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科普 > 新生兒期生理髮展特點

新生兒期生理髮展特點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5.1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新生兒期生理髮展特點,新生兒的器官發育不完善,各方面都比較較弱,很多新手爸媽對寶寶的一些表現不太瞭解,掌握好相關知識才能照顧好孩子,以下分享新生兒期生理髮展特點。

新生兒期生理髮展特點1

呼吸特點

新生兒以腹式呼吸爲主,每分鐘40~45次。

睡眠特點

在新生兒期,新生兒除哺乳時間外,幾乎全處於睡眠狀態,新生兒每天約需睡眠20小時以上。睡眠的數量和質量某種程度上決定這一時期他的發育良好與否。因此,做好新生兒睡眠護理工作也很重要。

泌尿特點

新生兒一般在生後12小時開始排胎便,胎便呈深、黑綠色或黑色黏稠糊狀,這是胎兒在母體子宮內吞入羊水中胎毛、胎脂、腸道分泌物而形成的大便。3~4天胎便可排盡,吃奶之後,大便逐漸呈黃色。吃配方奶的寶寶每天1~2次大便,吃母奶的寶寶大便次數稍多些,每天4~5次。

若新生兒出生後24小時尚未見排胎便,則應立即請醫生檢查,看是否存在肛門等器官畸形。平常在新生兒大便後應洗陰部,並拭乾。新生兒第一天的尿量爲10~30毫升。在生後36小時之內排尿都屬正常。隨着哺乳攝入水分,新生兒的尿量逐漸增加,每天可達10次以上,日總量可達100~300毫升,滿月前後可達250~450毫升。

新生兒尿的次數多,這是正常現象,不要因爲新生兒老尿,就減少給水量。尤其是夏季,如果喂水少,室溫又高,新生兒會出現脫水熱。尿布溼了應及時更換,會陰部要勤洗。並且要注意,每天早上,新生兒醒來,便給端大便。每次新生兒睡醒來,給端小便,在月子裏便養成端大小便的習慣。這樣,以後就更容易護理。

新生兒期生理髮展特點

體溫特點

新生兒不能妥善地調節體溫,因爲他們的體溫中樞尚未成熟,皮下脂肪薄,體表面積相對較大而易於散熱,體溫會很容易隨外界環境溫度的變化而變化,所以針對新生兒,一定要定期測體溫。每隔2~6小時測一次,作好記錄(每日正常體溫應波動在36攝氏度~37攝氏度),出生後常有一過渡性體溫下降,經8~12小時漸趨正常。

新生兒一出生便立即要採取保暖措施,可防止體溫下降,尤以冬寒時更爲重要。室內溫度應保持在24攝氏度~26攝氏度,新生兒保溫可採用熱水袋或用裝熱水的密封瓶,將其放在兩被之間,以嬰兒手足暖和爲適宜,在換尿布時,注意先將尿布用暖水袋加溫。無上述條件者,可將新生兒直接貼近成人身體保溫。

體態特點

新生兒神經系統發育尚不完善,對外界刺激的反應是泛化的,缺乏定位性。媽媽們會發現,新生兒的`身體某個部位受到刺激時,全身都會發出動作。清醒狀態下,新生兒總是雙拳緊握,四肢屈曲,顯出警覺的樣子;受到聲響刺激,四肢會突然由屈變直,出現抖動。媽媽會認爲新生兒受了驚嚇,其實這是新生兒對刺激的泛化反應,不必緊張。

新生兒頸、肩、胸、背部肌肉尚不發達,不能支撐脊柱和頭部,所以新手爸爸媽媽不能豎着抱新生兒,必須用手把新生兒的頭、背、臀部幾點固定好,否則會造成脊柱損傷。這也是減少新生兒溢乳的有效方法。

血液循環特點

新生兒出生後隨着胎盤循環的停止,改變了胎兒右心壓力高於左心的特點和血液流行。卵圓孔和動脈導管從功能上的關閉逐漸發展到解剖學上的完全閉合,需要2~3個月的時間。新生兒出生後的最初幾天,偶爾可以聽到心臟雜音。新生兒心率較快,每分鐘可達120~140次,且易受攝食、啼哭等因素的影響。新生兒的血流分佈多集中於軀幹和內臟,故肝、脾常可觸及,四肢容易發冷和出現青紫。

新生兒期生理髮展特點2

(1)新生兒胎便:生後24h內排出,3~4天排完;呈墨綠色。

(2)新生兒消化系統:食管下括約肌壓力低;胃底發育差,呈水平位;幽門括約肌發達——溢奶;腸壁較薄,通透性高,利於吸收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

(3)新生兒神經系統反射

原始反射——覓食反射、吸吮反射、握持反射、擁抱反射。

病理反射——克氏徵、巴氏徵均陽性。

腹壁反射、提睾反射不穩定。

(4)免疫系統:新生兒的特異性和非特異性免疫功能均不夠成熟,IgG能通過胎盤,但早產兒體內含量低。IgA、IgM不能通過胎盤,特別是分泌性IgA缺乏,使新生兒易患感染性疾病。

(5)正常新生兒常見的幾種特殊生理狀態:

新生兒期生理髮展特點 第2張

①生理性體重下降;

②生理性黃疸;

③乳腺腫大。

其他略。

新生兒護理

①保暖;

②餵養:目前主張早期足量餵養,體重過低或一般情況弱者可推遲餵養,但應靜脈補液,以防低血糖;

③呼吸管理;

④預防感染;

⑤皮膚黏膜護理;

⑥預防接種;

⑦新生篩查。

新生兒期生理髮展特點3

容易誤判的新生兒生理現象

1、胎脂:初生時,足月的孩子身上皮膚覆蓋一層白色皮脂,這種胎脂有保護皮膚的作用,生後會逐漸自然脫落消失,不需要特意去清洗,更不能用硬物去刮除,以免損傷皮膚。

2、皮脂腺增生:受母體性激素的影響,新生兒的前額、鼻子、上脣、面頰等處可見增生的皮脂腺,多於生後數週內逐漸縮小並消退。不能去擠壓,否則容易誘發感染。

3、粟粒疹:爲皮膚表面白色的小囊腫,直徑1-2毫米,內含多層角化物質,多見於顏面部,各年齡段都可出現,但新生兒更常見,大多可以自行消退,不需處理,大孩子如果持續不消退可以讓醫生挑破排出內容物。

新生兒期生理髮展特點 第3張

4、馬牙或板牙:性質和粟粒疹類似,只是位於牙齦或上齶中央,大多可以自行脫落,不需特殊處理。民間有“挑馬牙”的習俗,容易導致感染,要鄙棄陋習(yiqig。cn)。

5、蒙古斑:新生寶寶在軀幹、臀部、四肢有些青色斑,好發於東方人,爲特殊色素細胞沉着所致,大多數在一歲以內會逐漸漸退。在國外有被誤認爲家庭暴力導致的淤青。

6、新生兒毳毛:新生兒出生時全身有許多毛,背部較明顯,稱爲毳毛,會逐漸自然脫落,有的地方習俗要刮毳毛稱爲刮“豬毛風”,同樣容易孩子的皮膚毛囊受損,導致感染,甚至引起敗血症發生危險。

7、螳螂嘴:新生兒兩側頰部有隆起的脂肪墊,有利於吸吮乳汁,也不可挑破以免引起感染。

懷孕科普
新媽科普
育兒科普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