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科普 > 孩子學國學到底好不好

孩子學國學到底好不好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3.0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學國學到底好不好,任何一個文化系統都有其永恆不朽之經典。學習國學可以提升孩子的思想品質和社會責任 感。提升孩子淳樸儒雅的氣質。下面來看看孩子學國學到底好不好?

孩子學國學到底好不好1

孩子學國學是好的。學國對孩子有許多好處。

一、有助於兒童道德素養的提升

國學經典中蘊涵的傳統美德,在潛移默化中塑造了孩子的人格,提升着孩子的素養,爲孩子的養成教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如尊敬師長,誠實守信,謙恭有禮等。同時,燦爛文明的中華文化,也能使孩子對祖國更有感情,更加熱愛自己的祖國,培養和塑造出具有民族意識、經世致用的下一代。比如中國傳統文化中講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生活中要尊師重教,尊老愛幼,要知道怎樣做人做事等。如果失去了這些優秀的傳統,那我們的道德秩序就混亂了。國學根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安身立命。例如《論語》、《孟子》,按梁啓超的說法,“是兩千年國人思想的總源泉,支配着中國人的內外生活”,其中有有益身心的聖世格言,其中一部分己在我們全社會形成共識,兒童作爲社會的一份子,只有瞭解它纔不會和共同意識產生隔閡。一個人辨別是非的能力應該從小就開始,過了青春期,道德觀、價值觀就已經基本形成了,這時候纔開始進行道德教育就太遲了。而且兒童的可操作空間比較大,年齡段合適,考試的壓力也相對小一些,是誦國學經典、促養成教育的最佳時間。國學的精粹將成爲學生可以享用一生的精神財富,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真正學會如何做人。

二、有助於學生良好品行的養成

清代學者龔自珍說:“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從中可以看出,一個民族的歷史和體現民族精神的優秀傳統文化應成爲治國者的首選教材,因爲它直接關係到天下興亡、民族存亡。既然我們不想徹底拋棄自己的民族文化傳統,那麼讓學生誦讀文化傳統的典範性文本,更是繼承傳統的一種必要的方式。其深遠意義又何止如此呢?

看看今日的教育,學生校園暴力視頻常出現在網絡上,以及現在部分大學生、研究生“精於科學,荒於人學;精於電腦,荒於人腦;精於網情,荒於人情;精於商品,荒於人品;精於權力,荒於道力”。這些急功近利,只重視做事,不重視做人,不重視思維的現象,難道我們教育者就沒有思考嗎?那麼,我們的文化教育到底在哪個重要環節上出了問題呢?究其根本,是長期以來我們對固有的經典文化的認識與傳承出現了嚴重的偏差,忽略了兒童的養成教育;對體現民族之魂的基本載體——中華經典文化,有意無意地採取了忽略的態度。在最可塑的兒童階段形成自己良好的行爲習慣,加強養成教育,構建自己的精神家園,這事情現在看來是多麼迫在眉睫呀!

孩子學國學到底好不好

三、有助於和諧師生關係的構建

通過國學經典誦讀可以啓迪孩子的天性,亦可作用於成人。通過國學經典誦讀,教給了老師和孩子們更多的寬容和理解。中國傳統文化是由儒、釋、道三家,文、史、哲三科,天、地、人三學合構而成的。在這種傳統文化基礎上孕育出來的傳統人文精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上,順自然且以人爲本;在人與社會的關係上,循人倫且以和爲本;在人與自我的關係上,重體驗且以樂爲本。處於這種精神薰陶下的中國古代知識分子,逐漸形成了“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的使命意識;“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憂患意識;“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濟世情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社會責任;“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導向和“天人合一”的終極理想。同時,古代知識分子十分注重以“內省”來提高道德修養,並且主張通過自身的體驗而體驗到快樂。也正是因爲如此,“順自然而以人爲本,循人倫而以和爲本,重體驗而以樂爲本”,這成爲傳統人文精神的體現,對建立和諧師生關係有積極的'指導作用。

