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科普 > 孩子愛告狀的行爲到底好不好呢

孩子愛告狀的行爲到底好不好呢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1.0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愛告狀的行爲到底好不好呢,不管是自己家的孩子或者是別人家的孩子,就看到孩子一會兒跑來跟這個人告狀,一會兒又跑去跟另一個人告狀,下面介紹孩子愛告狀的行爲到底好不好呢。

孩子愛告狀的行爲到底好不好呢1

一位二胎媽媽說現在大寶5歲,二寶3歲,只要兩個娃從幼兒園回來,家裏就沒有片刻安寧。兩個人經常互相告狀,不是哥哥說弟弟搶他的樂高積木,就是弟弟哭訴哥哥欺負他,這位媽媽也被折騰得很心煩,不知道該怎樣公平公正地處理兄弟間的爭吵,也擔心孩子們愛告狀會影響他們在幼兒園的人際關係。

其實不只是多子女家庭中會遇到這些困擾,即便家裏只有一個孩子,當他成長到一定階段,也會出現喜歡告狀的現象。

愛打小報告的孩子在同齡人中總是不那麼受歡迎,尤其是到了小學,可能會遭到同學的排擠。

兒童文學作家鄭淵潔幾年前甚至在微博裏說“小學班幹部制度是在培養‘漢奸’”,因爲班幹部就像是老師的奸細,總愛打小報告。

不過也有人認爲孩子的身心發展尚未成熟,很多事情不知道該怎樣處理,遇到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只能求助大人。

那麼爲什麼孩子會喜歡告狀?這種行爲到底好不好呢?

3-6的孩子告狀的現象特別普遍,根據心理學家皮亞傑的道德認知發展階段理論,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正處於他律道德階段,也稱爲道德實在論階段。

這個階段的特點是孩子有一種遵守成人標準和服從成人規則的義務感,表現爲絕對遵從父母、權威者或年齡較大的人,他們認爲服從權威就是“好”,不聽話就是“壞”。

孩子愛告狀說明他們已經開始有了判斷事物對錯的標準,有了基礎的是非觀,這是孩子道德認知發展的表現。

一般來說,孩子告狀背後的動機主要有四種:

尋求肯定

有時候孩子們會跟父母或者老師說:

“XX在玩手機”,

“XX剛剛偷吃了一塊蛋糕”。

這也許是因爲他們想要獲得大人對自己是非觀的肯定,和對自己表現很好的讚揚,他們的潛臺詞是“我知道玩手機是不對的,我剛剛表現得很好"。

尋求關注

還有一部分孩子喜歡告狀,僅僅只是爲了獲得大人的關注,他們認爲當他們向大人告狀時,能夠吸引大人的注意力,讓大人停下在做的事情關注到自己。

尋求幫助

本質上來說,孩子告狀是因爲他們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有限,需要大人的幫助和引導。

孩子愛告狀的行爲到底好不好呢

有時候是他們看到了其他人遭受不公,想要幫助別人,比如有些孩子會說“XX把XX的畫給撕壞了”;

有時候是因爲自己受了委屈或者被欺負,不知道該怎麼辦。

尋求發泄

當孩子對某個人產生不滿或者憤怒的情緒時,可能會通過告狀來發泄和報復。

比如在幼兒園某個小朋友被別人指責不好好排隊,當他發現指責他的人開小差的時候,也會向老師告狀。

當孩子告狀時,我們應該怎樣應對呢?

首先要知道孩子單方面的描述不一定就是事情的真相,所以不要急着下判斷,或者當審判官分個是非對錯。

我一般會先耐心聽孩子說完,如果涉及到其他孩子,會想辦法把雙方都叫過來,聽聽兩個人是怎麼說的。

對於告狀的孩子不要偏袒也不要指責,因爲無論你是家長還是老師,孩子通常是出於信任纔會向你“告狀”,他相信你會是公正的。

然後我會問問他們自己有什麼好辦法可以解決,這一步是很重要的,要根據孩子的能力情況來決定大人怎樣來引導。

爲什麼最好不要直接干預孩子之間的紛爭呢?因爲我們最終要培養的是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事無鉅細都爲孩子安排和處理好,只會養成孩子的依賴心理,以後一遇到問題就只會找爸爸媽媽。

那麼具體怎樣做呢?

比如,兩個孩子因爲爭搶玩具打了起來,其中一個小朋友跑過來告狀說另一個人搶他的玩具。

當我們聽完雙方的描述,對事情有了初步的瞭解以後,就可以問問他們,“現在玩具只有這一個,但是你們兩個都想要玩,有什麼辦法可以解決呢?”

如果孩子們自己能想出一些辦法,比如“每人玩5分鐘,輪流玩”,“石頭剪刀布,贏的人先玩”等等,那麼大人只需要引導孩子達成一致就可以了。

但是如果孩子從來沒遇到過這樣的問題,也想不出可以解決的辦法,那麼大人需要提供的幫助可能會更多。

這也是來自於教育學中很著名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和“腳手架”概念,成人的支持和幫助總是取決於孩子的進步,從而給孩子足夠的自由發揮的空間。當孩子能夠自己處理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就不會總是告狀,依賴父母來解決了。

孩子愛告狀的行爲到底好不好呢2

孩子愛告狀是什麼心理?

