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知識 > 中國的黃梅戲發源地是什麼地方

中國的黃梅戲發源地是什麼地方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2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湖北省黃岡市黃梅縣

中國的黃梅戲發源地是什麼地方1

一、黃梅戲的歷史流傳

黃梅戲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據史料記載,唐代時黃梅縣採茶歌就很盛行,經宋代民歌的發展、元代雜劇的影響,逐漸形成民間戲曲雛形。至明清時,黃梅縣戲風更盛。

黃梅戲舞臺掠影

黃梅戲前身即採茶調、黃梅調等,起源於黃梅縣多雲山區、太白湖畔,形成於清朝道光年間,流傳到湖北、安徽、江西、江蘇等省。邢繡娘、餘海先等一批前輩藝術家爲黃梅戲的形成、發展作出過傑出貢獻。

黃梅縣城

黃梅縣地處長江北岸,古代地勢低於江岸,自然災害頻繁,水災尤爲突出。頻繁的災害,迫使黃梅人紛紛學唱戲,以在災年能逃水荒、唱道情、行乞他鄉求生存。這就促使黃梅戲由山區向江湖平原地區發展,並向鄂贛皖毗鄰地區輻射。

黃梅戲《女駙馬》舞臺照

從清朝乾隆後期到辛亥革命前後,黃梅縣採茶調傳入毗鄰的安徽省懷寧縣等地,與當地民間藝術結合,並用安慶方言歌唱和唸白,逐漸發展爲一種新的戲曲,當時稱爲懷腔或懷調,即早期的黃梅戲。其後又借鑑吸收青陽腔和徽調元素,以安慶爲中心,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成爲了安徽主要地方戲曲和全國知名大劇種

中國的黃梅戲發源地是什麼地方
  

二、黃梅戲的當代發展

黃梅戲老電影《天仙配》劇照

上世紀50年代,安徽省黃梅戲劇團將傳統劇目《董永賣身》改編成《天仙配》搬上銀幕,黃梅戲因此享譽海內外。1958年,、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在武漢洪山禮堂觀看了黃梅縣黃梅戲劇團演出的黃梅戲《過界嶺》。毛主席看完戲後問道:“你們湖北的黃梅戲怎麼跑到安徽去了?”當時的湖北省委副祕書長梅白彙報了有關情況,毛主席恍然大悟地說:“原來你們的黃梅戲是大水衝到安徽去的啊!”接着稱讚鼓勵說:“你們黃梅人還是演自己的土戲好,鄉土氣味很深,很感人,我也成了黃梅佬。”

黃梅縣黃梅戲劇院

主席的話一直激勵着黃梅人。經不斷努力,1995年2月,黃梅縣被湖北省文化廳命名爲“黃梅戲之鄉”。同年8月,被文化部授予全國“黃梅戲之鄉”稱號。2019年1月,黃梅縣憑藉黃梅戲入圍“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三、黃梅戲名劇名角

黃梅戲的表演質樸細緻、真實活潑、富於生活氣息,以崇尚情感體驗著稱,具有清新自然、優美流暢的風格。黃梅戲的優秀劇目有《天仙配》、《牛郎織女》、《女駙馬》、《孟麗君》、《打豬草》、《路遇》、《小辭店》、《玉堂春》等。

著名的黃梅戲演員有邢繡娘、黃宗毅、嚴鳳英、馬蘭等。

邢繡娘影視形象

1.邢繡娘。本名秀蓮,因會挑花繡朵,後改名繡娘。生於乾隆十四年,死於嘉慶二十三年(1749-1818)。黃梅縣孔壟鎮邢大墩人。她出身貧寒,喜愛歌唱,且歌喉婉轉,音韻悠揚,演唱別具一格,深受民衆喜愛。曾經四次爲乾隆皇帝獻藝,並獲得了“黃梅名伶”的御賜墨寶。

嚴鳳英

2.嚴鳳英。10歲時開始學黃梅戲,後跟隨嚴雲高學戲,取藝名鳳英。1952年在上海以傳統小戲《打豬草》和摺子戲《路遇》獲得廣泛讚譽,1954年因在黃梅戲電影《天仙配》中飾演七仙女而揚名全國。曾任安徽省安慶市黃梅戲學院名譽院長、全國政協委員。

黃宗毅(圖右)

