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科普 > 孩子入小學錯誤觀念大盤點

孩子入小學錯誤觀念大盤點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7.5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入小學錯誤觀念大盤點,很多家長非常注重孩子的成長,孩子的世界是澄澈稚嫩的,對於孩子未來的發展是有很大影響的,培養孩子會讓孩子在未來成長得更好。看完孩子入小學錯誤觀念大盤點,學着啓蒙家裏的小天使吧!

孩子入小學錯誤觀念大盤點
孩子入小學錯誤觀念大盤點1

孩子上小學,作爲家長,有些誤區要儘量避免哦!

錯誤觀念1:盲目追求名校

案例 今年強強要升小學了,爲了讓他有個好的學習環境,強強父母託人找關係,花高價才把強強送進了某省級重點小學。可是學校離家要一個多小時的車程,從此強強每天都得比別的孩子早起一個多小時。而強強的父母也因爲每天由誰自責送孩子上學的事情而爭吵不休。一年過去,孩子瘦了不少,老師還反饋強強上課常常打瞌睡,學習效率很低。

點評

孩子上小學了雖然是個小大人了,但各項生理特點並沒有發生質的變化,充足的睡眠、合理的作息規律才能保證孩子健康成長。

僅僅爲了孩子能上有名氣的小學,而耗去孩子大量的精力、家裏本不豐厚的經濟資源,以及家庭的和睦,是不是有點得不償失?在爲孩子選擇學校這一點上,家長要綜合考慮,除了學校的教學質量,就近入學也要考慮在內,讓孩子輕裝上陣,才能保證“教”與“學”的良好互動。

錯誤觀念2:入學前大量補課

案例 嘉嘉上幼兒園時就拿過不少鋼琴比賽、書法比賽的大獎。要上小學了,嘉嘉父母覺得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提前給孩子“加餐”――大量補課。可是,上了小學的嘉嘉非但沒有體現出優勢,班主任還常常跟嘉嘉父母說,她很多英語發音難以矯正,上數學課又因爲覺得內容簡單重複,也不願意認真聽課,基礎知識學得不紮實。

點評

在很多家長眼中,“幼小銜接”這個詞就代表着知識的承接和過渡。這種理解不無道理,幼兒園大班的教學會爲孩子上小學做一些知識方面的準備。但是,知識的準備並不是幼小銜接的重點或者全部。孩子提前學的內容也要有選擇,不然與小學的教學內容產生衝突,有時甚至存在不一致,那隻會搞混孩子的正誤判斷,也降低了孩子的學習興趣,給小學教師的正常教學工作帶來困難。

列於學齡前的孩子,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學習興趣選擇兩項加以培養,保持孩子對知識探索的熱情纔是最重要的。

錯誤觀念3:入學而適應,家長來包辦

案例 貝貝是爺爺奶奶的心肝。自打貝貝上了小學,回家就愁眉苦臉,愛發脾氣。原來老師每天留下的作業,忙壞了貪玩的貝貝。爺爺奶奶開始發愁了,他們覺得孩子剛入學,不用所有事情都自己做,讓孩子不開心。於是爺爺奶奶當起了貝貝的“陪讀”,模仿孩子歪歪扭扭的筆跡做完了半個學期的作業。貝貝開心了,可是期末考試的成績也就可想而知了。

點評

小學是孩子系統地學習各科知識的開端,是爲將來更深層次的學習打基礎的階段。因此,一定形式的、定量的課後作業是小學教學的延伸部分,能幫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課堂上所學的內容。包辦會影響孩子獨立學習、自主思考能力的培養,並且對孩子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也有影響。

在教學方式上,幼兒園和小學有較大的差異,家長要“硬下心腸”,幫助孩子適應這種差異,樹立學習的信心。

錯誤觀念4:小學教師而如幼兒園教師盡責

案例 玲玲是個性格內向的小女孩,幸好幼兒園的陳老師對玲玲特別照顧。上了小學,一個班有四十幾個同學,班主任對玲玲生活上的照顧也不如幼兒固的陳老師。玲玲感到很失落,性格越發孤僻內向了。玲玲的父母覺得這是小學班主任的錯,她沒有幼兒園陳老師那麼盡責。