孩子告狀,發生在6歲前的最多!愛告狀是孩子在幼兒期的`常見特徵,隨着年齡的增長這種現象會自然減少以至消失。愛告狀既是孩子在幼兒期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未成熟的表現,它又是孩子和他人溝通的方式之一,在這個時期也是幼兒人際交往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和方式形成的重要時期。

孩子愛告狀背後的動機

1、邀功請賞類型

這是此年齡階段孩子的自我表現和希望得到關注和表揚!一般四五歲的孩子不管是在家裏或者是在幼兒園,他們都很喜歡動不動就跑到老師面前告狀,就像是“老師,歡歡吃飯沒吃乾淨,我吃的很乾淨!”“媽媽、他玩玩具要搶,我就不會搶!”等等。

孩子告狀,渴望受到成人的關注和誇獎,是幼兒的一種普遍心理,所以孩子會檢舉他人,追求自我表現,希望成年人能夠對自己肯定。一般而言,“表現欲” 強的孩子更喜歡告這類狀,以示自己比別人做得好。針對這類告狀,大人們首先要表揚孩子的行爲,然後對孩子提示,如:“那你下次提醒一下歡歡把飯吃乾淨,好嗎?” 這也是幫助孩子形成正確的判斷力和養成良好行爲習慣的方法。

2、檢舉揭發類型

此階段的孩子主要還是希望得到成年人的肯定自己做的是非判斷!有良好的教育的孩子主要會把這一點體現出來,就像是帶着孩子出行,他就會告狀,“媽媽,你看那位小哥哥亂扔垃圾!”“老師,樂樂把自己的書給撕爛了”等等。

在孩子3-6歲的時期,他們開始懂得了一些規則、規矩,他們會發現什麼行爲是對的,什麼行爲是不對的,當面對不正確的行爲時,他們會成爲小警察,正義地指出來。碰到這種類型的“告狀”, 應首先對孩子予以肯定,家長還可藉此機會對孩子“因勢利導”,鼓勵孩子說出正確的行爲,幫助孩子把“被告”當做鏡子反思自己的不足;孩子告成年人的狀,父母要引以爲戒,只有規範好自己的行爲,才能成爲孩子成長的榜樣。

3、無奈求助類型

告狀有時候只想要尋求承認的保護和幫助!比如說兩個小朋友正在一起玩玩具,而一個孩子卻哭着跑向自己的媽媽告狀,說另一個孩子打他,就要回家,還說再也不和這個小朋友玩了…但是其實就是他自己搶了別人的玩具,但是沒得到別人的同意自己去拿,所以才被打的,玩具也沒得到!

採取了錯誤的方式來獲得喜歡的玩具,所以導致矛盾出現,這時她向大人告狀,其實是爲了尋求幫助,解決問題。明白了孩子告狀的正向動機,成人要做的是滿足孩子的正向動機——告訴孩子下次遇到類似的事情時應該怎麼解決。小羽媽媽可以藉機讓孩子明白“交換”的概念。比如告訴小羽:“如果你想玩表姐的玩具,你可以主動提出用自己喜歡的玩具與表姐交換着玩,表姐同意後你們就可以一起玩了。”

4、事無鉅細類型

還有的是依照告狀來一來成人的態度評價自己!爲了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也就是在我們大人眼中看起來不叫事的事情…像什麼“老師,他在洗手的時候玩了水”、“老師,明明在本子上亂畫”…幼兒園老師每天都要處理很多很多這樣雞毛蒜皮的小事!

在幼兒園,幼兒總是依據教師的態度,對自己或他人的行爲作出評價,因此會出現幼兒對一些不符合教師要求的行爲進行告狀,或對某一行爲要求得到老師的評價和裁決而向老師告狀,如:“老師,他把菜倒到桶裏了” ,其實,他心裏不能確定這樣做對不對,而是要通過老師的態度來判斷他所看到的行爲。不管孩子告狀的原因是什麼,任何簡單敷衍的態度對孩子都是不禮貌、不尊重的。建議成人要表現出仔細傾聽的態度,儘量鼓勵孩子自己解決問題,強化孩子正向的行爲,讓孩子學會了自己處理問題的方法。

孩子愛告狀的行爲到底好不好呢 第2張

孩子愛告狀家長和老師都應該注意

1、在傾聽“告狀”時要認真,不要打斷或者斥責孩子,也不要偏聽偏信,先要弄清事實真相。如果孩子一時說不清楚,大人們可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孩子回想一下發生的事情,同時可以適當地安慰孩子。

2、在瞭解事實後,大人們應根據具體的情況採用不同的處理方式。若是有理的“告狀”,一定要及時給予肯定,讓他們養成正確的是非判斷力;若是其他類型告狀,則通過耐心與孩子溝通,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爲人處世的原則。

3、當孩子告狀時,可以問問孩子:“你覺得該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把問題拋給他,要讓他知道,除了發泄情緒之外,還要學着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

4、家長和老師要積極引導孩子,鼓勵他們交流和表達,讓孩子體驗到被重視的感覺,這樣他們會更樂於交流,在交流中,經過合適的疏導,他們會養成適當的行爲模式和良好的性格。

5、孩子 “告狀” 不是什麼大事,但家長和老師不同的態度、不同的解決方法會導致不同的結果,所以家長和老師在處理“告狀”問題上需謹慎對待,給予積極正面的引導,培養孩子良好的性格和品質。

懷孕科普
新媽科普
育兒科普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