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科普 > 孩子可能採取建設性的或破壞性的方法

孩子可能採取建設性的或破壞性的方法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1.6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可能採取建設性的或破壞性的方法,如何培養好孩子是很多家長思考的問題,孩子的成長決定了孩子的未來,要教會孩子克服這些困難,培養孩子的這種能力是非常關鍵的,孩子可能採取建設性的或破壞性的方法教你如何教育孩子。

孩子可能採取建設性的或破壞性的方法1

被動的孩子不會公然宣戰。如果他的對抗被成功地壓制了,他會非常喪氣以至不再抱任何被重視的希望。如果一個孩子認爲獲得注意是最重要的而自己又無法成功得到,他會得出相似的結論。他會放棄並拒絕參與任何活動。如果結局總是失敗,就沒有必要再做什麼了。這種失敗是最大的危險,孩子總試圖避免它,於是他便向別人和自己證明自己無能。他把無能當作一種保護自己的工具,這樣別人就不會再指望自己能做什麼了。他也就避免了更多的恥辱和尷尬。

孩子可能採取建設性的或破壞性的方法

不適應環境的孩子可能是主動的,也可能是被動的。在這兩種情況下他們可能採取建設性的或破壞性的方法。方法的選擇取決於孩子感覺團體對他是接納還是拒絕:他的對抗行爲總是破壞性的。這種歸屬感的擁有或缺乏是孩子採取建設性或破壞性的方法的'關鍵。主動或被動的行爲表明了孩子擁有的勇氣的多少。被動總是出於缺乏信心。這兩對事實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四種行爲方式:

1、主動——建設性

2、主動——破壞性

3、被動——建設性

4、被動——破壞性

上述順序是基於實際的變化過程。很多父母和教育者都傾向於把主動——破壞性的孩子看得比被動——建設性的孩子壞。但是這並不一定正確。如果孩子的反社會態度還沒有發展得太過分,比如爲了獲取注意,他可以很容易地被誘導從而把破壞性的行爲改爲建設性的;但是要把一個被動的孩子改變成主動的就極端困難了。被動——建設性的孩子不是十分讓人反感,但他們需要更多的幫助才能獲得自信和勇氣。

獲得注意(目標一)是惟一可以用四種行爲類型達到的目標(因此,爲了獲取注意而採用不同的行爲類型將被相應地分爲幾類,其他行爲類型將只被置於目標二、三、四之下而不進行主動與被動的分類)。主動和被動的破壞性行爲可以被用來尋求優勢(目標二)或報復別人(目標三),顯示自己的弱點(目標四)自然只能用被動——破壞性的方法了。

孩子可能採取建設性的或破壞性的方法2

前幾天我工作的那個書店舉辦了一個兒童教育講座活動,活動在書店二樓,我雖然因爲還在上班的原因,不能上樓去,但是由於講師的聲音特別大,樓下的我一邊工作,一邊竟然也斷斷續續地把整場講座聽了個大概。

我當然未婚,兒童教育這個東西對我而言只是書中存在的一個領域而已,尚且沒有切身的經驗體會,以及各種煩惱困惑,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對它感興趣。最近在備考小學教師資格考試,所以也多少看了一些相關的兒童教育方面的教材和書籍,結合在一個幼教機構短暫的工作經歷,也能產生一些相關的體會心得。

最令我有共鳴的一點是那個老師提出的“建設性提問”和“破壞性提問”兩個概念。當孩子帶着不及格的考卷回家後,父母的第一反應往往是問:“你爲什麼考不好?”然後附上一系列激烈的言辭和暴力的行動,你們都懂的。

孩子可能採取建設性的或破壞性的方法 第2張

這種情況下,孩子會下意識地爲了回答這個問題而去找各種理由:天氣不好啦,肚子疼啦,監考老師總是在我身邊轉啦……

有沒有發現,這些理由都是外界因素,很少是和自身原因相關。就算有相關,也是“因爲我太粗心了”“因爲我沒好好學習”。

可能當我們站在父母的角度來說,這些很正常,但是當你把自己代入孩子的角色,再進行感受,是不是有一種“我好笨”“我不開心”“爸爸媽媽不喜歡我”的負面情緒。

而事實上,這些情緒對於解決“考試沒考好”這個問題一點用處都沒有,反而讓孩子變得自卑和喜歡找藉口推脫責任。

這就是破壞性提問,它的特徵就是對問題的解決沒有半毛錢用處,但是卻會帶來一籮筐的負面情緒。負面情緒積累多了,就成了壞習慣、性格中的軟肋。

是不是感覺很可怕!父母隨口的一句習慣性的問句,竟然就是我們性格弱點的源頭!

