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科普 > 不要對兩到四歲的寶寶講反話

不要對兩到四歲的寶寶講反話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9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不要對兩到四歲的寶寶講反話,我們都知道寶寶的教育非常重要,因此家長需要用心,才能夠將我們的寶寶教育的又聰明又懂事,下面一起來了解一下不要對兩到四歲的寶寶講反話相關內容吧。

不要對兩到四歲的寶寶講反話1

例子1:阻礙親子溝通

3歲的凌凌是個小哭包,一件小事都會讓她哭個不停。有時候媽媽哄得心煩,最後大爆發:“哭吧哭吧,哭個夠!”凌凌也就哭得更是上氣不接下氣了。

家長的一氣之下說出任性的話也是在所難免的,儘管父母事後也會心疼凌凌哭得可憐繼而安慰,但是你不適當的發泄你的情緒,甚至用反話來刺激孩子,只會讓孩子越鬧越兇。年幼的孩子難以區分“正話”“反話”,因而容易錯誤地認爲父母這樣的方式是對他人的一種安慰,孩子若真的套用了你的說法,很容易讓他人誤認爲孩子缺乏同情心,不講禮貌,這樣對孩子的人際交往沒有好處哦!

而且孩子哭鬧本來就是想要獲得父母的溫柔的安慰和關注,但卻得到的是父母的冷嘲熱諷,這對親子之間的溝通也是一種阻礙。家長本應選擇一種更溫和的方式,你可以抱抱他讓他冷靜下來,然後引導他說出自己的感受,讓孩子逐漸學會找到更適當的方式發泄自己的消極情緒。

不要對兩到四歲的寶寶講反話

例子2:愛的反話會傷害孩子

2歲多的小明活潑好動,神經大條的他經常鬧出一些“小事端”,非要幫媽媽端碗筷,但是粗心的他卻摔破了碗;想幫爸爸擦窗子,卻又碰倒水桶搞到家裏淹水。爸爸無奈一句玩笑:“你這小笨笨,真是越幫越忙啊!”本應是一句充滿愛意的小玩笑,卻被小明解讀成爲爸爸討厭他礙手礙腳。他哇的一聲大哭“我是個大笨蛋,爸爸不喜歡我了”。

孩子有時做出一些“犯傻”的事出來,在家長看來那是一種可愛的犯錯行爲。一些家長甚至習慣用“小傻瓜”“小笨蛋”來稱呼自己的小孩。本應是充滿愛意的暱稱,卻不能被孩子理解。年幼的孩子往往是以大人的觀點去評價自己,當爸媽用“笨笨”這些反話時,孩子卻認爲較真認爲自己很傻很天真,父母是在嫌棄責怪自己。孩子讀不懂你的反話,反而無意中傷害了孩子的自尊、自信心了。

例子3:影響與人溝通

小朱今年幼兒園入學了,媽媽以爲以小朱這樣活潑好動的性格本應是能在幼兒園交到很多好朋友。但老師反映小朱有點被其他小朋友孤立了。問及原因,才發現原來小朱經常在其他小朋友摔倒的時候跑到別人身邊說:“小笨蛋,快站起來”在別人哭得傷心的時候“安慰”:“哭的小朋友不可愛”。雖然老師知道小朱是“愛意的鼓勵”,但其他小朋友卻認爲小朱是在嘲笑自己。

孩子的語言風格大多是從爸媽那裏模仿過來的,而且孩子並不懂得區分家長充滿“愛意”的反語,隨便套用在其他小朋友身上,就容易發生小朱小朋友這種容易讓人誤會的情況。孩子學會說反話,往往也只是簡單套用,而不能真正地理解說話的語境。即使他能理解,也很難保證聽者能夠讀懂你的反語。因此,家長還是儘量避免對孩子說這些反話,以免孩子錯誤地模仿學習。

爲什麼不能說反語?

2-4歲的寶寶,正處於語言和邏輯思維發展的關鍵期,詞彙量突飛猛進,但是對語意及寓意的理解卻仍處於發展中,所以經常會詞不達意。而且孩子對於大人說話的內容的理解是“一是一,二是二”式的簡單直白,還不能理解家長的“一語雙關”或者語言背後的深意。如果家長經常說反話,孩子就會很困惑,而家長與話語完全不同的表情也會讓孩子無法猜測到家長的'真實意思,不利於孩子理解能力的發展。

建議:家長要用正面語言引導

反話,是一種特殊的環境下的語言形式,對於低齡孩子不能理解反話,因此要用正面鼓勵的方法,強化孩子的正確行爲,而不適合用否定的方式來教育孩子。因而家長要用一些積極的正面語言甚至輔以肢體語言,讓孩子明瞭家長要表達的意思。比如寶寶辛辛苦苦搭的積木倒塌了,媽媽可以說:“天啊,你搭得很輕鬆呀,可是大樓怎麼累得趴下了呢?”寶寶沒準會發出會心一笑,學習家長用笑來應對負面情緒困擾。

家長的榜樣作用和積極的正面引導對孩子語言、邏輯的學習有重要的積極影響。如果你想要孩子怎樣做,你就先做給孩子看,孩子對一些語言指令往往不會有直接反應,家長可以輔以身體語言,如手勢,動作,讓孩子明白家長說的是什麼意思。如果孩子的理解能力較差,你可以主動給孩子思考的時間,鼓勵他主動提問,通過問答式的對話,能夠很好地加深孩子的理解能力。

不要對兩到四歲的寶寶講反話2

在網上流傳着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

在西北地區的一個農村,有位媽媽生了兩個孩子,姐姐三四歲,而弟弟才幾個月大。因爲媽媽喜歡打麻將,就讓姐姐幫着看孩子,但小姐姐經常跑過來讓媽媽回去給弟弟換尿溼的褲子,惹得媽媽很不耐煩。旁邊的人就趁機開玩笑說,你弟弟再尿褲子就把小雞雞給他剪掉。結果小姐姐再一次找媽媽時,手上多了一把血淋淋的剪刀,並哭着斷斷續續地說:“弟弟拉尿了,我剪掉了他的小雞雞。”等媽媽跑回家時,弟弟已經因失血過多停止了呼吸。失去理智的媽媽,瘋狂地打死了女兒並喝農藥自殺了。

雖然這則故事的真實性有待考證,但確實值得父母們深思。

反話和玩笑話,是人通過表情和語氣將一句話的字面意思進行扭曲和反轉。孩子對語言的理解能力有限,生活經驗缺乏,往往會信以爲真。反話往往更能表達父母的憤怒和不滿,卻不利於對孩子灌輸道理和正確的知識。所以父母們在批評孩子的時候儘量不要用反話,否則不僅不能起教育孩子的目的,反而使孩子不知所措,內心焦慮,甚至造成心理上的傷害。

父母應該與孩子如何溝通呢?

一、學習孩子的語言,多與孩子交流,傾聽孩子講話的方式,學會與孩子溝通的言語。

二、跟孩子講道理時,要簡單易懂,生動形象,最好能舉出實例,或者結合故事來講。

三、指出孩子錯誤要及時直接、就事論事,不能秋後算賬,也不要牽連其它事情

四、跟孩子開玩笑要適度,避免孩子在認知上產生誤解,如果造成孩子的誤解要及時澄清,讓孩子明白真實的情況,並給予道歉。

懷孕科普
新媽科普
育兒科普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