點評

幼兒園教師和小學教師所扮演的角色也有所不同。在幼兒園裏,教師是開展教學工作的教育者,也是孩子日常生活的照料者。在小學,教師的工作重點在教學而非保育。其次,幼兒園和小學在班級人數上也存在較大差異。教師無法顧及所有學生的所有方面,這和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的發展特點――獨立性漸漸增強是互爲因果的。對於玲玲這樣性格內向的孩子,家長應加以引導,使她將對教師的情感依賴轉向朝夕相處的同學身上,培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

孩子入小學錯誤觀念大盤點2

大家都希望按照自己的意願,將孩子教導成爲一個人才。其實成纔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而家長能夠控制的則是孩子小時候的觀念和行爲,有點父母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你的意思。所以家長在遇到問題之後的態度,決定了孩子將來的發展方向。我們必須謹慎做出選擇,擯除錯誤的教育觀念。

寶寶不乖就要打,不打不成器

對許多家長來說,“打”是寶寶不聽話時最好的處罰方式,但是你可曾留意到,一方面是社會上兒童受到虐待的案件越來越多,另一方面由於家庭暴力引發的弒母等忤逆事件也是層出不窮,無數事實已經證明,“棒下出孝子”這種教養觀念在現代社會是不恰當的,越來越多的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提出,教養寶寶應該讚美重於處罰。

寶寶們的'世界很單純,只要媽媽給予一點讚美,受到肯定的他們就會把這種好的行爲繼續下去,以便獲得大人更多的讚美。曾有專家提到,小時候曾經經歷過家庭暴力的孩子,長大後使用家庭暴力的可能性會大大增加。因爲他們從小就在暴力的陰影下長大,因此,在人格形成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偏差,容易出現情緒失控。

打罵並非教育寶寶不乖的利器,而是應該藉由“鼓勵”的方式,讓他達到你的要求。雖然鼓勵可能也無法讓你的寶寶做到100分,然而有了你的“推波助瀾”,長此以往,你會驚喜地發現他的進步。

我沒有辦法陪伴寶寶,所以要用最好的物質生活來補償他

不少家長因爲把寶寶交給他人帶,無法陪伴寶寶,所以想用最好的物質生活來補償他,其實這樣反而會造成寶寶價值觀的偏差。家長平時應定期帶寶寶外出,如去超市、公園,讓他從小就瞭解生活,學習選擇哪些東西可以接觸,哪些不行,即使是在家中清潔馬桶,也可以讓寶寶在一邊觀看,讓他知道這就是清潔馬桶的方式。不能總是爲了補償寶寶,什麼事情都幫他們準備好,如此反而容易讓他養成依賴的個性。

此外,當你發現寶寶不受控時,應該想想是否是自己的教養方式不正確。建議當你的寶寶有不好的行爲或情緒時,可換個方式教育寶寶。若你總是在自己的情緒中,教育寶寶就會容易沒有信心,失了分寸。你可以自己想想、找人交流,抑或靜下來觀察寶寶的行爲,給自己多一點耐心和時間,不要立刻爲自己打分。大人應與寶寶一起成長,如果能力與經驗不足應藉助外力,纔會知道給寶寶的是不是最適合的,多聽聽他人的意見,主觀意識不可以過於強烈,纔是對寶寶最好的教養方式。

打孩子在現在已經不能作爲主流的教育方法了,大部分的孩子都是生活在現代社會中,我們的教育方法也要適應現代的變化要求,另外補償寶寶也是一種無用的措施,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種缺失,是無法通過另一方面的增加而得到彌補的,就好像木桶效應,其他的木板再高,其中一塊短了也是無法裝更多的水的。天下的木木都是愛孩子的,但是這沒有實際用處,關鍵還在於我們通過怎樣的方式對待孩子。

懷孕科普
新媽科普
育兒科普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