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科普 > 培養孩子正在萌芽的尊嚴感

培養孩子正在萌芽的尊嚴感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8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培養孩子正在萌芽的尊嚴感,父母最關心的就是孩子的健康成長,要學會給孩子減負,教育寶寶需要家長自己先有良好的素養,孩子的世界是很純淨的,下面跟大家分享培養孩子正在萌芽的尊嚴感。

培養孩子正在萌芽的尊嚴感

培養孩子正在萌芽的尊嚴感1

如果孩於的自尊心被熄滅了,它很可能就此熄滅,永遠再也沒有辦法.點燃了。尊嚴感的培養對於孩子來說是很重要的,隨着成長,尊嚴感也在慢慢增長。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如何培養孩子正在萌芽的尊嚴感。

蒙臺梭利曾對前來求助的家長說過這樣的話:人自尊心是一種個人要求受到尊重的感情,它力求保持自已在集體中合理的地位。而實際情況是,隨着年齡的不斷增長,兒童的行動、語言、智力都在不斷髮展。他們逐漸開始認識自己,把自己作爲主體從客體中區別開來,對自己可以完成的動作總是要求自己獨立完成,而不要成人幫助。例如:“我自己吃”、“我自己走”、“我自己拿”等。從兒童認識到自己和事物的聯繫.認識了自己的存在和自己的力量以後,他們就開始渴望像成人一樣的獨立行動,獨立思考.而且對自己獨立取得的任何一個成果都感到無比的自豪,並開始要求周圍的人對他們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評價.要求受到周圍人的尊重。這就是自尊心的表現。

自尊心是兒童行動的內部動力,是激發孩子積極向上的精神力量。在幼兒時期如果能及時對幼兒的行爲給以正確評價,對幼兒自尊心進行培養,對兒童的個性成長和其後的人生歷程是有着重要意義的。如果由於兒童的生活經臉不足,在某些活動中受到挫折和失敗時,又得不到成人的幫助和鼓勵,甚至遭到責備.他們就會產生自卑感.給再教育帶來困難。

請看下面的事例:舞蹈斑剛剛下課.6歲的小麗就興沖沖地跑到媽媽跟前,媽媽卻陰沉着臉,給她遞上水和蛋糕,轉身就走。小麗低着頭急忙地跟在媽媽後面。路上,媽媽邊走邊生氣地說:“你那個動作怎麼老做不好呢?xx就做得比你好,別人的孩子就是聰明些,你以後給我認真點,我花那麼多錢不是讓你來好玩的……”小麗辛苦了兩個小時,滿以爲會得到媽媽的表揚,沒想到得到的卻是媽媽的一番數落.她心裏好委屈、好難過,甚至對跳舞失去了興趣。在家庭教育中,像這樣隨意傷害孩子心理的事例展見不鮮。父母只知道盯着孩子知識、技能水平的提高,全然不顧孩子的心理感受,甚至忘記了他(她)還只是個孩子。有的父母一味地對孩子的學習嚴格管教,而忽視其他方面的教育.導致孩子依賴性強,獨立生活能力差。有的父母教育方式粗暴.方法簡單,動輒對孩子吼叫,或諷刺、挖苦,甚至在批評孩子時表現出厭惡、輕蔑,刺傷孩子幼小的心靈,使孩子頓生失落和自卑感。有的父毋當着衆人的面批評孩子、發脾氣,不給孩子一點面子;或將自己所犯的錯誤轉嫁到孩子身上,不顧及孩子的自尊心.有的父母消極管束孩子過多,這也不準,那也不準.束縛孩子的天性;還有些家庭夫妻不和睦,父毋情緒好時,相互在孩子面前爭寵.爭功勞,而一旦發生摩擦,就將孩子作爲出氣筒。這些傷害孩子心理的行爲,久而久之會導致孩子一系列的心理問題,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

蒙臺梭利指出:心理健康的人.應當有良好的道德品質,有正確的人生觀.情緒經常愉快,胸準開闊,不以自我爲中心、不任性固執,克服困難、有獨立性,有堅強的意志和毅力,自信有和諧的人際關係。