聊到這裏,是不是有種強烈的慾望,想要知道什麼是正確的提問方式?

孩子的教育就像文件一樣,如果使用錯誤的打開方式,那麼無論你在上面怎麼編輯操作,都是錯的,而打開方式正確了,世界就美好了。還是那句話,自己是宇宙中一切的根源啊。

正確的打開方式叫做建設性提問,就是以探究解決辦法爲初衷的提問方式。孩子考試沒及格,這是一件事情,但是它的根源卻又很多很多,可能是長久以來的欠佳的學習習慣造成的,可能是孩子的心理問題累積的顯現,甚至還有可能是因爲孩子成長缺乏了某方面的營養……所以父母提問的時候,改變一下方式,不再去找原因,糾結於這個結果,而是找方法,引導孩子想辦法去解決:“你覺得下次考試怎樣才能考好?”

這時候,低着頭等着被捱罵的孩子肯定會擡起頭來不可置信地看你一會兒,然後開始動腦筋:讓自己變得更仔細一點啦,給自己請家教額外輔導啦,考前減少看動畫片的時間,多複習一下啦,等等等等。無論孩子提出的解決辦法合理與否,都是值得高興的,因爲他沒有從已經過去了的事情中接收到負面因素,而是積極開始想辦法解決,這本身就是心態的一個上升趨勢的調整。

這時仔細觀察一下孩子的眼鏡,會發現他眼中不是那種捱罵時的懊悔、不耐煩,而是在閃閃發光,有一種希望在閃現。他會覺得:原來我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這個現狀!

相信我,這種感覺是十分棒的,也很有力量。我小時候就會有這樣的體驗,父母責罵我的時候,我會覺得非常煩躁,非常抗拒。但是如果他們讓我自己提出解決辦法,甚至請我幫助他們一起制定我的學習計劃後,我會有種“我想要”感覺,會有一種能爲父母出力的成就感,會有一種“結果的好壞原來決定權在我自己手裏啊”或者“原來要是我自己努力,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那種充滿希望的美好感覺。

現在回想起來,這就是對自身命運的掌控感,是一種希望。如果一個孩子每天都能獲得希望,相信他每天都會過得比那種總是失去了希望的孩子快樂得多,也願意改變得多。

當然,當孩子提出了若干個解決方案後,就輪到父母上場了,孩子思考解決方案時,父母最好不要打斷或干涉,使他形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父母要把控這些解決方案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不可行的。比如“讓自己變得更細心一些”這個方案就過於籠統,沒有落到實處。父母需要意識到,孩子粗心的表象背後,其實是對知識點的生疏、割離(還未學會尋找聯繫),或是良好的學習習慣沒有養成(比如每完成一部分題目就自己檢查一遍),把這些分析給孩子聽,不要怕他們聽不懂,他們遠比你想象的要聰明得多。

然後大家一起商討出最可行的解決方案,這時千萬不能中斷,要趁熱打鐵,根據這個方案把具體的執行計劃做出來,比如針對知識點掌握不紮實這一點,就可以把下次考試的複習任務分解到每天。這裏需要注意的是,計劃的制定要以孩子爲主導,父母在旁邊進行提問性引導就足夠了,比如:“你覺得這個計劃應該怎麼制定呢?”“很棒,然後呢?”“非常好,能不能把這部分寫得再具體些?”

這就和公司管理一樣,很有意思。員工有自己參與制定的公司制度和流程,對制度流程的理解程度、執行的效率和積極性往往會比領導制定好之後強制要求執行要高得多,因爲他們覺得這是自己想出來的東西,“這是我提出來的,做不到豈不是很丟臉?“孩子的心理也是一樣的,這就叫參與感帶來的自控力。

所以我們在這裏歸納一下“建設性提問”和“破壞性提問”給我們帶來的啓示: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角色定位應該牢記三個詞:引導、稱讚和把控,絕非是:強制、命令和責備。

懷孕科普
新媽科普
育兒科普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