孩子學國學到底好不好2

國學啓蒙方法

1、過程比內容重要

許多家長剛開始讓孩子學經典,最爲關心的是學什麼。他們會到處諮詢:應該從《弟子規》開始學,還是從《論語》開始學;學了蒙學之後,應該學“四書”還是“五經”;等等。實際上,學什麼不是第一位的,是否能一直學纔是第一位的。換言之,學習的持續性比學習內容的選擇更重要。先從《三字經》《弟子規》等蒙學經典開始當然是可以的,從《論語》《老子》等哲理經典開始也無可非議,甚至從《周易》《詩經》等文化原典開始也行。關鍵是,一定要讓孩子持續學,讓孩子的學習生涯中始終有國學經典。而要實現這一點,就要在家庭中建立一個學習國學的習慣。

2、少量而不是貪多

要培養孩子學國學的習慣,一定要注意學習安排的適切度。換句話說,要適合孩子,要符合孩子的接受能力。在這一點上,訣竅是每次少量即可,切忌貪多。那麼,少量如何來衡量呢?從時間上看,每天大體限制在30分鐘以內,20分鐘、15分鐘皆可,即使5分鐘、2分鐘也是可以的。從文字量看,不同階段、不同水平的孩子自然不一樣,大原則是3句話以上皆可,以孩子輕鬆學完爲限。總之,經典學習關鍵在於時時有,而不在於一次能夠吸收多大的量。否則的話,孩子很容易就排斥學國學而適得其反。

3、習慣比興趣重要

一涉及孩子的學習,許多年輕家長的第一反應是激發孩子的興趣,讓孩子自願去學。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這一點毫無疑問是正確的。但是,關於興趣與學習之間的關係,這些家長的認識往往過於表面。他們看到了樂趣對學習的引入,但是沒有看到學習的持續發生並不是興趣所能維持的,更重要的是適切度、成就感。從日常來說,幾乎沒有孩子(哪怕是好學生)喜歡學習,但是他們每天都在學習中不斷進步。認清這一點,對於學國學很重要,因爲客觀來說國學與經典本身難以長期激發孩子的興趣。因而,比激發興趣更重要的是培養習慣。讓孩子樹立每天(周)學點國學的習慣,就像要上學,要做做運動,要彈彈琴那樣,讓國學進入孩子的生活與人生。好習慣是成功的一半,這句話非常適合學國學。

4、堅持而不是突擊

要確立孩子學國學的習慣,除了貫徹每次少量的原則外,還要做到長期堅持。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少量的學習經過長期的堅持,就會產生良好的效果。而一個行爲之所以能夠成爲習慣,就是因爲持久的堅持。堅持對於孩子學國學來說,尤其重要。爲了做到這一點,需要三個要素:一是制定適切的學習計劃,二是負責的監督機制,三是一定的考覈辦法。其中,監督機制尤其必要,如果沒有監督,不光孩子,就是家長也會堅持不住。因而,監督角色最好是在家長、孩子之外的人。

孩子學國學到底好不好 第2張

5、浸潤而不是灌輸

學經典,應該學到什麼程度?這是每個讓孩子學經典的家長想要弄清楚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人們常犯的一個錯誤是以語文、數學等學科的學習程度來比照國學學習。這顯然是削足適履的行爲。學經典與學語文不一樣:語文的內容根據孩子年齡來建構的,因而孩子有能力學懂、學透;經典則是一個個高度凝練的文化整體,並非簡單而輕巧的學科知識。因此,學經典不必一時學懂、學透(也做不到),而應立足於薰染和浸潤。這是一種隱性的學習方式。所以,孩子學經典學到什麼樣的程度都是可以的,如薰聽、隨讀、熟讀、理解等,孩子有多少能力、多大的積極性,家長就讓其學到相應的程度。只要經過長期的點點滴滴的浸潤,學習效果自然會展現出來。

6、積澱而不是

對於學國學的程度,除了要把握浸潤的方法之外,還要把握積澱的目標。我們說,孩子學經典要點滴浸潤,長期薰染。但是,浸潤不僅僅是一個過程,而且也是一種結果。所謂“潤”,就像水之於萬物那樣,必須產生了潛移默化的積極作用。這個作用就是提升孩子的文化積澱。因而,在浸潤和薰染的過程中,家長不僅要關注孩子是否去學了,是否產生了必要的接觸,是否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而且要關注這些影響是否持續發酵。在這一點上,家長要有細心、耐心和恆心:細心是觀察孩子的點滴積累,耐心是地等待孩子積少成多,恆心是堅信孩子積澱必然實現。

