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端午節發展歷史

端午節發展歷史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4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端午節發展歷史,端午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其歷史悠久,節日氣氛良好,每年我們都會慶祝端午節,在這一天我們會包糉子和賽龍舟和喝雄黃酒,來詳細瞭解端午節發展歷史。

端午節發展歷史1

明清時期

到了明代,端午節又吸收了金人射柳之風俗。明永樂年間禁宮中就有剪柳之戲,剪柳即射柳,北方人還有將鵓鴣鳥藏在葫蘆,懸於柳枝,彎弓射之。

如果射中葫蘆中,鵓鴣就飛出來,以此來定勝負。這種民間比賽也是常在端五日舉行,考其淵源,正是遼金遺俗。

明代把端午又稱“女兒節”。《帝京景物略》雲:“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妍飾小閨女,簪以榴花,曰‘女兒節’。”

不僅節日名稱有異宋代,而且民間風俗也有變化。來自民間的許多夏令保健活動,也摻雜在這個節日習俗中。

例如在五月五日正午前,人們要羣入天壇去避毒,過了正午纔出來。在端午節還講究捉蝦蟆取蟾蜍,其是用針刺破蟾眉,將蟾蜍汁擠出。蟾蜍是一種珍貴的,可拔毒、消熱、消腫,治療疔毒惡疽有奇效。

以菖蒲漬酒飲用避惡氣,用艾葉插門固爲前代之遺俗。明代新出現的風俗是用雄黃塗耳鼻,認爲這樣可以避蟲毒。

明清時期,端午風俗活動形式變化雖不大,但是規模卻愈來愈盛行。尤其南方龍舟競渡,成爲轟動一時的盛舉。

端午節發展歷史

據《武陵競渡略》記載,龍舟競渡已不限於端午一天。而是“四月八日揭篷打船,五日一日新船下水,五日十日十五日划船賭賽,十八日送標”。還有“五月十七八打船,二十七八送標者”。競渡規模歷時經月。對此事“或官府先禁後馳,民情先鼓後罷也。”

宋代就出現的端午貼天師符風俗,到明清時更爲流行。不但有天師符,還有“五雷符”、“紙符”、“五毒符”、“五瑞符”等。

清代端午極力打扮小女兒,已出嫁之女也可回家歸寧,稱之“女兒節”。

近現代

2006年5月20日,端午節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7年12月7日國務院第198次常務會議通過了《國務院關於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正式將端午節列爲國家法定假日,規定農曆端午當日放假1天。[6]

2009年9月30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9月30日在阿聯酋阿布扎比審議並批准了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76個項目,中國“端午節”名列其中。這是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端午節發展歷史2

端午節是怎麼由來的呢?

賽龍舟

端午節中較爲出名的風俗就是賽龍舟了,主要是當時楚國人因爲屈原投江的事情感到難過,因此很多人不捨得偉人的.離去,而划船去追,這也就是所謂的賽龍舟。

吃糉子

糉子是端午節必吃的食物之一,是在晉代流傳至今的,主要是用綠葉包裹糯米、綠豆等食材製成的小吃,其有綠葉的清香,還有軟糯的口感,被人們廣泛喜愛,且糉子營養豐富,具有健脾、補氣等功效。

端午節發展歷史 第2張

塗雄黃

在端午這天人們會在家裏塗抹上雄黃,不僅能夠對蚊蟲有所清除,,還寓意着去除疾病,保平安,且不少老人會將少量的雄黃塗抹在家裏小孩的身上,希望他健康平安。

掛艾葉菖蒲

掛艾葉、菖蒲是端午節重要的風俗之一,這兩種綠葉植物有一種特殊的香味,能夠對周圍小範圍的蚊蟲有所去除,還能清新空氣,這個風俗有一定的防蚊蟲作用,也有衛生節之稱。

掛五彩繩

在端午節的時候,也有一部分地方會購買五彩線,編製成五彩繩,掛在家裏小孩的手腕上或脖子上,寓意着保平安,希望家裏的小孩健康成長,且五彩繩顏色多種多樣,戴在手上也比較漂亮。

佩香囊

端午節也有佩香囊的習俗,主要是古代流傳下來的,有着辟邪驅邪的作用,但是現在大人們給家裏小孩佩香囊,主要是祝福,希望孩子也平安長大,身體健康,也有的地方,年輕男女會在當天送香囊表達愛意。

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流傳最廣的就是爲了憑弔屈原。

根據《史記》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國的大臣,他提出抗秦,遭到拒絕,然後就遭讒去職,被流放到,而不久看見自己的祖國滅亡,自己心如刀割,在五月初五這天寫下了《懷沙》之後,就在汨羅江跳江了,

而他去世後,楚國百姓悲傷不已,就決定在這天憑弔屈原,因此就有了端午節的由來和賽龍舟、倒雄黃等習俗。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