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科普 > 動作語言對孩子的意義

動作語言對孩子的意義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4.9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動作語言對孩子的意義,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離不開家人的呵護,成長過程中也會伴隨很多的煩惱,孩子的個性發展和父母有很大的關係,培養孩子的這種能力是非常關鍵的,現在分享動作語言對孩子的意義。

動作語言對孩子的意義

動作語言對孩子的意義1

在孩子口頭語言尚不能表達自己的意願之前,在某一個階段,他的動作語言(或稱肢體語言)會迅速地發展起來。

7~8個月的孩子會做各種動作語言,比如歡迎、再見、謝謝、拜拜、蟲蟲飛等等。這是需要孩子生理、心理的成熟度達到一定水平才能實現的。首先要有能實現這些動作的神經、骨骼、肌肉的發育水平,比如兩隻手能握在一起,手指會靈活地屈伸等。其次要孩子能聽懂大人的話並能將指令付諸實施。比如讓孩子指燈,大人說:“燈呢?”寶寶會用手去指。前提是他聽懂了“燈”這個聲音代表什麼,然後是他認識燈,之後纔是有用手去指燈的能力。可見在這之前,必然要經過大人多次指燈、說“燈”的過程,這對孩子就是語言學習的過程。

有人把1歲內孩子的語言發展稱爲學說話的準備期。大致上將它分爲:

(1)5個月以前的反射性發展階段,即用哭來表達自己意願的階段。

(2)咿呀學語階段,大致從四五個月至八九個月。此時孩子發音增多,吃飽、睡足、情緒好時常自動發音,比如bɑ,mɑ,dɑ等等。

(3)說話萌芽階段,9~12個月的孩子開始模仿大人說話。這些話開始和周圍的事物有了較密切的聯繫。比如我們前邊說過的“燈呢?”,他必須聽懂、認識了“燈”的含義,纔有可能去指燈。

上邊的幾個階段之所以稱爲“準備期”是因爲這時的孩子還不能主動地說話,還不能充分地用語言去與人交往。但是,如果你認爲孩子小不會交流而不去主動與他交流,就大錯特錯了。這種不交流的結果會導致孩子語言發育的遲緩。所以,我們在孩子半歲之後應該多和他說,多指東西給他看,多教他一些肢體語言,多帶他和別人交流,這些都是促進孩子語言發展的有益行爲。

動作語言對孩子的意義2

肢體語言 肢體語言(body language)又稱身體語言,是指經由身體的各種動作,從而代替語言藉以達到表情達意的溝通目的。廣義言之,肢體語言也包括前述之面部表情在內;狹義言之,肢體語言只包括身體與四肢所表達的意義。

談到由肢體表達情緒時,我們自然會想到很多慣用動作的含義。諸如鼓掌表示興奮,頓足代表生氣,搓手錶示焦慮,垂頭代表沮喪,攤手錶示無奈,捶胸代表痛苦。當事人以此等肢體活動表達情緒,別人也可由之辯識出當事人用其肢體所表達的心境。

人際距離(interper sonaldistance):人類學家觀察發現,人與人之間在面對面的情境中,常因彼此間情感的親疏不同,而不自覺地保持不同的距離:最親密的人,彼此間可以接近到0。5米;有私交的朋友間,彼此可以接近到0。5~1。25米;一般公共場所的陌生人之間溝通時,彼此間的距離,通常維持在三米以上。此種因情感親疏而表現的人際間距離的變化,在心理學上稱爲人際距離(interper sonaldistance)。顯然,人際距離的變化,是由雙方當事人溝通時,在肢體語言上的一種情感性的表示;彼此熟悉者,就親近一點,彼此陌生時,就保持距離。如一方企圖向對方接近,對方將自覺地後退,仍然維持相當的距離。

個人空間(personal space):與人際距離相似的另一現象,是個人空間(personal space)。個人爲了保持其心理上的安全感受,會不自覺地與別人保持相當距離,甚至企圖在其周圍劃出一片屬於自己的`空間,不希望別人侵入。在圖書館或公共場所內,經常看到很多人,自己坐一個位子之外,企圖再以其攜帶的物品佔據左右兩邊的空的座位。此時肢體語言所表達者,是一種防衛,防衛外人侵入其個人空間時帶來不安的情緒。讀者可注意觀察此種人的情緒變化;如有陌生人要求坐在他的旁邊,他就會感到不安,甚至起而離去;如有他熟悉的人到來,他會招呼對方,主動讓給對方左右的位子,而且他會因此而感到高興。

由肢體動作表達情緒時,當事人經常並不自知。當我們與人談話時,時而蹙額,時而搖頭,時而擺動手勢,時而兩腿交叉,我們多半並不自知。正因如此,心理學家提出一個如下的假設:當你與人說真話的時候,你的身體將與對方接近;當你與人說假話的時候,你的身體將離開對方較遠。此一假設驗證的結果發現:如果要求不同受試者,分別與別人陳述明知是編造的假話與正確的事實時,說假說的受試者會不自覺地與對方保持較遠的距離,而且顯得身體向後靠,肢體的活動較少,惟面部笑容反而增多。

一個人要向外界傳達完整的信息,單純的語言成分只佔7/100,聲調佔38/100,另外的55/100信息都需要由非語言的體態來傳達而且因爲肢體語言通常是一個人下意識的舉動,所以,它很少具有欺騙性。

懷孕科普
新媽科普
育兒科普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