培養孩子正在萌芽的尊嚴感2

孩子心思細膩、敏感,很多你視爲無所謂的事情可能在無意之中對他們的心理產生了嚴重的影響。你將你與孩子之間的祕密公之於衆,他對你的信任會瞬間消失,造成他們更加敏感叛逆,對他以後的爲人處世產生不可磨滅的負面影響。

最近有個傳的很火的視頻,視頻中是一個小男孩因爲和同學打架被批評,在這三分鐘的視頻裏,小男孩誓死捍衛自己尊嚴的決心表現的淋漓盡致。

原來是小男孩因爲理了個光頭,被別人嘲笑是光頭強,他覺得尊嚴受損,就打了那些學生,結果被老師批評。

一個十歲的小男孩寧願被打得很慘也要維護自己的尊嚴,寧願罰站挨批評也不願意讓別人嘲笑他。可見,尊嚴並不是成人的專屬品,對一個孩子來說,同樣的重要。但實際生活中,多少個孩子在受到嘲笑和欺負的時候選擇了忍氣吞聲,獨自落淚。

我們自然不能倡導孩子在受到尊嚴受損的時候使用暴力解決問題,但老師絕不能說你一個小孩有什麼尊嚴,我們必須重視孩子捍衛尊嚴的決心,要謹記時刻保護孩子的自尊,保護孩子的面子。

自我反省一下,你是不是嘲笑過孩子寫得字歪歪扭扭,你是否在公衆場合訓斥孩子的笨拙,你是不是取笑過孩子幼稚的行爲,你不知道,你無意中的一個玩笑和戲謔,可能會給孩子的心理造成一輩子的創傷。

黃昏的時候,一羣孩子在廣場上玩耍,大人聚在花壇邊聊天。

孩子們玩的是最近比較流行的蘿蔔蹲的'遊戲,一個穿紅色衣服的孩子孩子抱着頭邊說邊蹲,說出下一個是穿藍色衣服的孩子,然後穿藍色衣服的孩子接下來再蹲再說其他衣服的小朋友蹲。如果被喊到了忘記了蹲或者不該蹲的時候就犯了規,會被所有小朋友刮鼻子或者打手掌處罰。

在孩子們奶聲奶氣的歡歌笑語中,連我都心癢癢地想加入他們了。

八歲的芊芊顯然對這個遊戲反應沒那麼快,經常是不該她蹲的時候她也會蹲,該他蹲的時候卻忘記蹲,玩了一會她就被處罰了四五次。但是小孩子根本沒把這些放心上,依舊玩得很開心。

芊芊的奶奶顯然注意到了這些,她氣憤地說:“笨妮子別玩了,這麼笨呢,不夠丟人的。”

這一聲很突兀,不光是玩得開心的孩子,連旁邊的家長都停下說話,看着這祖孫倆。

“哼,我再也不理你了。”芊芊可能覺得太難堪,哭着跑了,沒跑幾步,不小心被廣場邊上的路沿石絆倒了,磕破了膝蓋和胳膊肘。

芊芊的奶奶沒有考慮到芊芊的自尊心,在大庭廣衆之下嘲諷訓斥芊芊,孩子的自尊心受損,自然充滿了怨意。幸虧芊芊沒有大礙,不然芊芊奶奶該多麼後悔。

家長是孩子最親近的人,適時提出孩子的錯誤和不足是應該的,但是不顧孩子的自尊心,在別人面前揭短、批評或打罵,必然給孩子的身心造成創傷。場合不合適的責罵不僅不能起到正面的教育作用,反而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讓孩子對你充滿怨恨。孩子雖小,也要照顧他們的面子。

有的家長不同意:孩子有什麼問題當然要立刻指出來,他們哪懂什麼面子不面子的,一會就忘了。這是大人尊嚴意識沒有覺醒的表現。很多話,孩子可能會忘記,但是它們產生的負面影響,可能跟隨孩子一輩子。