3.黃宗毅。當代多能黃梅戲演員,尤以表演喜劇人物見長。不僅在黃梅戲《牛郎織女》中把憨厚純樸的牛郎演得很成功,在《無事生非》中將護城官杜百瑞、《紅樓夢》中將長史官這樣戲份不多的人物,也演得活靈活現,是深受觀衆喜愛的黃梅戲演員。

中國的黃梅戲發源地是什麼地方2

黃梅戲起源於哪個省

黃梅戲起源於湖北黃梅,原名黃梅調、採茶戲等,現流佈於安徽省安慶市、湖北省黃梅縣等地。清末湖北省黃梅縣一帶的採茶調傳入毗鄰的安徽省懷寧縣等地區,與當地民間藝術結合,並用安慶方言歌唱和唸白,逐漸發展爲一個新的戲曲劇種,當時稱爲懷腔或懷調,這就是早期的黃梅戲。

其後黃梅戲又借鑑吸收了青陽腔和徽調的音樂、表演和劇目,開始演出“本戲”。後以安慶爲中心,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黃梅戲成爲安徽主要的地方戲曲劇種和全國知名的大劇種。

一、唱腔

黃梅戲唱腔有三種形式:主腔、花腔、三腔(“彩腔”、“仙腔”、“陰司腔”三種腔體的統稱)。

中國的黃梅戲發源地是什麼地方 第2張
  

二、主腔

它以板式變化體(或稱板腔體)爲音樂結構的原則,正是這一主要特點使它區別於曲牌聯綴體(或稱曲牌體)的“花腔”以及兼有兩種體制特徵的“三腔”。

1.花腔的藝術特點

花腔的藝術特點體現在調式色彩的明朗化、表情達意的質樸化、節奏律動的舞蹈化、旋律線條的口語化、唱詞結構的.襯字(詞)化等方面。

花腔是一個調式豐富的腔系。有典型的五聲宮、商、角、徵、羽調式,還有運用偏音的五聲性的六聲調式等。

2、彩腔

彩腔的基本結構是四句體。男女腔保持着共同的調式、共販字位安排及共同的核心樂匯,但旋律線是男腔走低女腔走高。彩腔以“花腔六槌”作入頭,第二句唱腔後用“花腔四槌”,第三句唱腔後用“花腔二槌”,一段彩腔唱完可用“花腔一槌”終止唱段。

中國的黃梅戲發源地是什麼地方3

黃梅戲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據史料記載,早於唐代時期,黃梅採茶歌就很盛行,經宋代民歌的發展、元代雜劇的影響,逐漸形成民間戲曲雛形。至明清,黃梅縣戲風更盛 。

黃梅戲前身即採茶調、採子、黃梅調等,後稱黃梅戲。起源於黃梅縣多雲山區、太白湖畔的樵歌畈腔採茶調,形成於清道光年間,流播於長江中下游的'湖北、安徽、江西、江蘇等省周邊的廣袤區域。邢繡娘、餘海先等一批先輩藝術家爲黃梅戲的形成、發展和流播作出過傑出的貢獻 。

中國的黃梅戲發源地是什麼地方 第3張
  

擴展資料

1、曲子以《前月調》、《後背宮》曲牌開頭,《月調尾》收場,在劇終唱詞中報劇名,一唱到底,唱詞的長短句式及宮調,具有元曲、宋詞遺風。保留了曲藝向戲曲蛻變的痕跡。劇目全爲短小折戲,情節簡單,演出時間上只在正月初五至二十三,平時婚喪及廟會時演出,至今仍保持自演自樂性。

2、黃梅文曲戲的傳統演唱形式是坐唱,又叫“板唱”,無論街頭巷尾、茶館酒樓、庭院居宅,有一條板凳就可以演唱,有一人清唱(自拉自唱),二人對唱(男兼奏胡琴,女兼操牙板),三四人或五七人分角色演唱,演員兼奏胡琴、四胡、月琴等。

3、於民國初年搬上舞臺,逐漸形成戲曲。這樣臺上的戲曲形式唱些大本頭戲,臺下的曲藝形式唱些小段,形成簡便隨時可唱,從此文曲即以曲藝與戲曲兩種不同形式並行不悖地向前發展。均爲廣大羣衆所喜聞樂見。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