣息。 唱腔藝術上形成了後臺高八度幫腔的特點 ,以及以散語而不是韻語作爲道白和重表演動作而少唱腔唱段、多道白散語等特點。

清代 ,隨着大批外省移民的入川 ,各地戲劇藝術也相繼涌入四川 ,江蘇的崑曲、陝西的秦腔、安徽的徽調與川劇和四川燈戲由並存發展而逐漸混一 ,最終在晚清時形成“昆、高、胡、彈、燈”多聲腔的近代劇。

川劇的起源和發展歷史
  

崑曲於康熙二年 (1663年 )進入四川。據胡詮《蜀伶雜誌》記載 ,江蘇崑曲於康熙二年首次來蜀 ,寓成都江南館合和殿內。 當時四川總督爲江蘇人 ,提倡崑曲 ,“知音見招意多 ,學者略有其人”。雍正年間 ,署名曰“來去班” ,但未登臺 ,僅坐唱而已。乾隆初 ,在蜀經商的蘇人 ,“喚蘇伶數人來蜀 ,始登場演戲 ,正其名曰`舒頤班’ ,頗極一時之盛 ,學者亦多”。

道光十八年 (1839年 ) ,川劇福班的'著名大面周浩然“插足”舒頤班學戲 ,成爲川昆巨擘。 周浩然又傳其子甫臣 ,甫臣 70多歲時還唱崑曲 ,而此時已進入民國時期。 這樣 ,崑曲與川劇相結合 ,便成了川昆。秦腔的入川年代今不可考 ,被戲劇史家認爲早於崑曲。秦腔最初在陝西會館演出 ,“秦腔梆子響高低”。後來秦腔走出陝西會館 ,到四川一些州縣演出。

康熙末年綿竹知縣陸箕永已見到山村的社戲 ,是“一派秦聲渾不斷 ,有時低去說吹腔” ,既有秦腔 ,又有吹腔 (川梆子 )。 乾隆時 ,秦腔班子在川既演出又傳藝 ,綿州趙三壽等人即是川劇中的秦腔名伶。 到這時 ,彈戲即所謂川梆子已經形成。徽調入蜀也是清前期的事。 徽調的器樂是胡琴 ,用胡琴伴奏演唱西皮調 ,稱之爲“淫聲”。

乾隆年間 ,楊對山的《錦城竹枝詞》有唱胡琴戲的記載 ,定晉巖樵叟的《成都竹枝詞》有“胡琴拉得是淫聲”的記載 ,表明乾隆年間二黃腔已在四川流行 ,後來發展成爲川劇的胡琴戲。四川土燈戲在明代已有 ,深受百姓喜愛。清初 ,四川土燈戲進入城市 ,遍及各地 ,不但有民間燈班 ,還有官府的“官班”,雅俗共賞 ,日益繁榮。這樣 ,昆、高、胡、彈、燈各腔均已俱備 ,爲晚清多聲腔的近代川劇的誕生 ,奠定了基礎。

川劇的起源和發展歷史2

在戲曲聲腔上,川劇是由高腔、崑腔、胡琴腔、弱腔等四高聲腔加一種本省民間燈戲構成的。這五個品種除燈戲外,都是從明朝末年到清朝中葉,先後由外省的戲班傳入四川。

川劇,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徵。成都,是戲劇之鄉。早在唐代就有“蜀戲冠世界“的說法。清代乾隆時在本地車燈戲根底上,接收融匯蘇、贛、皖、鄂、陝、甘各地聲腔,構成含有高腔、胡琴、崑腔、燈戲、彈戲五種聲腔的用四川話演唱的“川劇”。

此中川劇高腔曲牌豐厚,唱腔美好動聽,最具處所特徵,是川劇的首要演唱情勢。川劇幫腔爲領腔、合腔、合唱、伴唱、重唱等方法,象徵雋永,令人入神。川劇言語生動生動,風趣幽默,充溢光鮮的處所顏色,濃烈的生活力味和普遍的羣衆根底。

普遍於舞臺的'劇目就有數百,唱、做、念、打完全,趣話風趣連篇,器樂幫腔襯托,“變臉”、“噴火”、“水袖“自成一家,再加上寫意的程式化舉措委婉着不盡的妙味。川劇爲衆人所喜歡並遠涉重洋傳遍世界。川劇名戲《白蛇傳。金山寺》更是在國內別傳播甚廣。

川劇,盛行於四川全省及雲南、貴州局部地域。原本外省流入的崑腔、高腔、胡琴腔(皮黃)、彈戲和四川民間燈戲五種聲腔藝術,均獨自由四川各地上演,清乾隆年間(1736—1795),因爲這五種聲腔藝術常常同臺上演,日久逐步構成共同的作風,清末時統稱“川戲”,

後改稱“川劇”。

高、昆、胡、彈燈在融匯成同一的川劇進程中,各有其本身的狀況。崑腔,源自江蘇,流入四川,演化成擁有本地特徵的“川昆”。高腔,在川劇中居首要地位。

川劇的起源和發展歷史 第2張
  

源於江西弋陽腔,明末清初已流入四川,楚、蜀之間稱爲“清戲”。在堅持“以一人唱而衆和之,亦有緊板、慢板“的傳統根底上,又大批從四川秧歌、號子、神曲、連響中吸取養分,豐厚和開展了“幫、打、唱”嚴密結合的特色,構成擁有本地特徵的四川高腔。

胡琴腔,又稱“絲絃子”,源於徽諧和漢調,也接收了陝西“漢中二黃“的身分,先後經過”做唱胡琴“和舞臺上演與四川方言和川劇鑼鼓相結合,在聲調與音樂過門上起了不少變化,構成擁有四川風味的胡琴腔。彈戲,即亂彈,又稱“蓋板子”、“川梆子”,因用蓋板胡琴爲主奏樂器和以梆子擊節而得名,其源出於陝西的秦腔同州梆子。

秦腔流入四川后,與川北的燈戲、高腔長久共處,相互融匯,又採取四川方言,便逐步構成獨具作風的四川梆子--彈戲。

上述四種外地聲腔藝術在四川盛行的進程中,接踵與四川方言及羣衆觀賞習氣相結合,逐步演化成後來川劇的昆、高、胡、彈、燈五種聲腔。

川劇與其它劇種不同的處地點於特殊高的高腔。川劇中最著名的技巧爲變臉。在四川號稱川鉅變臉之王的是霸道正老師。

川劇的起源和發展歷史3

01、川劇由什麼聲腔組成

川劇由崑腔、高腔、胡琴、彈戲、燈調五種聲腔組成。川劇,是中國傳統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於四川東中部、重慶及貴州、雲南部分地區。

02、川劇俗稱川戲,主要流行於中國西南地區川渝雲貴四省市的漢族地區,是融匯高腔、崑曲、胡琴(即皮黃)、彈戲(即梆子)和四川民間燈戲五種聲腔藝術而成的.傳統劇種。

川劇的起源和發展歷史 第3張
  

03、川劇分爲生、旦、淨、末、醜五個行當,各行當均有自成體系的功法程序,尤以小丑、小生、小旦的表演最具特色。

04、川劇的藝術特點

1、腔調特色:川劇高腔曲牌豐富,唱腔美妙動人,是川劇的主要演唱形式。

2、語言特色:川劇語言生動活潑,充滿鮮明的地方色彩,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廣泛的羣衆基礎。

3、劇目特色:常見於舞臺的劇目就有數百,唱、做、念、打齊全,妙語幽默連篇,器樂幫腔烘托。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