記得《小王子》一書中的飛行員,小的時候自己第一次根據自己的想象畫了一幅畫,是一條吞了大象的蟒蛇,卻被大人說成帽子,他又把蟒蛇的肚子裏面的情況畫出來,大人們卻讓他把這放到一邊,去學一些有用的算術、歷史。大人們沒有鼓勵飛行員,沒有讚賞他的想象力,而是斷言他不適合畫畫,這導致飛行員對畫畫失去了勇氣,除了六歲的時候畫過蟒蛇,之後就沒有再學畫畫了。

大人的話對孩子產生的巨大影響可見一斑。

朋友上初中的兒子以前很喜歡聽故事,也喜歡寫作文,到我家來作客,經常鑽進我的書房不出來,我也喜歡給他講故事,因爲他總是聽得很認真。

但是朋友打電話給我訴苦:最近不知道怎麼了,兒子每次寫作文都一副不情願的樣子,而且跟自己的關係也沒有以前那麼親密了,他寫作業我一旦靠近,他立刻像母雞護小雞一樣護住自己的作業本,一臉警惕。問他怎麼回事,他還不說。

我到他家做客,拿了一套他最愛看的故事書,然後單獨和他聊天,我直接給他說了他父親的擔憂。他也很坦白,說一個多月前有一次寫作文,題目是寫自己的夢想。他洋洋灑灑地寫了三大張紙,寫自己長大了要當一個作家,寫很多文章,然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作文寫完的他興奮勁還沒過,就興致勃勃地拿作文給父親看。沒想到第二天父親就在親戚們的聚會上將這件事當笑話一樣講了出來,滿屋子裏的人也津津樂道地討論起來:現在的孩子想象力真可以,什麼都敢想,諾貝爾文學獎哪有那麼容易獲得的。

他的夢想竟讓父親爲大家提供了談資,大家都有說有笑,誰也沒有注意到孩子逐漸暗淡下去的眼光。他說別人可以笑他,但沒想到他的父親會把這當笑話和大家一起分享。後來,他就開始討厭作文了,而且總覺得父親不再可以信任。

問題根源找到了,朋友不僅沒有保守祕密,還和大家一起將這個珍貴的夢想視爲“天方夜譚”。不僅讓孩子自尊心嚴重受損,更是打破了親密的父子關係。

孩子心思細膩、敏感,很多你視爲無所謂的事情可能在無意之中對他們的心理產生了嚴重的影響。你將你與孩子之間的祕密公之於衆,他對你的信任會瞬間消失,這也造成他們更加敏感叛逆,對他以後的爲人處世產生不可磨滅的負面影響。而且這種信任和親密一旦打破,再想建立就難上加難了。

其實在我國古代也有親子關係很差的例子。漢高祖劉邦的父親劉太公被項羽所俘,項羽威脅劉邦要殺他的父親做羹湯,劉邦竟然說可以,還要分一杯羹!並稱自己是母親與龍王所生,赤裸裸給父親戴了一頂高高的綠帽子。後來當了皇帝的劉邦不給父親以帝王的封號,還嘲諷他過去偏向了大兒子。

我們都會責怪劉邦對父親太絕情,可是如果你知道劉邦年輕的時候整天被父親訓斥,而且還直呼他“無賴”代替他的名字,你還會只怪劉邦無情嗎?做父親的對自己的兒子不親密也就罷了,竟以“無賴”稱之,讓他丟盡了面子,劉邦自然不會對他尊敬。

孩子喜歡維護自己的名譽,一旦你將他的短處呈現在衆人面前,他就不會再努力維護自己的良好形象,容易惱羞成怒,破罐子破摔。

所以,請你一定注意自己的言行,給自己的孩子留點面子,守護他們尊嚴的後花園。

請不要在外人面前訓斥你的孩子,不要奢望這樣可以讓孩子長記性,這樣做的後果只能是挫傷孩子的積極性。

不要到處宣揚孩子的“醜事”,這些可以當做你們之間珍貴的祕密,不然你會永遠失去他對你的信任。

在孩子需要你幫助的時候,不要奚落他、嘲笑他,請給他一個堅強的懷抱,告訴他:爸爸媽媽一直都在。

請不要做最殘忍的劊子手,扼殺了自己孩子的尊嚴,因爲尊嚴一旦失去,可能一輩子也找不回來了。

懷孕科普
新媽科普
育兒科普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