7、悟讀而不是硬講

孩子學經典時,有什麼簡易的方法可行?當然有,就是讀。因爲我們的目的是浸潤,是積澱,所以當孩子面對那些古奧難懂的文言文時,讀就是最簡易的方法。通過口誦吟詠,孩子首先從語感上親近了經典文本,也拉近了經典與生活的距離;其次,累積了大量的語料,爲了適當的理解和感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就是說多讀與理解的關係。因而,學經典應當先讀再悟,或邊讀邊悟,而不是以講解爲重點。不少家長認爲如果只是讀讀,沒有好好講講,就似乎沒學一樣。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其實沒有好好讀,沒有積澱和感悟,光有硬講,是不會在孩子腦中留根的。

8、共學而不是獨學

孩子學國學的特點是浸潤性、點滴式、長期性、積澱性。這樣的學習對於自覺性不高、理性薄弱的孩子來說,顯然一個人單打獨鬥的自學是不現實的,而更適合在親子、家庭的共學氛圍中進行。本來,國學經典作爲學習內容其實更適合家長學習。同時,這種學習每次是少量的,程度是自選的,因而具有很強的現實性,家長與孩子很容易一起操作。因而,親子共學,塑造學國學的氛圍,養成學國學的習慣,這將是保障孩子完成學國學任務的關鍵所在。否則,家長只是把孩子晾在一旁,不斷要求其自學,而自己則娛樂休閒,在此情況下,孩子學習的長期性是難以保證的。

孩子學國學到底好不好3

從小教孩子學國學有什麼好處

古諺有:“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社會中各種不良風氣進入孩子的視野,電視電影的娛樂明星容易讓孩子跟隨模仿,孩子缺乏理性的辨別是非能力,如果得不到正確的引導,很容易誤入歧途。

傳統文化啓蒙教育是以培育誠意正心的品德修養爲主要方向的,教會孩子如何學“做人”。

奧地利哲學家布貝爾在《品格教育》中說:“名副其實的教育,本質上就是品格教育。”

英國思想家歐文在《人類思想和實踐中的革命》 中也說:“教育人就是要形成人的性格。”

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在闡釋他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時說:“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當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教師的職務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學生的職務是‘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人的優秀品格的形成,是教育引導的結果。品格教育是少兒教育的核心。

在中華傳統文化中,“文化”是“人文化成”一語的縮寫。《周易賁卦》雲:“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孩子學國學到底好不好 第3張

傳統文化教育可以幫助孩子增強揚善除邪的正義感,抵制社會陰暗面對孩子心靈的侵蝕。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賢達聖哲燦若羣星,英雄人物層出不窮。可謂“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在對孩子的啓蒙教育中,推講述歷史或傳說中人格優秀的英雄或聖賢的故事,作爲孩子參照學習的榜樣,是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方式。如孔子、孟子、張良、關公、范仲淹、岳飛、戚繼光等。

這些聖賢或英雄的優秀人格、修養、言論和品行,不僅傳承發展了中華文明獨具特質的傳統美德,也用行動驗證了傳統文化的思想價值,展現了中華文明的道德教化功能。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父母、老師、政府、社會爲孩子樹立着什麼樣的榜樣,就是給未來培養出什麼樣的結果。

愛因斯坦說:“只有偉大的純潔的人物榜樣,才能引導我們具有高尚的思想和行爲。”

把榜樣者的言行作爲受教育者的樣板和標準樹立起來,常能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覺地受到榜樣者行爲、思想和理念的影響和感染,進而建立與榜樣者一致的品格和道德。

用榜樣的力量來潛移默化地薰陶孩子,讓孩子們的心靈得到感染和淨化,對每個孩子的品格形成、生活習慣、職業發展、人生信仰等都將起到着積極而正面的作用。

懷孕科普
新媽科普
育兒科普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